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小班音樂教案10篇,是優秀的幼兒園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第1篇、小班音樂大貓和小貓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學唱歌曲,熟悉歌曲的旋律和內容,感受歌曲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差異。
2、幼兒嘗試創編歌詞。
活動準備:
大貓和小貓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導入,學習大貓和小貓唱歌的聲音。
出示大貓和小貓的圖片,感受大貓和小貓形體上的差異,提問"他們是誰?它們一樣嗎?"
A引導幼兒用動作幅度大表現大貓。
"大貓是什么樣子的?"(學學大貓的樣子)小朋友學的真像
B引導幼兒用動作幅度小表現
"小貓是什么樣子?它和大貓一樣么"(學學小貓的樣子)
師說:"誰來用動作表演下小貓?"。
2、幼兒欣賞歌曲《大貓和小貓》幼兒熟悉歌詞,用完整的句子形容大貓和小貓。
(1)師問:"剛才小朋友聽了歌曲《大貓和小貓》,誰來告訴老
師大貓的聲音是怎樣的呢?"(幼:我是一只大貓我的聲音很大。)
師問:"小貓的聲音又是怎樣的呢?"(幼:我是一只小貓我的聲音很小。)
(2)師再次欣賞歌曲,幼兒用動作表現下大貓、小貓。
師:"現在請小朋友們用剛剛學過的動作來表現下大貓和小貓,看誰表演的最好。"
3、教師領幼兒聽歌曲的伴奏音樂,讓幼兒感受音樂旋律的不同,并將音樂與大貓小貓匹配。
(1) 師問: "它們想和我們一起做游戲,聽,誰走在前面,是大貓是小貓?"
師問:"誰走在前面?為什么?大貓的聲音是怎么樣?"
(幼兒:大貓,音樂比較大,聲音大)
(小朋友說得真好)那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大貓叫
(2)師問:"小貓呢" (幼兒:音樂比較小,聲音小)那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吧。"(帶領幼兒一起學小貓叫。)
4、幼兒學唱歌曲,跟隨老師放慢速度演唱歌曲,幼兒模仿學習。
師:"大貓想認識你們,和你們做朋友。大貓先要介紹自己,聽。" 我是一只大貓,我的聲音很大,喵喵喵喵喵。
"你們認識它了 嗎?它是誰?它的聲音怎么樣?"
"小貓也想來介紹自己呢!它是誰?它的聲音怎么樣?
5、分組演唱。
將幼兒分成大貓和小貓組。在教師圖片的暗示下,幼兒學習準確地演唱自己的角色"大貓"和"小貓"。
"你們喜歡大貓還是小貓唱歌的聲音?喜歡大貓的坐在這里,喜歡小貓的坐到那里?"
6、仿編歌曲:
師:唱得真好聽,把其他小動物也引來了,聽,誰來了?(汪汪汪)大狗會怎么樣介紹自己?(帶領幼兒一起介紹)小狗呢?
7、結束教學活動。
師:"請你們回去問問爸爸媽媽還有哪些小動物會唱歌,好嗎?
教學反思:
通過這次的音樂課,孩子們帶著頭飾,唱歌興趣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不僅僅把大貓小貓引進了歌曲了,還可以自己創編歌詞把其他小動物都請到了歌曲里面,孩子們學習的**達到了很好的效果,目標完成的也很好,(.來源屈.老師教案網)基本符合了《綱要》不僅要讓孩子們“學會”而且要“會學”的教育精神。課程上的流程也比較完整,只是中間的強弱關系我沒有太強調,孩子們唱的喝感受的強弱關系都不太明顯,這是一個小小的失誤,我將在第二課時強調這一點,這節課給我的啟示是:不是孩子做不到,是老師沒有要求到,在以后的歌唱活動中,我會反復強調歌唱中各個注意事項,爭取讓孩子們養成一個科學的歌唱習慣。
第2篇、小班音樂公開課小手拍拍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能夠根據樂曲歌詞、節奏做相應的動作。
2、學習歌曲《小手拍拍》,并嘗試模仿歌曲創編歌詞。
活動準備:
1、臉部各個器官的帖絨。
2、《小手拍拍》歌曲的背景音樂。
活動過程:
一、熟悉音樂及歌詞。
1、聽音樂拍手(2/4拍)
2、在動作中熟悉歌詞
二、學習歌曲。
1、觀看歌曲VCD師:剛才小朋友說了很多,我們現在一起來聽聽電視里的小朋友都唱個哪些?
