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好朋友PPT課件教案圖片這個PPT共9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教案。PPT的教學目標了解紅、黃、藍是色彩中的三原色,由這三種顏色相互調和可變化出橙、綠、紫色來,培養幼兒對美術的興趣,會巧妙地運用三原色。
活動目標:
1、通過本節課讓幼兒了解紅、黃、藍是色彩中的三原色,由這三種顏色相互調和可變化出橙、綠、紫色來。
2、培養幼兒對美術的興趣,會巧妙地運用三原色。
3、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4、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活動準備:
1、大故事書1本
2、紅、黃、藍色片 每人一份
3、紅、黃、藍的顏料 每人一份
4、宣紙 每人一份
5、清水 3杯
活動過程:
(一)出示大故事書教師講《會變顏色的小兔子》的故事。
1、故事內容:
小兔媽媽有三個孩子,一個叫小紅、一個叫小黃、另外一個叫小藍。這三個孩子都特別淘氣,有一天,它們和媽媽一起到熊貓叔叔的染坊去玩。小紅不小心摔到了黃色的染缸里去了,等到它爬出來的時候,兔媽媽問小紅:你是誰?小紅一聽著急地說:媽媽,我是小紅呀。可是媽媽不相信;小黃摔到了藍色的染缸里去了,等到它爬出來的時候,兔媽媽問小黃:你是誰?小黃一聽著急地說:媽媽,我是小黃呀。可是媽媽不相信;小藍摔到了紅色的染缸里去了,等到它爬出來的時候,兔媽媽問小藍:你是誰?小藍一聽著急地說:媽媽,我是小藍呀。可是媽媽也不相信。
2、教師提問:為什么媽媽會認不出小紅、小黃和小藍來呢?讓我們來做一個小小的實驗吧!
3、帶著問題,引出下一個實驗的環節。
(二)小實驗:紅黃藍的奧妙
1、發給幼兒紅、黃、藍的色片,讓幼兒進行實驗。
A、紅色和黃色的色片重疊在一起,觀察一下會變成什么顏色?(橙色)
B、黃色和藍色的色片重疊在一起,觀察一下會變成什么顏色?(綠色)
C、藍色和紅色的色片重疊在一起,觀察一下會變成什么顏色?(紫色)
2、老師通過利用清水和紅、黃、藍三色的顏料,對幼兒進行A、B、C項實驗進行檢驗,引發幼兒對顏色的突然變化產生興趣。
3、通過實驗讓幼兒解答故事最后的疑問:
A、為什么媽媽會認不出小紅來?(因為小紅變成了橙色)
B、為什么媽媽會認不出小黃來?(因為小紅變成了綠色)
C、為什么媽媽會認不出小藍來?(因為小紅變成了紫色)
(三)動動手:漂亮的小手帕
1、教師演示:將方形的宣紙(生宣),對角折兩次把它折成三角形。把宣紙的三個角分別成在紅、黃、藍色的小盤子里浸泡一會兒,讓三種顏色互相渲染在一起,在兩種顏色的交界處形成另成一種顏色,即橙、綠、紫色,然后把它輕輕的打開,就變成漂亮的小手帕了。
2、發給幼兒相同的材料,讓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3、把幼兒的作品展示出來。
(四)結束部份。
教師總結:
今天小朋友認識了紅、黃、藍三種顏色,這三種顏色是色彩中的三原色,由它們可以變化出很多漂亮的顏色來,我們還制作了很好看的小手帕,回家以后,教爸爸媽媽來做好嗎?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目標:
1.復習4以內數的組成,初步學習4以內數的加、減。
2.認識“+”、“-”、“=”符號,理解其意。
活動準備:
民族娃娃的貼片教具,數字卡片(1、2、3、4),“+”、“-”、“=”符號卡片,算式卡(4以內的所有算式),《幼兒畫冊》
活動過程:
1.復習4以內數的組成 游戲:碰球或對數。例:“對4”的游戲,老師報“3”,幼兒要報“1”,合起來是4.可采取兩名幼兒進行挑戰賽,看誰對的又快又正確。
2.學習4以內數的加法。認識“+”、“=”。
(1)教師口報應用題 師:幼兒園來了一個藏族小朋友,后來又來了兩個維吾爾族小朋友,現在一共來了幾位好朋友?(并出示教具)
(2)幼兒回答后,請幼兒說說是怎么樣算出來的?(先來了1個,后來又來個2個,一共來了3個小朋友)。
教師出示卡片;1、2、3,提問:這幾個數字表示什么意思呢?(并貼在與貼片教具相對應的地方)
(3)出示“+”和“=”符號卡片,并把其放在“1.2.3”數字中,形成算式:1+2=3。 教師:“+”就表示合在一起的意義,“=”就表示一共有多少,和在一起念1+2=3。我們用這個算式可以表示剛才的事情。
(4)幼兒學念算式。
(5)練習4以內其他加法算式 教師口報應用題,幼兒選擇正確的算式表示
3.學習4以內數的減法。
(1)教師口報應用題 師:花園里有4個小朋友在跳舞,走掉了2個小朋友,還剩下幾個小朋友呢? 師:剩下2,這個數字式怎么得來的?
