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美術教學模式講座PPT課件這個PPT共67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五層次教學模式,四種活動形式,命題畫的教學模式:五環節教學模式,意愿畫的教學模式:四環節的教學模式,裝飾畫的教學模式:三環節教學模式,文學、繪畫綜合教學模式,教案敘寫的組成等,歡迎點擊下載。美術教育活動的模式講座
講座安排
美術教學模式探討:2小時
美術欣賞、繪畫教學、手工教學及課例分析
兒童作品指導策略:0.5小時
互動討論:0.5小時
一、美術欣賞教學模式:五層次教學模式
1. 教學目標
引導幼兒初步感受周圍環境和注意各種美術作品中造型、色彩、構圖等的情感表現性;培養他們欣賞美術作品的興趣,豐富其美感經驗,培養初步的審美評價能力。
2. 策略和程序
第一層次:整體感知描述。
描述:陳述外在的、可立即指稱的視覺對象,而不涉及作品的含義及其價值的認定。
出示作品或以音樂激發幼兒對欣賞對象的興趣。
引導幼兒集中注意觀察欣賞對象,給幼兒一定的時間進行獨立的欣賞,鼓勵幼兒把初步感知獲得的認識描述出來,充分發揮他們的觀察力、藝術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只有當幼兒需要幫助時,教師才用啟發的方式、提問題的形式給予他們以線索啟迪,引導他們觀察、想像并進一步陳述清楚。
第二層次:形式分析。
美術欣賞教學的關鍵環節
形式分析:分析作品中各部分之間組合的情形,如造型、色彩、構圖等形式語言和對稱、均衡、節奏、韻律、變化、統一等構成原理的應用。
邊體驗邊討論:先感性體驗,再理性分析。
注意四個問題:
一教師自己:理解與欣賞能力:必須理解線條、形狀、色彩、構圖等形式語言可能的象征意義
二必須理解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變化與統一等形式美的原理。一幅好的藝術作品應該是既有變化,又有統一,是變化和統一的有機整體;
三要適當地教給幼兒一定的美術欣賞的基本藝術語言與形式美的原理,以幫助他們進一步加深對作品的情感體驗;
四按照一定的順序提出問題,引導幼兒思考、分析,待幼兒說出自己的理解后,教師再進行總結,以幫助幼兒理清思路,進一步加深體驗。對于作品獨特的描繪手法,應有針對性地幫助幼兒加深理解。
第三層次:領會、表達作品。
注意兩點:
第一,探討美術作品所蘊涵的意義,必須從部分 到整體,再從整體到部分。循環往復。 “對意義的預期”手段,由己及幼。
第二,鼓勵“不拘泥”,自由表達自己的見解。(語言、動作)
適當介紹創作者的生平、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以及創作者個人的創作動機。
第四層次:評價小結。
評價:指判斷一件美術作品的價值。
指導重點:對作品的審美判斷、揭示作品意義。吸取審美經驗,提高其審美判斷能力和審美趣味。
如:評價《大碗島的星期天》時,教師可以向幼兒提問:“你覺得這幅畫美嗎?”
“你喜歡這幅畫嗎?”
“你看后感覺如何?”
