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的設計PPT課件這個PPT共31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設計概述,學前兒童社會教育主題方案的設計,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區域活動與教學活動的設計等,歡迎點擊下載。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的設計
第一節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設計概述
第二節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主題方案的設計
第三節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區域活動與教學活動的設計
學習目標:了解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設計的基本原理;掌握學前兒童社會教育主題設計的基本方法;掌握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區域活動與教學活動的設計方法。
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是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設計的方法與思路;難點是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設計原理。
第一節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設計概述
活動設計:是教師為實現有效地學習目標而預先對教學過程進行的思考,是教師依據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自己對教育、教學的理解,以科學的方式對課程中的某個單元或者其中的某個內容的目標、過程進行規劃、安排和設想,組成一個合理的結構,使活動得以運行的程式,它是教師實施教育的基本準備。
一、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設計的基本原則
(一)活動性原則
注重把社會知識、行為規范與兒童自身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同時在活動中有意識地為兒童創造社會性實踐的機會。
(二)發展性原則
活動設計既符合兒童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兒童長遠發展,目標指向要既有利于兒童掌握當前的社會規則和交往技能,又有利于兒童提高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
(三)整合性原則
應把社會性發展和兒童的觀察能力、觀察能力、感知能力等的發展結合起來
還應重視對不同領域教學中社會性發展因素的挖掘,在不同領域中整合社會性教育。
二、設計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應掌握的信息
(一)關于兒童社會性發展方面的信息掌握
1、了解不同兒童的個性特征
2、了解兒童的不同發展需求
(二)關于教育目標與內容方面的信息掌握
1、教育目標的準確性
2、教育內容的價值性
3、教育目標與教育內容關系
4、了解社會發展帶來的教育新要求
(三)關于教學資源方面的信息掌握
1、當地資源信息
2、家庭資源信息
3、幼兒園自身資源
兒童社會性教育的形式:
教師設計的單個教學活動
有機地組合相關聯的一組活動設計成社會性主題方案
第二節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主題方案的設計
一、學前兒童社會教育主題方案設計的概述
1、社會性主題活動具有明確的目標
各種活動的開展都應圍繞“主題”
2、社會性主題活動包括多領域、多類型的活動
圍繞主題開展活動可以以認知為主、也可以以技能訓練為主、可以以語言為主…..
3、社會性主題活動具有遞進性
遵循兒童社會性行為知—情—意—行相統一協調的發展進程。