2、出示教具,邊貼邊唱。
根據小朋友說的臉部器官一個一個長出來,最后老師指小朋友邊做動作邊唱。
3、跟著VCD學唱
三、拓展創編師:小朋友一起摸摸看身上還有什么啊?(肩膀、小腳等等)請幼兒把這些放進歌詞里唱一唱。
活動反思:
小手拍拍是一首富有童趣的歌曲,歌詞也比較省電,孩子們一聽就很容易上口,這次的活動是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孩子們學會這首歌曲,通過身體動作能夠正確的表達這首歌曲的歌詞。我們小班的孩子,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十一我通過動作的形式,引導孩子們進行活動。
第3篇、小班音樂游戲刷牙歌教案反思
游戲目標:在游戲中學習保護牙齒的辦法。
游戲準備:大牙刷。
游戲過程:
讓幼兒拉成一個圓圈,作為牙齒。再請幾個小朋友到中間做蛀蟲,邊唱歌,蛀蟲可以在牙齒旁邊鉆來鉆去,歌唱完后老師會加上一句:喜刷刷,喜刷刷,蛀蟲逃跑啦!就會有一只大牙刷來刷牙齒,這時蛀蟲就要逃走拉,逃到一顆牙齒后面躲起來,如果被大牙刷碰到的話,那條蛀蟲就會死掉,就蹲下來不動。牙齒就拉圓圈來唱歌。
活動反思:
從教學效果看很好。孩子們都知道了刷牙的方法,也意識到刷牙能保護牙齒。在鞏固練習時有齲齒和牙垢的,孩子刷的更認真。而且課下孩子們都說以后要天天堅持刷牙、漱口保護好自己的小牙。但本節課也存在著不足,在教學時間的分配上還不夠科學合理,游戲的時間短了,以后要盡量多領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
第4篇、小班音樂頭發肩膀膝蓋腳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能根據歌曲音樂的節奏和速度,邊唱歌邊做相應的動作。
2.喜歡與同伴合作表演,體驗合作的樂趣。
活動準備:歌譜、魔術帶、身體器官圖
活動過程:
一、游戲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1.用"魔術袋"玩《什么不見了》的游戲,請幼兒把身體的一些部位藏在"魔術袋"里讓幼兒一起來猜猜"什么不見了?"(帶領幼兒學習身體部位)
二、學唱歌曲
1.初步欣賞歌曲
剛才我們玩認識身體的游戲,那么接下來聽聽一首歌曲,然后告訴大家你聽到了什么?(放一遍音樂)教師一邊隨音樂輕唱做動作。
2.熟悉歌詞,老師邊帶念歌詞邊指身體的部位。
幼兒邊唱邊做表演動作:要求唱到哪個身體部位時,手就拍到哪里。
3.老師帶動小朋友用手掌拍打節奏,小朋友模仿節奏并拍打出來。
三、完整學唱歌曲
1.老師用鋼琴一句一句地帶唱歌曲,注意唱準大附點節奏。
2.老師加上動作即邊唱歌曲邊指身體部位進行帶唱歌曲。
3.請唱得好的小朋友出來表演,加深小朋友對歌曲的印象。
4.游戲:看誰做得快。(教師演唱歌曲,速度可快可慢。小朋友根據老師演唱的速度來拍身體的相應部位,看誰做得又快又準。)
四、創編歌詞與動作
誰能說一說自己的身體還有哪些部位呢?(啟發幼兒想一想還可以拍身體的什么部位,并提醒幼兒注意身體各部位的上、下順序,要求邊做動作邊唱歌,做與唱要協調。)
