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實用手工-泥塑PPT課件這個PPT共22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陶泥,面塑,橡皮泥,黏土等,歡迎點擊下載。泥工是雕塑的一種,它是利用自然黏土或可塑性較強的泥,用手及簡單的工具塑造立體造型的一種藝術活動。幼兒泥工教學是幼兒手工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教師教授幼兒用手及簡單的工具將泥塑造成不同的立體形象。幼兒園的泥工教學活動主要包括陶泥、面塑、橡皮泥、黏土等的制作。
第一節 陶泥
一、陶泥概述
陶泥(見圖4-1)即陶土,是指因含有鐵質而帶有黃褐色、灰白色、紅紫色等色調,具有良好的可塑性的黏土。礦物成分以蒙脫石、高嶺土為主。陶土主要用作燒制外墻、地磚、陶器具等。
用陶土燒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燒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則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這兩種不同性質的黏土為原料,經過配料、成型、干燥、焙燒等工藝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稱為陶瓷。
目前,學校、幼兒園進行手工教學時所用的陶泥主要是軟陶泥(見圖4-2至圖4-3),軟陶泥最早產生于德國,并逐漸傳布整個歐洲,后經日本傳至中國。軟陶材料具有無毒、無味、無刺激的特點,因而也是一種安全的、無害的環保材料。由于軟陶泥可塑性強,色彩豐富,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創意和制作要求。從外形上看,這種黏土的小包裝極其類似于橡皮泥,而在烘烤之前的玩法上也與橡皮泥有很多相似之處。
軟陶泥的烤制不必像傳統燒陶那樣復雜,一般使用家用烤箱烘烤10-15分鐘,溫度設為120℃-200℃即可。烤制后的陶器不怕摔、不怕水洗,經久耐用,又可與布類、木頭、金屬片、玻璃等各種材質結合使用。
在中國江南地區古代文化遺址中,出土這類陶器較多。軟陶按制作方法分泥質和細砂質兩種,因其烘烤方式簡單,火候較低,因此胎體不如硬陶堅硬。胎體多為紅褐色、灰白色或灰色。器表拍印有各種幾何形紋,因此也稱為“印紋軟陶”。
軟陶泥經手工者雕塑、創意制作成型后,用家用普通電烤箱烘烤,即可成型為色彩亮麗、圖案千變萬化、堅硬如陶的精美飾品和工藝品(見圖4-4、圖4-5)。
二、所用的工具和材料
市面常見的陶泥制作工具主要有烤箱、切泥線、打孔器、金屬刮片、木刮片、吸水海綿塊、兩頭修坯刀、單頭修坯刀、針錐、鋼絲刮泥器等(見圖4-6)。
三、基本制作方法
(一)盤泥罐
下面以泥條盤筑法制作盤泥罐為例講解陶泥制作的方法,其制作步驟如下:
(1)先將泥條搓好,保持泥條粗細均勻,如圖4-7所示。
(2)用泥板制作罐底,并在泥板的邊緣涂上泥漿,如圖4-8所示。
(3)將泥條一層層地盤上去,并用手將泥條的間隙壓緊,如圖4-9所示。
(4)盤罐口,盤到需要的高度時收口,如圖4-10所示。
(5)制作罐的提手,如圖4-11所示。
(6)以泥條法完成的作品如圖4-12所示。
(二)軟陶掛墜
其制作步驟如下:
1.準備工具和材料
制作軟陶掛墜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有軟陶、美工刀、細繩、牙簽,如圖4-13所示。
2.確定大體造型
用手輕捏軟陶,確定掛墜的大體造型,如圖4-14所示。
3.制作細節部位
用白色軟陶制作細節部位,如圖4-15所示。
4.制作身體部分
采用長條法制作軟陶掛墜上的動物圖案的身體部分,如圖4-16所示。
5.裝飾
動物身體部分利用牙簽裝飾動物身體細節,如圖4-17所示。
6.調整細節
用牙簽調整細節,如圖4-18所示。
7.制作另一半
相同的手法制作另一半,如圖4-19所示。
8.穿孔
利用牙簽穿孔,如圖4-20所示。
9.完成
穿線,完成掛墜制作,如圖4-21所示。
四、優秀作品展示
以下是一些優秀的陶泥作品,如圖4-22至圖4-38所示。
第二節 面塑
一、面塑概述