(2)出示“-”,認識并理解意義,形成減法算式。
師:“-”就表示去掉的意義,可以用來記錄剛才的事情。 例式:4-2=2,幼兒跟著讀。
(3)練習4以內的其他減法算式。
教師口報應用題,幼兒選擇正確的減法算式表示。
4.幼兒操作練習,完成幼兒用書:添上正確的符號,形成算式。
活動反思:
第三周的星期五,我組織幼兒進行了數學活動《來了幾個好朋友》。目標是1、復習4以內數的組成,初步學習4以內數的加減。2、認識“+”“—”“=”符號,理解其意思。
大班幼兒已經有一定的數學經驗,活動開始,進行了4以內數的組成,通過“碰球”游戲,提高了幼兒的興趣,也集中了他們的注意力。待他們熟悉了4的組成以后,及時進行引導,通過出示一道簡單的應用題,演示幼兒熟悉的情景,讓幼兒仔細觀察后用語言表達出來,然后讓幼兒在游戲的操作演示中體驗并感知加法的意義,同時請幼兒完整地說說圖片中的意思。大班的孩子對現實生活反而有興趣,他們有欲望去探索、去發現生活中的奧秘。所以,我們選擇的演示內容要貼近孩子的生活。
在學習4以內數的減法時,方法基本和加法相同,幼兒基本上會根據直觀圖計算4以內的減法,但是在看圖的時候我特別強調,在做減法的時候一定要把圖上的總數一起算進去,不要只看一部分,比如在操作練習題上,有一些小動物的身體或頭是轉過去的,表示要離開的,幼兒往往在做的時候就已經把這些轉頭的不算在總數里了,經常會犯同樣的錯誤:用剩下的來減去離開的。
在集體活動時,幼兒的表現都不錯,能大膽地講述,完整地表達。但是在練習時也出現了一些小問題:加法基本沒問題,減法對于個別幼兒來說,稍有困難,老師強調的事情沒有完全領悟,只是簡單地看圖片了。
本次活動我發現本班幼兒整體水平參差不齊,大部分幼兒能獨立完成作業,但也有些幼兒對自己缺乏信心,做作業時總喜歡看別人的答案,甚至有的小朋友剛剛拿到練習本就看別人是怎么做的。因此,我們教師在活動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幫助這部分幼兒樹立自信心。
活動目標:
1.能根據圖片的不同排列順序,按線索進行合理創編故事。
2.通過小組合作交流,體驗創造性講述的快樂。
3.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4.鼓勵幼兒大膽說話和積極應答。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1)掛圖、幼兒用的小圖片、插圖的卡(2)人手一份繪畫紙、記號筆 6個籃子2.經驗準備:理解故事《會游動的小島》
活動過程:
1、圖片排序,講述新故事(1)師:上次我們聽過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會游動的小島》,瞧,今天小鳥和小烏龜他們又發生了什么新故事呢?(交換第一、三幅圖位置)提問:這個新故事是發生在什么時候的呢?
(2)幼兒創編新故事。
2、重新排圖,創遍新故事(1)要求:兩人合作把新排列的圖片插到故事板上,講述新故事。
(2)幼兒兩人合作創編新故事。
(3)邀請個別幼兒講述故事。
3、根據不同場景繪畫創編故事(1)討論:在不同場景下,兩個好朋友在哪里?可以做什么事情?
(2)合作繪畫、創編新故事。
四、延伸活動:
請小組交流創編繪畫的新故事。
情景表演:
教學反思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的興趣濃厚,參與積極性高。不足之處:在邊唱邊跳的過程中,活動場面有點混亂,因為有些幼兒分不清哪一個才是自己的好朋友,以至部分幼兒無法參與活動,我相信下次再上這節課,我會更加注重一些小細節,讓整個課程活動更加活躍,效果更好。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理解相同人物的內容。
2、能夠用一一對應的方法,判斷相同。
3、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活動準備:
1、襪子兩到三雙、找好朋友的圖片一張、找雙胞胎的圖片一張
2、電腦、電視機
活動過程:
一、出示襪子,引起幼兒注意
師:小朋友,看看這是誰呀?有幾只呀?我們一起來數一數
師:那它們是不是好朋友呢?它們為什是好朋友呀?
二、找襪子配對
師:小朋友,有幾只襪子它找不到自己的好朋友了,想請小朋友幫忙找一下它的好朋友。
師:它們為什么是好朋友呀?