五、組織小朋友合作表演
1.老師示范,邊唱邊拍一位小朋友相應的身體部位,引起小朋友合作律動的興趣。
2.鼓勵小朋友找同伴表演律動,能友好地拍同伴相應的身體部位。
活動反思:
在活動中,根據0一3歲幼兒的年齡特點與自身發展規律。在這一階段特別是幼兒的注意力還沒有發展到一定的水平。因此,我在引導幼兒認識自己的身體的同時,提高幼兒的有意注意。然后讓幼兒思考動手操作、說、表演。最后在游戲中結束。真正做到玩中學,學中玩。
第5篇、小班音樂游戲小老鼠偷油教案
游戲目標:能夠模仿一些簡單小老鼠偷油的動作。
游戲準備:故事《小老鼠偷油吃》。
游戲過程:
熟悉歌曲的旋律與內容,用動作表示歌曲內容。引導幼兒用手做動作,并學習歌詞,打節拍,邊唱歌曲,邊表演相應的動作。
第6篇、小班音樂游戲好寶寶教案
游戲目標:能夠正確的指出五官的位置。
游戲準備:幼兒已對五官有初步的了解。
游戲過程:教師彈鋼琴,并唱:"好寶寶,我問你,你的鼻子在哪里?"幼兒跟隨著鋼琴的節奏回答老師:"我的鼻子在這里"并做出相應的動作。
第7篇、小班音樂活動合攏放開教案反思
活動設計意圖:
開學至今已一個來月了,在與孩子們的共同生活中發現孩子們對自己的身體,如五官、小手、小腳表現出較大的興趣。三到四歲的孩子是自我認知、自我意識初步形成的時間,孩子們對自己的身體也越來越感興趣,于是產生了本次活動:《合攏放開》。
音樂是兒童的天性,兒童的本能,音樂在兒童生活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小班(3--4歲)幼兒具有活潑好動、好模仿、情緒性強、自制力差、認識活動以具體形象為主的年齡特點。而音樂活動中恰恰能滿足幼兒好動、自制力差的特點。因此我在選擇內容時尋找能夠符合本班幼兒年齡特點、充分體現幼兒情趣的教材。《合攏放開》從歌詞到旋律、從結構到風格等都非常貼近幼兒生活。唯一擔憂的是本歌曲旋律長度為16小節,對剛人園不久的小班幼兒來說有些難度,因此我設計活動時從"初步感受音樂--哼唱旋律--學唱歌曲"層層深入,望以此來"攻克"這一難點。
活動目標:
1. 初步學習歌曲《合攏放開》,進一步熟悉五官及身體主要部位,能根據歌詞內容跟隨音樂做相應的動作。
2. 能主動大方地邀請同伴共舞,體驗音樂帶來的快樂。
活動準備:
1. 《朋友,你好》音樂磁帶。
2. 《合攏放開》伴奏音樂磁帶。
活動過程:
1. 初步感受音樂師:"老師帶來一首好聽的曲子,咱們一起來給它伴奏吧!"帶領幼兒用手拍出歌曲的節奏。
師:"除了拍手,還可以用什么動作來伴奏呢?"啟發幼兒用其他身體動作來取代拍手。
參考動作:跺腳、拍肩、叉腰、點頭……"那我們一起來試一試!"
2. 哼唱旋律師:"小動物們聽見這么好聽的音樂也來湊熱鬧了呢,聽……"師示范用動物叫聲替代歌詞師:"我們也來學學看!"
3.學唱歌曲師:"其實,這首曲子說的就是小手和我們玩游戲的事兒呢?"教師清唱歌曲一遍,問:"歌曲里小手都是怎么來玩的呀?"(合攏、放開,爬到頭頂上……)師:"那我們也來用小手玩一玩。"教師帶領幼兒自然豐富歌詞、學唱歌曲。
4. 在《朋友,你好》音樂聲中,邀請同伴一起去活動室。
師:"我們一起來合著音樂,邀請你的好朋友,手拉手到外面玩會兒吧!"
