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音樂的設計與組織PPT課件這個PPT共37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幼兒園音樂教育的基本觀念,幼兒園音樂教育的目標,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的指導,幼兒園歌唱活動等,歡迎點擊下載。幼兒園音樂教育
第一節 幼兒園音樂教育的基本觀念
1.幼兒園音樂教育的目的:
通過音樂教育活動使幼兒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
在幼兒園音樂教育中,音樂作品使教育的媒介;審美感動是教育的手段;幼兒基本素質的全面、和諧發展是音樂教育的終極目標。
2.幼兒園音樂教育的特點:
⑴游戲性
●內容中的游戲性:“玩”
●形式中的游戲性:傳統游戲歌曲 “猜謎歌、手指歌”等
表演幼兒游戲的歌曲 “老鷹捉小雞”等
●方法中的游戲性:設問、猜謎、啞劇、木偶表演、教具或玩具演示等
⑵綜合性
●形式上的綜合性:既唱又跳、邊唱邊奏,邊跳邊奏。
歌、舞、樂三種活動交替進行。
不同的幼兒分別承擔唱、舞或演奏的任務。
●過程上的綜合性:創作、表演、欣賞的過程總是相互融合、相輔相成的
●目的上的綜合性:享受音樂本身快樂
⑶整體性
●學習對象的整體性
●學習氛圍的整體性
3.幼兒園音樂教育的原則:
實踐原則
和諧原則
低耗高效原則
可持續發展原則
4.幼兒園音樂教育的途徑:
●教師組織安排的音樂活動:一切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和組織的專門性或滲透性的音樂教育活動,也包括教師根據需要臨時發起、組織的各種類型的音樂教育活動
●幼兒自發的音樂活動:一切由幼兒主動發起的與音樂有關的活動
●專門性的與滲透性的音樂活動:
▼專門性的音樂活動:由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和組織的音樂活動。
▼滲透性的音樂活動:其它教育活動語言、美術、體育等。如早操中的音樂伴奏,加入歌唱、節奏朗誦,使用打擊樂器或其他能夠擊響的小型器械等
●顯性的與隱性的音樂教育課程
5.幼兒園音樂教育的實施者----教師:
●教師的世界觀與行為特征:
積極樂觀的人生觀、世界觀;樂業敬業的人生傾向;真城自然的人格傾向;尊重兒童;熱愛音樂;創新精神
●教師的自我教育能力
●教師的人際溝通能力
●教師的基本音樂素養:
▼鑒賞分析音樂的能力
▼教師表現音樂的能力
▼教師的音樂文化涵養:
音樂理論知識、樂器知識、音樂舞蹈表演知識、著名作品的背景知識以及簡單的創作知識等。
6. 幼兒園音樂教育的外部環境-----社區與家庭
第二節 幼兒園音樂教育的目標
音樂教育目標有:
●總目標---對幼兒在園3年發展的總體要求
●年齡階段目標---對各年齡班1年發展的總體要求
●單元目標---月內或周內所要達到的目標;“中心主體活動”時段內所要達到的目標
●活動目標---就是一個活動的目標
▼按心理活動的領域不同來劃分即認知、情感與態度、操作技能三方面
▼按音樂活動的領域不同來劃分即幼兒園音樂教育目標可以分為歌唱、打擊樂器演奏、韻律活動、音樂欣賞四個方面
▼按生活實踐活動的互動對象不同來劃分即人際交往、人物交往二個方面。
幼兒藝術(音樂)教育總目標
1、初步感受、欣賞環境、生活和音樂作品的美。
2、喜歡參加音樂活動,能感受到活動帶來的快 樂,培養對藝術的敏感性。
3、培養幼兒的音樂素養,發展藝術表現能力。
4、能通過多種感官感受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用不同的形式大膽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
