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7
這是天一閣博物館游記作文400字,是優秀的精選作文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10月5日,太陽公公露出了笑臉,看著久違的藍天、白云,沐浴著陽光,我的心情和腳步都雀躍了起來。媽媽帶我游覽了天一閣博物館和寧波博物館。
天一閣博物館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我見到了古代的藏書樓、書柜、書籍,也游覽的天一閣的亭臺樓閣。明代的范欽爺爺修建了天一閣,從設計建造、書籍歸集與收藏管理,都體現了范爺爺的智慧。宣傳電影介紹乾隆皇帝修編的《四庫全書》,天一閣進呈了多部圖書,謝謝范爺爺的貢獻。天一閣、月湖景區有好多名人的故居,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愛讀書!
寧波博物館的建筑風格非常有特點,外觀由直線和斜線組成,窗子大小不一的長方形,象一艘船,博物館前地上的石頭象是大海的浪花。在寧波博物館我了解了寧波的文明史,在博物館展覽的香港長衫故事,通過觀賞旗袍制作,我知道了做一件事情必須要認真。
轉過一個彎,那里有好多蒙古族娶親的隊伍,里面的人物都是蠟像制作的,新娘穿的衣服甚是好看,光頭上戴的頭飾就有十幾斤重。接著我們下到一層,看各種已近滅絕動物的化石。我和妹妹瞎逛著看各種化石,突然媽媽和舅媽帶來一個小導游。這個小導游帶著我們參觀了博物館的鎮店之寶和各種很罕見的動物化石。小導游走后我們自己又逛了一會,媽媽說;“這里面味道太大了,我們出去吧!”沒想到外面太陽好大,又熱又曬還是回家的好。今天就這樣結束了,期待明天的精彩旅程!
8月5日早上,6:00整,我和爸爸、媽媽、姥姥、妹妹、舅舅、舅媽一起去茂陵博物館,茂陵在咸陽市,那個時候非常熱。
茂陵是漢武帝死后埋葬他的地方。在茂陵博物館里,我看到了馬踏匈奴,是石頭做的。還有一只大金馬,據說是漢武帝騎過的天馬。還有陶制排水管,陶制排水管一節一節的,真好看!茂陵博物館里,還有三窩神石和去病石,三窩神石就是把三枚硬幣投進洞里,許一個愿,就可以實現。去病石就是一塊大石頭,上面有幾個腳印,據說是漢武帝踩過的,走到去病石上,踩一下漢武帝的腳印,再踩一下“石”這個字,鞠三個躬,就可以把平安和健康帶來。
我還見到了石人,我感覺他很生氣。我還見到了一把弓,有可能是后羿的弓箭哦!博物館里還有一個鼎,是三個腿的。我還看見了很多錢,一元、伍角、五十元、十元、壹佰元。門口的池塘里許多魚在池塘里游,我們就買了很多魚食給魚喂,喂完了后,我們就回家了。本來要在外面吃,外面太熱了,姥姥說:“這會吃飯人太多了,外面吃要等呢。”我們就回家吃了,姥姥做了西紅柿雞蛋面,可好吃了,吃完了以后,我和妹妹玩了一會兒,我們就回家了。
快樂的暑假生活開始了,每年的暑假生活都豐富多彩的,今年的暑假令我最難忘的是參加了“炫秦風小隊”——參觀西北大學博物館。
首先我們進入是的地球館,里面有很多古代的生物化石,聽解說叔叔說那是4億多年前動物,離現代社會好遙遠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象的化石,它的身體有墻那么高,它腿像柱子一樣長,長長的象牙像兩把長槍,威風凜凜的站在那里,好像說我才是這里的霸主。
接下來我們參觀的是生物館,這里有很多生物標本,各種各樣的鳥類,我們都叫不上名字,有野牛和大熊貓等動物的標本,野牛強壯威武,大熊貓憨態可掬,我們的世界可真奇妙。
最后我們進入是的歷史館,里面有各式各樣的文物聽說都是古代的裝飾品和生活用品,可是和我們現在生活用品有天壤之別,它們看起來很舊,顏色也不鮮艷,形狀也很奇怪。
時間過得好快,漸漸暮色降臨,我們不得不戀戀不舍的離開博物館,期待下次有機會再參觀一次。
放暑假了,我們班 組織了一次有意義的活動——參觀自然博物館。
