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30
這是游沙湖公開課一等獎教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三維目標(簡)1 知識能力:字詞過關,理解文意2 過程與方法:點撥發問,引導學生動腦思考3 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蘇軾樂觀,曠達,自信的生活態度。重點難點(簡)1 學習蘇軾文筆特色:重自然輕學問,涉筆成趣。2 透過文章學習蘇軾本人樂觀從容,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3 了解蘇軾,“為官的低谷亦是創作的顛峰”。教具準備 電子書課件教學過程一.導入:浪線畫人生(2)用眼前這有如山巒狀的浪線來形容一個人的話你會想起誰?為什么呢?蘇軾的人生亦是如此,為官幾起幾落,可以說在新舊兩黨的夾縫中度過了他坎坷的一生,說起他人生最大的轉折應該是?烏臺詩案,進而被貶到一個極為貧困的地區:黃州,今天湖北黃岡一帶,為團練副史,心情可想而知。二.相關詞做賞析:(8)師:人生呢,難免有不如意的時候,人剛受到突如其來的打擊,難免會感到壓抑,慨嘆生活,那蘇軾有沒有這樣呢?在今天,我們不能穿越時空隧道,再回到蘇軾的身旁,對他說:老軾,您在被貶官之后的此時此刻有什么樣的心情?那我們怎么知道他當時是怎樣的心境呢?透過他流傳后世的作品來感受。回顧我們學過的或熟悉的作品,他都有哪些感嘆?比如兩賦一詞。1 《念奴嬌赤壁懷古》: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2 《前赤壁賦》: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3 《后赤壁賦》: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師補充: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我們一起來看一下:1 《初到黃州》: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2 《答秦太虛書》:初到黃,廩入既絕,人口不少,私甚憂之,但痛自節儉,日用不得過百五十。3 《寒食雨二首》中描繪大雨之中:小屋如漁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4 《答李端叔書》:得罪以來,深自閉塞。……自喜漸漸不為人識。5 《與參寥子書》:謫居以來,杜門念咎而已。平生親識,亦斷往還6 《送沈逵赴廣南》我謫黃岡四五年,孤舟出沒煙波里。故人不復通問訊,疾病饑寒疑死矣!師總結:這些詩句中我們不難看出蘇軾初到黃州也曾失意過,憤恨過,悲傷過,思想上也消極過,記得王國維曾在人間詞話中說過:“凡成大事者首先要有的境界是什么?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那么蘇軾經歷了一貶再貶,他是否一蹶不振了呢?他又是以什么樣的心態面對以后生活的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他在黃州幾年之后的一篇作品,看能不能找到什么痕跡。(被貶)三.課文《游沙湖》P114⒈初步了解課文:找同學朗讀。(班德瑞音樂)(3)詞語標讀:黃州……亦……予……因……聞……遂……安常……以紙……余戲……君以……皆……疾……寺……有……溪……余……山……松……蕭……誰……君……休……是……(學生熟讀成誦131字)⒉提前通知大家預習了,那現在大家對這篇文章字詞有沒有什么疑問?同學解疑。本文寫了哪些內容?⒊看題目《游沙湖》,作為一篇寫游記的作品,它和我們以往學過的作品有哪些不同?如《游褒禪山記》。(2)a 篇幅短小 b并沒有以記游為主 ……⒋一起來看一下,作為一篇寫游記的作品,它不以記游為主,寫的這些事物有什么特別之處呢?開頭以簡約的筆法交代了沙湖的地理位置和作者此行的因由。首先我們看,無論是我們剛剛說的被貶還是此刻得疾,都是一件讓人很郁悶的事情,所以開篇依舊環繞著沒有揮灑去的消極情感,但是因為得疾,所以遇到了一個人。(得疾)A 龐安常善醫而聾(5)對于龐安常,作者是怎樣描寫的?“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這樣一“異人”,可記的事跡行狀必然很多,而作者卻只突出他雖聾,而穎悟絕人。大家看,安常他屬于一個健全的人嗎?不屬于。但上天還是公平的,失之,得之,雖然聾,生理上的缺陷,很消極的事情,但讓他穎悟絕人,有超人的本領,成為一個高人,這就給原本消極的的東西賦予了積極的一面:雖聾卻穎悟絕人。余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用意又何在呢?