二、主題方案設計的基本步驟
(一)主題的確立
1、從傳遞社會知識經驗的角度設計主題
2、從規范兒童行為技能的角度設計主題
3、從兒童生活事件中挖掘主題
4、從兒童問題行為中生發主題
(二)主題目標的設計
主題目標要重點突出,簡要、明白、確切,富有針對性、有機性、系統性和整合性。
(三)主題內容的選擇
在選擇主題內容時應重點抓住兒童日常生活中能接觸的事物,使教育能體現對兒童生活的影響。
(四)活動方式的確定
應根據不同教育內容的性質靈活地確定活動方式。活動的方式要充分關注兒童的實踐與體驗。最好是貼近兒童生活、聯系兒童生活、表現兒童生活,能讓孩子身臨其境,積極參與的方式。
三、學前兒童社會教育主題方案的架構
社會教育主題方案的架構通常是從教育目標出發,選取若干個內涵相關、層次遞進的子目標及其活動內容,使兒童在情感體驗中積累相關的認知經驗,然后再實踐嘗試中逐步學習和形成良好的社會性行為過程。
大班父親節快樂
(一)社會教育主題方案架構的基本思路
抓住認知—體驗—積累—實踐—遷移這幾個社會教育的基本要素。
(二)社會教育主題方案中的基本要素分析
1、引發認知
激發兒童認知的興趣,使兒童產生探究的沖動
2、情感體驗
3、實踐嘗試
4、經驗積累
5、情感遷移
(三)主題方案架構的幾種樣式
1、根據社會教育的基本要素進行架構
就是依據引發認知——情感體驗——實踐嘗試——經驗積累——情境遷移的幾個基本要素為線索來展開主題。
這是一種基本的方法,它的優點就是能針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內部機制,較為系統和科學地選擇和組織相關的內容,突出反映兒童社會教育的目標。
如“認識自己”這一主題可以從“我和別人不一樣”_____我的朋友_____大家愛我、我愛大家_____我會_____我喜歡這一線索展開。
2、根據主題內涵的不同維度進行架構
即首先對主題內涵進行分析,按照不同層面和內容的維度去展開主題。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以避免說教,把兒童社會教育的基本要素更好地隱含到主題中去。教師也比較容易根據主題的特質來設計主題,挖掘社會教育的契機,從而使教育不著痕跡。
如:小班的“寶貝”這一主題,可以從“我是寶貝”—— “寶貝相親相愛”—— “我身上的寶貝”——“吃的玩的用的寶貝”這四個維度進行分解。
3、根據不同領域(學科)進行滲透
這是根據現在學前教育通用的領域(或學科)劃分的課程結構,把社會性教育融合到其他領域(學科)中去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以和教師在使用的任何教材或課程模式進行整合,適用于不同能力水平的教師。
如保護自己這一主題可以滲透到科學、藝術、語言、健康這幾個領域去進行。
4、根據主題發展的進程進行架構
這是一種根據兒童的行動邏輯來進行主題設計的方法,它和其他方法相比是教師在選擇和編排活動時更具有邏輯性和順序性。通常非常適合一些有關節日或突發事件生成的小主題。如學雷鋒的主題活動可按照:調查、語言、歌曲、圖片、實踐、美術、環境布置、比賽的線索來展開。
5、從核心品格概念出發的整合性架構
這是由美國學者Teresa Henkle Langness】(美)特蕾莎·朗格內斯提出的一種品格教育主題架構模式,它通常從某一核心品格概念出發,圍繞這一核心品格學習,將道德教育、科學與語言教育、藝術教育、沖突教育與服務教育的內容整合在一起。這種主題架構為教育者有意識地進行系統深入的品格教育提供了參考。
四、主題方案設計實例
親親爸爸
一、主題介紹
小班自由活動時間,孩子們七嘴八舌地在議論著,仔細一聽我們發現他們在談論自己的爸爸,有的孩子說:“爸爸每天都來接我,爸爸很愛我!”有的孩子說:“我過生日,爸爸給我買大大的蛋糕,我爸爸也很愛我。”還有的孩子說:“我爸爸的車很漂亮。”……小班的孩子剛脫離家庭環境來幼兒園體驗集體生活,為了讓幼兒在幼兒園感受到“爸爸”的愛、感受到家的溫暖,眼看父親節也要到了,我們便萌發了開展“親親爸爸”這個主題的想法。設計本主題的目的就是想讓孩子們初步了解父親節的由來及意義,知道爸爸從事的職業、爸爸的生日、爸爸的愛好等等。小班幼兒年齡小,愛模仿,我們讓孩子親近爸爸,進一步真切地感受爸爸的愛,并通過開展給爸爸制作禮物,幫爸爸畫像和為爸爸過生日等活動,激發孩子愛爸爸,關心家人的情感。
三、主題目標
(一)了解自己的爸爸,知道爸爸的姓名、生日、職業和興趣愛好。
(二)通過親子活動和家園互動,孩子能在歡快的氣氛中感受爸爸的愛,親近爸爸、喜歡爸爸。