三、出示好朋友的圖片,幼兒仔細觀察
師:剛剛我們幫襪子找到了它的好朋友,現在想請你們幫這些小朋友找到他的好朋友。師:它們為什么是好朋友呀?(教師幫助幼兒找到這些朋友的特征)
師:那就在相同的好朋友的下面的方框框里涂上紅色。
四、出示雙胞胎的圖片,幼兒仔細觀察
師:小朋友們真厲害,幫小朋友找到了他的好朋友,現在要請你們找出一對雙胞胎,然后把他們用線連起來。(讓幼兒說出雙胞胎的一些特征)
五、教師講操作要求,幼兒開始操作
要求:
1、在操作的時候,要在相同的小朋友下面的方框里涂上紅色,不一樣的方框里不要涂。
2、把一樣的雙胞胎用紅色的蠟筆用線連起來
六、幼兒開始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七、展示幼兒作品,并進行評價
師:我們來看看小朋友們有沒有找對呢。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一開始我先出示襪子,先讓幼兒來配對,為后面的活動做好鋪墊,幼兒對配襪子這個活動還是很感興趣的,而且基本上都能說出襪子的一些明顯的特征,都能找出相同的襪子,在操作活動中也一樣,幼兒對找相同的人物還是挺感興趣的,但在這次活動中游戲的成分有點少,應該多增加些游戲,和趣味性,畢竟是小班的孩子,還是應該以游戲為主,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得知識。
活動目標
1.了解紅、黃、藍是色彩中的三原色,由這三種顏色相互調和可變化出橙、綠、紫色來。
2.培養幼兒對美術的興趣,會巧妙地運用三原色。
3.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4.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愿望。
活動準備1.課件2.水瓶每人一個。
2.紅、黃、藍的顏料每人一份、宣紙(生宣)每人一份、清水等。
活動方法愉快教學法 、 實驗教學法活動過程一、開始部分師: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了一段好看的魔術,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二、基本部分1. 幼兒動手操作,探索顏色的變化引導幼兒通過魔術,對三原色進行認識,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1)師:小朋友老師的魔術精彩嗎?你們想不想做一位神奇的魔術師呀。
(2)小朋友伴隨著歡快的音樂拿起我事先準備的透明的一次性水瓶跳起來,并觀察水瓶里的水你有什么發現。
(3)做好實驗記錄。
請小朋友在瓶子上貼上相同顏色的標記。
個別幼兒說一說自己變出來什么顏色(出示課件)師小結:孩子們真是個神奇的魔術師,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這三個好朋友的奧妙。出示課題"三個好朋友"2.第二次實驗(1)師:有一天,紅紅、藍藍、和黃黃三個好朋友郊游,一見面它們高興的互相擁抱在一起,它們一起做游戲、唱歌、跳舞開心極了。可是回到家媽媽卻不認識它們了,這是為什么呢?
(2)師:今天,老師和小朋友一起當一回魔術變色師,請一個魔術助手介紹魔術臺上的魔術材料,(紅、黃、藍顏料,魔術勺子)是的,我們請來了紅色寶寶、黃色寶寶、藍色寶寶顏料來幫忙,這三種顏色寶寶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三原色,集體說一遍。
(3)教師示范橙色的色彩變化演示.
這三種顏色寶寶很調皮,它們兩種顏色在一起會變成一種新的顏色,魔術師開始變魔術啦,請幼兒觀察變成了什么顏色。(橙色)(4)小魔術師變變變。
師:孩子們想不想也去變一變。(想)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紅、黃、藍三種顏料,每人取一種和自己水瓶中不一樣的自己喜歡的顏料放在水瓶中,同時,請小朋友在加顏色的時候在杯子上貼上相同顏色的標記。然后,輕輕搖晃,看看有什么變化。(課件出示)(5)反饋:和自己身邊的小朋友說一說自己的發現,并請個別幼兒向大家介紹自己在操作中的發現。(教師板書)(6)師小結:原來,兩種不同顏色混合在一起會變成另一種顏色,紅色和黃色混合會變成橙色;黃色和藍色混合會變成綠色;藍色和紅色混合會變成紫色。(課件出示)3.再次操作,探索三種顏色的變化。(課件出示)4.美工:"漂亮的小手帕"。
過渡:幼兒園要舉行繪畫展覽會了,我們用今天學習到的新知識,做出漂亮的小手帕參加展覽好不好?
