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2
這是驅遣我們的想象力,是優秀的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錄: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
2.品味文中意蘊深刻的語言。
3.理解文章內容,學習欣賞文藝作品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三年以來的語文課堂上,我們已學習了不少經典篇目,它們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有誰能總結一下,欣賞這些文藝作品,我們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學生自由回答)
回答得都不錯。但今天我要給大家強調的是抓住文藝作品的形象性特征,發揮閱讀時的想象力。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課文內容。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認識作者
葉圣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字秉臣、圣陶,江蘇蘇州人。現代作家、教育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終身致力于出版及語文的教學。
目標導學二:把握文章觀點,理清行文思路
1.請你閱讀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
明確:(1)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通過了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寫下來的文字正好傳達出他的所見所感。
(3)讀者看到的是寫在紙面……他們的目的。他們要通過文字去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
(4)像這樣驅遣著想象來看,這一幅圖畫就顯現在眼前了。同時也就接觸了作者的意境。
2.結合上述觀點,并結合文題嘗試總結作者在全文中想表達的中心觀點。
明確:欣賞文藝作品,要學著驅遣自己的想象力,通過文字去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
3.思考:作者要論述如何鑒賞文藝作品,為什么在開篇大篇幅論述作者、讀者以及文字之間的聯系?
教學目標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
2.品味文中意蘊深刻的語言。
3.理解文章內容,學習欣賞文藝作品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
2.品味文中意蘊深刻的語言。
3.理解文章內容,學習欣賞文藝作品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三年以來的語文課堂上,我們已學習了不少經典篇目,它們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有誰能總結一下,欣賞這些文藝作品,我們應該注意些什么呢?(學生自由回答)
回答得都不錯。但今天我要給大家強調的是抓住文藝作品的形象性特征,發揮閱讀時的想象力。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課文內容。
一、知識梳理
走進作者
作者
葉圣陶
原名
葉紹鈞
字號
秉臣、圣陶
籍貫
江蘇蘇州人
評價
現代作家、教育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終身致力于出版及語文的教學。
代表作
《隔膜》《線下》《倪煥之》《腳步集》《西川集》《稻草人》
二、字詞積累
1、重點字
歌謠(yáo )&
知識與技能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
2.理解文章內容,學習欣賞文藝作品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以一詩一文為例,深入淺出地闡明欣賞文藝作品的方法。
2.品味文中意蘊深刻的語言,揣摩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價值取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發現美、欣賞美的審美素養。
重點
理解文章內容,把握驅遣想象進行欣賞文藝作品的方法。
難點
將欣賞文藝作品的方法運用到欣賞作品的實踐中,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
1.討論交流法。通過討論交流理清思路,明確論證方法,質疑交流難理解的問題。
2.品讀感悟法。文中有不少意蘊深刻的語言,與學生的人生體驗有一定的距離,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引導學生品讀感悟,理解其中的內涵。
教師:準備相關教學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搜集有關文學鑒賞的相關知識。
同學們,三年以來的語文課堂上,我們已學習了不少經典篇目,它們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誰能總結一下,欣賞這些文藝作品,我們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學生自由回答)
回答得都不錯。但今天我要給大家強調的是抓住文藝作品的形象性特征,發揮閱讀時的想象力。請同學們打開課本,一起走進今天的課文內容。
葉圣陶(1894—1988),男,原名葉紹鈞,字秉臣、圣陶,江蘇蘇州人,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倪煥之》等。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感知內容。
2.綜觀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
(1)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通過了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寫下來的文字正好傳達出他的所見所感。
(3)讀者看到的是寫在紙面……他們的目的。他們要通過文字去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
(4)像這樣驅遣著想象來看,這一幅圖畫就顯現在眼前了。同時也就接觸了作者的意境。
1.作者在文中想表達的中心觀點是什么?
欣賞文藝作品,要學著驅遣自己的想象,通過文字去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
2.作者要論述如何鑒賞文藝作品,為什么在開篇大篇幅論述作者、讀者以及文字之間的聯系?