“你是否想把這幅畫掛在教室里?”等。先交流再總結。
第五層次:外化創新。
即情感深層體驗,聯系外物,嘗試創新。
在這一階段中,教師應提供幼兒外化創作新客體的環境,引導幼兒運用新知、新感覺創作新作品,這能啟發幼兒的智慧,對促進幼兒的審美創造有極其積極的作用。
四種活動形式:
一、臨摹體驗:
適用于大班的部分美術欣賞作品,如欣賞《向日葵》活動的最后一個環節是讓幼兒臨摹梵高的《向日葵》,并將自己的作品與梵高的《向日葵》放在一起展示。臨摹活動能使幼兒進一步感受《向日葵》色彩明快和線條簡練、有力等特征。
二、游戲法:
這種方法對于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1)角色游戲法:如大班欣賞《茶具》活動的最后一個環節是“請幼兒扮演‘導游’,介紹一兩種本班展覽的茶具。”這個游戲使幼兒欣賞到更多的茶具之美,豐富了審美經驗。 (
2)建構游戲:通過讓幼兒建構游戲,加深對欣賞對象美的特征的認識。如欣賞 《民居建筑》活動的最后一個環節,讓幼兒拼搭各種民居建筑,促進幼兒審美創造力的發展。
三、嘗試制作:
適用于工藝作品的欣賞。能加深幼兒對美的體驗和感受。如欣賞剪紙作品后讓幼兒嘗試制作剪紙。幼兒在制作中體驗剪紙的方法,進一步感受剪紙作品的本質特征,領略剪紙作品所具有的審美韻味。
四、表演活動:
可讓幼兒用動作表現作品描繪對象的動態。例如,大班欣賞舞蹈《奔馬》活動的最后一個環節是幼兒在“賽馬”的錄音伴隨下做馬奔跑的動作,加深了幼兒對水墨畫的表現手法的感受。又如欣賞舞蹈《印染紗巾》,最后讓幼兒用紗巾裝扮自己并隨音樂跳舞。
美術欣賞:大碗島的星期天
活動目標
1. 感受點彩派繪畫作品中色彩的排列變化,感受畫面構圖的不對稱的均衡美。
2. 體驗作品中悠閑、恬靜的情感與氛圍。
3. 初步學習點彩派畫法。
活動準備
教學掛圖“大碗島的星期天”、彩色視頻儀、水粉顏料、鉛畫紙、樂曲磁帶。
活動過程
1. 出示教學掛圖“大碗島的星期天”,引導幼兒觀察畫面。(這是第幾層次?目的是什么?)
提問:
(1)小朋友,你在畫面中看到了什么?
(2)這些人在干什么?有什么樣的姿態?
(3)除了這些人還有什么?
(4)你能看出是什么地方,什么時候嗎?
試說出四個問題所對應的目標。
2. 引導幼兒對作品進行形式分析,重點感受點彩派作品的特點。
提問:
(1)畫面上有什么樣的線條,給你的感覺怎么樣?
(2)畫家畫這幅畫時用了哪幾種顏色?在畫面上是怎么安排的?
(3)畫面上的黃顏色給人的感覺怎么樣?
(4)你覺得這幅畫上色方法跟平時我們見到的畫面有什么不同嗎?
教師簡單介紹點彩派繪畫中的上色方法及色彩效果:把無數的原色油彩細點交錯排列在畫面上,再通過欣賞者的眼睛調混起來,這樣畫面上的各種色點組成五彩繽紛的鑲嵌畫,這種方法稱為點彩派。這幅畫的作者修拉就是“點彩派”的代表人物。(這是第幾層次?都分析了哪些美術形式?)
繼續提問:
(5)畫面上有哪些人物?他們在干什么?
(6)畫面前面和后面的人物看上去哪個更清楚,為什么?
(7)看完整幅圖,你感覺怎樣?
(老師繼續提問的目的是什么?)
3. 教師請幼兒閉上眼睛,假想是畫中人物,隨著教師的描述語去想像:“我躺在一片嫩綠的草地上,看見周圍有各種各樣的人,有的在休息,有的照管著孩子,有的在看風景……透過密密的樹陰,遠處的湖面上有白色的帆船,還有人在劃賽艇,每個人都充分享受陽光和水的滋潤,我感覺輕松極了,真想在這兒多留一會兒。”(配抒情的鋼琴曲。)
4. 教師提問幼兒:“你覺得這幅畫美嗎?為什么?”
簡單小結:這幅畫上人物多樣,色彩豐富,看上去五彩繽紛又有規律,整個畫面呈現出一種不對稱的平衡。畫家用點彩派的畫法給畫面增添了生動的效果。今天,我們也來用點彩派的畫法畫一畫。
---這是第幾層次?目的是什么?
5. 教師提出要求,幼兒繪畫。
(1)教師用基本色黃色、藍色來畫樹葉,通過黃色和藍色的色點混雜,產生黃、綠、淺綠、深綠的色彩效果。
(2)使用水彩色時,注意保持畫面的清潔,洗筆后蘸顏料。
6. 展示、評價幼兒作品,主要評價畫面的色彩效果。
---這是第幾層次?