5、在音樂活動中體驗與他人合作的快樂,能理解、接納、欣賞、尊重他人的創作與表現,喜歡欣賞不同表現形式與風格的音樂作品,提高音樂審美能力。
幼兒音樂領域階段目標
小班上學期
一、歌唱活動
1、喜歡參加歌唱活動。
2、嘗試用自然的聲音演唱歌曲。學習聽前奏整齊地開始,音域一般在c1—g1。
3、嘗試理解和表現歌曲的形象和情感。
二、韻律活動
1、愿意參與音樂游戲和有簡單舞蹈,活動,嘗試隨音樂做簡單律動。
2、嘗試感受音樂節奏、旋律的顯著變化,并隨之變換動作。
3、學習用簡單的身體動作表現音樂的情感和內容。
三、節奏活動
1、愿意玩弄打擊樂器,參與集體的演奏活動。
2、感受手鈴、串鈴等打擊樂器的音色,
3、學習隨熟悉的音樂合拍地演奏,能參加兩種樂器的齊奏,嘗試看指揮開始和結束演奏。
4、嘗試用樂器演奏表達對音樂的感受。
四、欣賞活動
1、愿意傾聽、觀賞周圍環境中各種事物的形態、聲音和運動狀態。
2、嘗試聽辨音樂中差異明顯的音區高低、力度強弱、速度快慢。感受典型的搖籃曲、進行曲等不同類型音樂的特點。
3、樂意用自己的體態、嗓音和動作參與欣賞活動。
4、嘗試在短時間內集中注意地傾聽或觀看自己喜歡的音樂舞蹈表演。
小班下學期
一、歌唱活動
1.喜歡參加歌唱活動。
2.學習用自然的聲音歌唱、正確的姿勢歌唱,能聽前奏整齊地開始,音域一般在c1—g1。
3.初步理解和表現歌曲的形象和情感。
4.愿意為熟悉、短小、工整的歌曲替換部分歌詞,體驗創造性地參與歌唱活動的快樂
二、韻律活動
1.喜歡參與音樂游戲和舞蹈活動,能隨音樂做簡單律動。
2.能感受音樂節奏、旋律的顯著變化,并隨之變換動作的力度和速度。
3.嘗試用簡單的動作進行創造性的表現,體驗韻律活動中表達、創造和交流的快樂
三、節奏活動
1.喜歡玩弄打擊樂器,參與集體的演奏活動。
2.進一步感受手鈴、串鈴、碰鈴、木魚等打擊樂器的音色,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模仿各種聲音感受其變化。
3.繼續學習隨熟悉的音樂合拍地演奏,能參加兩至三種樂器的齊奏,學習看指揮開始和結束演奏。
4.鼓勵幼兒大膽地用樂器演奏表達自己對事物的感受,體驗節奏活動的快樂。
四、欣賞活動
1.喜歡傾聽、觀賞周圍環境中各種事物的形態、聲音和運動狀態。
2.能聽辨音樂中差異明顯的音區高低、力度強弱、速度快慢,感受典型的舞曲、勞動音樂等不同類型音樂的特點。
3.喜歡用自己的體態、嗓音和動作參與欣賞活動,進行多種方式的創造性表達。
4.能在短時間內集中注意地傾聽或觀看自己喜歡的音樂舞蹈表演。
中班上學期
一、歌唱活動
1、用自然的聲音、正確的姿勢演唱自己喜歡、熟悉的歌曲。會聽間奏,音域一般在c1—a1。
2、初步學習接唱、對唱等演唱形式。
3、喜歡為熟悉、短小、工整的歌曲替換歌詞并嘗試將創編的歌詞填入歌曲。
二、韻律活動
1、學習隨音樂做簡單的舞蹈動作,喜歡參與韻律活動。
2、學習用相應的動作表現音樂的內容和情緒,基本能隨音樂的變化改變動作的力度、速度、節拍等。
3、引導發現律動中的動作組合規律,初步學習創編韻律動作。
三、節奏活動
1、喜歡隨音樂演奏打擊樂器,學習用幾種樂器演奏簡單的固定節奏型。
2、自由探索和嘗試幾種打擊樂器(鈴鼓、圓舞板、鼓等)的演奏方法,學習簡單的打擊樂合奏并保持自己節奏型。
3、會集中注意看指揮,在集體中學習保持與音樂、與他人協調一致。
4、嘗試用樂器、自然物的不同音色、節奏型表現對音樂的感受和對事物的認識。養成愛護樂器的態度和習慣。
四、欣賞活動
喜歡傾聽、觀賞周圍環境中各種事物的形態、聲音和運動狀態。
學習聽辨音樂中差異比較明顯的音區高低、力度強弱、速度快慢,進一步感受典型的不同類型音樂的特點。
感受二拍子和三拍子樂(歌)曲的特點。學習用多種方式表現音樂作品的感受。
能在一定的時間內比較集中注意地傾聽、觀看音樂、舞蹈、戲劇表演。
中班下學期
一、歌唱活動
1、能用自然的聲音、正確的姿勢歌唱,學習用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色變化來演唱。