從作者文中“戲”言可以看到,作者這樣寫人,其實也是在寫自己。安常 自己“以眼為耳”成一巧手神醫, “以手為口”,是一代詩文絕佳的士子。安常“潁悟絕人”卻隱居鄉間,權充一名村醫, 因詩文得禍,貶居僻遠。龐安常不用耳是因為耳聾,耳聾而不聽,所以眼明心慧。 作者不用耳,則是出于性情。不為世風流轉,不為時論所惑,活出自己的獨立不倚,一派天然,也是眼明心慧。(兩人連境遇都有同“異”。更“異”的是他們都不用“耳”。)如此看來,作者那一句“皆一時異人也”,實在寄寓了很深的感嘆。也給自己了一個希望,生理上有缺陷的,也可以有超人的本領,成為一個高人,我呢,被貶到這里也說不定會有什么意外的收獲,同為異人嘛。所以從此刻思想開始慢慢轉為積極。疾愈,與之同游清泉寺。(疾愈-同游)B溪水西流(5-8)文章這個時候才進入正題,在寫游沙湖所見了。“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許。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病好了有了好心情,自然有了游玩的興致,于是見到了王羲之洗筆泉,賞泉水之清泠,(賞泉水之清泠)讓我們可以感受其心境之輕快。(心境之輕快)在這僅一行字中看出作者淡化了沙湖的景物描述,(但
寫到了“溪水西流”),從這里大家有沒有發現什么異處?點撥:地理上我們知道,我國的地勢西高東低,所以一般情況下,水是向東流的,文學作品中也常有描寫:比如說,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大江東去浪淘盡,滾滾長江東逝水,人生常恨水長流,水多為東流,而且許多時候大家喜歡用水流逝形容青春的一去不復返。東流的水看多了,西流的水就引起了作者注意,(覺特殊之景)我們看下文他賦予了西流的水怎樣的意義?看他高興之余所寫的《浣溪沙》,找同學讀一下《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誰道人生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流水都能向西,那誰說人生不能再青春呢?這就從普遍的東流水中看出全新的積極的東西。這是一種多么從容自信、曠達樂觀的人生情懷!其中:“休將白發唱黃雞” 語出哪里呢?語出白居易的《醉歌》(齊讀課下注釋17),齊讀。找同學說說這首時帶給你的感受?白居易有《醉歌》詩:“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白詩借“黃雞催曉”嘆時光易逝,人生易老。帶有一種消極的情緒。而蘇軾卻高歌“誰道人間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察超然之物)最后做出了灑脫之事 :“劇飲而歸”,豪飲(做灑脫之事)有此看來,人生也達到了超脫的境界。(超脫的境界)所以,只要你熱愛生活,用積極的心態去擁抱,欣賞生活,就會像蘇軾一樣發現許多值得隨意入文的事物:“一個異人:龐安常耳聾心明;一樣奇景:蘭溪水向西流。”細致的觀察生活,感悟生活,這是一種情趣,作者的這種在這種情趣之中感悟出一些道理:誰道人生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這就是一種理趣。進而用文字把這些表達出來,讓人們看到了一個樂觀,曠達,從容,自信的蘇軾。四.寫作借鑒(5)蘇軾用眼前很有限的東西涉筆成趣,不刻意為文,讓人覺得可遇而不可求,如果不熱愛生活的人會有這樣細致的觀察生活的經歷嗎?而且,蘇軾能慧眼識珠,別人眼中平凡普通,甚至是窮鄉僻壤之窮山惡水,他也能藝術化地欣賞。這也正如我們本單元賞析指導中所寫的:文無定格,貴在鮮活。更重要的是他還能從中悟出一些道理來,比如:因溪水西流從普遍的東流水中看出全新的積極的東西。其實這也提醒大家平時也不妨在周圍,本已熟悉的環境中嘗試發現一些新的事物,并把它記錄下來,作為日后寫作的素材。回想一下大家有這樣的經歷嗎?例子:a四月不知名的花香。比如好多人的每天上學的必經之路,那現在如果談到它,你會想到什么呢?b刺桐花每個季節都有開花,但每棵樹都只在固定的季節開。讀詩品文更重要的是要學一種精神,平時習作中發現同學也喜歡寫一些消極的東西,那對于遇到的坎坷,我們應該怎樣去面對呢?蘇軾的這篇文章又給了我們怎樣的人生啟示呢?其實我們應該像蘇軾一樣,懂得如何在失落之后用積極的心態迎接新的生活。曠達樂觀一如《定風波》中所寫:(齊背)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五.總結(3)回頭再看這篇文章,全文僅一百七十二字,短小的篇幅中有事,有人,有景,有情。一切似乎是信手拈來,漫筆成體,卻又富寓精警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黃州,這個本為蘇軾官場低谷,人生最為失意之處卻也成就了這位詞人,?他被貶黃州期間做了大量的詩作,許多流傳至今的名作都是那時留下的,所以為官場的低谷也成了其創作的顛峰。塞翁失馬,焉之非福。課件小結:本文是一篇記游隨筆,也就是兼有隨筆和游記兩種特色的散文。“不刻意為文,遇有可記,隨筆寫去。”文章著重寫一個異人:龐安常耳聾心明;一樣奇景:蘭溪水向西流。行文無拘無束,生動活潑,時而漫記戲言,時而引錄詞作,表現了作者風趣、開朗的個性和樂觀、積極的精神。