活動反思:
《合攏放開》是一首活潑富有童趣的歌曲,所以我的教學目標是: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幼兒在音樂中感知手的動作變化與身體接觸,進一步了解身體的不同部位,聽歡快的音樂產生愉悅的情緒。(文.章出自幼兒園學習網教.案網)歌曲的旋律是在兒童最舒適的音域內進行,速度是中速,節奏平穩。節奏是音樂要素之一,這首歌曲正是運用了這樣的節奏來表現游戲時的歡快的情緒,適合小班幼兒學會歌唱。
幼兒都很喜歡學習音樂,而且也很喜歡游戲。游戲在幼兒學習中起著重要的動力作用,幼兒可以在學中玩,在玩中學,這樣才不會使幼兒在活動中感到枯燥無味,同時還可以讓幼兒感受到集體活動中的樂趣。所以如果在《合攏放開》的活動中加入游戲,他們就跟能感受活動帶來的快樂,學習歌曲也就更快,也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提高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第8篇、小班音樂公開課撓癢癢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復習歌曲,能分角色有表情的演唱。
2.感受情景游戲帶來的愉快情緒。
活動準備:
投影儀、背景圖(大樹和草)、活動教具(毛毛蟲)。
幼兒已學會歌曲《撓癢癢》。
活動過程:
一、復習歌曲:撓癢癢。
1.教師操作教具,講述故事。
2.師:這個有趣的故事里有一首好玩的歌《撓癢癢》,我們一起來唱一唱。
二、啟發幼兒創編毛毛蟲和大樹的動作。
1.創編毛毛蟲的動作師:毛毛蟲是怎樣給大樹撓癢癢的?
2.創編大樹的動作師:大樹又會怎樣呢?
三、游戲:撓癢癢。
1.幼兒分角色扮演“毛毛蟲”和“大樹”。
2.提醒毛毛蟲從“樹根”開始依次向上給大樹撓癢癢。
3.交換游戲角色。
四、結束活動。
全班幼兒變成一條長長的毛毛蟲,找大樹撓癢癢。
活動反思:
撓癢癢是一首歡快、有趣的歌曲,它以毛毛蟲和大樹的故事為切入口,表現了撓癢癢時那種快樂的情感。幼兒好動,好模仿,好用身體動作來表現自己的感受,而樂曲中可愛的毛毛蟲,快樂的大樹更是幼兒模仿的對象,通過情景游戲鼓勵幼兒大膽夸張的進行表現,同時,也促進了同伴間的交流,體驗身體接觸的快樂。
第9篇、小班音樂欣賞老狼和小孩案例分析教案
有一句詩這樣描述:"有星星同他說話,天空也在他面前垂下"可見一個美好的情景可以引人入勝、陶冶情操。
情境是幼兒學習的推動力
對于幼兒園教師來說,情境兩字并不陌生。但是,情境在不同的年齡段,其運用的內涵都有所不同。我的理解是:對中、大班來說這種情況是帶有任務的一種情境,而對于托、小班孩子來說,這種情境更多是烘托一種氣氛,是一種把單一的認知轉化為立體的情感體驗,和多種感官的一種調動和投入。因此,這種學習是溫暖的,又是快樂的。所以,在這次的音樂欣賞活動中我們始終是以情境創設為主,我們通過渲染一種輕松的、智慧的、富有兒童情趣的氛圍,把音樂元素融入到情境中去,讓幼兒在情境中去欣賞、感知、體驗、獲得。
首先,音樂選材具有一定的情境性
我們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一些具有明顯音響特征和情感色彩的音樂讓幼兒充分感受,易于我們去創設情境。我們第一次選擇了一個奧爾夫音樂--《咿呀咿呀呦》。這是一個十分簡單的有關于農場動物的音樂,音樂旋律簡單有趣,但是旋律的節奏對于小班幼兒來說顯得較快,并且缺少情節性。幼兒對這首樂曲的反應冷淡,表情麻木機械,激不起幼兒的興趣。第二次我們選擇了格里格的《培爾·金特》組曲中《在山魔王的宮殿里》。整首樂曲體現緊張、神秘、詼諧的風格,別具特色,其中蘊涵的緊張、舒緩的節奏適宜孩子生命的律動。樂曲旋律詼諧可愛、由弱到強直到極強的過渡,對人產生較強的沖擊,很容易使人浮想聯翩。在音樂中我們感受不同的節奏、不同的力度、不同的音色帶給我們不同的體驗--弱的聲音的神秘,強的聲音的緊張。很多小朋友第一次聽到這段樂曲就表示:像風一樣呼呼地、狼來了、地震了、壞蛋來了等等。所以,音樂中的融入情境要自然、貼切,避免生搬硬套。