2、樂意獨立或與同伴合作演唱,能自然地進行接唱和對唱,
3、積極為熟悉、短小、工整的歌曲、創編、歌詞,并嘗試將新編的詞替換到歌曲中演唱。
二、韻律活動
1.繼續學習隨音樂做簡單的舞蹈動作,體驗參與韻律活動的快樂。
2.嘗試用眼神或身體動作與同伴、教師進行交流,表現音樂的強弱、快慢和節奏的變化規律。
3.鼓勵幼兒獨立或結伴表演自己熟悉、喜歡或自己創編的韻律與動作組合,激發其大膽表現。
三、節奏活動
1、喜歡隨音樂演奏打擊樂器,繼續學習幾種樂器的演奏,學習設計簡單的固定節奏型。
2、自由探索和嘗試幾種打擊樂器(增加沙球、蛙鳴筒等)的演奏方法,進一步學習簡單的打擊樂合奏并保持自己的節奏型。
3、能對指揮的要求作出積極反應,提高合作意識、演奏水平,并積極嘗試做小指揮。
4、大膽地用樂器、自然物的不同音色、節奏型表現對音樂的感受和對事物的認識。進一步養成愛護樂器的態度和習慣。
四、欣賞活動
喜歡傾聽、觀賞周圍環境中各種事物的形態、聲音和運動狀態。
能聽辨音樂中差異比較明顯的音區高低、力度強弱、速度快慢,進一步感受典型的不同類型音樂的特點。
進一步感受二拍子和三拍子樂(歌)曲的特點。能用多種方式創造性地表現自己對音樂作品的感受。
4、能在一定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地傾聽、觀看音樂、舞蹈、戲劇表演
大班上學期
一、歌唱活動
1.積極地參與歌唱活動。
2.用自然、飽滿的聲音歌唱,保持正確的唱歌姿勢,會聽間奏,音域一般在c1-c2。
3.學習領唱、齊唱以及簡單的兩聲部輪唱。學習控制、調節自己的歌聲,較恰當地表現歌曲情感。
學習基本獨立地即興編、即興唱
二、韻律活動
1、初步掌握幾種舞蹈的基本語匯和律動的組合形式,積極參與韻律活動。
2、基本能隨音樂的變化改變動作的力度、速度、節拍、節奏型、難度等。
3、學習用簡單的身體動作組合表現音樂的結構及其形象、情感和內容,積極使用動作、表情、體態與人溝通。
4、了解一些創編韻律動作組合的規律,積極參與創造性韻律活動。
三、節奏活動
1、積極參與節奏活動,學習更多樂器(三角鐵、雙響筒等)的基本演奏方法。
2、積極嘗試自制樂器,辨別樂器的音色。
3、初步體會各種演奏方案中音色、音量、節奏型配置的表現規律,積極參與嘗試集體設計演奏方案。養成對集體和樂器負責的積極情感。
四、欣賞活動
1、傾聽、觀賞周圍環境中各種事物的形態、聲音和運動狀態。
2、進一步深入感受典型的不同類型音樂的特點。
3、進一步學習使用多種音樂的、非音樂的表征方式(歌唱、舞蹈、演奏、語言、繪畫、制作、構造、戲劇表演、角色游戲等)參與欣賞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體驗、想象和創造,提高體驗和表現音樂情趣的能力。
4、初步養成有情感參與的安靜傾聽音樂、觀賞舞蹈表演的習慣。
大班下學期
一、歌唱活動
1.積極地參與歌唱活動。
2.能用自然、美好的聲音歌唱,保持正確的唱歌姿勢,會聽間奏,音域一般在c1—c2。
3.繼續學習領唱、齊唱以及簡單的兩聲部輪唱、合唱,能較自如地控制、調節自己的歌聲,較恰當地表現歌曲情感。
4.能基本獨立地即興編、即興唱。
二、韻律活動
1、進一步掌握幾種舞蹈的基本語匯和律動的組合形式,積極參與韻律活動。
2、能較準確地隨音樂的變化改變動作的力度、速度、節拍、節奏型、難度等。
3、學習用身體動作組合表現音樂的結構及其形象、情感和內容,積極、熟練地使用動作、表情、體態與人溝通。
4、進一步了解一些創編韻律動作組合的規律,積極參與創造性韻律活動
三、節奏活動
1.積極參與節奏活動,學習更多樂器(鈸、鑼等)的基本演奏方法。
2.主動參與自制樂器,辨別樂器的音色。
3.進一步體會各種演奏方案中音色、音量、節奏型配置的表現規律,積極參與,集體設計演奏方案。4.進一步養成對集體和樂器負責的積極情感。
四、欣賞活動
