日期:2021-08-17
這是口耳目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一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口耳目》這篇識字課文是由12個象形字及12幅小圖組成的,12個生字又分成了四類,人體器官、動物、天體和物像。每個字都用了圖文結合的方法展示了漢字演變的大致過程,以便學生理解字義,認識字形,初步了解漢字的造字規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音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
對于本課的設計,我主要是采用個性化、自主化教學,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展開教學。通過創設情境,幫字娃娃找家、比賽采蘑菇認字,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生字。在這節課中,我發現學生在課中學習的一些生字還是掌握得比較好,圖畫和文字結合起來,不但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幫助學生記住生字。口耳目教學反思教后感
在識記字形的環節中,我采用比較法教學日與目。學生觀察日與目的字形時,發現日字里面是一橫,目字里面是兩橫,比較之后為了讓學生加深記憶,我提出問題:學過這兩個字,你能不能聯系生活實際加深對日與目的記憶,有學生說:老師,日表示太陽,天上太陽只有一個太陽,所以日字里面只有一橫。目表示眼睛,人與動物的眼睛有兩只,所以目字里面就有兩橫。就這樣,引導學生慢慢形成適合自己的記字方法。但是由于在前面認字和鞏固部分耗損的時間稍多,后面的寫字沒有完成,因此在預設的目標上,顯得還不不扎實。
總之,還是那句話,雖然我一直在努力,在探索,可總覺得不夠高效,同時在教學藝術上還存在欠缺:既要孩子們學的輕松開心,又要真正的讓孩子們學到知識,獲得方法,增進情感,自己一定要繼續朝著這個目標努力!
《口耳目》教學反思
《口耳目》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剛剛步入小學不久的一年級新生,他們才適應了拼音教學,現在又要學習識字寫字。所以說,這堂課不論是對于孩子們還是老師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為了能讓學生感受我國漢字的源遠流長,快速牢記這12個象形字,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 、聯系舊知激趣導入
課前經過了解發現孩子們已經認識不少漢字,于是我從大家熟悉的幾個字導入,一下子調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從而增強了自信心。接著通過課件演示把孩子們帶進古時候的`象形文字,讓學生感受到中國的許多漢字是由一幅幅畫演變而來的,激起了他們的好奇心。
二、 玩中學,學中樂
根據象形字近于圖畫的特點,在學習時,我努力讓學生發揮豐富的形象力,通過讓學生做游戲指五官、猜字謎、畫古字、讀今字等多種活動一邊感受漢字的演變過程,一邊對漢字的各部位進行了形象的分析,從而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快速認識了“口耳木日月火”。 “教是為了不教”,通過師生共同學習前6個字,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一些認字方法,所以后6個字我采取大膽放手,自主合作的方式學習,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教師的引導作用,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自信心,釋放出了巨大的學習潛能。
三、游戲識字感受象形文字
識字課本中“多讀”是必不可少的項目,但一味的反復練讀,小朋友就會失去興趣,所以我們在識字課中總會運用許多游戲。為了鞏固本課的12個象形字,我再次利用卡片分類(圖片、古字、今字)三組來找朋友的游戲,不僅牢記了本課的生字,而且激起了認識更多象形字的欲望。因此在闖關四中拓展的幾個象形字,學生就會輕松猜出。漢字不僅僅是單調的筆畫組合,而是一張張生動的圖畫,讓孩子們在充滿情趣的游戲中,認識漢字、了解漢字,感受學習漢字的樂趣,是我們教師努力的方向。
《口耳目》教學反思
孩子們是一年級的新生,他們剛踏入校園,才適應了拼音教學,又要面對新的挑戰—學習識字。識字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步驟、老師的教學環節都和拼音教學有差距,孩子們能和自己配合好,給自己的這節課交上一份比較滿意的答卷嗎?
