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嬰師講座PPT課件這個PPT共108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安排嬰幼兒的生活作息,動作與運動,語言感知與認知,情感和社會性等,歡迎點擊下載。內容概要
一.日常生活作息的安排
日常生活作息是嬰幼兒每日生活及具體時間的安排。編制嬰幼兒日常生活作息是為了根據嬰幼兒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有計劃地安排好生活活動、運動鍛煉和各種游戲活動,在每天的生活中規定具體的時間,便于嬰幼兒建立良好的習慣,也便于育嬰師的工作。
1.編制生活作息的依據
1)形成良好的生理規律。人體的每一個器官都有他們自身的規律,以飲食為例,到了吃飯的時間,嬰幼兒的大腦皮層就會發出信號。這時,胃腸的消化液開始分泌,消化系統做好了接受食物消化的準備。保證嬰幼兒每天在同一時間進食,就能使嬰幼兒的胃腸功能得到較好的保護和合理的使用。
2)滿足嬰幼兒多種活動的需要。嬰幼兒的日常生活有些是生理性的需要,如睡眠、進食等;有些是智力發展的需要,如說話;還有些是社會性發展的需要,如與人交往。嬰幼兒必須在所有這些需要得到滿足以后,才會得到發展。這些活動都需要一定的時間,但需要花費的精力要求各有差異。
3)便于育嬰師進行全日工作的安排。育嬰師的工作責任重大,事無巨細,一份日常作息的時間表可以保證育嬰師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如果沒有一份全面周到的日常作息的時間表,可能會造成忙亂無章法的局面。
2編制生活作息的原則
1)必須以嬰幼兒的生理性需求為基礎
2)根據年(月)齡進行調整
3)活動安排動靜結合
4)為了保證必須的生理需要,育嬰師還要有靈活變通的經驗
5)根據季節的變化和家庭環境的實際進行調節
二.一日作息程序編制
(1)一日作息程序編制要合理分配時間
(2)一般嬰幼兒的作息包括常規活動和游戲活動兩大類
A--常規活動:進食、睡眠、盥洗、大小便等;
B--游戲活動:運動和動作的游戲、語言游戲、發展智能的游戲、與人交往相處的游戲
3歲前嬰幼兒全身動作發展順序
1粗大動作的范圍
不利于寶寶學走路的因素
粗大動作練習的意義
粗大動作練習的原則
2.精細動作范圍
主要指手,眼睛,臉及嘴部肌肉的運動能力。
精細運動能力
指個體主要憑借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或小肌群的運動,在感知覺、注意等心理活動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務的能力。
精細運動能力是日常活動的重要基礎,評價嬰幼兒神經系統發育成熟度的重要指標之一,對嬰幼兒進行早期教育的基本依據。
嬰幼兒精細動作練習的意義
促進大腦的發育
促進身體各部分的協調發展
提高嬰幼兒識別物體的能力
培養自理生活能力
生活自理動作發育時間順序
精細動作練習原則
1)刺激性原則
2)操作性原則
3)遞進性原則
一語言能力開發
語言能力開發的目標
一嬰幼兒情緒情感的發展
概念
情緒是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的反應,反應比較短暫的狀態。
情緒的構成:生理的喚醒
主觀體驗
認知評價
外顯的行為(表情動作)
情感是比較穩定和持續的狀態。
最基本的積極情緒:快樂、興趣
最基本的消極情緒:痛苦、懼怕
嬰幼兒情緒發展的特點:易變性
易感性
沖動性
2.嬰兒情緒發展的生理基礎
(1)先天氣質類型
容易型氣質:約40%,隨和,脾氣平和,情緒較為積極,對新事物較為開放和適應,生活有規律、可以預測
困難型氣質:約10%,活躍、易怒、生活沒有規律,對改變常規會有過度反應,對新事物和人適應較慢——在入園適應上可能存在更多的問題,與同伴交往過程中更容易被激怒和表現出攻擊性行為
遲緩型氣質:約15%,不怎么活躍,有點抑郁,對新異刺激的反應一般較溫和,不會過激和消極,對新的人和環境適應較慢——對新的挑戰和活動反應遲鈍,往往會被同伴忽視
(2)情緒中樞
杏仁核狀神經核及額葉調節部位
嬰兒7-8個月起,額葉的情緒管理中樞逐漸成熟,才能慢慢的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3.嬰兒情緒反應特點
反應快而且缺乏控制力
4.不同情緒出現的時間表
5.某些基本情緒的發展
(1)快樂:
快樂表現為微笑和大聲的發笑。笑是嬰兒的第一個社會性行為。(笑——他人的積極反應)
嬰兒的微笑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2)焦慮
