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0
這是《平面鏡成像》公開課教案,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材分析】
教材特點
《平面鏡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實驗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的教學內容。平面鏡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應用,是光現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平面鏡成像的現象在生活中經常見到,學生對此并不陌生,也很感興趣,但對成像規律和特點往往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缺乏較理性的認識和科學的探究。教材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突出了以下幾點:
1) 突出學生的自主探究。基于初二學生探究基礎和知識儲備實際情況,教材直接給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基礎上,要求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平面鏡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點。并且通過課后作業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鏡和凹面鏡成像特點的任務,把課內探究和課外探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2) 注重聯系實際,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社會。教材從生活中常見的照鏡子引入課題,以生活中常用的蠟燭、玻璃板等物體作為探究成像特點的器材,討論平面鏡在檢查視力時的作用,讓學生感覺到物理就在身邊,貼近生活。教材還專門設置一塊“STS”(科學、技術、社會)的內容,通過觀察汽車觀后鏡、街頭拐彎處的反光鏡、手電筒反光裝置、太陽灶等日常生活和社會中常見東西來認識凸面鏡和凹面鏡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特點。
3) 適當關注了物理基礎與現代化的聯系。實際的教學過程表明,學生對教材結尾處的反射式天文鏡的介紹非常感興趣,渴望了解更多的與此相關的知識,也讓他們感覺學好物理基礎知識的重要性,消除對高科技的不必要的神秘感和遙遠感。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l 了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并且能根據成像特點作圖。
l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
l 初步了解凸面鏡和凹面鏡及其應用。
2、過程與方法
l 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信息的記錄。
l 通過定位平面鏡的虛象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義和應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l 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現”成功的喜悅。
l 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作風。
l 通過對平面鏡、凸面鏡和凹面鏡成像的應用的了解,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平面鏡成像特點、實驗探究的方法和合作學習。
難點:平面鏡成像原理、虛像怎樣形成的。
【教學準備】
分組:同樣大的5號電池兩節、金屬塊兩個、或者蠟燭兩根、白紙、刻度尺、筆、平面鏡、玻璃板等。
演示:“魔箱”道具、筆記本電腦、實物投影儀、凸面鏡、凹面鏡、平面鏡、玻璃板等。
【學情分析】
學生在生活中肯定都觀察或者留心過平面鏡成像的現象,對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有一定認識,但基本停留在學習的感知和表象階段,還沒有進行過科學的探究,尚缺乏理性的思考,他們有進一步探究的欲望,但怎么探究,探究哪些方面,還迫切需要教師的幫助和啟發。
【教法設計和學法指導】
主動性、獨立性、體驗性、問題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重要特征,根據教材要求和學生特點,本節課在明確探究主題方面,采用學生在觀察平面鏡的基礎上,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形式。為了使探究更加符合初二學生實際,降低探究的難度,設置探究階梯,把探究主題分解為三個小課題:①怎么樣確定像的位置②像和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嗎?③像的大小和物體到鏡面的遠近有關嗎?探究形式采用教師引導下的問題啟發和討論的方式,使學生既發揮自主性又不失盲目性,此外,學生可通過討論、實驗等手段來主動學習,體驗探究過程并能解決基本問題并簡單應用。在此過程中逐漸培養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這兩個超脫于知識載體以外的主要素質。
【教學過程】
一、設置懸念 引入課題:
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在實際或接近實際的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利用生動、直觀的形象有效地激發聯想,喚醒長期記憶中有關的知識、經驗或表象,激發求知欲,創設求知心理狀態,有利于達成對新知識意義的建構。本節課設置以下情境引入:
演示:上課前,老師先給大家表演一個小魔術,大家歡迎不歡迎啊?(出示魔箱)經過仔細觀察,大家發現箱子里面空空如也。現在老師向這位同學借一樣東西。哦!10元錢!通過箱子頂部的開口處把錢投入,仔細觀察!箱子里依然空無一物,10元錢不見了!它到哪里去了呢?這只箱子的魔力來自何處呢?學習了今天的內容以后,也許你就會弄清其中的奧秘,并且把丟失的錢找回來了。
投影課題:§2.3 平面鏡成像
二、 進行新課
1 、仔細觀察 、激發問題(提出問題)
物理問題來源于對生活現象的觀察和體驗,為了讓學生更真實感知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可設置下列情境引入。
教師:請同學們拿起桌面上的平面鏡,仔細觀察。看看你有什么發現?大家可以從平面鏡的外形、材料、成像大小、遠近等幾個方面來進行觀察。
學生:開始觀察半分鐘。
教師:(隨意點一位學生)現在從這位同學開始,依次輪流回答,每個同學用一句話,說出你的一點發現。后面同學注意傾聽,盡量不要重復。
學生開始依次回答。回答完后,可以讓其他學生補充。
啟發:通過觀察,你們產生了什么疑問嗎?
