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音樂教育打擊樂器演奏教學活動設計PPT課件這個PPT共82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打擊樂器活動材料的設計,打擊樂器教學活動的目標設計,打擊樂器教學活動的過程設計,打擊樂器演奏活動案例,打擊樂器活動設計案例分析等,歡迎點擊下載。第一節 打擊樂器演奏活動設計概述
(二)音樂內容形象的適宜化挖掘 選擇的音樂內容需要教師進行適宜化的挖掘和再次創造,從而使其適宜于不同年齡段的幼兒。
對音樂的內容形象挖掘得越具體、越好玩、越接近幼兒的生活,就越能激發幼兒對音樂的興趣和參與度,從而引發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 對音樂的內容形象挖掘主要是對音樂內容形象的情境性挖掘,主要是用人物、動物行為構成的具體事件來詮釋音樂作品內容的一種形式。
(三)視覺媒介的設計 打擊樂器教學中的視覺媒介主要包括視頻和圖譜的設計。 1.視頻的設計 視頻的設計主要包括視頻的選擇和裁剪。教師需要根據作品的內容、幼兒的年齡特點等選擇適宜的視頻并進行相應的剪裁,從而滿足幼兒的需要。視頻的內容需要直觀、形象,能激發幼兒參與音樂活動的興趣,并與音樂的內容形象相匹配。 2.圖譜的設計 打擊樂器教學中,圖譜的使用比較常見。不同的音樂使用不同的圖譜,在具體的教學中有使用具體的圖形表達情境化音樂內容的圖譜,也有使用抽象化的符號表達音樂內容的圖譜。
教師可以根據需要和幼兒的年齡特點進行適宜的設計和實踐。
(四)樂器的選擇和演奏編制 樂器的選擇、 打擊樂器演奏方式的編排和設計需要與音樂的性質相匹配,同時還要適宜于幼兒的年齡特點。
二、打擊樂器教學活動的目標設計 幼兒園中的打擊樂器教學有的是一次活動的一個環節,如最后環節用來玩樂器感知音樂 ;有的打擊樂器教學活動有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可以是欣賞活動或其他歌唱或韻律活動等,第二課時為打擊樂器活動。打擊樂器教學活動中的目標設計需要考慮欣賞的目標和樂器演奏的目標兩個維度,第二課時打擊樂器教學活動中的目標主要指演奏的目標。 打擊樂器演奏目標的表述需要考慮幼兒的主動探究目標,而不是成人規定好的演奏方式,如引導幼兒根據音樂選擇適宜的樂器和演奏方式等。演奏目標的制定需要考慮演奏的關鍵經驗,如在表述時需要根據具體音樂的結構、段落、節奏等設計具體的目標,具體如下例。 大班打擊樂器演奏活動《土耳其進行曲》的活動目標 : (1)以集體討論的方式為逗號、圓點、圓圈、波浪線等符號選擇合適的樂器。 (2)能用樂器表現樂曲的句子、段落及尾聲的輕重。
(3)演奏過程中能看指揮、聽音響,并努力與同伴的演奏保持一致。
三、打擊樂器教學活動的過程設計 打擊樂器教學活動一般包括欣賞、音樂與樂曲匹配、徒手合樂、 樂器演奏四個環節。 欣賞環節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幼兒感知音樂,并用情境化身體動作或聲勢動作表現音樂,也可以用圖譜或舞蹈表演等形式欣賞音樂。
在音樂與樂曲的匹配環節,可以請幼兒發表自己的意見,可以小組討論,也可以全班討論。不管是哪種形式的樂器匹配,教師都需要尊重幼兒的主動性。
第二節 打擊樂器演奏活動案例分析
一、打擊樂器演奏活動案例 (一)小班打擊樂器演奏活動 :開汽車 【活動目標】 (1)初步熟悉音樂旋律,嘗試用鈴鼓表示開車和按喇叭的動作。 (2)學習運用已有經驗,能通過紅綠燈指示牌的提示迅速停下來和繼續開車。 (3)游戲中能慢慢開車、輕聲按喇叭,注意避讓同伴。 【活動準備】 (1)幼兒人手一個鈴鼓。 (2)紅綠燈指示牌。 (3)音樂《開汽車》。