一年級《口耳目》教學反思
為了和孩子們上好這節識字課,我決定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準備:
一、選好課文,激發識字的興趣。
《口耳目》這一課共十二幅漂亮的圖,十二個生字,那一個個妙趣橫生的象形字會不僅讓孩子們感到快樂,同時會激發孩子們無窮的想象力記住十二個生字。
二、了解學情,掌握第一手資料。
這課要求孩子們認識的字雖多,但是并不難,并且這些字是和孩子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今家長對孩子們的智力早期開發了,說不定許多字都認識。果然,不出所料,十二個字孩子們幾乎都認識。于是我將自己的教學設計由最初的強化識字為激發孩子們對祖國文字的喜愛和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以及識字的方法上。
三、大膽嘗試,培養自學的能力。
葉圣陶老先生說過:“教是為了達到不教。”這課完全可以放手大膽的讓學生自己學習生字,讓孩子們自己感受到獨立學習的快樂,為以后的自主學習打下好的基礎。
基于以上三項準備,我在課堂上大膽的進行生字教學。我重點選擇了有代表性的“目”字,先看圖說目,一方面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則培養了說話能力;接著看圖比字,告訴學生這是古代人寫的字,進而比較古字和圖的相似處,讓學生初步了解了象形字的由來:古人根據圖畫畫出來的,因而字和圖畫很像;最后出示演變到現在的目字,比較目和目圖的相似處。
“目”教學完后,我讓學生回憶學習的步驟:一看圖說意認字二看字比形識記生字。然后讓學生自己學習五個象形字:口耳鳥兔羊。當學生感受到了象形字的奇妙后,為了更加激發學生對祖國文字的熱愛,我又給學生講倉頡造字的傳說。從孩子們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了孩子們內心的渴望---去認識、了解更多的語言文字。
上完這節課后,我覺得這節課學生雖說學習積極性較高,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不錯。尤其是口頭組詞可以看出學生的知識儲備非常豐富的。但是這節課離自己設想的預期效果相差甚遠,留下了許多的遺憾。
1、設計自學的程序死板。培養學生獨立自學的能力,這種教學理念是對的,學生利用老師交給的方法學習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自學過后讓五個小老師說自己的學習過程。這五個孩子想象力豐富,都能看圖記形。對于鳥字與圖具有極大的相似性,小老師譚子杰找出了很多。比如:說一點像鳥眼睛,橫像鳥停的樹枝,鉤像鳥的爪子,鳥字上面部分像鳥頭。在不斷的.交流中,學生不僅了解了象形字的由來,理解了它的字義,更懂得了象形字最簡單的記憶方法,就是象形字與它表示的物體是相象的,由圖識字。
可是自己安排學生在自己學習的時候,教學設計缺乏靈活性。當教完生字“目”,讓學生自己學習其余的象形字的時候,學生不知從何下手學習。好多學生都處于觀望的狀態。作為自己沒有及時的調控。所采取的僅僅是發一張小小的笑臉來激發學生學習。學生為什么沒有動起來,那是因為自己給學生定的模式過死,沒有正確地估量學生的實際。學生是鮮活的生命體,有共性,但更多的是個性,應該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反饋生字,讓課堂真正活起來。這個環節里,正是自己給自己設了個圈套,導致浪費了學生寶貴的時間,后來時間的緊迫,生字鞏固游戲,拓展識字及把這些字歸類,甚至書寫“十”這個字的的時間都來不及上。
2、自己的教學機智有待提高。其實在反饋生字的識記這一環節,自己已意識到這樣會使后面的教學任務完不成,可卻沒有想到應該馬上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其實給生字組詞是記住字的方法之一。因而不必讓孩子們給每個生字組詞,花去了許多的時間,應該馬上讓學生說其它識記生字的方法。(編順口溜,加一加,減一減,猜謎語等)
3、對教材的知識體系把握不夠。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本課的象形字充分的體現了這點。可是自己在引導孩子們學習的時候,將圖字進行了剝離。尤其是將義與形分開了。當看圖學完一個漢字的時候,為了鞏固漢字,應該在記住形后就讓學生給生字組詞記住字義,可是自己在教學中卻對音形義進行了分離。自己對語文知識體系的把握有待及時加強。
《口耳目》課文中的生字都是高頻字,如:口、耳等字,同學在生活中可能都已經接觸過,同學應該會讀、會認。因此,我根據象形字近于圖畫的特點,在學習時,我努力讓學生發揮豐富的形象力,通過讓學生做游戲指五官、猜字謎、畫古字、讀今字等多種活動一邊感受漢字的演變過程,一邊對漢字的各部位進行了形象的分析,從而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快速認識了“口耳目”。
識字課本中“多讀”是必不可少的項目,但一味的反復練讀,小朋友就會失去興趣,所以我們在識字課中總會運用許多游戲。為了鞏固本課的'字,我再次利用卡片分類(圖片、古字、今字)三組來找朋友的游戲,不僅牢記了本課的生字,而且激起了認識更多象形字的欲望。因此在闖關四中拓展的幾個象形字,學生就會輕松猜出。漢字不僅僅是單調的筆畫組合,而是一張張生動的圖畫,讓孩子們在充滿情趣的游戲中,認識漢字、了解漢字,感受學習漢字的樂趣。
在識記字形的環節中我采用比較法教學“日”與“目”。學生觀察“日”與“目”的字形時,發現“日”字里面是一橫,“目”字里面是兩橫,比較之后為了讓學生加深記憶。接著,我提出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學過這兩個字,你能不能聯系生活實際加深對“日”與“目”的記憶,讓學生思考了片刻。有同學主動站起來說:“老師,‘日’表示太陽,你看,天上太陽不就是一個嗎?所以‘日’字里面只有一橫。‘目’表示眼睛,人與動物的眼睛有兩只,所以‘目’字里面就有兩橫。
上完這節課后,我覺得這節課學生學習積極性較高,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不錯。尤其是口頭組詞可以看出學生的知識儲備非常豐富。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