古文教學應該以積累文言知識為主線,落實字詞,而我教的兩個班都是平行班,基礎知識不太扎實,因此,在第一個教學班上本文時我是這樣上的:先讓學生預習課文,接著串講全文,在這個過程中我有意識地指導學生積累相、穎、絕、異等詞的含義,以及文中重要文言現象。
最后讓學生分析文章的結構和思想。希望通過我細致的講解,學生能收獲更多,一堂課看上去井然有序的完成了,但,課后小測驗時,卻發現結果十分不理想。我很困惑,這些內容我都講到了,為什么他們還是不會做呢?其實,我的學生只是根據我的預設來學習所謂的重點、難點。而對學生實實在在的重點、難點,我卻忽視了。作為語文教學,一堂課無外乎教學講練四個環節,在新課改的影響下,我們明白了教是主導,學是主體,可臨到教學時,又時常忘記,練少講多,學生已經懂了的,我可能反復在強調,而學生不明白的地方,我又放過了。結果是“練不夠講不到位”。 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在第二個教學班上課前,對教學設計做了改進。讓學生參與進來。老師的問題除了預設外,更多的是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映靈活處理。
在這堂課中,我盡力做好一個主持人的角色,以一個一個看似不經意的問,引導學生自主地學習。老師的講控制在20分鐘以內,起初我有些擔心,害怕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發現不了什么問題,結果卻令我大吃一驚。同學們在正音朗讀環節,提出的“相”字的讀音,在解析文本環節,提出的“因”字的理解,以及提出的“山下蘭芽短浸溪”是不是倒裝句的問題,不僅涵蓋了我要講解的知識,還根據學生自身的'情況,提出了新的教學問題。一堂課下來,學生真正有了收獲。這堂課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如果非要說特點的話,那就是:老師不是教給學生要教的,而是教給學生想學的! 另外,在粉筆加黑板的傳統教學中,板書是十分重要的。它應該是作者思路,教師思路和學生學習思路的統一。
一、導入(2’)
一說到蘇軾,就容易聯想到他的《赤壁賦》,不知哪位同學還記得《賦》中優美的句子?
那么有誰還記得蘇軾作《赤壁賦》的背景呢?
(王安石辭去宰相后,奸臣從蘇軾詩文中羅織罪狀,誣陷他,說他“包藏禍心”,不久就把他逮捕,投入監獄,釀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獄“烏臺詩案”。這案件先由監察御史告發,后在御史臺獄受審。由于宋朝有不殺士大夫的慣例,所以經過4個月的折磨后,蘇軾免于一死,但被貶為黃州團練。被貶黃州后,蘇軾經常游賞赤壁磯,在被貶第四年即1082年,一氣寫下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三篇傳世名作,由他的政治低谷轉而登上他的文學創作的顛峰。)
在同一背景下,蘇軾還寫了一篇小短文《游沙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體會其又寄予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二、以練習的方式回憶作者(1’)
文學常識填空: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蘇軾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都是散文家,號稱”三蘇”。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是個文藝全才,詩、散文、詞、書法、繪畫都有成就。他的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對當時和后世影響深遠。
三、教學目標(1’)
1.知識目標: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理解文意及重點文言字詞“相”。
2.能力目標:質疑答疑,提高主動動腦思考的能力。
3.情感目標:學習蘇軾樂觀、曠達、自信的生活態度。
四、整體感知(10‘)
1.齊讀全文,注意節奏,思考一下問題(2‘):
從題目看,本文的文體是什么?與一般的游記(如《游褒禪山記》)有什么不同?