(二)小班節奏活動 :小罐的聲音 【設計意圖】 根據《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教育要與幼兒的興趣相適應。偶然間聽到《一百只老鼠》這首歌曲,它是一首旋律歡快、節奏鮮明、富有感染力、符合小班幼兒年齡特征的音樂。整個活動以游戲為主線,引導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充分體驗參與音樂活動的樂趣。 【活動目標】 (1)運用小罐子嘗試打擊節奏型 X X X X |。 (2)在游戲情境下,自由探索小罐子的不同演奏方法。 (3)體驗樂曲活潑 、滑稽的風格,熟悉樂曲歡快的旋律。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 :幼兒已有打擊經驗。 (2)物質材料 :紅豆小罐、沙子小罐若干,三角鐵一個,音樂《一百只老鼠》伴奏版,節奏圖譜。
(3)環境創設 :寬敞的活動室,幼兒坐成馬蹄式 。
【重點、難點】 (1)重點 :能在游戲情境下自由探索小罐子的不同演奏方法。 (2)難點 :能運用小罐子嘗試打擊節奏型 X X X X |。
【總結與提升】 節奏是音樂的脈搏和精髓,是音樂生命力的源泉。一切音樂活動都離不開節奏。節奏感是音樂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唱歌、跳舞、樂器都離不開節奏,培養幼兒對節奏活動的興趣是十分必要的。
通過培養幼兒的音樂聽覺能力,利用形象的圖譜、生活中的小罐作為打擊樂器,激發幼兒的興趣,并將節奏有效地融入故事游戲中,讓幼兒在敲敲打打中培養對節奏活動的興趣,既提高了音樂素質和能力,又從中獲得了快樂。
(1)從聽入手,感受節奏。整個活動始終以游戲化的方式進行,通過闖關游戲,讓幼兒由淺入深地感知樂曲的節奏,體驗在玩中學的樂趣。 (2)教具簡易,生活中隨處可見,幼兒興趣極大,既能充分展示音樂的形象,又便于教師和幼兒表演操作。 【延伸活動】 (1)將小罐子投入表演區,讓幼兒進行節奏探索。 (2)科學探索區投放半成品小罐及各種小材料,讓幼兒對小罐進行探索。
(三)小班打擊樂器演奏活動 :大狼喝粥 【設計意圖】 小班幼兒喜歡聽不同的聲音,在任何時候都喜歡敲打出一些聲音。敲敲打打成了小班幼兒在打擊樂器演奏活動中的主要動作。《大狼喝粥》是以鈴鼓為主的打擊樂器演奏活動,采用幼兒喜歡的故事導入,通過故事里大狼在不同的地方喝粥時做的不同動作,來感知動作與節奏的關系,不同強弱、不同速度的節奏在故事的導入下,帶動幼兒的全身感官,讓幼兒在邊聽邊學邊做中鞏固對三種不同節奏的感受與表現。 另外,音樂與節奏相融合,在充分體驗小鈴鼓美妙的同時,能與伙伴進行快樂演奏也成了最賞心悅目的環節。整個活動讓幼兒處于輕松、愉快、自然的狀態,為幼兒良好節奏感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活動目標】 (1)根據故事情節的變化,探索鈴鼓快、中、慢速的演奏方法。 (2)學習用操作的方法來探索樂器和故事之間的關系。 (3)在教師的帶領下積極參加打擊樂器探索活動。 【活動準備】 鈴鼓、大狼喝粥的圖片。 【重點、難點】 (1)重點 :根據故事《大狼喝粥》的情節變化,探索鈴鼓演奏的不同方法。 (2)難點 :能用鈴鼓表現出大狼喝粥的三種不同方式,并控制樂器不讓其隨意發出聲音。
【故事參考】
故事 :大狼喝粥
大狼最喜歡喝甜粥啦! 大狼在姥姥家喝甜粥,甜粥太好喝啦!大狼嘩啦啦嘩啦啦快快喝,可是甜粥太燙太燙啦! 大狼傷心地大聲哭了起來。 大狼在自己家喝甜粥,甜粥太燙太燙啦!大狼舀一勺,咂三下,媽媽生氣地說 :“大狼,你吃得太慢了!”大狼很委屈地小聲哭了起來。 大狼在幼兒園喝甜粥,老師說 :“輕輕吹一吹,舀一勺,咂一下!”大狼照著老師的話試了試,舀一勺咂一下,舀一勺咂一下……啊,甜粥很快就喝完啦!大狼開心地笑了起來!
