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9
這是游西安碑林有感600字,是優秀的精選作文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今天,我去了碑林博物館,在那里,我看見很多的碑石,那些碑石都是古代流傳下來的書法作品,我能見到它們,真是太高興了。
我們一走進去,就發現了六座亭子,我們再往里走就發現了座大的亭子,我們看到了上面的碑林兩個字,我立刻發現碑林的“碑”字少了一撇,難道林則徐寫錯字了嗎?根據講解員的介紹,我才知道了:原來書寫這兩個大字的林則徐是有意將字少寫一筆,因為古代在書法界,講究對稱,少寫一筆會更有美感。
我們往第一展廳走,那里面有很多的碑,碑上的字體有草書、行書、楷書、隸書,還有小篆,每種字體都各具特色,有的字體娟秀,有的行云流水,還有的豪放大氣。里面珍藏了很多書法大家的作品,有柳公權、顏真卿、王羲之、唐太宗等等。
展室里的石碑不僅造型百出,碑上記錄的事也是五花八門,還有文字游戲《畫里藏字》碑,乍一看,是一幅漂亮的竹子,可走近仔細看,卻是一個個字,還是一首詩呢!畫即是字,字即是畫,字畫合一。更有的碑刻的是地圖,圖上“每六寸折地一里”標注得清清楚楚。當時沒有測量儀器,地圖還能畫的如此精準,真是不可思議。
走出博物館,可我的心還在那一塊塊碑、一個個字前。這次參觀,使我認識到了書法藝術是中華文明的奇葩,字寫的好,不僅是看起來美,更是為了準確地傳遞信息。通過這次參觀,端正了我寫字的態度,教會了我怎樣把字寫好,樹立了我寫好字的信念。
中國的漢字是神秘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碑林。
碑林位于我們西安文昌門三學街,是陜西創建最早的博物館,它以收藏、陳列和研究歷代碑刻、墓刻為主,成為在中國獨樹一幟的藝術博物館。一進門,最顯眼的大字當然是門牌上的金字“碑林”真奇怪,“碑”這個字怎么少了一個撇呢,原來,這個字是清朝的林則徐寫的,當時,他的官職扯了,官帽飛了,他在心里想:心情真郁悶,瞥就不寫了吧,于是,“碑林”的那一瞥也就沒有了。在唐朝年末,我國的碑牌遭遇了嚴重的破損,直到北宋,才建立了“西安碑林”在北宋朝代,發明中國漢字的人是倉頡,當然,發明古碑 的人也是倉頡,再來說說“碑林”這個名字吧,為什么要在后面加一個林字呢?原來,那里有很多的古牌,就像森林一樣,所以就在后面寫一個林字。在很多古牌上都有一個洞,這是誰在破環公物?哈哈,這里在唐朝是用來拴馬的,后來,古人用它的影子來判斷時間,再后來,也就是現在,變成了古牌。
碑林保存的石碑真多,石碑上的書法真是了不起。有王羲之、張旭、顏真卿等等,還有些人名我不認識,但是他們的字也寫的很漂亮,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參觀了碑林博物館,它坐落在書院門一座古色古香的街上,碑林博物館有著600多年的歷史,有著4000余件石碑,因此有著中國書法和石刻藝術寶庫之稱。
進了碑林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一塊很大的石碑是唐朝皇帝李世民寫的字,字體很大、很豪放,不像漢朝的字很細、很秀氣,雖然這些字很大,但是有一面上面刻的字很小是楷書,其他三面寫的字都是瑤書,這個石碑上的碑額上的裝飾很華麗,上面刻著一條條青龍,因為這個上面刻的字是皇帝寫的字。在博物館里不光有李世民的字,還有王羲之、柳宗元、顏真卿、蘇東坡……等許多名人的字,在王羲之死后的200多年,唐朝要刻一個名叫蘭亭序的石碑,蘭亭序是王羲之寫的,可是當時他已經去世了,唐朝就開始向民間各地搜集他的字,并且花重金收集,因此“一字值千金”就這樣流傳下來。