(游記a.篇幅短小b.并沒有以記游為主)
2.自行翻譯全文。(5‘)
3.練習一(限時完成,3分鐘):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
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
書(寫)
余戲之曰
戲(調笑,逗趣)
余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
以(用)
是日劇飲而歸。
是日(當天)
(2)、解釋下列句中的多義詞的意義。
①因往相田(觀察)
②兒以薄祿相(相貌)
③煢煢孑立,形影相吊(互相)
④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互相)
⑤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我)
(3)、翻譯下列語句:
a.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
龐安常雖然耳朵聾,可是聰明領悟超過一般人,用紙給他寫字,寫不了幾個字,就能夠懂得別人的意思。
b.誰道人生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誰說是人老了不再年輕了,你看那流水還能向西,白發的老人還能做報曉的`公雞。
4.質疑答疑(15‘)
(1).文章第一部分寫什么?是怎么寫的?
第一部分寫人,寫龐安常的“異”。用的字極少,但抓住了人物的特點,使人物個性極為鮮明。
龐安常字時安,湖北蘄(qí)水人,兒時讀書過目不忘,博物通古今。及長,耳聾,自學研習中醫,尤善針灸,救人無數,為鄉里口碑。
蘇軾在另一篇文章寫到:“予來黃州,鄰邑人龐安常者,亦以醫聞,其術大類驤(名醫,蜀人單驤),而加之以針術,絕妙。然患聾,自不能愈,而愈人之病如神。此古人所以寄論于目睫也耶?驤、安常皆不以賄謝為急,又頗博物通古今,此所以過人也。元豐五年三月,予偶患左手腫,安常一針而愈,聊為記之。”
這樣一“異人”,可記的事跡行狀必然很多,而作者卻善于抓住他的特點,選取一二典型事例點化成文,只突出他"以眼為耳"的"異"。
(2).作者寫龐安常只是為了突出龐安常的個性特點嗎?請說明理由。
從作者文中“戲”言可以看到,作者寫龐安常,其實也是在寫作者自己。
和龐安常進行類比
a、龐安常以眼為耳蘇軾以手為口——都是一代異人
b、龐安常“潁悟絕人”卻隱居鄉間,只能作一村醫蘇軾曾被仁宗皇帝夸贊為替兒孫尋得的“相才”,又詩文絕世,卻一生不幸,貶居僻遠——擁有相同的境遇
(3).第二部分寫游沙湖,主要寫了沙湖的什么?寫游玩沙湖的內容為什么寫得那么少?
第二部分的重點是進一步抒發第一部分已經抒發的感情,使自己從容自信、曠達樂觀、超然灑脫的人生情懷表現得更加充分。
(4.)第二部分運用了哪兩個典故?這兩個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1、誰道人生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樂府相和歌辭長歌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樂府》認為過去的就過去了,就永遠不可能再回來了,情緒消沉低落;蘇軾認為過去的還有可能回來,老年人還可以回到少年時代(老夫聊發少年狂)。基調積極樂觀,蘊蓄著一種催人向上的人生哲理,表現了作者對美好生活前途的憧憬和對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
2、休將白發唱黃雞: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瓏》詩:“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白詩借“黃雞催曉”嘆時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蘇軾卻奉勸大家“休將白發唱黃雞!"這是一種多么從容自信、曠達樂觀的人生情懷!(反其意而用之)
(板書)解讀“奇人”“奇水”
①奇(異)人
穎悟絕人
以紙畫字
書不數字
深了人意
②奇(異)水
王逸少洗筆泉
水極甘下臨蘭溪
五、體會作者的感情(人生態度)(10’)
1.自讀提示(3‘)
解讀“流水能西”“黃雞能唱”兩個典故思考:從蘇軾的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蘇軾當時怎樣的思想感情?
樂觀!曠達!
