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09
這是諫太宗十思疏一等獎教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本文先設喻明理,然后據事發揮,最后引發出主題的論證思路。
2.學習本文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
3.掌握文中實詞、虛詞和語言現象、句式特點。
4.認識“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在當時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鑒意義。
教學重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
2.作者的論證思路和理論結構。
教學難點
1.字詞及文言現象的把握。
2.“十思”的內容理解及現實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智與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傳。但是唐代卻有一位著名的諫官,有膽有識,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徵。
魏徵所處“貞觀之治”時期,天下大治,而他卻提出居安思危,足見其戰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親寫碑文,并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魏徵歿,吾失一鏡矣。”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
二、解題
本文選自《舊唐書·魏徵傳》。諫,下級對上級的直言規勸。疏,奏章,封建時代臣子向國君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
三、閱讀課文
1.學生試讀課文,邊讀邊正音。陌生的字詞邊讀邊看注解或查閱古漢語字典。
2.教師提名學生朗讀。
四、疏通字詞
1.通讀全文,借助課下注釋及工具書,掌握以下字詞?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樹的根
②德義:德政與信義。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勝: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憂:大憂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責。
⑨茍免:茍且免罪。
⑩宜:應當。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險。
謙沖:謙虛。
自牧:自立調養。
⑿簡能:選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義。
3.教師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二——五。
教學目的:
1、理清文脈,背誦全文。
2、掌握文中掌握文中基本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欣賞作者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
4、領悟“十思”的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
2、掌握文中基本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題解
簡介作者及疏的有關知識。此處注意要突出介紹作者直言諍諫的勇氣和膽量。
2、吟詠、品讀課文
A、教師范讀,要注意讀出語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學生對文章的興趣。
B、試讀,邊讀邊正音。
C、粗讀,邊讀邊看注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停頓。
D、連讀,整體把握文意。連讀時要流暢,語音準確,停頓正確,并且讀出感情。
G、熟讀,讀出意蘊,讀出情感,讀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課時
1、品讀、背誦課文
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和學生一起理出課文的文脈,并由此指引共同背誦課文。
2、文言知識注釋
在背誦的過程當中,教師要不失時機的對文章中的一些重點實詞和虛詞做一些注釋說明。
或者讓學生找出他們認為難懂的詞語、句子,教師給予解釋。
3、文言知識訓練
完成課后的字詞練習。
4、課外延伸
1、政壇上的'魏征有善諫之名,除此之外,了解一下在文壇、史壇上的魏征。
2、《貞觀政要》一書自古以來被奉為帝王學習的經典,了解一下此書。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本文先設喻明理,然后據事發揮,最后引發出主題的論證思路。
2.學習本文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
3.掌握文中實詞、虛詞和語言現象、句式特點。
4.認識“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在當時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鑒意義。
教學重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
2.作者的論證思路和理論結構。
教學難點
1.字詞及文言現象的把握。
2.“十思”的內容理解及現實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智與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傳。但是唐代卻有一位著名的諫官,有膽有識,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處“貞觀之治”時期,天下大治,而他卻提出居安思危,足見其戰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親寫碑文,并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魏征歿,吾失一鏡矣。”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
二、解題
本文選自《舊唐書·魏征傳》。諫,下級對上級的直言規勸。疏,奏章,封建時代臣子向國君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
三、閱讀課文
1.學生試讀課文,邊讀邊正音。陌生的字詞邊讀邊看注解或查閱古漢語字典。
2.教師提名學生朗讀。
四、疏通字詞
1.通讀全文,借助課下注釋及工具書,掌握以下字詞?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樹的根
②德義:德政與信義。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勝: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憂:大憂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責。
⑨茍免:茍且免罪。
⑩宜:應當。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險。
謙沖:謙虛。
自牧:自立調養。
⑿簡能:選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義。
3.教師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二——五。
教學目的
1.學習作者反復開導t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
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
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
4.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誦讀t領悟t背誦全文。
2.翻譯難懂的語句(難點)。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盡忠講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t屈原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征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采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征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贊賞,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征,并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他是怎么寫這篇文章的。
二.解題
這是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寫給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勵精圖治,頗稱英明。后來卻追求珍寶異物,興建宮殿園囿,魏征就不斷用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來提醒他。這一個魏征連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寫得語重心長,剴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遷居相州內黃(今河南省內黃縣)。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隋朝末年,為避亂,曾一度出家為道士。后參加李密的反隋起義軍。李密失敗后,他降唐,輔佐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諫議大夫t檢校侍中,領導周t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為諫議大夫,常召入內室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曾主持《隋書》、《群書治要》的編撰工作,《隋書》的序論及《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皆出其手,時稱良史。拜遷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魏征先后上書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納。
三.研習課文
第一次,試讀,正音。邊讀邊正音,以讀出漢語的美感來。
第二次,粗讀,正義。邊讀邊看注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停頓,如: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連讀,整體把握文章。連讀時要流暢,語音準確,停頓正確,并且讀出感情。通過連讀可知全文先運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體內容,點明其重要意義。
第四次,細讀,理清各層大意,把握全文思路。
文章第1段通過比喻引出道理:積累道義是治國之本;以“固本浚源”為喻,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第2段通過對比說明竭誠待人(特別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總結歷史經驗,并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義。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語言簡約,整散結合。整句音韻和諧,瑯瑯上口;散句意到筆隨,筆力雄健,酣暢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時對“十思”的內容要細細領悟,這其中蘊涵著豐富的民族傳統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現實教育意義。特別是“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這些句子對每個人的修身養性都極有啟發,具有豐富的人文價值。
第六次,熟讀,背誦。背誦時能將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蘊,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獲得心靈的愉悅和精神的滿足。四、寫作特點。
1、駢散結合,華美流暢;
2、正反論述,務盡其旨;
3、比喻排比,生動有力。
五、從課文中找出幾條成語,體會它們的表達作用。
居安思危,載舟覆舟,擇善而從(之)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善始善終)垂拱而治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