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0
這是歸去來兮教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我首先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掌握必要的文言基礎知識如“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行、引、乘、策”等四個詞的一詞多義,了解“以、而、之、兮、來”等文言虛詞的用法;了解辭賦特點;體悟作者超出塵世的隱逸的情感。而教學難點就在于誦讀中體會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
《歸去來兮辭》的教學反思
我采用了誦讀和了解背景的方法,讓學生理解“達則兼濟天下”規范了多少中國文人的心路歷程,作為我國最早的田園詩人陶淵明,他的‘濟世“的確讓人費解。我們一起學習了他的名篇《歸去來兮辭》,看我們能從中找到他醉情于山水田園之樂的'原因,并體悟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歐陽修曾有“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的慨嘆。那是因為文中體現的人生態度,思想感情能引起舊時許多不滿現實而又無可奈何,只能潔身自好的知識分子 的共鳴。
終于,我比較成功地讓學生理解了作者的復雜的情感,并且使學生能從中得到正面的影響——追求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方法
1. 朗讀教學法
2. 延伸拓展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預習準備
1. 熟讀課文讀出語調、語氣、語頓、語速和語意
2. 了解作者生平及背景材料
3. 參照課文注釋,疏通字詞,了解課文大意
教學過程
一. 導語設計
同學們是否聽過這樣一首歌(《歸去來》片段)這首歌是電視劇《神雕俠侶》的片尾主題曲《歸去來》(學生答),在金庸的武俠世界里,楊過和小龍女厭倦了江湖的恩怨情仇腥風血雨,甘愿淡漠人世繁華,拋開人世的紛紛擾擾,退隱山林,尋一個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小說如此,生活也如此,1600年前,我國最偉大的田園詩人陶淵明看透黑暗官場,不滿于污濁的世俗社會,毅然拂袖歸隱,躬耕田園今天,我們學習的《歸去來兮辭》正是陶淵明訣別官場歸隱田園的宣言書
二. 解題
1. 作者簡介陶潛,又名淵明,字元亮,東晉大詩人,辭賦家、散文家,潯陽柴桑人后人稱之為“靖節先生”又自稱作“五柳先生”他的詩喜歡寫田園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遠,語言質樸,有獨特的風格后代批評家常用“質樸、平淡、自然”評價陶詩的風格,稱其為“田園詩人”
2. 辭賦(幻燈片)
辭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新詩體用的是楚地方言,內容又跟楚地的社會生活,山川風物有關,故又稱楚辭又因屈原寫作《離騷》為這種文體的代表,又稱“騷體”其特點是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體以四句為一小節,兩句為一組,以六字句為主,間有長、短句,多用語氣詞“兮”,每句三拍如: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或: 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到了西漢,賦在辭的影響下產生,是有韻的散文,講究鋪排而辭仍是詩,重在抒情
三. 朗讀課文
1. 放錄音(聽朗讀的同時提醒學生結合畫面加深理解)
2. 朗讀常規指導:
本文朗讀時,應注意語調,語氣和語頓本文有不少感嘆句、疑問句,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感嘆句讀“↘”調,疑問句讀“↗”調)本文屬“辭”體,每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后可作較長停頓少數四字句按二拍讀,如“乃瞻/橫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六字句按三拍讀,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每段的換韻處,停頓的時間應稍長一些
3.放錄音,學生跟讀
四. 研習課文
“歸去來兮”意思是“回去吧”,做官往往是封建社會士階層建功立業、實現人生價值的首選之路,身在仕途的陶淵明為什么卻想辭官歸去呢?讓我們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在此先作提示,本文寫于作者辭官之后將歸之際人未歸而心已歸,文中所記敘的歸途和歸家后的生活都是作者想象的情狀
1. 男生讀第一自然段
A.朗讀指導:
第一二句以反問的語氣表示歸田之志的訣絕朗讀時用升調“胡不歸”重讀“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一種悔悟和慶幸溢于言外 “悟、知、遠、覺”應重讀
B.思考:
a.由何處而歸?歸向何處?為何要歸?(用原文詞句作答,“田園將蕪”、“心為形役”、“不諫”、“可追”)
這里的“心為形役”中的“心”和“役”,顯然不能單純理解為“心意”和“形體”,應該深入理解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為官”的這種行為我們一起回憶一下課外補充的這首詩(幻燈片)(學生齊聲朗讀)陶淵明曾有這樣兩句詩“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羈鳥”和“池魚”恰反映出他“心為形役”的痛苦