評析
問題提示--整體感知、描述---觀察圖中線條、形狀、色彩、人物的動態、圖畫的背景----審美想像---理解作品。
幼兒用動作、表情、語言表達自己對作品主題的理解。
教師還給幼兒簡單地介紹了畫家修拉及“點彩派”作品的知識,開闊了幼兒的視野。
活動最后一個環節,組織幼兒用“點彩”方法畫畫,通過幼兒親身實踐,進一步加深對作品獨特表現手法的感受。
命題畫的教學模式:五環節教學模式
1. 教學目標
引導幼兒初步學習多種繪畫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幫助幼兒學習新的造型技巧,培養幼兒的繪畫創造能力和創造意識及對繪畫的興趣,發展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的觀察能力。
2. 程序和策略
第一環節:導入活動。
導入活動應注意精練、游戲化,應在最短的時間內調動幼兒的積極思維,激發幼兒的創作愿望。
常用方法:①用語言幫助幼兒回憶、提取與本次活動有關的經驗;②可以組織幼兒唱歌、猜謎語、看表演或出示教具等,把幼兒的注意力集中到本次活動中來。
第二環節:講解要領。
注意兩點:
①在物體畫教學中,重點引導詳細完整地觀察、理解物體的結構特征。把握物體的形狀、大小、結構、顏色和動態等,可以采用特征對比、形象比喻、幾何圖形概括等方法來幫助幼兒獲得物體的視覺表象。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逐步采用涂染法和線描法來描繪物體。通過系列課題來幫助幼兒掌握物體的造型。
②在情節畫教學中,首先應重點引導幼兒感知物體間的空間關系,教幼兒根據主題內容的需要把與之有關的物體形象恰當地安排在畫面上,以便正確地表現出各個形象間的相互關系。其次要注意引導幼兒通過把主體物畫大、畫細致或通過畫面色彩的設置來突出主題。
第三環節:提出要求。
一、交代繪畫程序:讓幼兒明確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例如,在大班“大海里的輪船”紙版畫活動中,要求幼兒的作畫順序是:畫底版→剪→疊貼→涂油墨→蓋宣紙拓印。
二、提醒技能要求:色彩搭配、合理布置、均勻涂色等,要依據幼兒年齡的特點和實際水平提出,不能過難也不能過易。
三、提醒習慣要求:握筆、正確使用工具、專心作業、愛惜作品等,應依據班級幼兒近期出現的問題提出,使之具有針對性。
以上幾個方面的要求并非每節課都必須提出,應依據本次活動的特點、所使用工具材料的特點以及幼兒實際水平等有所側重。大量的、充足的時間應放在讓幼兒進行繪畫創作上。
第四環節:幼兒作業。
巡回指導:
構思:內容豐富
造型:獨特典型
色彩使用:大膽和諧
構圖:均衡合理
第五環節:作品評價。
一看作品是否符合同齡幼兒的一般水平
二看是否有童趣
三是否有藝術性
教師評價與幼兒評價相結合的方法。
把評價作品的標準教給幼兒,幫助他們學習正確評價同伴的作品。
采用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互賞互評,游戲中評價,還可評價+獎品。
課例分析:命題畫:小雞(中班)
活動目標
1. 學習水墨畫的握筆和用筆方法,用毛筆的側鋒畫橢圓,中鋒鉤線和畫圓點,表現小雞的外形特征和不同姿態。
2. 能大膽下筆,激發幼兒對水墨畫的興趣。
活動準備
1. 帶領幼兒欣賞內容簡單的水墨畫若干幅。
2. 教學掛圖“群雞”,帶領幼兒觀察小雞的外形特征及動態。
3. 操作材料“小雞”、活動貼絨小雞、宣紙、墨汁、毛筆、洗筆瓶、抹布等。(如沒有宣紙,可在操作材料上作畫。)
活動過程
1. 引導幼兒觀察小雞,激起幼兒興趣。
教師出示教學掛圖“群雞”,并講述雞媽媽孵出了一群可愛的小雞,請小朋友幫雞媽媽看看小雞由哪幾部分組成,各部分長得怎么樣。
幼兒回答后教師總結:小雞長得很可愛,圓圓的頭,圓圓的身體,還有尖尖的嘴,肚子底下長著兩條細細的腿。他們有的抬頭找媽媽,有的低頭吃蟲子,還有的在做游戲。出示活動貼絨小雞,變化小雞的各種不同姿態,引導幼兒進行觀察。提醒幼兒可畫出各種神態的小雞。
教師:我們以前欣賞過水墨畫,今天老師要教小朋友用這種方法來畫小雞。它是用毛筆和墨汁來畫的。
(教師示范)先用毛筆蘸上水墨,讓毛筆“躺”下來,稍稍用力畫出小雞的頭和翅膀,翅膀比頭畫得大一點;再用筆尖像走路一樣勾出小雞的嘴巴、胸、肚子和爪子;最后用筆尖(像跳一樣)點出雞的眼睛。
