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9
這是大雁歸來優秀教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大雁歸來》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文章,本單元所選的課文,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了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與思考。學習本單元,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熟悉科學文藝作品的同時,樹立環保意識。認真閱讀課文后,我發現,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的筆下,聲情并茂,躍然紙上。從內容上講,課文既介紹了有關大雁的知識,更用大量的筆墨抒發了自己的情懷。而細致研讀后就會發現,作者的側重點不在介紹知識而在抒發情懷,所以教學的重點,也應著重把握作者的情懷。但是如何設計教學過程呢?知識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結合是本文寫作上的一大特色,是否可以從此入手?仔細斟酌后,決定以探究“知識性、形象性、抒情性”為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內容,以“趣味導入(謎語導入)—感知知識性—品味形象性—感受抒情性—把握主旨”為教學思路進行教學,實現了教學目標。《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一、有準備的課才上得有滋味。
這是一篇閱讀課文,課前,我布置學生進行了自學,學生得知要上公開課,也預習得特別認真,對課文熟悉到了一定程度,避免了老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卻不知所云、無所適從,同時,也保證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二、教學重點的解讀不留痕跡。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把握作者的情懷。首先,在品味形象性的過程中,通過大量的`生動形象的擬人句的分析與感悟,讓學生體會了作者對大大雁的喜愛之情,這為把握作者的情懷打下了基礎。其次,通過分析“對比”寫法,領會作者在分析對比中突出大雁的特征,從而表達喜愛之情。再次,通過設計一系列問題,并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究,在質疑探究中體會感情,把握主旨。最后,通過對目前世界及我國野生動物保護的形勢的相關資料的閱讀,學生意識到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環境形勢嚴峻,總結出本文作者在告訴我們:我們應敬畏生命,關愛自然,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
《大雁歸來》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文章,本單元所選的課文,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了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與思考。學習本單元,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熟悉科學文藝作品的同時,樹立環保意識。認真閱讀課文后,我發現,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的筆下,聲情并茂,躍然紙上。從內容上講,課文既介紹了有關大雁的知識,更用大量的筆墨抒發了自己的情懷。而細致研讀后就會發現,作者的側重點不在介紹知識而在抒發情懷,所以教學的重點,也應著重把握作者的情懷。但是如何設計教學過程呢?知識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結合是本文寫作上的一大特色,是否可以從此入手?仔細斟酌后,決定以探究“知識性、形象性、抒情性”為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內容,環環深入,利用多媒體教學,實現了教學目標。現對本堂課進行總結:
《大雁歸來》教學反思
1、有充分準備的`課才上得有滋味。這是一篇閱讀課文,課前,我布置學生進行了自學,學生預習得特別認真,對課文熟悉到了一定程度,避免了老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卻不知所云、無所適從,同時,也保證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2、多次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參考內容,既是拓寬所有學生的視野,更是對學困生進行有益幫助,他們從課件的內容上感受到了應學習掌握的知識點,又可以幫助其記筆記,平時教師只是一味點撥,板書少量內容,學困生記筆記很困難,多媒體完全解決了這一困難,還節省了大量教學時間,有利于增大課堂容量,讓優生吃個飽,學困生學個好!
3、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注意充分利用農村遠程教育資源,在整合多媒體課件時盡量做到將知識性、美觀性、娛樂性容為一體,切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速度,讓全體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知識,從而使學困生樂學,優生更優!
4、在教學過程中,拓展遷移做得不夠好。可以增設寫保護動物的公益廣告,交流寫雁的詩詞等環節。
【教材依據】《大雁歸來》是美國環保主義者利奧波德的一篇知識性散文。文章以飽含“愛”的筆觸介紹了他在沙鄉觀察到的春三月大雁歸來時的各種情態,愛鳥之情充溢字里行間。本文語言句句精美,知識與趣味性并重,因此在講授這篇文章時,我嘗試著放手讓學生自己走進文本,與文本零距離對話,再與老師對話把握文章主旨,具體闡述如下: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揣摩語句,體會作者對大雁的喜愛之情,理解文章主旨。
(2)過程與方法:教學方法朗讀為本,朗讀法,讀懂文意,讀出情感;合作探究法:合作探究本文的文體;延伸拓展法:通過寫和說理解文章的主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作者的愛鳥情懷,激發學生珍愛野生動物、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4)現代教學手段運用目標:能獨立的制作課件,熟練的操作多媒體設備。
二、教學重、難點:
本文是一篇知識性散文,對于八年級學生來說理解有點難度,因此“明確本文的文學體裁”成為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三、教學準備:
1、老師:
(1)認真研讀教材,深刻理解文意,并能在不借助任何教輔資料的情況下進行備課;然后參考教輔資料、他人的優秀教學設計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閱讀《沙縣年鑒》,了解本課的創作背景。
(2)精心制作課件,能清晰地反應整個教學流程。
2、學生:反復朗讀課文,把握文意;利用工具書處理本課中重難詞語,如“緘默”、“目空一切”、“蹼鷸”等詞。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月,積雪融化,可以追逐臭鼬(yòu)的足跡,在無冠山雀的身上找腳環......