【總結與提升】 小班幼兒對動物的故事比較感興趣,運用《大狼喝粥》故事內容把三種節奏類型自然貫穿其中。
教師邊講故事邊表演,并根據小班幼兒愛模仿的特點,通過已有生活經驗端碗喝粥的動作來模仿三種節奏,不僅能夠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難點前置,而且當幼兒隨教師一起學習喝粥時,運用三種不同的演奏方式來表現大狼三次喝粥動作的快慢和節奏。 【延伸活動】 在班級創設音樂區,供幼兒發現更多樂器的不同聲音。
(四)小班打擊樂器演奏活動 :《庫企企》 【設計意圖】 《指南》中指出,幼兒園教育要與幼兒的興趣相適應。《庫企企》是一個旋律歡快、節奏鮮明、富有感染力、符合小班幼兒年齡特征的音樂活動。
樂曲中的詞白 :“庫、庫、庫企企”朗朗上口,易于模仿,因此我們利用詞白的特點創設“尋寶藏”游戲,激發幼兒的興趣,引導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以游戲為主線,貫穿活動的始末 :去尋找寶藏,使幼兒置身于過小山的情境中,大膽發揮想象,充分體驗參與音樂活動的樂趣。
【活動目標】 (1)感受音樂變化,嘗試用肢體動作表現。 (2)喜歡參與音樂活動。 (3)初步體驗與同伴合奏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 :《庫企企》。 (2)物質準備 :串鈴、單響桶、鈴鼓若干 ;《庫企企》配樂圖片、四分音符、八分音符。 (3)環境準備 :四座小山、樓梯四層、寶藏一個。 【重點、難點】 (1)重點 :感受《庫企企》樂曲的輕快、跳躍,以及人念出來的固定節奏的神秘和有趣。 (2)難點 :嘗試用爬山、走樓梯、敲寶藏門等動作表現探寶情境,用動作表現 : X X XXX 的節奏型。
【總結與提升】 以藏寶圖的形式引出圖譜,形象鮮明生動,并用爬山、上臺階、敲門等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活動作為載體,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能有效地幫助幼兒理解音樂,感知樂曲的樂句、樂段,合理利用樂器進行敲擊合奏,有效幫助幼兒擴展動作經驗,使活動氛圍達到高潮。 (1)樂在動中 :幼兒天生好動,而此音樂欣賞在環節預設上充分考慮到幼兒好動的特點,讓幼兒在動中去嘗試、感知節奏。 (2)樂在趣中 :富有情境化的音樂氛圍,幼兒猶如參與到尋寶之旅,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3)樂在其中 :幼兒具有強大的探究欲望,而此活動正滿足了幼兒愛探險的好奇心。
(4)樂在創作中 :在幼兒熟悉節奏的基礎上,教師通過自身動作示范、幼兒創作等多種方式,給孩子一個自由創編的機會,每位幼兒的創造欲望被大大地激發出來。 (5)樂在互動中 :教師十分注重教師與幼兒之間、幼兒與幼兒之間、幼兒與臺下觀眾之間的互動,鼓勵幼兒在相互模仿、學習中不斷擴展新經驗。
【延伸活動】 (1)利用詞語特點繼續創設尋寶游戲,使幼兒置身于故事中,大膽發揮想象,充分體驗參與音樂活動的樂趣。 (2)熟悉節奏類型,利用不同的方式進行不同的游戲活動。
(五)小班打擊樂器演奏活動 :洗澡嘍 【設計意圖】 洗澡是小班幼兒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經驗。本活動選取了國外歡快的輕音樂,以“小兔跳跳去洗澡”為故事內容,創編了相應的兒歌 :小兔跳跳去河邊,小心大野狼!哦!哦!沖一沖,哦!哦!洗好啦!通過身體動作、整體感知和分段感練習的方式,幫助幼兒學習匹配樂器的不同演奏方式,在打擊樂器演奏的游戲中感知音樂。
【活動目標】 (1)初步感受樂曲歡快的旋律與節奏,在教師動作、語言的提示下,學習用鈴鼓一拍一下地演奏與暫停演奏表現樂曲的 A 段。 (2)在教師的引導下,嘗試創編沖洗不同部位的動作,表現 B 段音樂的故事情節。 (3)體驗與同伴共同游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1)鈴鼓(幼兒人手一只)。 (2) 剪輯好的音樂、 U 盤、音響。 (3)教師用的鈴鼓一只、小兔手偶一個。 【重點、難點】 (1)重點 :學習用鈴鼓一拍一下地演奏與暫停演奏表現音樂 A 段。 (2)難點 :創編不同的沖洗動作,表現音樂 B 段的故事情節,并能合樂地演奏樂器。