在往后走,我們來到了一個展廳內,這個展廳有很多石頭做的雕像,都是些十分巨大的猛獸,因為古代人很迷信,皇帝死了以后就要把這些放在他的墳墓前來保護他的墳墓。在這個展廳內,還有6幅雕像都刻得是馬,其中有兩副雕像是復制品,我最喜歡的一匹叫做白提烏。
參觀完碑林博物館,我學到了很多知識,也知道很多書法家,覺得刻在這里的字很漂亮,我以后也要好好練字。
我參觀了碑林博物館,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哲宗佑二年(1087)經過金,元,明,清,民國歷代的維修及增建,規模不斷擴大,藏石數量日漸增多,現已藏自漢代至今的石碑五至四千余件數量為全國之最。藏品時代系列完整,時間跨度長達2000多年。通過第一室到第七室的參觀,特別是第三室陳列了以唐代各碑為主,碑文刻工精致的精美作品,走進第六室,相隔很遠就聞見一股濃烈的墨香撲鼻而來,那里收藏著各種名家的作品,還有黃河圖說張旭的狂草等,令人眼花繚亂。是我們書法的范例。
這次參觀讓我深刻的了解了中國幾千年來的文明,一個個深刻在石碑上的字,是永久的記憶,更是中國文化的傳承。中國的文化如此久遠,在石頭上留下歷史的痕跡,在筆尖與濃墨下匯成名揚千古的傳承。這次參觀讓我感到無限的驕傲和自豪,我是中國人,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今天,我去了碑林博物館,在那里,我看見很多的碑石,那些碑石都是古代流傳下來的書法作品,我能見到它們,真是太高興了。
我們一走進去,就發現了六座亭子,我們再往里走就發現了座大的亭子,我們看到了上面的碑林兩個字,我立刻發現碑林的“碑”字少了一撇,難道林則徐寫錯字了嗎?根據講解員的介紹,我才知道了:原來書寫這兩個大字的林則徐是有意將字少寫一筆,因為古代在書法界,講究對稱,少寫一筆會更有美感。
我們往第一展廳走,那里面有很多的碑,碑上的字體有草書、行書、楷書、隸書,還有小篆,每種字體都各具特色,有的字體娟秀,有的行云流水,還有的豪放大氣。里面珍藏了很多書法大家的作品,有柳公權、顏真卿、王羲之、唐太宗等等。
展室里的石碑不僅造型百出,碑上記錄的事也是五花八門,還有文字游戲《畫里藏字》碑,乍一看,是一幅漂亮的竹子,可走近仔細看,卻是一個個字,還是一首詩呢!畫即是字,字即是畫,字畫合一。更有的碑刻的是地圖,圖上“每六寸折地一里”標注得清清楚楚。當時沒有測量儀器,地圖還能畫的如此精準,真是不可思議。
走出博物館,可我的心還在那一塊塊碑、一個個字前。這次參觀,使我認識到了書法藝術是中華文明的奇葩,字寫的好,不僅是看起來美,更是為了準確地傳遞信息。通過這次參觀,端正了我寫字的態度,教會了我怎樣把字寫好,樹立了我寫好字的信念。
今天,我去了碑林博物館,它位于西安南門和文昌門之間。,
