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11-05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幼教隨筆:“個別溝通”不可少
約在個把月前的一天,在三樓觀察推門課,介于有較長時間的等待,就到走廊里看操場,場上體育活動的場景一覽無余:兩個班都在進行早操訓練,同樣新授一個難度較大的隊形練習。L老師用自己和女小朋友的示范帶著全班孩子在兩個同心圓上交錯行徑,很快就走了起來并能在較均稱的位置上做完定型動作。C老師的情況就不一樣了,可能前面的講解無效,她開始步伐急促,不斷地拉著沒有聽懂或雖聽懂了但還不能照著做的孩子,孩子們被嚇得不知所措,老師更是著急,近乎失去理智地大幅度地拉搡著,那個違背“規范”的架勢令人心寒,恨不得沖下去當場制止。可室內的操作很快進入評價環節,室外的活動也接近尾聲。
接下來的全園教師業務學習,本著“不要公開批評教師,尊重教師自尊心”的原則,我不點名地批評了這種現象,可能是“恨鐵不成鋼”心理的作用,當時自己也覺得在眾目睽睽之下,語氣偏重了些,甚至比較“露骨”,心里存有一絲不安,再一次從保護自尊,讓教師自省的角度出發,我沒有個別交換意見。
可事情過去快一個月的今天上午,還是同一個時間段,我又是偶然地朝樓下張望,恰巧又看到那位C老師帶著孩子在操場上做體育游戲。令人吃驚的是,那些拉搡動作又過之而無不及地重演著,并且持續著較長的時間。
于是,我不得不反省:第一次的不點名批評,是對老師的過于信任,對自己工作的過于自信?我總以為老師們如我所想。
而年輕的“某老師”不管是誰。一般情況下,如果能悟出做法是錯誤的話,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的,反過來,能悟出的老師也不會出現類似的違規現象。自信的老師對我的“有一位老師”,只有“云山霧罩,不知所云”的感覺。
于是,下午我趁著巡視全園的機會,態度和藹地找到了C老師,委婉地交換我的想法。結果卻令人難以置信:“我一直以為自己對孩子的態度還不錯,那一次會后還問過年長的配班老師‘說的不是我吧?’年長的配班還確認了不是我呢。園長,我以后一定注意。”
誠實的態度讓我堅信,偏差的結果讓我反思:
公開點名批評能起到“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效果,不僅讓“個別”老師引起重視,還會對其他人起到觸類旁通,引起為鑒的震懾和教育作用,避免重蹈覆轍。不公開點名批評,能讓本來覺悟就高的老師引以為戒的同時感受到珍重,潤物細無聲地改正缺點,但一般要佐以“個別交談”,把教師當成了知心朋友,教師會感激地把批評看成真誠的幫助,會更快更好地按照規范辦事,并從此嚴格要求自己。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