【總結與提升】 (1)教師通過創編兒歌幫助幼兒記憶動作的順序,通過身體動作幫助幼兒學習匹配樂器的演奏方法。 (2)通過創編在不同部位的洗澡動作,幫助幼兒進一步感知樂器的搖奏演奏方式,同時也發展小班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延伸活動】 教師可以將樂器和音樂投放在音樂區,制作自主選擇的菜單,幼兒在區域游戲時可以自主點擊和游戲。
(六)中班節奏活動 :我和小狗捉迷藏 【設計意圖】 本活動真正以幼兒的興趣為主,教師只是創造出游戲的場景,以優美的迪斯尼音樂《bingo》為載體,讓幼兒一邊聽著音樂一邊看著節奏圖譜進行聲勢律動,在開心、愉悅的氣氛中學習節奏活動,這也正是我選擇這個活動的主要原因。
【活動目標】 (1)樂于參與《bingo》的節奏活動,體驗自由表達和創作的快樂。 (2)會根據圖譜玩讓字母躲起來的游戲。 (3)能根據音樂嘗試表現各種節奏。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 :幼兒有一定的節奏活動基礎,會聽音樂看簡單的圖譜,用拍手的方式拍出不見的字母個數。 (2)物質材料準備 :音樂《bingo》、配套的圖譜。
(3)環境創設準備 :室內寬敞場地,幼兒坐半圓形。 【重點、難點】 (1)重點 :會根據圖譜玩讓字母躲起來的游戲。 (2)難點 :能根據音樂嘗試表現各種節奏。
【總結與提升】 整個活動無論是從音樂的選材,還是從故事的趣味性來分析,都非常符合幼兒,通過一系列動物與主人的運動而創編的音樂游戲,并在游戲的過程中鼓勵幼兒大膽創編,增進對音樂的興趣。這個活動有以下幾個亮點。 (1)準備材料簡潔、易操作。沒有過多的器材,對于中班的小朋友來說,幼兒先是養成良好的音樂習慣,而不是過于花哨地給音樂活動增加器材,這樣幼兒才能更專注地進行音樂節奏的學習。 (2)音樂的節奏感強。無論是唱詞還是音樂的節奏都較慢,每一個節奏都可以讓幼兒聽得非常清晰。
存在的不足 :音樂活動注重欣賞,首先要讓幼兒有美的感覺,他們喜歡了才愿意學。我將兩遍音樂活動做了對比,發現了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欣賞不足。幼兒都沒怎么聽歌曲,就已經要求幼兒學了,這是有違幼兒學習特點的。所以無論是哪位教師執教,一定要讓幼兒先充分地欣賞樂曲。 【延伸活動】 (1)在音樂區投放圖譜,讓幼兒在進行區域活動時自由地選擇喜歡的樂器進行練習。 (2)可以在早晚與幼兒問好和送別時,玩這種聽字母來握手與擁抱的游戲。
(七)中班打擊樂器演奏活動 :打你家敲門 【設計意圖】 此活動選取了美國鄉村風格的音樂。幼兒通過觀看教師表演了解動作和節奏,在故事的情境下進一步了解音樂的結構,并學習用樂器合樂地進行演奏。演奏過程中,通過看教師的指揮動作,幼兒進行樂器的分工演奏。通過樂器演奏的游戲,幼兒感知了鄉村音樂的風格,并學習合拍地演奏樂器。 【活動目標】 (1)初步熟悉音樂旋律,感受美國鄉村音樂的風格,能隨音樂合拍地演奏樂器。 (2)能注意看教師指揮的動作,理解指揮的動作含義,較迅速地做出演奏反應。 (3)在游戲中體驗動靜交替的樂趣。
【活動準備】 (1)鈴鼓、沙錘、小鈴,每種樂器按全班幼兒人數的三分之一提供。 (2)大鼓一面。 (3)計算機和剪輯好的音樂。
【重點、難點】 (1)重點 :學習合樂地演奏樂器。 (2)難點 :理解教師的指揮動作并能迅速做出演奏反應。
【總結與提升】 (1)本活動中教師先通過表演動作幫助幼兒了解動作的順序,通過動作來感知音樂的結構和節奏。 (2)通過創設游戲情境進一步幫助幼兒了解音樂的結構,并通過演奏樂器來表演故事。 (3)通過變換樂器演奏、分角色演奏及韻律動作相結合的形式來表演,調動幼兒多方面的參與積極性。 【延伸活動】 教師將音樂投放在音樂區,幼兒可以自主選擇樂器并進行演奏。
(八)中班打擊樂器演奏活動 :勇敢的小鳥 【設計意圖】 音樂教學游戲化的理念強調幼兒需要在游戲的情境中感知、體驗音樂,在有趣的音樂游戲中培養音樂的興趣和能力。此活動通過創設小鳥們去綠豬城堡營救鳥蛋的故事情境,在情境性兒歌的提示下,探索和匹配沙錘的不同演奏方法來嚇唬綠豬衛兵,最后在攻擊城堡和救出鳥蛋的游戲中進一步感受樂曲的結構。
幼兒在不知不覺的游戲中自然而然地學會了樂器的演奏方法,通過動作等方式體驗了音樂的結構和節奏等。
【活動目標】 (1)在“飛往城堡,靠近城堡,嚇唬豬衛兵”情境中,感受樂曲 ABC 結構,嘗試隨音樂用連續和斷頓的方法演奏沙錘。 (2)借助“飛,走,躲”的身體動作經驗和情境兒歌,探索、匹配沙錘的演奏方法。 (3)在“躲貓貓”游戲中,嘗試努力控制好自己的樂器不發出聲響,并在最后“丟炸彈”時,體驗“成功拯救”的愉悅感。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 :有“躲貓貓”游戲的經驗,初步嘗試過沙錘。 (2)物質準備 :沙錘、紙箱、紙球。 (3)音樂 :純音樂《憤怒的小鳥》。 【重點、難點】 (1)重點 :學習合樂地用沙錘做連續和斷頓的演奏方法。 (2)難點 :努力控制自己的動作使樂器不發出聲響。