1.傾聽、觀賞周圍環境中各種事物的形態、聲音和運動狀態。
2.進一步深入感受進行曲、舞曲、搖籃曲、勞動音樂的特點。
3.能夠大膽地運用多種音樂的、非音樂的表征方式(歌唱、舞蹈、演奏、語言、繪畫、制作、構造、戲劇表演、角色游戲等)4.參與欣賞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體驗、想象和創造,提高體驗和表現音樂情趣的能力。
5.養成有情感參與的安靜傾聽音樂、觀賞舞蹈表演的習慣
第三節 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的指導原則
一.設計指導原則:
1. 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的結構功能 :
適應性功能
發展性功能
2. 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的基本結構
一般可以有二種基本結構
⑴音樂課的結構 ▼三段式:
開始部分:復習幼兒已學過的知識。如律動進教室、練聲、座位上的律動或歌曲復習。
基本部分:學習新作品或新技能。
結束部分:復習幼兒已學過的知識。如打擊樂、韻律動作、歌表演或音樂游戲、律動出教室。
這用于常規音樂課的設計 。
▼一桿子式:
可以被看成一個整體,一般只含有一個音樂或舞蹈作品。用于研究課或交流課的設計。
例:小班歌唱活動《蘋果》
3.從其他角度影響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的結構分析
從音樂實踐類型的角度可分為:歌唱活動、韻律活動、打擊樂器演奏活動、音樂欣賞活動
從活動的目的的角度可分為:音樂課、音樂角活動、音樂會或音樂娛樂活動。
4. 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的設計指導原則:
有重復、有變化的原則
層層深入不斷變化的原則
動靜交替的原則
5. 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設計書面方案
(歌曲曲譜略)
大班音樂活動:玻璃瓶里的小老鼠
活動目標:
1.根據老師的講述,初步理解“玻璃瓶里的小老鼠”的內容
2.聽辯音樂ABA段結構,能根據音樂創編出小老鼠跳舞,吃東西,著急的樣子
發展想象力與創編能力。
3.能夠在一定范圍內控制自己的動作。
活動準備:
1. 多媒體課件、圖片、鈴鼓。
2. 音樂磁帶、錄音機。
活動過程:
「開始部分」
一.、幼兒跟隨教師聽著歡快的音樂進場。
(注:帶給幼兒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
「基本部分」
二、欣賞故事,并能理解故事的內容。
教師:“你們知道貓最愛干什么?(抓老鼠)今天老師給你們講一個關于小老鼠的故事。”
(注:小朋友對于貓和老鼠并不陌生,而且還比較感興趣,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1.欣賞故事,初步理解故事的內容。
教師有表情的講述故事《玻璃瓶里的小老鼠》
提問:“小老鼠在草地上干什么?它們看到了什么?小老鼠怎么會鉆到玻璃瓶里去的?小老鼠為什么會鉆不出來?”(注:《玻璃瓶里的小老鼠》這個故事比較有趣,幼兒第一遍聽這個故事會感到好奇,因此為下面的活動打下了基礎。)
2.再次欣賞故事,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并配以畫面。
教師出示多媒體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注:運用多媒體教學富有吸引力,能夠讓幼兒緊緊的跟著活動思路走。)
三、要求幼兒聽辯音樂ABA段結構。
教師:“老師給這個故事配了一首好聽的曲子。聽完后請小朋友告訴老師樂曲有幾段?聽起來有什么感覺?”