手偶戲與音樂相結合創設欣賞情境,
(1)我們選取幼兒經驗中有關于狼的知識,創設模擬小男孩跟著老狼悄悄回家的逼真情境,引起孩子共鳴,體驗真實的緊張、刺激、驚險。
片段一:在活動的第一環節,教師讓幼兒聽音樂觀看配班老師表演的手偶劇,在布置成森林的場景中,小男孩在老狼的身后輕輕跟隨,老狼還不時回頭看看有沒有人,即驚險又緊張。小朋友們再看手偶表演時,露出擔心和害怕的神情,個別孩子在回答老師提問:"小男孩跟著老狼回家,是什么心情時?"紛紛表示:"很危險!很恐怖!要輕輕地,不被發現"
從幼兒的表達中我們不難發現:幼兒已經感覺到了整首樂曲的風格:緊張、神秘。我們通過故事和手偶表演的相結合將樂曲元素角色化,并生動地呈現在幼兒的面前。借助手偶與音樂的結合將將"欣賞"融入情境活動之中。其中輕音樂部分以小男孩角色來演繹,重音部分用老狼來演繹,幼兒很快被故事的緊張、冒險情節所吸引,用他們特有的童心去感悟,音樂的世界在孩子面前打開,把抽象的音樂具體形象化,讓復雜的旋律簡單化。手偶在音樂的伴奏中惟妙惟肖的動作,幼兒聽的入味、賞的悅目。這樣的視聽結合產生了的微妙的化學效應和心理觸動!幼兒被音樂所感染,很緊張的為小男孩的冒險行為擔心著,整個課堂靜悄悄、只有音樂的聲音。很深刻地讓幼兒聆聽著音樂所帶給人的那種緊張與靜謐的氣氛。這除了使幼兒欣賞到音樂的節奏和風格的同時賦予它一定的角色,這樣就更有益于小班幼兒去欣賞。
這里體現幼兒在情境中的"整體欣賞",有易于幼兒對藝術感受的表達。在音樂的氛圍中,更以視覺感官去刺激幼兒的心理感受,使幼兒在欣賞后的表達時有了一定的情節和載體去描述。比如:老師問:小男孩跟著老狼會怎么走?小朋友說:輕輕走!若沒有這樣的視聽覺體驗,只是聽過音樂后問幼兒:這段音樂聽起來怎么樣?這對于小班幼兒就很難去用自己有限的經驗和語言去表達了。小班幼兒的語言表達往往以一定的角色或情境為載體,他們在感到危險的氛圍時,不會直接告訴你:"很緊張、很危險"他們會說:碰到大灰狼了,地震了!因此,從他們認知的形象化出發,我們要把音樂欣賞的風格角色化、情節化,讓幼兒在角色與情節中去欣賞后表達。
其次,以Ppt、圖譜與音樂相結合創設感知情境。
片段二:在分段欣賞中,有個小女孩在看到腳印隨著音樂節奏一個個出現時,很自然地坐在椅子上用自己的小腳拍著地板也在打節奏,并且樂在其中;還有一個小女孩甚至站起來很投入的邊擺頭邊用手拍著節奏。
可見,在腳印圖譜的作用下幼兒很快就感知了樂曲的節奏。狼爪印圖譜的出現使幼兒清楚明了地發現了重音的出現,提高了幼兒對音樂的感染力和幼兒對節奏的敏感性。
我們先是用PPT創設森林情境,其中有樹木、小路、小男孩的腳印和狼的腳印,還有小男孩的家等。在森林的情境中小朋友很自然地就進入了狼和小孩的故事中,都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小男孩身上,跟著小男孩一起在情境中區感知樂曲的節奏和快慢。剛開始,我們設計時沒有"腳印"的出現,后來發現幼兒雖然進入了這個故事情境中去了,但是,對于樂曲的節奏和快慢區分不是很明顯。于是,我們想到在小路上按節奏依次出現小男孩和老狼的腳印,這樣幼兒就可以從視覺上、聽覺上一起去感知節奏和樂曲快慢的變化。
游戲與音樂相結合創設體驗情境
片段三:
游戲開始,老師發出游戲的邀請,這時,出現了個例外,有個小男孩用手捂著自己的臉坐在椅子上不動,顯然是"入戲"太深害怕面對大灰狼而不想參加游戲。老師發出再次邀請并用激將法:"你是不是個勇敢的孩子?"小男孩很肯定地說:"我不是,我不要參加游戲。"老師想出第一個辦法:請一個小朋友去保護他,請他一起參加游戲。可是,小朋友的保護還是未能消除小男孩的緊張情緒,再次坐回了位置拒絕參加游戲。后來,在老師的幫助下,勉強參與了游戲,在游戲體驗中,孩子終于釋放了自己的不良情緒,最后成功回到家時露出了如釋重負的成功的滿足的一笑。