首先去了桃花依舊——唐代詩人墓志特展,那兒很多墓志的石碑,主要是墓蓋的括片,還有唐朝的詩集的刻本,比如《全唐詩》。里面我看到有一個是九宮格:里面寫著:大唐故元夫人墓志銘,這是一個墓蓋。除此以外,還有一個比墓蓋大一些的石板,上面寫了很多字,原來是志文,在這兒還看到古詩。接著,我們出了桃花依舊,到了一個上面寫著“碑林”兩個大字的建筑,媽媽說:“這里是一號展廳”,一號展廳門口有個亭子,里面有一個石碑,這個石碑叫《石臺孝經》,講的是孔子和學生交談語錄:主要內容是孝悌之道。我直接去了三號展廳,里面有一個四面都刻有文字的《顏勤禮碑》,它是唐大歷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79年,顏真卿71歲時寫的,并把它刻到了這塊石碑上,1922年出土,1948年搬移到了碑林,它出土事件有些晚,還能保存原有的風韻,是研究顏體楷書的最好范本。在四號展廳,有幾個人,他們把石碑擦拭了一下,再把紙貼到了石碑上,貼的緊緊地,再把紙烘干,最后用拓包蘸墨水,把墨水輕輕地放到紙上,結果,我驚呆了,石碑上凹下來的地方竟然在紙上是白色的!原來,這是拓印。
我去了一次碑林,覺得中國的古文化很悠久,文物很多。古人給我們留下來很多精髓的文化。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與我的好朋友趙嘉偉和他媽媽一起來到位于西安碑林博物館參觀。天氣雖然有點陰沉,但是游玩的心情卻是無比激動。
我們倆按照媽媽事先準備的問卷,仔細的聽講解叔叔講,我們了解到碑林博物館創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 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目最大的一座藝術寶庫,陳列有從漢到現代的碑石。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碑林博物館共分為四個展廳:
第一陳列室前是專為陳列修蓋的碑亭;第二室陳列著許多具有歷史資料價值的石碑;在第一展室與第二展室之間陳列著康熙皇帝的親筆石刻一百多塊。這時我們發現有一塊石碑的底座小烏龜的頭沒有了,我們趕緊去問叔叔,叔叔說這是在古代的一次地震中損壞的,這是可惜。第三展室是我們最為重視的石碑,它薈萃了歷代著名書法家的手跡。我看到了東晉王羲之的《三藏圣教序》講解員叔叔說這塊碑文是從他的遺墨中拼集而成,人稱“千金碑”。更讓我吃驚的是碑上有唐三藏的簽名,叔叔告訴我們《西游記》就是根據此碑記載改編而來。第四展室里陳列的是蘇軾、祝允明等宋、明時期的名家詩文書籍等石刻。
看了好多的石碑,聽講解員叔叔講著每塊石碑記載著的故事覺得自己懂了好多真開心。
游西安碑林博物館有感作文一
今天我參觀了被譽為書法藝術殿堂的西安碑林。
來到碑林,參天大樹矗立在兩旁,到處都是碑。我仿佛進入了文字歷史的長河中。在九百多年前,人們歷盡千辛萬苦,就是不讓碑林不受戰火的破壞,才有了今天嶄新的碑林。
上面刻著從秦篆到魏碑,唐宋明清的大書法家的曠世之作。其中有我們所熟知的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這樣的大師。
看完了那么多的碑石,最讓我難忘的要數《開成石經》了,如果把碑林的歷史比做一名勇士,那么《開成石經》就是他堅硬的骨頭。開成石經共刻114石,每石高為兩米,均雙面刻字,共計288面。內容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禮儀》、《禮記》、《春秋左轉》等十二部歷史名著,共計160卷,65萬字,有著“石質圖書館”的美譽。