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
教師梳理問題:教師把簡單的可以馬上解答的問題解答完畢,例如鏡子后面鍍的什么原料等等,把學生提問中有關成像特點的問題重點突出。
過渡:剛才許多同學提出了有趣和有價值的問題,其中有的同學提到平面鏡成的像為什么會左右相反,為什么會物近像大……這些問題實際上就是和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平面鏡成像特點有關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投影: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
(通過以上活動,使學生了解如何去觀察物體,如何提出問題,如何梳理歸納問題,如何確定探究主題,并且由于以上活動具有相當的開放性,使得學生的思維活動和教師教學策略也具有相當的靈活性和發散性,使這部分教學活動真正成為思維的碰撞和互動過程。)
2、各抒己見 提出猜想
過渡:研究之前,大家能猜想一下平面鏡中成像的大小可能與什么有關嗎?像的位置可能在什么地方?
投影:猜想:像大小可能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關。
像到鏡面的距離可能與物體到鏡面的距離__________。
過渡:同學們的猜想是否準確呢?誰猜想得最符合實際情況呢?讓我們一起通過實驗來檢驗。
學生的猜想可能會超出教師的預先設想,例如有的學生會猜想像在鏡子內表面,有的學生可能會猜想像的大小和鏡子擺放角度和大小有關等等,不要干涉他們的猜想,讓他們自主想象,但最好請他們陳述猜想的依據,避免胡亂瞎想。
3、設計討論 探究規律
啟發:請大家拿出平面鏡,看見你的像了嗎?在鏡子前面還是后面?它距離鏡子多遠?能直接測量嗎?為什么?(不能直接測量,不知像在什么位置,無從測量起。)因此,我們要研究成像特點,首先要弄清像在哪里?(手在鏡背后作摸索狀),像到底在平面鏡后面什么位置呢?
再啟發:拿出玻璃板,請大家觀察一下,和剛才的平面鏡相比,它們有什么共同之處?又有什么不同之處?
相同:都是玻璃做的,都能成像。不同之處:玻璃板成像模糊、透明的,可以看見后面物體,鏡子成像清楚,看不見后面物體。
追問:假如要讓蠟燭在玻璃板中成的像比較清楚,有什么辦法?
我們今天就用這塊玻璃板來代替平面鏡作實驗。
Ø 探究1:利用桌上的器材,你能否設法找出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
學生先討論1分鐘,然后動手嘗試。
交流:隨意請一組的兩個同學上來演示定位像的方法。
大家說他做的好不好?給點鼓勵行不行?
強調:象這種用真實的物體來替代無形物體的方法叫替代法,等會我們還會用到。
這里通過學生之間討論等自主活動找到了定位像的方法,并且了解了替代法這種基本的研究物理的方法,實際上大大降低了探究的難度,也為以下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過渡:像的位置找到了,接下來研究像的特點就不難了,下面讓我們一起通過實驗來研究。
Ø 探究2:像到鏡面的距離和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嗎?
過渡:實驗之前,讓我們先討論一下實驗的方案。
討論:①要測量哪兩個物理量?
②用到什么儀器?
③就在課桌上直接測量距離準確嗎?怎樣測量比較準確?
④僅測量一組數據可靠嗎?
⑤你能設計一個記錄數據的表格嗎?
⑥實驗步驟是怎么樣的?