游戲情境是指能引發孩子藝術表現的游戲場景和氛圍。遵循孩子好游戲的心理特點,我們把音樂欣賞活動題材精心安排在一個情境中,并最終組合成一個完整的游戲。讓孩子在游戲情境氛圍中體驗小男孩的心理路程:跟著老狼回家的緊張----看到老狼回頭的驚慌----快速跑回到家的焦急----安全回到家的喜悅。這里的情境游戲情境創設與整段樂曲體現的一系列節奏變化和風格完美結合即:樂曲第一節的輕緩、短促----重音出現的突兀、震撼----樂曲轉折處的急促、緊張----曲末的休止符(用關門聲音完美演繹)。 我們從游戲的角度調集幼兒多通道感知。利用游戲情境的情感性、游戲性特點營造開放的課堂教學氣氛,在情境中多通道支持感知,讓孩子有充分機會去感受,在融于音樂背景的游戲中去玩樂,在情感的牽引下去體驗,盡情"活動"與"感受",引發多元感知,互動交流,體驗獲得。
三、"寓音樂于情境"音樂欣賞教學的成效
一是,從培養幼兒欣賞能力、感知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健康人格的方面人手,組織教學活動,摒棄了傳統的單一音樂技能訓練的教學模式。
二是促進了幼兒積極多元的發展,真正成為幼兒表達自己所知、所想的活動。認知、情感、社會性、審美能力等多方面得到發展。
三是提升了教師的專業水平,教師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明顯轉變,科研意識、科研能力明顯增強。
第10篇、小班音樂活動大熊山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有興趣地傾聽形象鮮明的音樂,試著在音樂的情境中用動作表現大和小。
2.感受與熊一同游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
主題背景:"熊的故事"。對部分較常見的動物已有些初淺的了解。
2.材料準備和環境創設:
音樂三段:音樂1--力度漸強,音高上行,表現"變大"的音樂。
音樂2--低沉、緩慢,表現熊睡覺的音樂。
音樂3--熊的游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多媒體課件。有一位教師扮演熊。
活動過程:
一、故事引入--看見什么
u出示螞蟻、森林背景,想想講講:"這團咖啡色的東西會是什么?"(引發幼兒大膽想象。)
二、情景想象--它變大了
u幼兒隨"螞蟻"一起向前爬去,隨后出現力度漸強,音高上行,表現"變大"的音樂。
u傾聽想象:"它變得怎樣了?"(鼓勵幼兒用身體動作表現"變大"的過程)
三、感受表現--它是誰
u引導觀察媒體畫面,想象討論:"它是誰?"
u感受低沉、緩慢、表現熊睡覺的音樂,討論:"誰在睡覺?"(幼兒想象大大的動物睡覺時的動作姿態,自由地隨音樂用肢體表現。)
四、情感交流--大熊醒來吧
u出現"熊",鼓勵幼兒用語言喚醒熊。
u熊的游戲:幼兒與熊一起隨著音樂的節拍快樂地舞蹈,當音樂停止時,幼兒立即扮"石頭人",音樂響起,幼兒與熊再次舞蹈。音樂不規則地停頓,游戲反復進行。
活動反思:
音樂活動《大熊山》節奏性較強,根據故事情節發揮幼兒想象力,讓孩子在游戲中鍛煉語言的表達能力。孩子們都喜歡玩游戲,音樂游戲不僅給孩子們提供了情節,而且充滿了趣味性,并且給了孩子音樂的享受。《幼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培養幼兒喜歡藝術活動,并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讓幼兒在音樂游戲中彼此建立友誼,可以在提高幼兒模仿動作的同時,使幼兒體驗到集體游戲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