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11-06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真的是“再也不玩了”嗎
案例實錄:老師,以后我們再也不玩了!
孩子們非常喜歡玩,經常因為想玩而無心上課,怎么辦?一天,王老師突發奇想:讓你們玩個夠,看你們還玩不玩?接下來的時間,她對那些喜歡玩滑梯的小朋友說:“你們,可以盡情玩,老師絕對允許!”“噢---”孩子們高興壞了。起先,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下課了還賴在那里不肯走。第二天,王老師又讓他們繼續玩。過了一段時間,有些玩累的孩子不想玩了,又過了一段時間,連最愛玩的兩個孩子也累了。王老師心中竊喜,趁機教育說:“那以后還玩不玩?”兩個孩子終于徹底投降:“老師,我們以后再也不玩了。”后來,這些孩子再也沒有動過去玩滑梯的心思,上課的時候也很認真。
讀案例《老師,以后我們再也不玩了!》,反復閱讀后,沉思良久,案例中老師的做法,我認為不可取。
孩子愛玩好淘氣,多數是性格好動,求知欲強烈,但在多數老師和父母眼里,這樣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不聽話,好爭斗,其實,在某種意義上,孩子的不聽話也可能是有主見,好爭斗反映出有進取心。如果硬性地一味地讓孩子聽話,這樣就會抑制孩子個性的發展,把孩子剛剛萌發出的在某些方面的興趣點扼殺在萌芽之中了。我認為孩子不應只成為聽話的孩子,應成為講理的孩子,聽話的孩子只是盲從,而不見得懂道理,講理的孩子會在你有理時聽話,老師應抓住每一個機會進行教育,以身作則。在自主游戲中,要定出游戲規則,但是首先要把規則講清楚,讓孩子理解了,而不是盲目地服從,在規則內孩子有完全的自由,在自主游戲時教師要進行合理的組織安排,讓孩子玩得有興趣,玩得有意義。
案例中的孩子喜歡玩滑梯,教師讓他們“盡情玩”,多少帶有體罰的意思,孩子們不是“再也不玩了”,而是迫于老師的壓力玩累了暫時不玩滑梯了。我認為老師應在適當滿足孩子好動的心理和要求后,進行正確的引導,通過多渠道的教育,因勢利導,更換其興奮點,將他們過剩的精力、體力發揮到一些其它有益的活動中去,還要注意休息,寓教育于游戲之中,使孩子在玩耍中真正獲得知識,這樣可能會收到更理想的效果。
老師不要強迫孩子去做什么,應適當地遵從孩子的意愿,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要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環境,進行循循善誘,不要跟孩子說你應該怎么做,而是要告訴孩子為什么要這樣做。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案例中“孩子經常因為想玩而無心上課”,老師是否在上課上多下一些功夫,把自己的活動課設計的更精彩一些,培養孩子對集體活動的興趣,只要有了興趣,孩子才會積極參與教師的集體活動,主動思考,并自覺關注采取行動,也體現了發揮幼兒主體作用的理念,正如《綱要》第五部分中指出的:應尊重兒童,站在兒童的立場上理解兒童內在感受和表現,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兒童,既要了解兒童的現有發展水平,更應注重兒童的發展潛能,注重兒童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