【總結與提升】 (1)在使用樂器的反思評價環節,教師預設的反思落點在“如何控制樂器在躲的時候不發出聲響”,教師要多用情境性的語言引導幼兒 ;但是在現場教學中,還要根據幼兒具體提出的困難或幼兒實際演奏情況進行反思解決問題,如怎樣將嚇唬的敲擊敲準。 (2)在下位游戲時,教師帶領幼兒在“飛”的時候,要帶領幼兒在椅子圍成的半圓空地中間四散飛,在“走”的時候才慢慢向“城堡”方向走去。城堡周圍要放置一排“柵欄”,作為城堡的圍墻。在介紹游戲規則時,引導幼兒觀察“走到城堡的圍墻前停住”,可以隱性監控幼兒不擁擠在城堡周圍,空出距離與“綠豬衛兵”互動時,空間感更舒適,也為后面的投擲游戲做起點線。
(3)最后環節“攻擊城堡,救出鳥蛋”的游戲環節,幼兒必須在圍墻外進行投擲,搭建城堡時,可放置一些倒立的瓶子。幼兒在投擲時,只要將城堡上的物品碰倒,就可以獲得拯救鳥蛋的機會,幼兒的滿足感會更強。
【延伸活動】 (1)將游戲材料和音樂投放在音樂區,幼兒在音樂區游戲時可以自主選擇和游戲。 (2)在復習活動時,可以帶領幼兒繼續游戲,并根據幼兒的情況升級游戲的玩法。
(九)大班打擊樂器演奏活動 :大象和小蚊子 【設計意圖】 大象和小蚊子是兩種在形象、特征方面有巨大反差的動物。這樣的兩種動物之間會發生什么好玩的事情呢?幼兒通過用身體的動作、樂器的形象感受兩種動物的不同形象特征、行走特征和聲響特征。在游戲的過程中,感受大象和蚊子一起游戲的快樂。
【活動目標】 (1)感受和體驗游戲中小蚊子“叮”與大象“趕”的有趣情節。 (2)初步學習用不同的身體動作表現樂曲的兩個角色形象。 (3)能聽音樂較完整地進行演奏和游戲。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 :幼兒玩過打擊樂器,會看圖形總譜。 (2)物質準備 :音樂, 圖譜、鈴鼓、小鈴若干。 (3)環境準備 :森林音樂區環境。 【重點、難點】 (1)重點 :學習用不同的身體動作表現樂曲的兩個角色形象。 (2)難點 :能聽音樂較完整地進行演奏和游戲,并能迅速轉換角色。
【總結與提升】 打擊樂器演奏活動從來都不是一次活動就能完成的,必須有第一課時與第二課時的體現,而本次活動就是第二課時的展示。活動在打擊樂器展示與打擊樂器游戲中開始,也在展示與游戲中結束,這本身就是此次活動的一大亮點。當然,縱觀此次活動,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1)此次活動是第二次課時,在第一次活動時,幼兒已經知道并熟悉《大象和小蚊子》的故事,在故事的引導下,幼兒已經能夠用身體動作表現大象“走走走,跳跳跳”的動作和小蚊子“飛,停,飛,停”的動作,對故事的熟悉也直接影響幼兒對音樂的熟悉。在一遍遍做動作自然傾聽音樂的時候,幼兒也是一次次被音樂洗禮,這對音樂活動而言也是重要的一步。
(2)活動中一次次徒手演奏的目的也是為了使后面的打擊樂器展示與互動游戲時能夠做到不需要提醒,連貫進行。因為音樂游戲也是規則游戲的一種,規則游戲是一定有規則性的,只有在前面的徒手練習部分將規則隱藏在其中并使幼兒自然習得,后面才能既不出現游戲規則,而又體現了游戲規則。 (3)打擊樂器演奏活動中,圖譜的運用有很多種方式,而此次活動運用了圖形總譜,利用簡單但是與音樂契合度很好的圖形總譜幫助幼兒認識故事,隨著對故事的認識感知音樂,最后通過邊看圖形總譜邊進行打擊樂器展示。活動中基本不需要教師進行動作指揮,將活動的主動權全部交給幼兒,只要在規則范圍內,大家都能夠玩得很愉快。
(4)打擊樂器演奏活動與音樂游戲的完美融合也是此次活動的一個亮點。一般的打擊樂器演奏活動就是坐成馬蹄形或其他幾種固定形狀,邊聽音樂邊在座位上進行敲擊,反復進行,或者交換樂器,缺乏新穎,對幼兒的注意力與傾聽習慣有較嚴的要求。而本次活動將音樂打擊活動與音樂游戲相互滲透,在學會了徒手打擊樂器動作之后就分角色玩游戲,徒手游戲玩好了,再自選樂器進行配樂,依然是邊玩游戲邊進行打擊樂器展示。在兩個可愛角色的相互較量中,幼兒能一直保持濃厚的興趣,對蚊子要“叮”自己身體哪個部分也充滿了好奇,在笑笑鬧鬧中既學會了打擊樂器演奏,也多了一個音樂游戲可以玩。 【延伸活動】
將此活動作為音樂游戲的延伸,可在區角里投放樂器供幼兒游戲。