二月,開辟菜園,劈開一根有八十多歲、被雷擊倒的櫟(lì)樹,生火取暖......
四月,貧瘠的農場有時會遭遇春洪的襲擊,葶藶(tíng lì)開遍小洲,還可以觀看雄山鷸(yù)的空中舞蹈......
五月,聆聽從阿根廷歸來的高地鸻(hèng)的飛行之歌......
六月,到深潭游泳,在溪邊釣鱒(zūn)魚......
師生搶讀大屏幕上的文段。同學們看,這些文字有點像咱們平時寫的什么?
(生:日記)
這其實就是觀察月記,是美國環保主義者利奧波德著的一本叫《沙鄉年鑒》書的一小部分(書名板書在副板)。別小看這書,它可是被稱為生態文學的圣經。大家再看大屏幕,發現什么問題沒?
(生:少了三月)
為何單單少了三月?因為三月大雁歸來了。(板書課題)
(用《沙鄉年鑒》中的文段做導入語,既能激起學生的興趣,也順理成章的把作者及這本書做以介紹,與以往專門用一個環節介紹作者、作品不同,使課堂流程更順暢)
過渡:請大家齊聲朗讀標題。剛才大家朗讀用的敘述語氣,給我的感覺是不就是大雁回來了嗎,很平淡。現在請同學們用祈使語氣再讀一遍。有什么不一樣?(生:感覺像在召喚大雁回來,有喜歡的情感在其中)是啊,同一句話用不同的語氣讀,就能讀出不同的情感。就像本文的文體,有人說它是說明文,有人說它是抒情散文,你認為呢?(過渡不露痕跡,既讓學生理解了文題的含義,也自然的導入到下一個環節)
(二)文體小辯論
1、請大家快速朗讀課文并討論本文的文體。
要求:觀點明確,理由充分。
溫馨提示:我們小組認為這是一篇( )文。因為……
如果認為是說明文,就從說明文的對象、對象特征、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語言特點等方面進行作答。
如果認為是抒情性散文,就從散文的特點“形散神聚”方面來談。
(給學生進入文本、深入了解文本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2、明確:小組代表展示本小組討論的結果。老師只需傾聽。
(這是訓練學生“說”的能力,不僅檢驗了學生對文本解讀的程度,也檢驗了學生語言組合能力,還檢查了學生賞析句子的能力,更是對說明文、散文知識的鞏固)
3、老師小結。
剛才有同學認為這是一篇說明文,的確本文說明的對象是大雁,介紹了它“三月歸來、覓食、集會”等習性,有打比方、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語言生動形象,而且行文采用時間順序。
認為是抒情性散文的同學們,本文的“形”是作者寫了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如三月大雁歸來時的動作、鳴叫;寫了四月大雁的覓食、孤雁和集會等。“神”就是字里行間充滿的對大雁的愛。
那大家看看這兩種文體有沒有重合的地方?
本文既介紹了大雁習性方面的知識,又有一根貫穿全文的情感主線“愛”,是說明文與散文的結合體,這樣的文章我們通常叫它“知識性散文”。
(老師的總結是對學生探究出來的知識的整合,是從分到總,使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三)情感小體驗
過渡:貫穿文章的情感主線是“愛”,除了作者本身是一個環保主義者,是一個愛鳥人,還因為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人類已經缺失或正在失去的東西?你知道是什么嗎?可參考下面的資料進行思考。
資料:相對于現代化的都市,“木屋”所在地真可謂是世外桃源。這個貧瘠的沙鄉農場,在我到來前,已被日益傲慢、漠視其他物種生存,且又一味追求自身完美的自私社會,壓榨得奄奄一息,之后又遭無情地拋棄。我們一家人試圖用斧頭和鏟子去重新恢復它的生機,以感受在其他地方不能找到的東西。正是在這個人類的犧牲品里,我們艱難嘗試著,尋找那些失去的卻又是上帝賜予的最重要的東西。在這里,我們一直在尋找,并將一直找下去。 ——《山鄉年鑒》序言
(這個環節是讓學生找出并賞析文中的重點句子,如: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說一些家庭的聚合體。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大雁有很強的家庭觀念等)
(四)感悟主旨
作者以一個“愛鳥者”的情懷向我們介紹了大雁的習性,表達了對大雁的喜愛之情。如果你是曾經飛過威斯康星的雁群中的一只或者是一只孤雁,你想對作者說些什么?