一大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來到自然博物館和同學們在這里集合。大家都很興奮,快樂的跑來跑去,追逐打鬧,都對這次活動充滿了期待。我們先拍了照留念,然后就開始參觀。在地質館,通過講解員叔叔講解和觀看電視,我們了解到了地球的形成、冰川、地震等運動現象,還看到了各種標本、油氣開采模型,讓我打開眼界。在生物長廊我們看到各種遠古時代的動物化石,有黃河象、大唇犀、古長頸鹿及永川龍、禽龍等各種恐龍。其中,我最喜歡的龍是馬門溪龍,它的頭很小,脖子長長的,身高4—7米,身長20幾米,是一種食草恐龍也是脖子最長的恐龍。
在那里我還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昆蟲和蝴蝶標本,因為種類太多了,所以看得我眼花瞭亂。在科技館,我們看到了一些有趣的科學現象,體驗了一些科學小實驗,學到了不少科學知識。最后我還勇敢的挑戰了高空玻璃通道,鍛煉了自己的膽量。
通過這次參觀,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這真是一次難忘的暑假活動。
金秋十月,秋風送爽。我跟爸爸媽媽來到西安碑林博物館參觀,感悟中國書法的魅力與博大精深。
走進碑林博物館,一股滄桑而厚重的歷史感撲面而來,這一切讓我們炫目,讓我們欣喜,也讓我們感嘆,讓我們沉思。我們欣賞著一塊塊碑文石刻,一件件精美絕倫的歷史文物,一座座古樸典雅的建筑,時而驚嘆,時而沉思。在這里,書法已經不是書法,而是一個個鮮花的歷史人物和背后的精彩故事。石碑已經不是石碑,而是一部部凝重的歷史讀本和五千年的文明印記。文物已經不是文物,而是一段段耐讀的往事和華夏文明的精彩積淀。我仿佛看到了顏真卿,王羲之等一個個書法大家和文化名人向我們走來。我仿佛在和一段段精美絕倫又凄美迷離的歷史篇章對話,我仿佛經歷了一番心靈的文化苦旅。在這里,大家沒有喧囂,沒有嬉鬧,沒有妄言,只有頂禮膜拜的去欣賞和感悟。
厚重的歷史讓我們感嘆,徜徉在碑林讓我們收獲和感悟。古人用最軟的筆寫出了最硬的字,頂天立地讓世人驚嘆。我們要將中國的文字藝術傳承下去。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來到了碑林博物館。走進大門,我看到了一座很有文化氣息的一座亭子,那就是孝經亭。
孝經亭的歷史已經有一千二百七十二年了,《孝經》是孔子的學生曾參技術他與孔子的交淡語錄,主要內容是講孝、悌之道。在亭子中間,有一個大石碑,它是由四石合成,上面有浮雕云紋碑額,下面有刻制精美的三層石臺,造型宏偉莊重,世稱 “開元體”
很快我們了大夏石馬,它已經有一千五百九十三年之久了,這也是我最喜歡的文物了。它真是讓人嘆為觀止,一千五百九十三年了都屹立不倒,在馬足前留有“大夏真興六年”(424) “大將軍”等字,風格樸實雄健。
我們又來到了“石刻紀念館”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君像”老君就是老子,姓李名耳,是春秋時代的思想家、道家的創始人,后被奉為道教天尊。這尊老子石像,系唐代華清宮朝元閣內遺物。老君正襟危坐,雍容恬靜,在深思熟慮的儀態中,顯得深厚肅穆。是唐代石刻中的珍品,屬國寶級文物。
這一次參觀,讓我學習了很多的知識,希望我還能學會更多。
10月6日,我和好朋友小米一起去參觀西安半坡博物館,這是我期待已久的,所以我非常的興奮。
我們先參觀了半坡遺址保護大廳,里面是6000多年前母系氏族社會人們曾居住過的地方。有圓形和正方形的房屋;有他們生活和生產所需的各種遺跡遺物;有集體墓葬、兒童墓葬;有地窖;有灶坑……生動地展現了當時社會人們生產與生活情況。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時的人們用手很辛苦的在他們房子周圍挖了一個大圍溝,這個溝長300多米,寬6-8米,深5-7米,主要作用一是防洪排水,二是防止野獸的侵襲和其他氏族的騷擾,是半坡人有效的防御措施。他們真是好聰明啊!
