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11-06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美食林里有“小偷”(幼兒園小班案例分析記錄)
美食林是我班孩子最喜歡玩的一個游戲區,孩子們都很喜歡去美食林吃東西,娃娃家忙碌的爸爸媽媽們一有空就回到那里去買東西。今天我在美食林投放了一些好吃的食物,有牛奶、餅干,各種糖果,孩子們都搶著做美食林的老板、服務員。于是我選了張一鳴做老板,李陳澤做服務員。
游戲開始啦,他倆高興地直奔一一美食林,馬上開始忙祿起來,把店里的各色小吃都擺出來了。不一會兒客人來了,李陳澤就熱情的招待,請他們喝茶,還問他們要不要吃牛奶、餅干。沒過多久,又來了好多客人,美食林的生意就火起來了,很多人都排著隊等在問口買東西。不一會兒,只見李鈺跑進了美食林,拿了包餅干,正要走出去時,被老板張一鳴發現了,張一鳴說:“李鈺,你不是美食林的,還拿了我們美食林的東西,你是小偷。我去告訴老師。”李鈺說:“不要啊,我不是小偷我只是去看一看。”一鳴又說:“你拿我們的東西就是小偷。”兩人就這樣僵持不下,吵了起來。
【分析】食物是每個孩子都喜歡的,哪怕是一粒小小的糖,孩子都非常想吃,因此美食林一直深受大家的喜歡,孩子們都想去做美食林的老板、服務員,甚至顧客。一一美食林開張以后,生意一直很好,很多孩子一有空就會光顧,還會買很多好吃的東西。老板張一鳴是一個大膽、能說會道的人。由于他家是開飯店的,因此他很細心,誰沒有付錢還會提醒他們“你的錢還沒付呢”,要求顧客都不能到里面去,只能站在外面。而“顧客”李鈺是一個對新事物很好奇的寶寶,只要他看見什么東西,他都要去摸一摸、拿一拿,不管什么事情都愿意嘗試去做,有些事情到底該不該做,這樣做是否正確他都不會也不知道考慮。所以在游戲中,他看見了美食林里有很多餅干,他就忍不住去拿了,忘了自己現在是顧客的身份,不能進去,因此和老板一鳴發生了沖突,變成了他口中的“小偷”。這時我如果一味地硬性制止批評李鈺,貌似平靜的表面下,其實卻隱藏著不公正,是無視幼兒的年齡特征,可能會削弱孩子的活動愿望,打擊他的自尊心。教師應多以旁觀者、游戲玩伴的身份出現,可以是聽眾,傾聽幼兒之間的交流、感受;可以是觀眾,觀察幼兒的行為表現。在傾聽和觀察中,分析幼兒,閱讀幼兒,做出有針對性的指導。
【指導策略】 針對這一情況,教師要能夠靈活地運用各種教育手段和途徑來教育引導孩子,幫助孩子認識問題,達到自我約束、控制的教育效果。
一、以角色游戲身份參與其中,解決問題。
在游戲中,教師應不斷改變自己的角色,如:一會兒是引導者,一會兒是游戲伙伴等等。本案例中,我在兩人發生爭吵時,我以“警察”這個角色去融入游戲,走進美食林,耐心傾聽了“老板與“顧客”的陳述后,我首先表揚了一鳴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然后引導他思考與“顧客”吵架好不好呢。他馬上搖了搖頭,他看見還有很多人排著隊等著買東西,就把他交給了我。我對李鈺說:“我知道你很喜歡美食林里的東西,但你現在不是老板、服務員,不能進去的。如果你想看,那你去美食林里問老板買,好嗎?”李鈺點點頭,就走到外面排隊了。
二、通過游戲講評,幫助孩子更好的游戲。
等到游戲結束后,我和孩子們一起討論了這個問題。通過我的引導,機靈的“老板”馬上就明白了,并表示要按照游戲規則禮貌地對待“顧客”。然后,我又繼續與李鈺交流,幫助他回憶自己和爸爸媽媽去小吃店買東西的情景。我的話還沒有說完,他就忽閃著眼睛說:“我想起來了,爸爸媽媽每次都是排隊付完錢后才把東西拿到的!”通過這樣的引導,李鈺明白了,餅干是美食林里的,它是需要拿錢買的東西,自己的角色是“顧客”,在美食林里隨便拿東西是不對的,應該付完錢后再拿,這就是游戲的規則。在以后的游戲中,他再也沒出現亂拿東西的現象了。通過引導幼兒對生活情景的回憶,調動了幼兒已有經驗,進一步引導幼兒明確是非,使幼兒在游戲中獲得知識,逐步建立是非感。
三、幫助孩子建立是非觀念。
教師應該是一個觀察者和引導者,要把握適時地介入指導好時機,不能盲目的干預,要為每個幼兒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要引導幼兒自己動手動腦,解決問題。知道哪些事對,哪些事不對,讓孩子在游戲中學得知識,懂得是非感。在平時,我們也會通過一些小故事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更應以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孩子。讓孩子感覺輕松,主動改正。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