交流小結:請一組代表把數據表格帶上來,并說說實驗步驟。(2分鐘)
學生動手。
歸納小結,得到結論:像和物到鏡面距離相等。
追問:大家還有什么發現嗎?(假如學生說不出物像連線垂直于鏡面,啟發一下:把物像兩點連起來,有什么發現?)像和物的連線垂直于鏡面。
基于學生實際的探究基礎和水平,這一個探究主題采用了教師設置一系列的有一定梯度的且具有內在聯系的問題討論的方式來引導探究的順利完成,屬于半開放形式的探究。至于一些其他的發現,例如物像連線垂直于鏡面等,可以完全放手讓學生去探索。
Ø 探究3:像的大小和物體到鏡子的遠近有關嗎?
過渡:這里像的大小主要表現為高度。
討論:像的高度能直接測量到嗎?用什么方法可以間接反映出像的大小呢?(替代法)你準備如何來做實驗?
學生思考討論并回答。
實驗并且歸納:像的大小和遠近無關。
啟發:在不同位置像都和后面的物體重合,說明像的大小和后面的物體大小相等。當然和前面的蠟燭大小也相等。
交流評估:大家還有其他發現嗎?(把鏡子傾斜放置,發現像和物體大小依然相等,說明像大小和鏡子擺放角度無關等等。)
學生的一些與看似探究主題以外的發現,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思維的靈活性和發散性,體現了他們的創造性,教師一定要充分肯定他們的發現。
歸納成像特點并且板書:“等大、等距、連線垂直”
用數學語言可以表達為:像和物體關于鏡面對稱。
以上探究中,把教材上的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分解為三個具有一定梯度的小課題來進行,針對剛剛接觸物理不久,還比較缺乏探究經驗和方法的初二學生來說,是符合他們的認知水準和學習心理特征的,實際的探究效果也是比較好的,假如采用完全放開的探究形式,結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看似熱鬧,實質根本沒有讓他們體會到探究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學習困難學生就更加缺乏幫助和鍛煉,長期下去,必然挫傷他學習積極性。
由于成像特點中虛象概念的理解和探究非常抽象,學生缺乏直觀了解和對比,師生處理起來都很困難,可以在此節課上簡要提一下虛象的說法,至于它的特點和形成的原理等等可以在以后接觸到實像時通過對比再來認識它,可能更加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特點。
4、歸納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⑴物體在平面鏡中成的是虛像;
⑵像和物體大小相等;
⑶像和物體的連線垂直于平面鏡;
⑷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三、聯系實際 反饋應用:
1、 一個小丑在平面鏡前欣賞自己的像,他看到的應該是下圖中那一張圖?
2、 某同學身高1.6米,平面鏡高2米,該同學的像高多少?為什么?
3、 該同學距離平面鏡1米時,像和鏡面距離多少?像和該同學距離多少?
4、 當該同學后退0.5米時,像的大小如何變化?
疑問:既然像的大小和物體始終相等,為什么看上去物遠像小?
5、經過今天的學習,你能否揭開“魔箱”的奧秘?(提示:“魔箱”中有一塊平面鏡)
過渡:請大家想想,除了我們剛才已經講過的以外,日常生活中平面鏡還有什么應用呢?
平面鏡會帶來不利的方面嗎?
學生分別舉例說明,并且投影潛望鏡、牙醫的鏡子、光污染等圖片。
說明:所以我們要一分為二地看待事物,利用事物有益之處為人們服務,并且盡量減少它對人類帶來的弊端。
5、交流小結 回顧反思:
經過本節課的學習,大家有什么收獲呢?請同學出來簡單地總結一下。
培養學生總結反思的意識和能力。
6、拓展與延伸:除了平面鏡外,大家有沒有見過表面彎曲的鏡子呢?
投影哈哈鏡的圖片:凸面鏡和凹面鏡能否成像呢?假如能成像,成的像又有什么特點呢?大家課后能后自己去探究一下呢?(建議:如果找不到凸面鏡和凹面鏡,大家可以用喝湯的不銹鋼調羹的正面和反面來代替)
這個問題的設計主要為了讓學生掌握探究基本方法,同時常識性了解凸面鏡和凹面鏡,同時可以在課后繼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利用生活中器具替代物理儀器做實驗能力。
【教學反思】本節課充分運用了多媒體段,有力的降低了教學中的難點,突出了重點,教學效果很好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