在我的視線中,我還發現了許多的文字變遷,比如古代的“光”字的寫法就與現在不同,是上面一個火底下一個兒,是一個十分形象的象形字。
石碑上的文字告訴我,中國書法在世界有著頂尖的名次。可現代,提筆忘字的人越來越多。我不想成為其中的一員,我要將中國書法傳承下去。
游西安碑林博物館有感作文二
今天,我和媽媽去參觀了西安碑林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因碑石林而得名。它始建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距今已有九百二十余年的歷史了。這里陳列著從漢代至明清各個時代的碑石、墓志3000多方,是我國保存古代碑石最多的地方。
我一進大門,就看見了“西安碑林博物館”幾個大字。然后我和我媽媽走了一會。我突然發現前面有七個碑石展室,其中,我對第一室、第三室、第四室和第六室比較喜歡。
第一室里陳列著唐開成二年刊刻完成的部儒家經典,即《周易》 《尚書》 《詩經》 《周禮》 《禮儀》 《禮記》等各種儒家經典組成“十三經”。
第三室里陳列著各種書體的珍貴碑石。篆書有《美原神泉詩序碑》,隸書有《熹平石經》,等許多字體。
第四室陳列著蘇軾、祝允明等宋、明時期的名家詩文書跡刻石外,還有宋至清代的石刻圖畫,其中宋刻《長安城殘圖》等許多圖。
第六室陳列的碑石少數是元、明兩代士人寫的詩文作品以外,大部分都是清代詩人寫的詩詞歌賦,其中清圣祖玄燁林米芾的《賜吳赫書》等都是難得的珍貴碑石。
通過這次參觀讓我懂得了中華漢字的精華。
游西安碑林的感悟作文500字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去了碑林博物館。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大門前的水池,它建于元代,為一座半月形的水池,池壁以青石壘砌而成。 我和媽媽繼續走,看見了“景云鐘”,鐘的體積很大,鑄有飛天、翔鶴、、騰龍、朱雀、獨角獨腿圖案,四角還有4朵祥云,正面還有290多字,字體是我喜歡的楷書。我走進看上面有文字。轉身看去,對面是“大夏石馬”,石馬的頭是長方形的。當我來到碑林廣場,只見《石臺孝經》碑高高的立在廣場上,我看了看介紹,才知道,它被譽為“迎客第一碑”,它刻于唐玄宗天寶四年,高約610厘米,共4面,每面寬120厘米。碑文是孔子寫的《孝經》,把孝敬父母和忠于君王聯系起來,提倡“事群如事父”,認為“百善孝為先”碑文是唐玄宗李隆基以隸書抄寫,碑文上的字跡清新,秀美多姿。
最令我難忘的還要數“開成石經”。有人說:“如果將碑的歷史比做一條源遠流長的大河,那么‘開成石經’便是它的源頭。”開成石經”共刻114石,每石高約2米,均雙面刻字,共計228面。內容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禮儀》、《禮記》、《春秋左傳》等十二部歷史巨著,共計160卷。
這次參觀,讓我感受到了書法的精深、書法之美。也讓我領略了祖國書法石刻藝術的博大精深。
游西安碑林的感悟作文600字
國慶“十、一”假期,我和幾個同學約好一起去碑林。在路上我聽阿姨介紹:“西安碑林博物館是我國收藏古代碑石墓志時間最早、名碑最多的的一座藝術寶庫。而且西安碑林不僅是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點之一,也是歷代著名書法藝術珍品的薈萃之地呢!”