這時的蘇軾已在黃州東坡籌劃造屋開荒,安于“識字耕田夫”的生活,疾病亦已痊愈,因此與龐安常同游清泉寺,心情特別開朗。當他看到王羲之的洗筆泉,又看到蘭溪“溪水西流”,便領悟到了一種新的哲理,產生了一種新的意境,對人生萌動了一種積極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因此蘇軾在寫這篇文章時心情是開朗詼諧、活潑風趣、樂觀豁達的。
2.練習二:(限時5-7‘)
鑒賞《定風波》,體會作者的生活態度。找到最具代表性的句子。
定風波
蘇東坡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六、小結(5‘)
本文是一篇記游隨筆,也就是兼有隨筆和游記兩種特色的散文。“不刻意為文,遇有可記,隨筆寫去。”文章著重寫一個異人:龐安常耳聾心明;一樣奇景:蘭溪水向西流。行文無拘無束,生動活潑,時而漫記戲言,時而引錄詞作,表現了作者風趣、開朗的個性和樂觀、積極的精神。
根據框架背誦全文
練習三:
以“心態與生活”為話題,寫一篇周記小作文
蕭月
教學目標:
1、字詞過關,理解文意
2、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蘇軾樂觀,曠達,自信的生活態度。
教學重難點:
1、透過文章學習蘇軾本人樂觀從容,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2、了解蘇軾,“為官的低谷亦是創作的顛峰”。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解題
1、簡介作者蘇軾及寫作背景
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只是一個虛銜,無權過問公事),安置在本州居住。次年二月,他到達黃州,一直住到元豐七年才離去。元豐五年(1082)三月,蘇軾因治病求醫,在龐安常家住了幾天(見《與陳季常》),病好以后,又和他同游清泉寺,《游沙湖》就是這時寫的。本文和后面的《記承天寺夜游》、《游白水》,都選自《東坡志林》(五卷本),見原書卷一"記游"類。這三篇游記小品,長不過二百來字,短不到百字,作者信筆而書,無意作文,隨手揮灑,自然天成;插敘生活片斷,流露心境情懷,真率親切,如見其人。蘇軾的這類短文,為明代公安派所推崇,對晚明小品有直接的影響。
《游沙湖》這篇著重寫一個異人:龐安常耳聾心明;一樣奇景:蘭溪水向西流。行文無拘無束,生動活潑,時而漫記戲言,時而引錄詞作,表現了作者風趣、開朗的個性和樂觀、積極的精神。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結合誦讀提示)
注意字音、語調、情感。
2、學生朗讀課文
3、疏通文意,質疑答疑
三、文本解讀,品味鑒賞
1、探究本文寫作特色
(1)形式新穎
作為游記,卻與我們學過的游記寫法不同。它篇幅短小,不以記游為主。文章開頭以簡約的筆法交代了沙湖的地理位置和作者此行的因由,因為得病,所以遇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龐安常。一個耳聾卻穎悟絕人的“異人”。
(2)取材鮮活
2、解讀“奇人”“奇水”
①奇(異)人 ②奇(異)水
3、揣摩作者情感
樂觀 !曠達!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英雄所見略同,蘇軾在《游沙湖》中也有同樣的話:“誰道人生無再少?休將白發唱黃雞。”是什么,讓這兩位仕途失意的文人吟出如此豪邁的句子,是樂觀的心態。
心態決定命運。誠然,命運的起起伏伏是我們無法改變的,我們所能做的只是改變自己的心態。樂觀、積極的心態會給你無窮的'力量,會讓你有一個積極的思考方式,會讓你永遠看到希望。相反,悲觀消極的心態只會使你失去信心與希望,你永遠也不會比你想象中的自己更成功,那么等待你的可能就是失敗與苦難了。
是啊,自信人生三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如果你堅信你可以,如果你不曾放棄希望,如果你永遠樂觀,那么誰也不可能打敗你!傅雷說:“沒有經過戰斗的舍棄是虛偽的,沒有經過苦難的超脫是輕佻的。”我們何不把那些人生的失意與坎坷作為磨煉自己的機會,彰顯能力的另一種表現。笑看困境,笑看人生。
四、拓展延伸
1.比較閱讀:歐陽修《臨江仙》
2.觀看影像資料,深入體會蘇軾的人生觀
五、課堂小結
黃州不是蘇軾的戰場,沙湖卻是蘇軾的沙湖。
六、課后作業:
以“心態與生活”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體不限。
