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10-04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中班語言活動會動的房子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動目標,活動準備,活動過程,活動反思等內容,理解故事情節,感受作品中清新的大自然畫面,學習用象聲詞描述生活和大自然中的各種聲響,適合幼兒園老師們上中班語言活動課,快來看看會動的房子教案吧。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情節,感受作品中清新的大自然畫面。
2、學習用象聲詞描述生活和大自然中的各種聲響。
3、體驗小松鼠和小烏龜之間的友誼。
4、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領會故事蘊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課件、圖卡
知識準備:課前豐富幼兒對自然界聲響的了解,認識小松鼠和烏龜。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入,激發幼兒興趣。
師:小朋友們,你們見過會動的房子嗎?今天,會動的房子將帶領我們一起欣賞大自然美妙的景色。
二、教師講述第一遍故事,引導幼兒初步感受故事情節。
提問:
?。?)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故事里有誰?
?。?)小松鼠蓋的房子為什么會動?
過渡語:烏龜都馱著小松鼠到了哪些地方?我們再來聽聽故事。
三、利用課件,分段講述故事,幫助幼兒理解故事情節。
1、講述故事第一段。
提問:第一天,小松鼠來到什么地方?它聽到什么聲音?
?。?)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相應的圖卡,引導幼兒用語言描述:第幾天?有誰?到了什么地方?聽到什么?(第一天,小松鼠來到山腳下,聽到風兒“呼呼呼”地唱歌。)
?。?)模仿象聲詞“呼呼呼”。
2、講述故事第二段。
提問:第二天,小松鼠來到什么地方?它聽到什么聲音?
(1)引導幼兒用語言描述:第二天,小松鼠來到大海邊,聽到浪花“嘩嘩嘩”地唱歌。
?。?)模仿象聲詞“嘩嘩嘩”。
3、出示圖卡,引導幼兒說說故事的第三段。
?。?)提問:第三天,小松鼠來到了什么地方?看見什么?聽到了什么聲音?(第三天,小松鼠來到大草原,聽到馬兒“噠噠噠”的跑步聲。)
?。?)模仿象聲詞“噠噠噠”。
4、師小結:大自然有那么多美麗的景色和美妙的聲音,那么小朋友還聽過大自然中的什么聲音呢?
5、發散幼兒思維,引導幼兒感受自然界其他的聲音,學習用象聲詞描述生活和大自然中的各種聲響。
?。?)說一說:引導幼兒說說自己聽過的聲音。
(2)聽一聽:播放大自然各種聲音,讓幼兒感受大自然里不同的聲音。
(3) 學一學:引導幼兒用象聲詞模仿各種聲音。
6、講述故事最后部分,體驗小松鼠和烏龜之間的友誼。
提問: (1)小松鼠到了這么多美麗的地方,它是什么樣的心情?
(2)小松鼠知道原來是烏龜馱著它走過那么多地方,小松鼠又有什么樣的表情?
?。?)烏龜馱著小松鼠去了那么多地方,它生氣了嗎?
?。?)你喜歡故事里的誰?為什么?
四、啟發幼兒大膽想象,嘗試續編故事。
“第四天,小烏龜馱著小松鼠還會去什么地方?聽到什么聲音?”
五、活動結束:
師:小朋友,讓我們跟隨烏龜和小松鼠一起去外面玩吧!
活動反思:
本活動時間把握較好,約半小時左右,目標基本達成,通過一系列問題的引導,孩子在看看、說說中,了解了房子會動的原因,理解了故事情節,體會到烏龜的憨厚、小松鼠的誠實有禮貌。動物角色間的對話語言雖較難,但運用頭飾學說,有效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不僅讓孩子學習了對話語句,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動物間的友情,對動物更感興趣,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在教學中,多媒體課件的運用,讓孩子觀察更清楚,有利于他們猜測、想象,促進思維發展,激發閱讀興趣。 但在執教中,也反映出一些問題,繪本教學應讓孩子充分觀察、表達,但在執教中,自己過于顧慮時間限制,讓孩子想象、表達的空間不夠,在前面幾幅畫的描述中,提問面不夠,沒有滿足大多孩子的表達欲望。在第六幅畫的講述中,烏龜對小松鼠說的話是本故事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引出這段話,我化費了較多時間,雖然重點是突出了,但全面權衡有點得不償失,對于烏龜這段有一定難度的對話如果由老師拋出,幫助孩子理解或許更好,可以在前面給孩子留有更多思考、想象的空間。另外課件的使用不夠熟練,考慮不周。沒有使用放映狀態,圖像還不夠大,后面的孩子、觀摩老師看得還不夠清楚,視覺效果不是最好。綜述本活動,還有許多值得思考和反思的方面,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多從孩子出發,多為孩子考慮,發揮孩子的主體性,才能讓孩子享受學習的快樂。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