(十)大班節奏活動 :弟弟不聽話 【設計意圖】 中國學前教育專家陳淑琴指出 :“幼兒音樂活動游戲化,就是用游戲化的方法來組織音樂活動,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游戲化不僅體現在“音樂游戲”這種特殊的活動中,還體現在它的一切活動形式、方法都比較自由、靈活、豐富多彩,具有游戲和類似游戲的特征,使幼兒體驗到和“玩”一樣的感覺,積極地、快樂地、不知不覺地、不知疲倦地投身于活動之中。在唱唱、跳跳、聽聽、玩玩、敲敲、打打中,不僅使幼兒感知了音樂,發展了音樂能力,還能使幼兒的認知、情感及社會性得到全面的發展。
當我轉變了教學模式,將“音樂教學游戲化”帶入集體活動中時,幼兒的積極性高了很多,而且能讓常規教學活動變得更好玩。通過一次進餐活動,發現幼兒撒飯粒情況較為嚴重,如何使單純的說教教育變得有趣味呢?《弟弟不聽話》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弟弟不聽話》是大班的歌唱活動,歌詞詼諧、有趣,簡單的歌詞讓幼兒既可以學會唱歌,也可以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
【活動目標】 (1)樂于欣賞歌曲,對詼諧、有趣的歌詞內容感興趣,有節約糧食的意識。 (2)理解歌詞內容,懂得歌曲傳達的意思。 (3)能積極參與游戲,并能隨節奏傳遞米罐。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 :玩過《丟手絹》的游戲。 (2)物質材料準備 :米罐(1 個)、標記(人手一個)、圖譜、《弟弟不聽話》音樂。 (3)環境創設準備 :椅子擺成圓形。 【重點、難點】 (1)重點 :理解歌詞內容,有節約糧食的意識。 (2)難點 :能關注米罐傳遞到的位置,較協調地接住和傳遞米罐。
【總結與提升】 此音樂活動以音樂活動游戲化的模式進行教學,幼兒的積極性很高,在游戲中學唱歌曲。
首先以清唱歌曲的形式引導幼兒熟悉歌曲,又通過擺圖譜、排圖譜順序等方法,理解記憶歌詞,學唱歌曲,最后以傳米罐的節奏游戲鞏固歌曲。整個活動在層層遞進中激發幼兒學習歌曲的興趣。 存在的不足 :音樂游戲強調聽音樂做游戲,重視幼兒對音樂的理解。如何在高興的游戲中保證幼兒的發展,如何在傳遞活動中將難度層層遞進,這是教師需要思考的。 【延伸活動】 1.在活動區中投放米罐,幼兒創造新的傳遞游戲。 2.將活動延伸至生活中,養成節約糧食的好習慣。
(十一)大班節奏活動 :穿過黑森林 【設計意圖】 音樂節奏能反映不同的音樂情緒,是向幼兒進行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音樂節奏活動中,幼兒是欣賞感受者,作為教材的音樂作品是被欣賞對象。選擇適合幼兒節奏感受水平、有助于發展幼兒節奏能力的音樂,是促進幼兒節奏欣賞能力提高的關鍵之一。
大班幼兒聽覺分辨能力更精細,對力度、速度等音樂要素的感知力逐漸增強,他們的發展方向是從音樂的表面深入其內部,聽辨音樂中有趣的變化,發展音樂感受力。基于以上對幼兒實際水平、年齡特點和發展需要的分析,我選擇了音樂作品《撥弦波爾卡》。這是德國作曲家德立勃所做舞劇中的一個片段,原為 ABA 結構,由于其 A 段是由小提琴用撥弦的方式演奏的,別具特色,加之旋律活潑,易于被幼兒所接受,因此本段音樂尤其能培養幼兒的聽辨能力。我為該樂曲的節奏感受編配了故事和游戲,目的在于引發幼兒參與活動的內驅力,萌發其感受和表現音樂的興趣,發展幼兒的節奏力、聽辨力、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活動目標】 (1)感受樂曲輕松、詼諧、緊張的風格。 (2)會聽辨樂曲重音和節奏,并嘗試用個性的動作和聲音來表現。 (3)能積極參與游戲,并有控制地按規則玩游戲。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 :幼兒會看圖譜以及圖譜上所表現的各種符號。 (2)物質準備 :老狼手偶一個、《撥弦波爾卡》音樂、圖譜、離場音樂。 (3)環境準備 :音樂活動區“穿過黑森林”。 【重點、難點】 (1)重點 :感受樂曲跳躍的性質,感知初步把握樂曲中的重音和樂句結構。 (2)難點 :嘗試用個性化的動作或游戲結果表現對樂曲重音的感知。
【總結與提升】 縱觀整個活動,各個環節緊密相連,互相滲透,處處體現著層層不斷深入的欣賞模式。在本次教學活動中,我通過故事、圖譜、游戲等多種方式讓幼兒在欣賞音樂過程中感知重音,逐步了解音樂的性質和結構,并引導幼兒大膽表現自己的情感和游戲中的樂趣,讓規則教育在潛移默化中體現出來。我覺得這個活動有以下幾個亮點。 (1)教具簡便、輕巧 :既能充分展示表現音樂的形象,又便于教師和幼兒表演操作。 (2)圖譜的運用是本次活動的亮點 :圖譜有著強烈的視覺效果,借助圖譜把抽象化的音樂具體化,它的出現讓幼兒很快找到了“笨老狼回頭”的音樂(樂曲中的重音出現的地方),通過視聽有效結合,引導幼兒看圖譜找重音、聽音樂找重音等不同要求逐級提出加深難度,來突破重點難點,達到了教學目的。