焦慮是一種預料到威脅性刺激又無能為力去應付的痛苦反應,是處于失助狀態下不能采取有效行為去對付時產生的情緒。
嬰幼兒在6-7個月后就開始害怕陌生人,當其與媽媽或主要養護者分開時,還會表現出明顯的不高興,這種反應就是嬰幼兒的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一般出現在6-8個月(此時,嬰幼兒正形成最初的社會性依戀),在14-18個月時達到頂峰,在整個嬰幼兒期和學前期,其強度逐漸減弱。
依戀形成的階段
四種類型的依戀關系
二、嬰幼兒社會性發展
1.嬰幼兒社會性行為發展的主要表現
(1)自我意識:居于社會性發展的中心地位,是作為主體的自我關于自己及自己與他人關系的認識。
“第一反抗期”
嬰幼兒自我意識發展階段:
第一年:沒有自我意識
第一年末:自我意識萌芽,認識了自己與客體的關系
第二年:開始認識自己的身體,能對著鏡子觀看自己的身體器官,尤其是臉部
2-3歲:由稱呼自己的名字變為稱呼"我",這是自我意識發展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2)社會交往
①母嬰交往
母嬰交往在嬰幼兒認知、情感、語言、社會性發展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不可替代的作用;
母嬰關系是嬰幼兒諸多良好社會關系形成的基礎
②父嬰交往
性格培養
性別角色認同
爸爸帶寶寶的藝術
長期以來,人們受傳統“男主外、女主內”思想的影口向,在嬰幼兒的撫養和親子溝通過程中,更多地關注母嬰關系,卻往往忽視了父親在嬰幼兒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父親自己往往也認為,母親是嬰幼兒教育的主力,自己的強大教育作用要等到孩子上學之后才能得以有效的發揮。
其實,父親的作用同等重要,甚至有時其價值超過母親的教導。父親與母親在教養風格上有明顯不同。每個母親都有自己獨特的抱孩子方式,并且10次有9次都會以相同的方式抱起孩子,而父親則10次有9次以不同的方式抱孩子,甚至會將嬰兒頭朝下抱起來,母親在與孩子玩耍時較喜歡使用玩具,而父親則喜愛用自己的身體當作孩子的爬桿或搖馬,父親的教導方式更有助于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與母親相比,他們可以讓孩子爬得更遠,然后再把他們抱回來;當孩子面對新事物,如一只狗,一個陌生人或一個新玩具時,母親會本能地靠近孩子,讓孩子感覺到可以得到保護,父親則傾向于站在一邊,讓孩子自己去探索。這兩種撫養方法——保護和挑戰,都有助于孩子的情緒發展。
③同伴交往
發展社會交往技能
④嬰幼兒社會交往的發展過程
出生-6個月
早期單純社會化反應階段:哭、笑
7-24個月
社會性感情聯結建立階段,在各種不同場合區分母親與其他人,產生依戀行為
24-36個月
伙伴關系發展階段,能忍受與依戀對象短暫分離,逐漸習慣與伙伴交往
⑤生活自理
體現個體駕馭生活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完善自我的能力。
行走
吃飯
穿衣
入廁
梳洗
三、良好情緒情感與社會性行為的培養
1.培養總原則
滿足情感需要,給予母親般的關愛
細心體察嬰幼兒的認知傾向,啟發興趣
妥善處理嬰幼兒的消極情緒
積極創設機會,鼓勵嬰幼兒與人交往
提出明確要求,并進行及時、客觀、正確的評價
2.良好情緒情感培養原則
(1)要針對嬰幼兒的情緒特點進行教育;
(2)要特別注意讓嬰幼兒的情緒獲得適當表現的機會;
(3)鼓勵而不是限制嬰幼兒的活動;
(4)細心體察嬰幼兒的認知傾向,啟發興趣。
3.良好社會性行為培養原則
(1)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應以生理成熟為前提;
(2)耐心對待嬰幼兒的嘗試,并給予充分的時間;
(3)通過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培養嬰幼兒掌握生活技能;
(4)選用多種多樣的游戲發展嬰幼兒的社會適應性。
3.良好社會性行為培養原則
(1)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應以生理成熟為前提;
(2)耐心對待嬰幼兒的嘗試,并給予充分的時間;
(3)通過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培養嬰幼兒掌握生活技能;
(4)選用多種多樣的游戲發展嬰幼兒的社會適應性。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