附:(一)譯文
黃州東南三十里有個鄉鎮沙湖,又叫螺螄店。我在那里買了幾畝田,因為去看田地好壞,得了病。聽說有個麻橋人龐安常醫術高明但耳朵聾,就去他那里請他看病。龐安常雖然耳朵聾,可是聰明領悟超過一般人,用紙給他寫字,寫不了幾個,就能夠懂得別人的意思。我和他開玩笑說:“我用手當嘴巴,你用眼當耳朵,我們兩個都是當代的怪人。”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覽清泉寺。寺在蘄水縣城外兩里多路,那里有個王羲之的洗筆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條蘭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一首詩歌:“山下短短的蘭芽浸在溪水中,松林里沙子路土干凈沒有污泥。晚間蕭蕭細雨里子規啼鳴。誰說是人老了不再年青,你看那流水還能向西,白發的老人還能作報曉的公雞。”這一天,喝得大醉了回去。
(二)賞析
本文題為“游沙糊”,行文重點不在“游”,而在“感”,這明顯有別于一般游記.先寫到沙湖“相田”,接下來得了病,于是求醫,結識了名醫龐安常,病愈后二人同游清泉寺,作者寫詞抒懷。
詞的下片說明人生也有返老還童,青春能再的可能,不必枉自悲傷,哀嘆光陰易逝。這無疑會給身處逆境的人以勇氣、信心。
就散文的解讀而言,對散文格調的把握,也就是要能夠“讀其文而想見其為人”,具體說來,我們要能夠通過那些充分顯示散文的“個人性”的因素。如文本獨特的選材和敘寫角度、作家獨特的人生經驗和深刻見解、作品的感情基調和思想基調等等的細致觀察,去領略文本的藝術趣味和獨特風韻,透視作家人格和精神境界。
我們正可以從上述思路來讀蘇軾的《游沙湖》。
現代學人呂淑湘先生論蘇軾隨筆小品,稱其“不刻意為文,遇有可記,隨筆寫去”,“或直抒所懷,或因事見理,處處有一東坡,其為人,其哲學,皆豁然呈現。”這是一種深識之見。這篇似乎是隨手所記,決無刻意痕跡的《游沙湖》,就是一篇充分顯示作者人格品味,能讓我見“其為人,其哲學”的佳作。這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貶居黃州時留下的一篇寫人記游的隨筆小品。本文前一部分以文寫人,后一部分以詞記游,文、詞融為一體,相互激發,自然流暢而情韻悠長。
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本文寫人的角度和文中《浣溪沙》詞抒發的情感。作者是從龐安常與“我”同“異”的角度來寫人的。因此,只選取安常“以眼為耳”,“雖聾,而潁悟絕人”的特異之處,僅用“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一個細節,點化成文,寫出人物之不同一般。這種寫人的手段實在令人嘆為觀止,而細細品味,我們還可以發現,這種寫法其實本身就蘊含深意。龐安常字時安,湖北蘄水人,兒時讀書過目不忘,博物通古今。及長耳聾,但自學研習中醫,尤善針灸,為人治病,十愈,救人無數,為鄉里口碑。這樣一“異人”,可記的事跡行狀必然很多,而作者卻只突出他“以眼為耳”的“異”。從作者文中"戲"言可以看到,作者這樣寫人,其實也是在寫自己。龐安常“以眼為耳”成一巧手神醫,而詩人“以手為口”,是一代詩文絕佳的士子。安常“潁悟絕人”卻隱居鄉間,權充一名村醫,自己也因詩文得禍,貶居僻遠。兩人連境遇都有同“異”。更“異”的是他們都不用“耳”。龐安常不用耳是因為耳聾,耳聾而不聽,只憑自己的眼明心慧。作者不用耳,則是出于性情。“不以一身禍福,易其憂國之心”(陸游:《題東坡貼》)率性而為,不為世風流轉,不為時論所惑,活出自己的獨立不倚,一派天然,憑的也是眼明心慧。如此看來,作者那一句“皆一時異人也”,實在寄寓了很深的感嘆。從這一句諧謔之中,我們自然也可以見出作者開朗詼諧、活潑風趣的性情。而作者貶居僻遠卻自居“異人”,這又是多么樂觀、自信。這種樂觀、自信,在后文記游的《浣溪沙》詞中表現的更加充分。白居易有《醉歌示妓人商玲瓏》詩:“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白詩借“黃雞催曉”嘆時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蘇軾卻高歌“誰道人間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這是一種多么從容自信、曠達樂觀的人生情懷!這種人生情懷也使本文具有了一種超然灑脫的韻致。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