3. 交代要求,幼兒作畫,教師指導。
(1)雞媽媽現在要請小朋友給小雞畫像,它還想問問小朋友畫的小雞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2)幼兒先觀察操作材料,然后在其空白處作畫,教師以雞媽媽的口吻指導幼兒,掌握用筆方法。
4. 總結評價,結束活動。
教師以雞媽媽的口吻感謝小朋友為它的小雞畫像。
活動建議
教師用的活動小雞最好是磁性的,便于教師操作和幼兒觀察。
活動延伸
1. 提供給幼兒水墨畫的工具材料,鞏固小雞的畫法。
2. 用圓形、橢圓形拼搭各種不同姿態的小雞。
評 析:
“小雞”繪畫活動重點是教幼兒學習水墨畫的技能,因此教師作了有關的講解與示范。同時教師也重視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為了幫助幼兒畫出不同動態的小雞,活動一開始,教師從觀察入手,讓幼兒通過觀察、分析圖片,認識了小雞各部分的特征,并用語言進行描述,以加深印象,這是作畫的前提。
“小雞的姿態”是作畫的難點。教師通過啟發幼兒將小雞的各部分進行組合,拼成姿態不同的小雞,使幼兒在拼拼擺擺中開闊了思路,理順了步驟,克服了創作中的技能難點,為下一步創作實踐奠定基礎。
意愿畫的教學模式:四環節的教學模式
1. 教學目標
引導幼兒積累相關經驗充分表現自己對周圍生活的認識和情感,發展幼兒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提高幼兒構思、作畫水平。
2. 程序和策略
第一環節:引起興趣。
活動開始時,可利用直觀教具、播放音樂或提供線索等方法激發幼兒的興趣,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引導幼兒提取與本次繪畫活動相關的經驗。此環節應注意做到精練,并盡量游戲化。
第二環節:啟發思考。
意愿畫:有主題,以幼兒豐富的想像和鮮明的記憶為依據。
自由畫≠自由活動。
一、確定繪畫創作的主題,即畫什么。(提問—發言—總結)
二、如何表現主題,即怎樣畫的問題。(造型、設色、構圖等方面)。
特別要注意的問題是:
①不能以思考代替思考,以描繪代替創作。
②提問題、談話等啟發和引導活動 于創作之前。困難時提供技術上的幫助和提示。
③提供點、線、幾何圖形等線索來啟發幼兒構思創作內容。
第三環節:指導操作。
創造寬松的創作環境。
允許小聲交談、提問。
鼓勵他們大膽設想,用獨特的方式表達自己獨特的觀察和思維。
能力差與能力強的指導
第四環節:評價作品。
可以展示全班幼兒的作品讓幼兒互相欣賞、評價,也可以選出有趣的作品,請作畫的幼兒介紹內容。
作品是否具有創造性---評價標準,鼓勵幼兒互相交流、評價作品,讓幼兒學會贊賞別人,學習別人的優點。
意愿畫:暑假里最高興的事(大班)
活動目標
1. 引導幼兒畫出人物的發型和服裝特征,畫出簡單的動作和臉部表情。
2. 引導幼兒學習根據畫面需要選用鮮明的色彩,表現高興的事情。
3. 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印象構思畫面,表現一定的情景。
4. 發展幼兒的記憶力、想像力和表現能力。
活動準備
1. 開學后,與幼兒進行暑假生活的談話。
2. 圖畫紙、油畫棒、水彩筆。
活動過程
1. 導入活動,引起興趣。
教師:暑假結束了。小朋友們的暑假生活一定過得很愉快。開學了,小朋友們又歡聚在一起,大家都嘰嘰喳喳地談了不少高興的事。今天每個小朋友都要用繪畫將自己在暑假中最高興的事畫出來。
2. 引導幼兒觀察圖片。
出示男、女孩有笑容、有動作的圖片:“這張畫上的男孩和女孩高興嗎?”“我們從什么地方看出他們很高興呢?”(臉、動作)。“他們的眼睛和嘴巴是什么樣的?”“他們的動作是什么樣的呢?”(手臂和腿)。
3. 交代要求,幼兒作畫,教師指導。
(1)啟發式談話:每一件事的發生都有不同的地點,每一個地點都有不同的特點。我們要將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點、是什么事情畫出來。遇到高興的事情,我們的動作和臉上的表情是什么樣的?用什么顏色能將心里的喜悅表現出來,讓別人看了就知道畫的是你最高興的事?