緊接著我們參觀了半坡遺址出土文物展陳列室,里面有近萬件生產工具和生活工具,以及很多的彩陶、雕塑等藝術品。我還看見了那個時期的人們為了更好的標記物品所創造的各種記號,我們現在的漢字就是從那個時期開始一點點演變來的。還了解了許多關于人面魚紋盆的知識。
通過這次參觀,我對半坡時期人民的生活情況有了很多的了解,我覺得他們真的是好勤勞、好聰明啊!
西安碑林博物館院里古樹參天,牌坊、孔廟、碑亭等建筑都是古色古香,很有歷史厚重感。
碑林博物館陳列有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塊,我非常震撼。這里的石碑能保存得如此之好、年代之久遠,真不愧是“碑石之林,書法之魂”。
據介紹,《開成石經》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它包括《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左氏傳》、《論語》、《孝經》、《爾雅》等12部中國歷史上最經典的必讀經書。唐朝時為了避免傳抄時出現錯誤,所以刻石經為范本,作為校對的標準。《開成石經》共14石,228面,650252字,是我國自東漢以來保存最完整的一部。
第三陳列室石碑匯集歷代著名書法家的手跡。我才學習書法不久,練習的是楷書,聽說書法家歐陽詢楷書法度嚴謹,筆力險峻,無人可敵,被稱之為唐人楷書第一。《皇甫誕碑》等聞名于世,碑林就有《皇甫誕碑》等作品。我在書法家歐陽詢的手跡前駐步不前,仔細地端詳字的架構和筆畫特點,學習歐陽詢楷書的精妙之處。
人們都說,只有到碑林才能看到真正的歷史記載,才能感受中華文化的悠久綿長。可我才小學生,沒有豐富的歷史、文學知識,感受還不很深刻,還需要繼續努力學習,才可能有大家那樣的感受吧。
10月5日,太陽公公露出了笑臉,看著久違的藍天、白云,沐浴著陽光,我的心情和腳步都雀躍了起來。媽媽帶我游覽了天一閣博物館和寧波博物館。
天一閣博物館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我見到了古代的藏書樓、書柜、書籍,也游覽的天一閣的亭臺樓閣。明代的范欽爺爺修建了天一閣,從設計建造、書籍歸集與收藏管理,都體現了范爺爺的智慧。宣傳電影介紹乾隆皇帝修編的《四庫全書》,天一閣進呈了多部圖書,謝謝范爺爺的貢獻。天一閣、月湖景區有好多名人的故居,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愛讀書!