b.從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當時的心境如何? (明確:“田園將蕪”“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自責自悔,“迷途未遠”“今是昨非”—自恕自慰總的心情是“悲——樂”)第一段自責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慶幸之意,應讀得“氣中聲硬”
2.女生讀第二自然段
此段采用記敘的表達方式我們先來捕捉作者的敘事線索(歸途——抵家——家中——園中)
“舟遙遙以輕颺 ,風飄飄而吹衣”,陶一踏上歸途,就露出了歡快之情(速度漸快)“乃瞻衡宇,載欣載奔”更表現出他迫切希望回到大自然懷抱的心情,簡直像孩子一樣的天真因此到家一看,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更顯得親切動人這里詩人將松樹的傲岸不群、挺拔向上,菊花的素雅淡泊,與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自然聯系起來,使松菊成為自己堅貞、高潔、不同流合污的逸士節操的象征 “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他把大自然的景物和自己志節緊密結合起來描寫,寫的雖是云和鳥,出則無心歸則有意,正是作者出仕和辭官情形的寫照 “云、出岫、鳥、知還”重讀,作者就像出岫的云,出仕本屬于無心,又像那知還的倦鳥,對官場仕途已十分厭倦,終于在田園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歸宿“撫孤松而盤桓”,托物言志,以孤松示孤高堅貞之志“孤松”一詞加長音長,重讀
思考:歸途心情如何?初抵家門心情如何?歸家后居家生活的心情如何?(用原文詞句作答明確:“恨”——迫不及待,歸心似箭,“欣”、“奔”——欣喜若狂,“怡”、“傲”、“安”——自安自樂,閑適安娛,怡然自樂,“盤桓”——流連忘返)
作者歸家后或自斟自酌,或觀樹賞菊,或坐看白云起,或暮候飛鳥還,這樣的安閑自在的心境,在我們初中時學習過的《飲酒》一詩中也有印證(學生齊聲背誦)(幻燈片)此詩流露出作者淡泊明志閑適自在的隱士情懷
在作者的想象中,歸隱后的家居生活愉悅恬靜淡泊自在,那么歸后的鄉居的生活又將是怎樣的呢?
3.教師朗讀第三自然段
“歸去來兮”,“息交以絕游” ,作者先重申辭官歸田之志;再寫與鄉里故人的交往之樂;后又寫駕巾車孤舟的出游之樂;接著作者出游觸景生情,為結尾述人生觀鋪墊
鄉間的生活自安自樂,既有關心糧食和蔬菜的農人的勞作之歡,又有琴棋書畫的文人雅士的休閑之樂陶潛是中國士大夫中第一個勞動實踐者,有他的《歸園田居.其三》為證,此詩表達了作者對躬耕生活的熱愛
第二、三段,自安自樂,有喜悅之情,也有自得之意,基調是靜謐而愉悅的應該讀得“氣滿聲高”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作者感嘆人生苦短,那么作者將怎樣對待自己的人生呢?
4.全班齊聲朗讀第四自然段此段是作者在感抒情懷,抒發對宇宙和人生的感想,是作者的隱居心理自白
討論:有人認為本文結尾一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包含著悲觀消極的思想,試結合全文內容、其他詩文和時代背景,談談你的看法
(補充典故:東晉時局動蕩,仕途險惡,官場政治黑暗腐敗,門閥制度森嚴陶淵明為了謀生,幾仕幾隱,身陷其中一天,上邊派了一個督郵到其所在的彭澤縣巡查,旁邊的官吏叫他穿好官服、戴好帽子去謁見,陶為保持高尚的節操,不愿意,還說:“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即日棄官歸隱,在棄官之后歸隱之前寫下了這篇辭41歲的陶淵明并從此訣別官場
一個人生活的是否積極,關鍵看他有沒有理想,他的理想怎么樣陶淵明青年時候也曾有過“大濟天下蒼生”的理想和抱負,他所描寫的那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理想社會——桃花源,正是他政治理想的有力證明,然而現實的黑暗把他的壯志擊得粉碎官場的庸俗污濁使他難以保存社會理想和人格價值;田園生活的質樸自由,使作者看到在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陶淵明以曠達的心境和超然態度對待生死天命,這樣的樂觀精神從另一層面上說,這也正是他積極人生的表現當然這里邊也流露出他理想受挫的失落和憂傷,以及無可奈何、聽天由命的思想情緒這是作者歷經曲折的人生后真實而復雜的感慨,作者沒有自命清高而是直抒胸臆,不可簡單膚淺的冠以消極之名)
五.胡適曾有這樣一首寫陶淵明的詩結合我們學過的有關陶淵明的作品,以及大家課外收集到的陶淵明的生平和后人對他的評價,按你自己的理解說說陶淵明是個什么樣的人(蔑視權貴、鄙棄官場、向往田園、崇尚自然、淡泊明志、閑適自在、躬耕田園、不流世俗、超然曠達、樂天知命)
一、說教材
《歸去來兮辭》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二單元第一課,是東晉詩人陶淵明的作品,描寫了作者得以辭官歸隱的喜悅心情和對自由、閑適的田園生活的熱愛。
二、說學習目標
1.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小序和第一段的大意,積累重點實詞、虛詞。
2.通過朗讀,進入陶淵明的精神世界,探尋其辭官歸田的原因及其中蘊含的歸隱情懷。
三、說教學過程
1.導入
學生對于陶淵明比較了解,所以關于其生平簡介由學生來介紹,教師作補充。通過這種方式活躍課堂氣氛,也借此鞏固舊知。
2.解題
向學生補充“辭”的文體知識和“來”的含義。
3.學生自主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小序和第一段大意,并完成黑板上的題目。
附:①封建社會中,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大濟蒼生”,實現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緊聯系在一起的,陶潛此刻卻不愿為官,那么他辭官歸田的原因是什么?(原句)
②從這些原因中可以看出他當時的心境如何?