(2)幼兒作畫,教師巡回輔導,觀察每個幼兒是否確定了內容:啟發思維慢的幼兒構思畫面;個別指導,幫助幼兒克服作畫中的困難。
4. 評價作品,結束活動。
展示全部作品,組織幼兒欣賞。
我們看哪張畫面內容最豐富?請你上來把最高興的事講給我們大家聽。(選2-3張)
5. 小結。
今天小朋友都很會動腦筋,不僅把暑假中最高興的事畫出來了,還畫出了事情發生的地點。通過畫上的燈光和太陽,我們還知道了事情發生的時間。小朋友都能認真動腦筋學本領,老師很高興,現在我們為大家的進步拍拍手。
評 析:
語言引導幼兒回憶“暑假里最高興的事”,確立創作的主題,構思繪畫的內容;借助操作材料指導幼兒注意這一表現技能。
啟發幼兒表現暑假里最高興的事,結合幼兒的發言,讓幼兒懂得了可選擇的事件很多,可以是到公園玩的事,或是學會了游泳,或是給奶奶祝賀生日……
幼兒操作時,教師巡回指導,能針對不同幼兒的特點提出要求,充分發揮了意愿畫的教育作用。
裝飾畫的教學模式:三環節教學模式
1. 教學目標
幫助幼兒掌握圖案設計的基本法則,發展幼兒手的動作的準確性及對形式美的敏感性和創造能力;幫助幼兒養成耐心、細致、整潔、有序的良好習慣。
2. 程序和策略
第一環節:欣賞、理解裝飾原理。
裝飾原理:①對稱與均衡、對比與調和、節奏與韻律、連續與反復等圖案裝飾的法則;②圖案花紋的變化、圖案構成的組織形式和圖案色彩的配置等圖案裝飾要素的變化規律。
在這些圖案原理的學習中,教師應注意三個問題:
①內容要有典型的裝飾美;
②淺顯易懂的語言
③要體現循序漸進性。
第二環節:幼兒作畫。
作畫前:明確要求,弄清紋樣排列的規律及色彩搭配方面一些應注意的問題,也可以通過師生討論形式讓幼兒了解作畫要求。
作畫時:重點指導,一要指導幼兒按裝飾規律進行作畫,二要啟發幼兒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設計出新穎的紋樣以及將紋樣、色彩進行新的搭配。
第三環節:評價總結。
可通過展示幼兒作品,引導幼兒欣賞,表揚有創造性的幼兒,也可以組織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相互評價作品或用自己的作品開展表演活動。
手工活動的教學模式:四步驟教學模式
1. 教學目標
讓幼兒了解手工的構成原理、造型規律和簡單的裝飾方法,培養幼兒手的動作的靈活性、精確性、手眼協調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以及耐心細致、勇于實踐等個性品質。
2. 程序和策略
第一個步驟:感知欣賞。
展示欣賞,提問觀察,了解手工作品的特征,激發創作愿望。
第二個步驟:講解示范。
介紹手工材料的名稱 、性質及使用方法。
講解制作技法的原理和步驟(著重講解重點和難點)。
教師要以合適的速度進行示范。
第三個步驟:動手制作。
(1)技能技巧練習。先分步,再整體。以游戲形式進行,以增加幼兒對技能練習的興趣。例如,通過“開商店”的形式,讓幼兒練習制作各種“商品”。
(2)臨摹、仿制與獨創結合。仿制為主,兼及臨摹和獨創。
(3)引導幼兒將手工制作與繪畫相結合。
第一,添加繪畫。例如:紙盒修飾。
第二,手工與繪畫結合。如:紙工浮雕“小狗看門”
幼兒在制作過程中,教師應對不同程度的幼兒進行指導,鼓勵能力強的幼兒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礎上努力創新;指導能力較差的幼兒掌握好手工的基本技法。
第四個步驟:評價作品。
作品優點,制作態度。
展覽會展示。
手工活動:剪窗花(大班)
活動目標
1. 學習用正方形紙三次對角折后,通過剪去三個角、三條邊的適當部分,表現出圓形、方形、不規則形的不同窗花。
2. 激發對剪紙的興趣,培養幼兒喜愛民間剪紙藝術和對窗花的欣賞情趣。
3. 發展手部動作的靈活性。
活動準備
1. 窗花范例。
2. 較薄的正方形彩紙、剪刀、稀漿糊、抹布、小籮子、大張報紙。
3. 操作材料“剪窗花”,引導幼兒欣賞民間剪紙藝術。
活動過程