認真評價學生的答案,最后總結。
《大雁歸來》為我們唱響了一首田園牧歌,發人深省。是的,誠如同學們所說,熱愛自然,是人類不能失掉的情感;與動物們和諧相處,才是人類在這個世界上最恰當的定位。
(這個環節既訓練了學生寫和說的能力,也讓學生體悟了文章的主旨,還能強化學生熱愛自然、珍惜野生動物的情感)
(五)作業布置:
1、文中有句“11月份南飛的大雁”,課外查資料,你認為這句話對嗎?
2、運用說明和抒情兩種表現手法,,介紹一種小動物,150字左右。
3、環保小衛士必看的書——《沙鄉年鑒》(也叫《沙郡年記》)。
(作業的設置有梯度又不是很難,既是課內知識的鞏固,也是知識的延伸。)
板書設計:
五、教學反思:
《大雁歸來》一直是很多老師害怕的文章,一是中西文化的差異,因為文中少數語句表達含蓄學生理解起來有些難;二是文中絕大部分語句可以說是句句精美,每句都值得揣摩;三是文體有些模糊。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我從文體入手,而且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討論、交流,最后由老師總結、明確。這樣知識點被學生慢慢吸收,而不是老師強行植入。
昨天教研會時專門研討了自讀課文的教法,校領導強調嚴禁老師將自讀課文進行精讀滿堂灌,而是要把主動權完全放在學生手里,老師只是起一個組織和引導教學的作用。
為了將這一理念貫穿和落實下去,我今天在《大雁歸來》這篇自讀課文中做了嘗試。結果比較慘烈,沒辦法,我又找了晚自習的時間對課文進行了補充講解。看來還要因學生的實際操作,不能一刀切。我們所帶的普通班的學生,整體底子沒有重點班的學生好,自主學習能力也不是很強。這種自讀課文完全放手給學生顯然不太適合我們,可能放到重點班完全自讀教學,會是一種新思想、新路子吧!
放手一搏初嘗試
我從文學作品中大雁的意向導入,學生所談甚少。我又想起了《鴻雁》這首歌兒,倒是有同學聽過,由此導入新課學習。
書寫完標題,接下來讓學生根據預習,在注釋①中了解作者并進行相關補充,作者是“美國生態倫理之父”,就倫理一詞做了提問與補充。他的代表作《沙鄉年鑒》,通過閱讀提示的第二段內容,讓學生勾畫了解--“在《沙鄉年鑒》中,作者分12個月,記錄了他那貧瘠荒涼的沙鄉農場一年四季的物候風景、生活趣事,細致描摹了各種生物的生存狀況,表達了對自然的尊重和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全新思考。”
而后讓學生從課后的“閱讀提示”與課本上的旁批入手,尋找學習這篇課文的重點問題和信息點。
“本文是一篇富有文學色彩的科學觀察筆記,閱讀時要注意其中對雁群生活習性的觀察和說明,欣賞作者的抒情筆法,感受作者的浪漫情懷。在作者筆下,大雁富有靈性,熟悉人類的游戲規則,還會低聲細語和高聲爭辯。文章字里行間充盈著對大雁的喜愛之情,表現出對它們命運的關注,體現了一位環境保護主義者的深切思考。”
在這段話的解析中生成問題,讓學生圍繞一下問題來進行自我解讀。
1、 “科學觀察筆記”可以看出文章的體裁是什么?
2、“對雁群生活習性的觀察和說明”,同學們可以從文章中找出描寫大雁生活的句子來進行賞析說明。
3、說明文的語言科學,嚴謹規范,那文章中的“抒情筆法”體現在哪里?
4、這篇說明文的說明對象及主題是什么?
書上的旁批還有四個問題:
1、“賭注”一詞有什么特殊意味?
2、你能猜到“法規”的內容嗎?
3、冬天如何能“抖掉”?
4、課文最后一句話的含義?
尋找出問題,確定了思路之后,讓學生去嘗試自讀探究。可無論我怎樣努力調動他們的興趣,學生都不太感冒。程度好的那個班的同學也都顯得比較木訥,沒有往常的課堂氣氛,居然有兩三個同學打起了哈欠。這讓我感覺非常挫敗,看來今天的嘗試是以失敗告終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