寧波博物館的建筑風格非常有特點,外觀由直線和斜線組成,窗子大小不一的長方形,象一艘船,博物館前地上的石頭象是大海的浪花。在寧波博物館我了解了寧波的文明史,在博物館展覽的香港長衫故事,通過觀賞旗袍制作,我知道了做一件事情必須要認真。
10月5日,我和爸爸來到了西安市碑林博物館,碑林博物館座落在西安市文昌門內學街,原為陜西省博物館。博物館里內容豐富,它既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又匯集了古代的文獻典籍和石刻圖案;記述了我國文化發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實,因而馳名中外。
碑林博物館分為孔廟、書法、石刻三部分。主體是陳列室,中有圣儒、哲人的浩瀚石經;秦漢文人的古樸遺風;魏晉南北朝的墓志;大唐名家虞、歐、褚、顏、柳、旭、素的絕代佳作及宋元名士蘇、黃、米、趙的灑脫墨跡;另外還有明、清兩代書畫大師的筆情墨趣。我們要感謝先輩們給我們保留下來這些文化遺產,那燦爛的文明不僅僅停留在書本上,有了歷史的見證。
石頭雖不會說話,成碑之后便有了靈氣,這里的作品或內容華美,或外表俊秀,或形神兼備。仔細欣賞著每塊碑刻,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用手去撫摸身負重碑的赑屭,去感受每塊石碑之后的故事,還有作者的心情。在博物館里,有些碑已經禁止再拓,有些卻仍在繼續,拓碑的師傅們還在不停的工作,他們日夜兼程,為了給游客提供更多的紀念品,或者為了更多的收益。碑上的圖案日漸消瘦,石板已經漸成墨色,不知道這樣還要持續多久,后來的人們還能不能見到那字中有畫,畫中藏字的關公詩竹、魁星點斗,還有一筆虎,一筆壽。
告別碑林,天開始起霧,這秋日里的霧,彌漫在古老的街巷里,隨便你走在哪里,都只能透過它去呼吸出那古老的文化韻味。
今年國慶,有幸來到了這座有這900多年歷史的博物館,初入館內,頓時有種穿越的感覺。
碑林坐落于古城西安書院門,在去博物館的路上,一路都是一幅幅的丹青和墨香、石板路、古建筑和那天暖暖的陽光,仿佛穿越到了某個曾經輝煌的朝代。走進博物館,那種各朝各代碑石林立的震撼,是沒有任何語言和文字可以形容的。和媽媽帶著弟弟走在這一塊塊的青石小道上,風雅的古香古色不覺悠然而至。各派的書法名家都在這里匯聚了大量的真跡,有的清新飄逸,有的剛強有力,讓人不覺感慨民族的文化有多么的悠長。總而言之,國慶能來這里走一走,是很大的榮幸。
面積不大的博物館,我們都用了整整一下午的時間來看,可見這里的寶貴之處,并不是一次兩次就能體會全面的。有些歷史遺留下的東西,是需要我們細細去品慢慢琢磨的,這是我們都該學習的一種傳承精神。
碑林,雖然我的知識還不夠完全看懂你,但是我相信,我還會在再來的。
碑林,再見!
今天我和爸爸、姥姥一起去半坡博物館了,聽說那里面有原始人怎樣生活的情況,我非常想去了解一下。
終于,到了博物館門口,看到了一個大大的三角形建筑物,上面有一幅人面魚網畫。隨后我們進了門,看到原始人是用泥巴和木棍建成的方形房子和圓形房子,他們就住在這樣的房子里。他們已經會用弓箭和箭,但是箭就是一根木棍頂上磨一點小尖尖就成他們的箭了,他們能用這些來捕獵了,有時也捕獵一些動物來吃,他們也知道養狗了,也會種菜和摘果子吃。
我們還看了小孩的骨頭和大人的骨頭,一兩歲的孩子死去后就埋在一個個罐子里,但是,成人死去后就埋在土堆里,小女孩也是一樣。
我們用的是掛耳式自助導游機,隨后看見了半坡的象征是一個人面魚網盆,上面畫著原始人的畫和魚的畫。半坡的原始人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當時是母系社會,由女性掌權,不由的贊嘆當時的女性真偉大!
這次參觀不僅讓我開闊眼界,還讓我了解了歷史,6000多年前的原始人已經會蓋房子、會造工具、會打獵、會種地還會畫畫呢,我們的祖先真偉大啊!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