③他視入仕為迷途的心情,能找出相關詩句證明嗎?(前作)
④結合相關詩句和第一段,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樣的歸隱情結?
4.學生回答問題的同時,教師點撥重點字詞。
5.學生獨立完成課堂習題并當堂作答。
五、教學反思
1.一味地鼓勵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問題。所以本堂課不要求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希望學生憑借自己的能力完成黑板題目,從提問情況來看,學生的完成程度還是不錯的。
2.因為放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比較充分,還預留了課堂習題時間,所以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求比較高,后續還需要通過習題練習加強對于重點字詞和特殊句式的識記。
3.以前對于課堂反饋環節不夠重視,從這堂課開始,合理安排教學模塊所用時間,盡量保證每堂課都預留課堂反饋時間,豐富課堂反饋的形式, 以反饋來促進學生的學習。
一、教材處理反思: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教學反思
關于《歸去來兮辭》一文的寫作時間,說法不一:教師用書認為本文是辭官歸田之初的作品,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辭官歸隱之前、將歸之際。該如何定位,將對教學方法產生較大影響,本著有利教學的原則和個人悟讀的心得,我采用了歸隱之前、將歸未歸這一觀點。因為文學是一種精神產品,它本身與社會有一定的差異,好比理想和現實的差異。何況“辭”,追溯其源頭——楚辭,本是浪漫主義之流。
另一方面浪漫主義的想象,乃是陶淵明創作的重要特色,童叟皆知的《桃花源記》便是典型一例。此文理解為將歸之際,人未歸心已先行,由心神去想象,想象總是美好的,所以全文充斥著一股愜意、一股堅毅,而現實的歸家,不說旅途之苦,清貧之家,無米下鍋之際,或許愁容滿面,能有此文之悠然的神韻嗎?再聯系作者的生平及課文之序,本文的由來便一目了然。陶淵明青少年時,曾有“大濟蒼生”的抱負和“騫翮思翥”的壯志,但由于東晉當時的士族門閥制度相當嚴酷,陶淵明并非士族之家,要想通過做官來伸展個人志向實現抱負,其難度可想而知。這一方面,他與唐時的李白經歷上有一定的相似之處,而文風也偏走浪漫。
二、教學方法反思:
課堂的時間非常有限,合理的配置處理往往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該是做為一篇文言文來講,還是作為一首詩歌來上?課文的定性問題,關系整個教學方法的設計,若是古文教學上難免注重于基本常識,若是詩歌,則對字詞不過于強求而側重于意境的賞析與學生的感悟。依據單元提示,本單元為漢魏晉散文賞析;但本文體裁為“辭”,根據辭的'特點,雖然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但它仍然是詩。
通觀本文內容,不管是從句式、韻律、意境來看它是一首美詩。這點教師用書也認同,點明“此體裁重在抒情,形式上盡管后來也有若干變化,但四句一節,每句三拍的格局,還是保持了下來。”定位以詩,則以朗讀感知為中心,感受并體會本文瀟灑脫俗而富于人情味的特點,讓學生讀的充分,是詩的根本,讀好了,字詞便不是問題,意境也不再是難題。因而本課程以朗讀為主要形式,貫穿閱讀教學全過程,我預設之為“教師范讀——自由朗讀——提名朗讀——集體朗讀——自由朗讀——解讀練習——討論歸納”這一教學過程,希望以一個愉快的教學過程順利完成教學目標。在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對文章的資料進行收集、判斷,吸取精華而棄其糟粕。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