要論述如何鑒賞文藝作品,首先要認識到文藝作品的本質,即什么是文藝作品的問題。以文字為載體,作者想要傳達的所見所感,讀者想要接觸的作者的所見所感,就是文藝作品的本質。因此,論述作者、讀者以及文字之間的聯系是為了明確文藝作品的本質,是表達中心觀點的前提。
3.閱讀第8~10自然段,說說作者是如何論證欣賞文藝作品需要驅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論證的過程中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請做簡要分析。
作者以賞析王維的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入手,首先以純理性思考的方式對詩句進行賞析,如“疑問:大漠上也許有幾處地方聚集著人,難道不會有幾縷的炊煙嗎?”這樣的賞析全然得不到詩句中所蘊藏的壯景與情感,換句話說,這是不驅遣想象力的結果;同時又論述在想象中睜開眼睛來看這十個文字所構成的畫面,便能感受到詩中靜寂的境界。作者通過舉例論證與對比論證,得出了結論:“像這樣驅遣著想象來看,這一幅圖畫就顯現在眼前了。同時也就接觸了作者的意境。”
4.閱讀11~13自然段,說說作者是如何論證欣賞文藝作品需要驅遣想象力的?在論證過程中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以高爾基的《海燕》為例,先從字面解釋來研究,領會不到這首詩的意思;接著又論述在想象中生出一對翅膀,而且展開翅膀隨海燕飛掠,就領會了這首詩。
通過舉例與對比論證,得出結論:“像這樣驅遣著想象來看,這才接觸到作者的意境。”讀者從中體驗到愉快,得到受用。
5.請你根據前面的探究,總結本文的論證思路。
作者首先通過論述作者、讀者以及文字之間的聯系來明確讀者欣賞文藝作品的本質,即“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然后以王維的詩句和高爾基的《海燕》為例,從正反兩個角度論述驅遣想象的作用。最后得出結論:鑒賞文藝,不能拘泥于文字,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才能通過文字接受美感的經驗,得到人生的受用。
6.文中許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藝觀,它們或有十分深刻的內蘊,或有寫作值得借鑒的實用價值,請閱讀下面幾句,談談你對它們的理解。
(1)文藝的創作決不是隨便取許多文字來集合在一起。
任何一篇文藝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來的,但這是一種有著內在邏輯順序的結合,具有文本表現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現了內容又傳遞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這樣的文章絕不可能隨意拼湊,須由作者有意識、有目的、有邏輯地創造,而在完成時又符合自然的特點。
(2)作者著手創作,必然對于人生先有所見,先有所感。
“見”可指代材料,無“見”便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創造;“見”也可理解為見識、見解,沒有思考與見解,縱然下筆也只能寫就平庸文章,難見深度;“感”是體悟與情感,倘若下筆無情感寄寓其中,寫出來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這也提示了我們在寫作之前要學會多積累,多觀察,積累一定材料;同時要多思考,多感悟,這樣才能寫出優秀文章。
五、探究升級
文藝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詩歌、散文等文藝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達也尤其濃烈。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謂“言不盡意,立象以盡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藝作品,就必須把握其情感,必須通過想象還原形象的描述,進而去體味。
本文用平實的語言,以一詩一文為例,深入淺出地闡明了欣賞文藝作品的這一基本問題。告訴我們欣賞文藝作品,不僅要理解文字的表層含義,更要驅遣想象,透過文字進入到作品的意境中,體驗閱讀的愉快。
七、寫作特點
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相結合,更具說服力。
作者在論證欣賞文藝作品需要驅遣想象時,以賞析王維的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為例入手,從正反兩方面對比論證,得出了結論:“像這樣驅遣著想象來看,這一幅圖畫就顯現在眼前了。同時也就接觸了作者的意境。”令人信服。
驅遣
我們的想
象
教學反思
本文思路清晰,觀點易于把握,可作為一般議論文進行教學;此外,對于學生賞析閱讀有很強的實用性。因此,教學過程中分別設了賞析內蘊深刻的語句及按文章思路進行延伸賞析兩個欄目,有助于培養學生賞析文藝作品的能力。
如何發揮我們的想象力來鑒賞文藝作品,于理論比較好呈現,于實踐較難,對于基礎
較差的同學,延伸設計難度過大。
16 驅遣我們的想象
教學目標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
2.品味文中意蘊深刻的語言。
3.理解文章內容,學習欣賞文藝作品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三年以來的語文課堂上,我們已學習了不少經典篇目,
它們大多都具有很高的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