1.欣賞樂曲
(注:這里音樂出現,讓幼兒初次感受樂曲的旋律。)
2.出示圖片幫助幼兒理解音樂的ABA段。
教師:“第一和第三段一樣,我們就用小老鼠做游戲的圖片來表示,第二段就用小老鼠鉆進瓶出不來的圖片來表示。”
(注:形象的圖片更加能夠幫助幼兒形象記憶。)
3.結合圖片再次欣賞。
四、根據音樂創編出小老鼠跳舞,吃東西,著急的動作。
1.幼兒創編出小老鼠在草地上做游戲、跳舞的動作。
(注:這一環節,讓幼兒邊聽音樂邊創編動作。一方面讓幼兒再次感受A段音樂,另一方面,提高幼兒的表現力,發展幼兒的創造力。)
2.學會在一定范圍內控制自己的動作。
教師:“小朋友把小凳子反過來當作小瓶。”
3.幼兒在“瓶子”里創編小老鼠吃東西,著急的動作。
4.聽到鈴鼓聲表示瓶子破了,小老鼠從小凳子里跳出來,做跳舞動作。
(注:讓每一位幼兒都參與,做到面向全體,同時也讓幼兒感受了B段音樂,體現了教育的連續性。)
五、合著音樂完整的進行表演。
(注:進一步完整的熟悉樂曲,要求幼兒適當地控制自己的動作和情感。)
「結束部分」
1.放小貓的音樂,引導幼兒說一說小貓來了該怎么辦。
2.教師帶領幼兒出教室。
附故事:
玻璃瓶里的小老鼠
一只可愛小老鼠來到了一片綠油油的草地上,它一會兒扭鈕屁股、一會兒做做游戲,一會兒又跳起舞來。玩得可開心啦!忽然,它發現草地上有一個玻璃瓶,走近一看, 哇、玻璃瓶里裝著好多好多的糖呢,小老鼠一骨碌地鉆進了瓶子。它吃了一顆、真甜,又吃了一顆,真香,不一會兒工夫,小老鼠把瓶子的糖都吃完了。哎呀、不好了,小老鼠吃了那么多的糖身子變胖了,小老鼠出不來了。這下可怎么辦呢,小老鼠急得都快哭了,它在玻璃瓶里轉著圈圈。直聽“砰”的一聲,瓶子破了,小老鼠蹦了出來。它又在草地上跳起了歡快地舞蹈。以后這個小老鼠再也不敢貪吃了。
二.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的指導
1.方法。●運用語言指導法▼講解。精煉而富有藝術性的語言
▼提問。開放性、啟發性、引導創新的
▼反饋。一般性反饋,重點性反饋
▼提示和指示。
▼激勵和鼓勵。
● 運用范例
▼示范。教師用現場的演唱、演奏、做動作表演的方法來向幼兒提供活動的范例。
▼演示。教師用操作各種直觀教具的方法向幼兒提供活動的范例。常見的有圖片、絨板、磁板教具、桌面教具、幻燈、投影、錄音、錄像、多媒體等。
●運用角色變化。▼參與 ▼退出
2.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的指導原則
●教師與幼兒相互作用的原則
●面向全體幼兒尊重個別差異的原則
●在整體審美情景中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原則
第四節 幼兒園歌唱活動
1.歌唱活動的教育內容
●歌曲。專門為幼兒創作的、傳統的歌謠、幼兒自己創作或即興創作的歌謠。
●表演形式。獨唱、齊唱、接唱、對唱、領唱齊唱、輪唱、合唱、歌表演。
●歌唱的簡單知識技能
●嗓音保護的知識技能
2.歌唱活動材料的選擇歌詞的選擇
●內容與文字具有童趣并易于記憶和理解
●歌詞內容應富于愛、美、想象和教益
●歌詞形式與內容應適于用動作來表現
曲調的選擇
●音域較狹窄。2—3歲 E1—G1
3—4歲 D1—A1
4—5 歲 C1—A1
5—6歲C1--C2
●節奏較簡單
●旋律較平穩
●結構較短小工整
●詞曲關系較單純
3.新授歌曲活動的設計與組織
●由動作開始的活動設計
●由歌詞創編開始的活動設計
●由情景表演開始的活動設計
●由故事講述開始的活動設計
●由歌詞朗誦開始的活動設計
●由游戲開始的活動設計
●由填充參與開始的活動設計
●由“副歌前置”開始的活動設計
●由“無意義音節玩唱”開始的活動設計
●由直觀形象開始的活動設計
謝 謝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