(3)整個活動始終以情境化、游戲化的方式進行,引領幼兒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感知樂曲,體現愉悅性、發展性。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盡可能富有激情,因為只有我自己被音樂感動,才能感動幼兒、感動大家。 存在的不足 :教師如何更好、更細致地關注幼兒的表現,讓幼兒富有個性的藝術表現為教師利用,為同伴學習?如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采取不同的方式,設置不同層次的難度,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發展,這是教師要思考的。 【延伸活動】 (1)繼續讓幼兒玩這個游戲,深入感知樂曲句末重音和特殊的結構。 (2)在音樂活動區投放各種樂器,幼兒根據音樂性質選擇樂器進行打擊樂器練習。
(十二)大班打擊樂器演奏活動 :快樂的修鞋匠 【設計意圖】 樂曲《嘉禾舞曲》有著比較明顯的節奏,大班的幼兒能夠辨別,同時教師提供的沙錘、單響筒、鼓也有明顯的特質,因此幼兒易于做到樂曲與樂器的匹配融合。大班幼兒對音高、力度、音色等音樂因素有一定的辨別意識和能力,在活動的前幾個環節已通過提問、動作、圖譜的輔助,使幼兒對樂曲有一個初步的感受,為最后環節的樂器伴奏做好鋪墊。緊接著,再讓幼兒嘗試用樂器進行伴奏,通過樂器的逐個練習,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地讓幼兒掌握活動的關鍵點,理解并能自己分組看指揮表現樂器與音樂的融合,實現打擊樂器教學的真實價值。
【活動目標】 (1)運用肢體動作感受樂曲 ABC 的曲式結構。 (2)按自己的意愿選擇樂器,學習合作演奏。 (3)會看指揮,能在集體面前大膽地演奏。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 :圖譜、《嘉禾舞曲》音樂、沙棒、串鈴、單響筒、大鼓、道具胡子。 (2)經驗準備 :有一定的操作樂器經驗, 會玩節奏游戲。 【重點、難點】 (1)重點 :感受樂曲跳躍的性質,感知初步把握樂曲 ABC 的曲式結構。 (2)難點 :用不同的樂器表現樂曲中的節奏,并嘗試看指揮進行合奏。
【總結與提升】 《嘉禾舞曲》是一節音樂打擊樂器教學活動,選擇“快樂的修鞋匠”來貫穿活動的始終。 首先,在開場活動選擇了與本次授課內容相關的有節奏的手部動作,目的是讓幼兒初步感知樂曲節奏 ;其次,在教授形式上沒有用傳統的教師示范來教授,而是引導幼兒模仿鞋匠,讓幼兒通過回憶生活經驗來自己創編動作,使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大大調動了他們參與音樂活動的積極性。
幼兒在活動中少了具體動作指導的束縛,擴散性思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有了這些了解之后,他們跟隨音樂打擊時就可以很輕松地自行表演。然后,幼兒跟隨音樂通過分角色表演促進表演的欲望,使自己在活動中能更加自信、大膽地表現,會看老師的手指進行分聲部表演,并在表演中學會根據音樂的節奏來變換自己的動作和表情,培養了自信、開朗的個性,也促進了幼兒間的友好交往。
【延伸活動】 幼兒在熟練樂曲節奏的基礎上,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樂器來分組合奏樂曲。
(十三)大班打擊樂器演奏活動 :森林音樂會 【設計意圖】 《指南》中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森林音樂會》是一節有趣的打擊樂器演奏活動,幼兒通過欣賞樂曲《森林狂想曲》感受動物與自然、動物與動物、動物與人類之間的和諧之美。其中,《森林音樂會》所展現的和諧優美的意境令人神往,大班幼兒團結合作意識強,能夠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來進行角色分組進行活動。