來到了碑林,我們請了一位講解員,講解員先帶我們來到石臺孝經,石臺孝經是在一個漂亮的亭子里擺著,亭子中間寫著兩個工工整整、黃色發亮的“林碑(碑少一撇)”講解員說:“這個碑它不是錯別字,它是異體字,是古人為了平行,所以去掉了這個撇的。這兩個字要從右往左讀,那就讀作——碑林”我們又走近看,講解員說:“這個碑最上面的是碑額,中間的是碑柱,最底下是碑托。”我仔細一看,哇碑額做工好精致呀!每一筆都是精刻細雕的。碑上的字大大小小都是從右向左讀的。
我們還去了碑林展室,里面有許許多多的碑林,上面刻著很多大書法家所刻的精致書法。
過了一會,我們來到了一個有很多刻畫精致的墓的地方,其中有一個像古代宮殿的一個棺材,聽講解員說:“這是一個古代小公主的棺材,大家本來都很愛她,但是她因病而夭折了,她的媽媽很傷心,就把她之前住過的房間縮小成了棺材,人們發現它時,發現里面有她的尸體和四百多件金銀財寶。”我們都吃驚極了。
這次游碑林,讓我知道了更多的古代的悠久歷史,看到了更多的精美的書法刻碑。
碑林,是書法愛好者的天堂,各地著名的碑刻都匯集于此。關于碑林,我早有耳聞,這一次是我第二次去碑林了。
走進碑林,在亭子下有一座碑刻,這就是有名的石臺孝經。唐玄宗就是用這部經書來治理國家的。接著,我們看了第一展室里著名的開成石經,與其說它是碑文,不如說它是古時候的課本。這里面包含《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左氏傳》、《論語》、《孝經》、《爾雅》等12部經書。那時的人們文字不好記載,就刻在石上,形成碑文。碑林除了碑刻之外,還有浮雕墓志等等,著名的昭陵六駿有四駿都在碑林,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因為這些碑文墓志太寶貴了,所以就有了拓片。我看見一位叔叔正在向碑刻上做拓片,把墨畫在碑刻上,再貼上紙,凹進去的字沒有墨,就是白色的,這樣人們就可以看見碑文的內容。在碑林,名碑的拓片能買到成百上千元。
字,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碑刻就是對文化的傳承。古人對待寫字十分認真,不需要打線就能寫的很漂亮。有許多著名的書法家,一輩子都投入在書法的練習和鉆研上,才留下了流傳千年的優秀作品。而如今,寫得一筆好字的人寥寥無幾,而對書法有獨特見解的人更是屈指可數。學習書法,不僅是使字變得好看,更可以陶制一個人的情操,提升一個人的修養。我應該向古代書法家學習,習得一筆好字,傳承祖國千年的文化。
西安碑林博物館,是全國最大的石質書庫,它之所以叫碑林,是因為它里面碑石如林,藏石達3500余件。
碑林里,我印象最深的是《石臺孝經碑》,這塊碑是由唐玄宗親筆書寫并注釋的。它形式獨特,四面都刻字,碑冠刻的是青龍騰空,它還有三層碑座,每一層都都刻有精美的圖案。那石碑上都畫上了一個個格子,格子里是用楷書工工整整的刻上了每一個字,格子旁邊的小字是對該字的注釋。可以看出,唐玄宗對這種所謂的小事都這么認真,真是一位真正的好皇帝。
接下來我們去的是7個大型石碑展室,展室里的石碑不僅造型百出,碑上記錄的事也是五花八門,不僅有李斯、王羲之、顏真卿等書法家的杰作,還有文字游戲《畫里藏字》碑,乍一看,是一幅漂亮的竹子,可走近仔細看,卻是一個個字,還是一首詩呢!畫即是字,字即是畫,字畫合一。更有的碑刻的是地圖,圖上“每六寸折地一里”標注得清清楚楚。當時沒有測量儀器,地圖還能畫的如此精準,真是不可思議。
我們最后去的一個展室里的碑全是原來放在國子監給學生作范本,用處類似于現在字典一樣的碑。之所以有這樣的一些碑,是因為當時還沒有印刷術,學生們的課本都是他們自己用手抄出來的,你抄,我抄,他抄,難免會有些筆誤。有了這樣一個范本,學生們有了一個校對的地方。這塊碑上,用正楷端端正正地刻上每一個字,字字都工整準確,讓人肅然起敬。
走出博物館,可我的心還在那一塊塊碑、一個個字前。這次參觀,使我認識到了書法藝術是中華文明的奇葩,字寫的好,不僅是看起來美,更是為了準確地傳遞信息。通過這次參觀,端正了我寫字的態度,教會了我怎樣把字寫好,樹立了我寫好字的信念。
我愛西安碑林博物館!