(l) 教師演示:將方形的宣紙(生宣),對角折兩次把它折成三角形。把宣紙的三個角分別放在紅、黃、藍色的小盤子里浸泡一會兒,讓三種顏色互相渲染在一起,然后把它輕輕地打開,就變成漂亮的小手帕了。
(2)讓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3)展示幼兒作品。
5、歌曲欣賞:
師:小朋友真聰明學,會了變魔術的本領,老師把孩子們剛才的發現編成了一首好聽的兒歌,請幼兒欣賞。
三、結束部分師小結:今天,我們認識了三原色,知道了紅色和黃色混合到一起會變成橘色,黃色和藍色混合到一起會變成綠色,紅色和藍色混合到一起會變成紫色,三種顏色混合到一起會變成黑色。在以后的生活當中我們會用到。
活動結束。
活動反思:
此活動是結合中班正在開展的主題《幼兒園里朋友多》預設的活動內容。在預設此次活動的時候,我考慮了很多,擔心的也有很多,但事實是我的很多顧慮都是多余的。每一個環節的開展都非常有序、緊扣,而且孩子們也有很熱烈的呼應,師生配合默契。我覺得把數學中學到的知識,如、從上到下、從左至右、從前到后的數學概念,運用到在集體照上找好朋友,最能體現形式的綜合性。游戲《找朋友》中,既有活潑動聽的歌曲,又有語言、情感、動作的表達,使活動達到**。孩子們充分體驗了好朋友多的健康、快樂的積極情感。當有一個孩子在沒人與他做朋友的情況下,我馬上跑到他的后面,給這位孩子挽回了面子和自尊,使這位孩子馬上喜逐顏開、春分滿面、洋洋得意。我認為自己在這里做的非常果斷、有效、有意義,同時也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從活動的整體效果來分析,綜合性的集體教學活動是孩子最喜歡的,在開展的時候會更有興趣。
活動目標:
1、通過本節課讓幼兒了解紅、黃、藍是色彩中的三原色,由這三種顏色相互調和可變化出橙、綠、紫色來。
2、培養幼兒對美術的興趣,會巧妙地運用三原色。
3、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愿望。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1、大故事書1本2、紅、黃、藍色片 每人一份3、紅、黃、藍的顏料 每人一份4、宣紙 每人一份 5、清水 3杯活動過程:
(一)出示大故事書教師講《會變顏色的小兔子》的故事。
1、故事內容:
小兔媽媽有三個孩子,一個叫小紅、一個叫小黃、另外一個叫小藍。這三個孩子都特別淘氣,有一天,它們和媽媽一起到熊貓叔叔的染坊去玩。小紅不小心摔到了黃色的染缸里去了,等到它爬出來的時候,兔媽媽問小紅:你是誰?小紅一聽著急地說:媽媽,我是小紅呀。可是媽媽不相信;小黃摔到了藍色的染缸里去了,等到它爬出來的時候,兔媽媽問小黃:你是誰?小黃一聽著急地說:媽媽,我是小黃呀。可是媽媽不相信;小藍摔到了紅色的染缸里去了,等到它爬出來的時候,兔媽媽問小藍:你是誰?小藍一聽著急地說:媽媽,我是小藍呀。可是媽媽也不相信。
2、教師提問:為什么媽媽會認不出小紅、小黃和小藍來呢?讓我們來做一個小小的實驗吧!
3、帶著問題,引出下一個實驗的環節。
(二)小實驗:紅黃藍的奧妙1、發給幼兒紅、黃、藍的色片,讓幼兒進行實驗。
A、紅色和黃色的色片重疊在一起,觀察一下會變成什么顏色?(橙色)B、黃色和藍色的色片重疊在一起,觀察一下會變成什么顏色?(綠色)C、藍色和紅色的色片重疊在一起,觀察一下會變成什么顏色?(紫色)2、老師通過利用清水和紅、黃、藍三色的顏料,對幼兒進行A、B、C項實驗進行檢驗,引發幼兒對顏色的突然變化產生興趣。
3、通過實驗讓幼兒解答故事最后的疑問:
A、為什么媽媽會認不出小紅來?(因為小紅變成了橙色)B、為什么媽媽會認不出小黃來?(因為小紅變成了綠色)C、為什么媽媽會認不出小藍來?(因為小紅變成了紫色)(三)動動手:漂亮的小手帕1、教師演示:將方形的宣紙(生宣),對角折兩次把它折成三角形。把宣紙的三個角分別成在紅、黃、藍色的小盤子里浸泡一會兒,讓三種顏色互相渲染在一起,在兩種顏色的交界處形成另成一種顏色,即橙、綠、紫色,然后把它輕輕的打開,就變成漂亮的小手帕了。
2、發給幼兒相同的材料,讓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3、把幼兒的作品展示出來。
(四)結束部份。
教師總結:今天小朋友認識了紅、黃、藍三種顏色,這三種顏色是色彩中的三原色,由它們可以變化出很多漂亮的顏色來,我們還制作了很好看的小手帕,回家以后,教爸爸媽媽來做好嗎?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