在熟悉樂曲的基礎上,可以運用身體動作以及樂器表現樂曲節奏。《森林音樂會》正是這樣一個生動、有趣、富有想象空間并蘊含豐富情感教育的活動。嘗試運用打擊樂器,提高幼兒的樂感,培養幼兒的節奏感以及愛護動物、保護大自然的情感體驗!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樂曲,發揮想象,運用肢體動作和打擊樂器等方式,表現樂曲的節奏。 (2)能夠邊聽音樂邊看圖譜,進行打擊樂器演奏,感受樂曲的不同節奏類型,體驗合作演奏的樂趣。 (3)積極參與打擊樂器演奏活動,激發幼兒愛護小動物、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 :幼兒會看圖譜及圖譜上所表現的各種符號。 (2)物質準備:PPT 課件、大圖譜、小圖譜、設計模板、鈴鼓、圓舞板、刮弧、樂器標志、音樂《森林狂想曲》。 【重點、難點】 (1)重點 :感受樂曲變化的特點,準確地表現樂曲的節奏。 (2)難點 :嘗試分組進行合奏、輪奏。
【總結與提升】 學習打擊樂器,首先要讓幼兒欣賞、熟悉、感受、理解音樂的內容、性質、風格及樂器結構,讓幼兒熟知與了解各種打擊樂器并學會操作。
整個活動的各個環節緊密相連,幼兒在傾聽音樂中大膽想象樂曲表現的主題,教師通過巧妙地提問引導幼兒一步步想象青蛙、鴨子、孔雀表演的節目,幼兒運用已有經驗在教師的提問中逐漸歸納自己的發現與想法。
通過參照圖譜、討論等方式,幼兒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感知節奏,逐步熟悉樂曲并表現節奏。教師要鼓勵幼兒大膽表現,并對幼兒給予充分的肯定。我覺得這個活動有以下幾個亮點。
(1)情感的萌發 :既能充分展示表現音樂的具體形象,又便于幼兒順利進入意境當中。 (2)圖譜的運用 :我們平時使用的樂譜,其結構體系十分復雜,對于認知水平有限的幼兒來講,要很好地把握是很困難的。為此,執教教師專門設計了一些生動、形象的圖形符號來代替,如青蛙、鴨子、孔雀、羽毛等圖譜,以此來幫助幼兒消化難以掌握的節奏與音型。 (3)分組討論 :大班幼兒具有強烈的合作意識,在討論中,教師既要尊重幼兒的想法,又可以得到一些幼兒心中的“答案”,讓幼兒的個性得到發展。 整個活動較好地達成了教育目標,也很好地解決了教學難點。課堂氣氛積極、快樂,每位幼兒都樂于參與活動。在打擊樂器演奏活動中,教師還注重幼兒合作能力的培養。過程清晰,環環緊扣,層層推進,給幼兒創設自由的環境,讓幼兒嘗試、探索,給幼兒大膽思考、表現創造的機會。
【延伸活動】 (1)在音樂活動區投放更多樂器,幼兒根據樂曲的特點來選擇不同的樂器演奏。 (2)角色更多樣化,可以想象多種動物來參加森林音樂會。
二、打擊樂器活動設計案例分析——以《開汽車》為例 (1)小班幼兒打擊樂音樂的選擇 小班幼兒打擊樂音樂的選擇要結構清晰,節奏明顯,速度適中,方便幼兒感知和參與演奏。在設計打擊樂器演奏活動中,選擇一首適合的打擊樂音樂至關重要。
《開汽車》的音樂結構不太明顯,總體上是 ABAB 的結構 ;但 B 段增加了 1 個八拍按喇叭的動作,且速度很快。
活動中,教師設計了開汽車的故事情節以及開、停、按喇叭、開、停的動作。教師考慮到了音樂的性質與故事的匹配,但由于音樂的結構和按喇叭的節奏不穩定且快,造成小班幼兒合樂演奏的困難。因此,打擊樂音樂的選擇需要結構清晰,節奏鮮明,速度適中,方便幼兒感知和參與演奏。
(2)游戲化打擊樂器演奏的教學活動設計 游戲化打擊樂器演奏的教學活動設計使活動具有游戲性和情境性。 活動中,教師采取了游戲化打擊樂器的設計 ;教學過程中,教師用故事導入,再請幼兒結合故事和音樂匹配相應的情境化動作幫助幼兒匹配和理解歌曲,然后用鈴鼓當方向盤,探索開汽車和按喇叭及其匹配的上下轉動和拍奏的演奏方法,使幼兒在開汽車的情境中嘗試演奏樂器,感知音樂的結構。 在樂器的使用中,教師采取了循序漸進的原則,先徒手感知動作,再拿樂器坐在椅子上嘗試,最后在邊開汽車的位移動作中邊演奏樂器。
(3)打擊樂器演奏中圖片的使用 打擊樂器演奏中圖片的使用要有利于幼兒傾聽音樂。 在《開汽車》的游戲中,教師邊用兒歌指令幫助幼兒學習合樂演奏樂器,邊使用紅綠燈的指示牌。
指示牌的使用是為了降低幼兒演奏的難度,提前給幼兒以提示,但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就是幼兒會依賴指示牌,而不傾聽音樂。因此,教師可以將紅綠燈指示牌去掉,只在故事導入環節使用。
在游戲過程中,給幼兒自主聽音樂的機會,也降低教師的多種負擔,既要演奏又要給予兒歌預令,還要出示指示牌等。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