國慶假期第三天,爸爸帶我參觀了西安碑林博物館。這個博物館我早就聽爸爸說過了,聽說里面有很多古代書法名人寫的作品,喜歡書法的人都會去那里參觀,而且還不止去一次呢。
爸爸向我介紹:西安碑林博物館,是全國最大的石質書庫,它之所以叫碑林,是因為它里面碑石如林,藏石達3500余件。
走進碑林博物館,天啊!真的是碑石如林,石碑多得讓人眼花繚亂。爸爸帶我一個碑一個碑的欣賞,向我詳細講解每個碑文的意思和寫這些字的人和他們的故事。我印象最深的是《石臺孝經碑》,這塊碑是由唐玄宗親筆書寫并注釋的。這塊碑樣式非常獨特,四面都刻的字,碑的最上面刻的是一條巨龍騰飛的圖案,它還有三層碑座,每一層都刻有精美的圖案。那石碑上都畫上了一個個格子,格子里是用楷書工工整整的刻上了每一個字,格子旁邊的小字是對該字的注釋。可以看出,唐玄宗對這種所謂的小事都這么認真,真是一位真正的好皇帝。
接下來我們去的是7個大型石碑展室,展室里的石碑有著各種各樣的造型,每塊碑上記錄了豐富多彩的故事。不僅有李斯、王羲之、顏真卿等書法家的杰作,還有《畫里藏字》碑,猛得一看,是畫了一幅漂亮的竹子圖,可當我仔細看,那些竹子其實是字,寫的是一首詩,非常有趣!還有的碑刻的是地圖,地圖的距離都量得清清楚楚,真是太精美了!
我們最后去的一個展室里的碑全是原來放在國子監給學生作范本的,是給學生當字典用的。這些碑上,用正楷端端正正地刻上每一個字,字字都工整準確,方方正正。
這次參觀,使我認識到了書法藝術是中華文明的寶庫。通過這次參觀,端正了我寫字的態度,教會了我怎樣把字寫好,樹立了我寫好字的決心。
今天我參觀了被譽為“文化歷史寶庫”“書法藝術殿堂”的西安碑林博物館。它是由孔廟、碑林和石刻藝術館組成的專題性博物館。肅穆莊嚴的西安孔廟和令人嘆為觀止的石刻藝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最令我震撼的還是中國古代藝術的圣殿—碑林, 來到碑林,我猶如置身于碑的森林。走過一間間藏室,仰望著一座座碑石上的文字,我仿佛暢游在歷史的長河中。從九百多年前開始,一代代有識之士為使碑石文化不被人們遺忘,他們耗盡心血集藏石碑,并竭盡全力保護它們不受戰火的摧殘,才有了今天恢宏的碑林。從秦篆漢隸到魏碑,唐宋明清諸多大書法家都在這里留下了他們的真跡,里面有我們所熟知的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這樣的大師。
看完了這么多的碑石,最令我難忘的還要數“開成石經”。有人說:“如果將碑的歷史比做一條源遠流長的大河,那么‘開成石經’便是它的源頭。”“開成石經”共刻114石,每石高約2米,均雙面刻字,共計228面。內容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禮儀》、《禮記》、《春秋左傳》等十二部歷史巨著,共計160卷,65萬字,有著“石質圖書館”之美譽。講解員告訴我們,在開成二年時,印刷術還不夠發達,當時的學子沒有教科書,他們只能相互借書來抄。皇上知道后,害怕這些學子出現傳抄的錯誤,于是命人將這些知識無誤的刻在石碑上,供那些學子去抄。
在講解員娓娓動聽的講解中,我還發現了一些有有趣的文字變遷,比如古代的“光”字的寫法就與現在不同,原來的“光”字上面是一個“火”,下面是一個“兒”,是一個十分形象的象形字,而現代的“光”字上面是一個“斜,下面是一個“兀”,它已完全沒有象形字的特點和意義。
石碑上的漢字告訴我,古人用最軟的筆寫出了最硬的字,頂天立地、落落大方,而現代人在電腦出現以后,動手寫字的人越來越少,寫一筆好字的人越來越少,提筆忘字的人越來越多。我不想成為其中的一員,我要將中國文字的藝術傳承下去。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