面塑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面人。它以糯米面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將面塑造成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比較知名的面塑是山東面塑,山東面塑起源于菏澤,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舊社會的面塑藝人挑擔提盒,走鄉串鎮,其面塑作品做于街頭,成于瞬間,深受群眾喜愛,但他們的作品卻被視為一種難登大雅之堂的小玩意兒。如今,面塑藝術已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重視,從而邁入了藝術殿堂(見圖4-39至圖4-42)。
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將面團在手中經過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再為之披上發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婀娜多姿的美女、天真爛漫的兒童以及各種神話故事、戲劇、歷史人物,將這些面塑作品鑲上精致的玻璃框,便成為人們喜愛的工藝美術品(見圖4-43、圖4-44)。
面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專用于收藏的面塑,另一類是可以食用的面塑。用于收藏的面塑通常用精面粉、糯米粉、鹽、防腐劑及香油等制成,而用于食用的面塑則用澄粉、生粉等制成。
二、所用的工具和材料
(一)材料
面塑材料需要手工制作,其制作方法如下:
(1)準備面粉、糯米粉(可不加)、蜂蜜、塔塔粉、香油、食鹽、水、食用色素(或顏料)。其中,食鹽起保鮮、防腐及抑制細菌滋生的作用,塔塔粉可使面粉泥更加柔軟,香油能防止面粉泥變硬、變干。把除色素以外的材料全部混合,然后均勻攪拌(見圖4-45)。為了保證做出來的面塑樣品不干裂、不起皺,必須將面團配制好。一般面團的配制比例是面粉∶糯米粉∶蜂蜜∶食鹽=10∶2∶1∶1,配制面團后,再加入塔塔粉(如果沒有,可以用醋或檸檬汁代替,也可以不加)和香油各少許(見圖4-46)。
(2)在上述混合物中加入沸騰的開水,要邊加邊攪拌。攪到沒有干面后再反復揉面團,要揉均勻、揉光滑,揉到里面沒有面疙瘩,然后再將面團壓扁,用保鮮膜包裹好(見圖4-47),用旺火將面團蒸30分鐘左右。蒸好后,待面稍涼一些,再趁熱反復揉面(如果面涼了就揉不動了),為了防止面團沾手,可以在手心抹少許護手霜或甘油。揉到面團有彈性、表面光滑,拉一拉,面團有柔韌感即可。
(3)取一小塊面團,壓成薄片,然后把顏料或色素均勻地抹在上面。反復揉捏、擰拉,使顏色分散均勻。把面團揉光滑后,拉開看,如果面團沒有色點,顏色分布均勻,那么這塊面團的顏色就配好了,可以使用了。如果顏色不多的話,還可以利用2~3種顏色的面團混合得到另一種顏色。
(二)工具
制作面塑所使用的工具有以下10多種,如圖4-48所示。
1.撥子
撥子又稱為塑刀,是面塑最主要的工具之一,可根據制作者的使用習慣分為大小兩種規格,一般大的13cm長,小的10cm長。撥子下寬上尖,兩邊的斜面可作刀刃,用來切割面片或條狀的面團,也可用來壓人物的衣紋和胡須的線條;尖端可用來壓、挑。大撥子可用于制作大型面塑作品,小撥子可用于制作小型和微型面塑作品。
2.滾子
滾子是一根圓棒,一端尖細,一端略微細一些,端頭圓滑光潤,主要用途是在面塑時壓出眼窩、袖口、山石以及人物、動物的肌肉等。
3.壓紋尺刀
壓紋尺刀形似尺子,一側呈刀刃狀,主要用于壓面塑人物的衣服、衣帶或者切割、壓紋。
4.竹簽
竹簽是制作面人時不可或缺的工具。各種面塑人物都是先將面團插在竹簽上塑造完成的,使用前可在竹簽上擦一些油,以便于完成后能順利取出竹簽。但油不要太多,否則竹簽掛不住面團,不便于操作,竹簽的尖部要細滑。
5.有機玻璃棒
有機玻璃棒主要用于制作大型面塑人物的衣服,可取直徑約為2cm的空心或實心的有機玻璃棒,截成30cm長即可。
6.半圓塑刀
半圓塑刀屬于食品雕刻刀,主要用于刻畫人物的鎧甲以及魚鱗、龍鱗等。
7.剪刀
剪刀用于制作面塑人物時剪出手指、腳趾等。
8.梳子
梳子用于制作面塑人物佩戴的項鏈或編織物的花紋等,小的可用來制作項鏈,大的可用來制作佛珠、鎧甲等。
9.毛筆
最好選用毛比較硬的毛筆,其主要用于面團與面團之間刷水粘接,如連接袖子、腿、腳等,小毛筆還可以用于在面塑作品上繪畫、寫字等。
10.小水瓶
小水瓶用于毛筆沾水。
11.鑷子
應選用頭較尖的鑷子,用于人物胡子、鎧甲的制作。
12.小刀
制作小刀可取一段8cm長的鋼鋸條,將頂端部分磨制成刀刃,并將手握部位用布條等纏繞包裹起來。這種刀很鋒利,可用于劈竹簽。
13.錐子