1. 導入活動,引起興趣。
教師出示窗花范例,提問:
你們看這上面的花紋好看嗎?它是用正方形紙折疊剪成的。剪紙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
從前,中國人過年就用紅紙剪出好看的圖案,貼在窗戶上,這就叫窗花。前幾天,我們已經欣賞過民間的剪紙,它是一種流傳在民間的藝術,現在許多地方還有剪窗花的習俗。今天,我們來學剪窗花,看誰剪的窗花最好看。
2. 引導幼兒觀察了解剪窗花的方法。
教師:這些窗花都是用折剪的方法剪出來的(邊講邊示范):
把正方形的紙角對角折三次后再剪。
剪的時候要注意:剪最長的邊和打不開的短邊能使窗花的中間變得很漂亮;
剪能打開的短邊會使窗花的邊緣變得很漂亮;
剪中心點的角能使窗花的中心部分變得很漂亮;
剪另外兩個角會使正方形窗花變成其他形狀;
把能打開的短邊剪成弧形,窗花就變成了圓形。
可以剪各種圖形,但不能剪斷,也不能從一條邊剪到另一條邊,剪好展開后就成了一張漂亮的窗花。
3. 交代要求,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教師:請觀看操作材料‘剪窗花’,用彩色紙剪成窗花,剪好后把它貼在操作材料的空白處。
用白紙剪窗花,貼在彩紙上;
用彩紙剪窗花,貼在白紙上;
用深色紙剪窗花,貼在淡色紙上;
用淡色紙剪窗花,貼在深色紙上。
總之,要把顏色配得好看些。貼的時候,要把窗花翻過來,放在報紙上,在中間和四周的幾個點上抹一點漿糊,把手在抹布上擦干凈后,再把窗花反過來粘貼在操作材料上或選好的紙上。
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注意幼兒剪的部位和方法,鼓勵幼兒大膽有創新地折剪,注意粘貼窗花的方法。
4. 評價作品,結束活動。
選出有創造性、層次分明的窗花,對認真操作的幼兒給予表揚,并展覽窗花。
活動延伸
將剪出的窗花貼在窗上,布置環境。
評 析:
“剪窗花”活動通過激發興趣、引導觀察、講解示范、幼兒操作等步驟,使幼兒較好地掌握了折疊剪的技能。
教師重點提醒幼兒注意不能剪圖案的接點,同時啟發幼兒剪出不同紋樣,促進幼兒創造力的發展。
指導幼兒把剪好的窗花貼到底紙上,使作品更豐富、美觀。當幼兒看到了自己的作品豐富了游戲,美化了環境,能激發幼兒對美的事物和美的環境產生美的情感體驗,培養對美的感受力。
文學、繪畫綜合教學模式
1. 教學目標
通過文學作品的欣賞,激發幼兒在繪畫活動中的情感以及表現欲,促進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積極探究和發現藝術的奧秘。在大量的藝術參與活動中獲得經驗,發展幼兒的審美創造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繪畫能力。
------不做細致講解
教案敘寫的組成
一、生活管理
1.晨檢:望(面色、情緒)、問(情緒)、檢(手、口、面)、摸(體溫)
2.餐前準備:入廁、洗手、餐具準備、餐前安靜活動
3.進餐:報餐、分餐、進餐、送餐具、漱口擦嘴、清理桌面等
4.餐后活動:分組活動、區域活動、散步等
5.喝水+點心:個人衛生清潔、喝水、取點心、吃點心
6.午休+起床:個人服務(穿脫外套、拉被子、整理鞋子)
7.離園:離園前游戲、離園要求、家園溝通
二、教育教學
(活動名稱、領域、類型、年齡班)
1.活動目標
認知、能力、情感
2.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知識能力準備
3.活動重點、難點
4.活動過程
開始部分(環節一、二):完成目標一
基本部分(環節三、四、五):完成目標二
結束部分(環節一):完成目標一二三
5.活動反思
對活動本身的反思、對設計者的反思
三、游戲活動
1.室內游戲
游戲名稱
游戲目標
游戲準備
游戲過程
2.室外游戲
集體游戲
分散游戲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