(三)在熟悉爸爸的基礎上,初步學會用語言來描述不同狀態下的爸爸,如生氣時的爸爸、有趣的爸爸、好爸爸、壞爸爸等。
(四)觀察爸爸不同衣服上的扣子,學會初步的分類。
(五)在各種藝術活動中,體驗和同伴一起合作的樂趣,并初步學會回報愛。
四、環境創設
(一)設立“寶寶的家”專欄,把幼兒從家里帶來的全家福照片在此專欄集體展示,引導幼兒向同伴介紹自己幸福的一家。
(二)通過開展“親親爸爸”大賽,來搜集爸爸和我親密時的照片,如:爸爸幫我洗澡、穿衣;爸爸、媽媽為我過生日;我為爸爸檫鞋、親吻爸爸等等,在家園區集體展示,讓幼兒感受爸爸對自己的愛。
(三)引導幼兒畫心中的爸爸,為爸爸制作簡單的禮物,然后在教室的美工區展示,讓幼兒通過介紹自己的作品來表達對爸爸的愛,并加強同伴之間的交流。
(四)在活動室的游戲角設置“我來當爸爸”區域,投放襯衫、領帶、手機模型、鞋子等有關爸爸的物品或半成品,豐富活動內容。
(五)設置“好玩的扣子“操作區,投放縫上扣子的大樹、房子、爸爸、媽媽、寶寶,練習扣扣子。
五、家園共育
(一)家長向孩子介紹自己的一些基本情況,如職業、生日和興趣愛好等,并幫助幼兒填寫“爸爸基本情況調查表”。
(二)家長可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向孩子介紹各種職業的特點,如通過介紹電視中的人物來幫助幼兒了解不同的職業,或者在逛街時向幼兒介紹,或者帶領幼兒參觀自己的工作單位。
(三)父親在家多與孩子交流、溝通,讓孩子感受爸爸的愛,同時家長也要把能代表父子之間最親密的時刻用照片或錄像記錄下來,以便幼兒來園分享。
(四)在家鼓勵孩子幫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為爸爸捶捶背、端杯水、拿鞋等之類的事。
(五)與孩子一起參加幼兒園組織的親子活動,增加和孩子間的親近感,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和表現。
第三節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區域活動與教學活動的設計
一、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教學活動的設計
一份完整的教案應該包括活動名稱、適用年齡、活動目標、活動準備、活動過程、活動延伸等幾個部分。
(一)教學活動目標的設計
1、教學目標的結構:
知識、能力、情感
2、教學目標的陳述:
(1)陳述的角度要統一
從教的角度常用“幫助、激發、引導”等詞來表述;如“引導幼兒觀察成人的勞動”、“教育幼兒面對意外情況不要害怕”;從學的角度常用“學會、喜歡、說出、表達”等詞來表述。
(2)目標陳述應簡潔明了、可操作
如“培養幼兒自我保護意識”的提法十分寬泛,可以用在多個教學活動中,如果改成“知道不能隨便跟陌生人走”就具體而明確了。
(二)教學活動過程設計
1、教學準備:
物質、經驗準備與情感準備
2、過程設計:
(1)開始部分
引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并激發幼兒活動主動性的重要步驟,具體方法有講述故事、出示教具、猜謎、做小游戲、看表演等。
(2)展開部分。
這是教育的主要環節,要掌握的知識、需體驗的情境、應該練習的行為都應該在這個部分呈現。要達成知識維度的目標可以運用講授、談話、演示等方法進行。要達成能力維度的目標可以運用示范——模仿、練習——反饋的方法進行。要達成情感維度的目標可以運用體驗、扮演、鼓勵、強化等手段進行。
在本環節,教師設計中要重點注意提問的設計和活動方式的設計。提問要清晰,有針對性。活動方式要顧及大部分的幼兒,又要正視幼兒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體驗,都能得到較充分的發展。
(3)結束部分。
活動最后教師可以進行簡單的總結、評價,并引導幼兒自然過渡到下一個活動。教師應該認識到,完成時社會性教育往往不是通過一次活動就能完成教育目標的,所以,在活動的最后最好能讓幼兒留下思考或提出后續要求,使本次教學目標能更好地向游戲、生活、家庭延伸,更好地使知識與實踐聯系。
思考題
1、如何確定兒童社會性教育主題?
2、請設計一個培養兒童交往能力的主題活動框架(圍繞元旦)。
3、設計一個具體的社會性發展教學活動。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