錐子主要用于在底座上打孔,打孔后將帶有面團的竹簽粘上乳膠,插入底座上;待乳膠風干后,塑好的作品就直接插放在底座上了。
14.乳膠
乳膠用于粘接面塑與底座,五金店、建材商店均有售。
15.擦手油
將蠟與色拉油混合即可,蠟與油的比例是1∶4。制作面塑前,可抹些擦手油在手上和竹簽上,以防面團過于粘結。
16.鉗子
鉗子用于整齊地鉗斷竹簽等,五金店、建材商店均有售。
三、基本制作方法
面塑的常用方法主要有揉、捏、揪、挑、壓、搓、滾、碾、剁、撥、接、切、填補、延展等,如圖4-49至圖4-52所示。
四、優秀作品展示
以下是一些優秀的面塑作品,如圖4-53至圖4-58所示。
課后練習
第三節 橡皮泥
一、橡皮泥概述
橡皮泥是一種用于制作創意造型的益智玩具。最初,橡皮泥的使用有許多限制,不能混色,不能重復使用,而且比較粗糙發硬。發展到今天,橡皮泥的材質和工藝都發生了很大改變,現在橡皮泥已升級為彩色橡皮泥,簡稱彩泥。彩泥的工藝和材質比一般的橡皮泥要提高不少,柔軟而不粘手,并且有多種顏色,還可以通過兩兩混合創造出其他顏色的彩泥(見圖4-59、圖4-60)。
二、所用的工具和材料
制作橡皮泥作品所用的工具主要有塑刀、壓板、剪刀、梳子等。品牌的彩泥還會配備相應的模具,如托盤、壓制機、滾棒、擠壓器及單雙面模子等,如圖4-61、圖4-62所示。
三、基本制作方法
下面以手捏鸚鵡為例,詳細講解橡皮泥作品的基本制作方法:
(1)挑選合適顏色的橡皮泥,捏制鸚鵡的大體造型,如圖4-63所示。
(2)確定鸚鵡腹部及眼、嘴部的顏色及造型,如圖4-64所示。
(3)選定翅膀的顏色,并使用刻線工具刻畫出翅膀的紋理,如圖4-65所示。
(4)捏出兩個圓柱體并重疊放置,確定鸚鵡尾部位置,如圖4-66所示。
(5)確定爪部顏色及造型,如圖4-67所示。
(6)對整體造型進行微調,完成鸚鵡橡皮泥制作,如圖4-68所示。
四、優秀作品展示
以下是一些優秀的橡皮泥作品,如圖4-69至圖4-78所示。
第四節 黏土
一、黏土概述
黏土是顆粒非常小的、可塑的硅酸鋁鹽。除了鋁元素外,黏土還包含少量鎂、鐵、鈉、鉀和鈣等微量元素,是一種重要的礦物原料。
黏土礦物用水濕潤后具有可塑性,在較小壓力下可以變形并能長久保持原狀,而且表面積大,顆粒上帶有負電性,因此具有很好的物理吸附性和表面化學活性,具有與其他陽離子交換的能力。
黏土分為紙黏土、樹脂黏土、油黏土、石粉黏土、布黏土等,目前教育教學通常采用紙黏土或超輕黏土。
紙黏土也稱“紙漿黏土”,其成分包括紙漿、膠質、長石和纖維等。紙黏土作品無需燒烤,干燥后其質感介于陶土和石膏之間,不會摔碎,可永久保存不變形。
隨著工藝的發展,紙黏土更加細膩,其質量越來越輕,黏度越來越高,可以制作比較精細的工藝品,而且出現了彩色紙黏土。彩色紙黏土在某些國家從20世紀70年代已經開始普及,通常是兒童雕塑課堂使用的材料,后來成為流行的手工捏塑材料。許多用紙黏土創造的作品成為時尚的裝飾,已經融入日常生活中,如圖4-79、圖4-80所示。
二、所用的材料和工具
制作黏土手工所用的材料主要有黏土、超輕土,常用的工具主要有劃邊工具、花邊工具、抹平工具及刻畫工具,如圖4-81所示。
(一)劃邊工具
使用劃邊工具根據需要劃出各種輪廓。
(二)花邊工具
使用花邊工具根據需要切出花邊的形狀。
(三)抹平工具
在制作黏土手工時抹平工具很常用,用于手工作品各部位的連接處抹平,例如裙子和身體的連接抹平,也可以用于小細紋的抹平。
(四)刻畫工具
在制作黏土手工時刻畫工具很常用,用于刻畫出作品的嘴巴、頭發、牛仔褲的邊縫線及各種花紋。
三、基本制作方法
制作黏土手工作品的基本手法有球形法、水滴法、空心法、長條法、柱形法、壓片法、累疊法和挑撥法等,如圖4-82至圖4-89所示。
下面以手捏卡通形象為例,詳細講解黏土手工作品的制作方法。
(1)以球形法制作卡通造型的頭部,注意頭形略扁,如圖4-90所示。
(2)同樣手法制作卡通造型身體部分,并用手輕捏微調身體部分,使其圓潤飽滿,如圖4-91所示。
(3)制作兩個三角形作為耳朵,用手輕捏微調,使耳朵造型更逼真,如圖4-92所示。
(4)用圓球法制作兩個扁圓作為腳部,注意腳部大小要均勻,如圖4-93所示。
(5)用柱形法制作胳膊,將其一前一后貼在身體對應位置上,如圖4-94所示。
(6)為卡通形象制作鼻子,并用牙簽扎出鼻孔,如圖4-95所示。
(7)用圓球法制作腮紅,并使用工具輕輕壓扁,如圖4-96所示。
(8)用條形法制作尾部,如圖4-97所示。
(9)微調卡通造型,完成制作,如圖4-98所示。
四、優秀作品展示
以下是一些優秀的黏土作品,如圖4-99至圖4-110所示。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