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5
這是九月九日思長安故園一等獎教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文。
2.通過對用典和意象的分析,理解詩人惆悵、凄涼的情感。
3.學習詩人家國天下的情懷。
教學重點:
通過對用典和意象的分析,理解詩人惆悵、凄涼的情感。
教學難點:
學習詩人家國天下的情懷。
教學方法:
朗讀、討論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重陽節的小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過故人莊》(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醉花陰》(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二、解題
故園:故鄉。
題目的意思:九月九日重陽節,我在行軍路途之中,思念故鄉長安。
回不去的是故鄉,到不了的是遠方。
三、知人論世
定義:了解一個人并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
1.知人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故其邊塞詩尤多佳作。岑參詩歌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以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苦的樂觀精神為其基本特征。風格與高適相近,后人多并稱"高岑"。
2.論世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起兵叛亂,次年長安被攻陷。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二月肅宗由彭原行軍至鳳翔,岑參隨行。這首詩原有小注說:“時未收長安”。九月唐軍收復長安,此詩可能是當年重陽節在鳳翔寫的。
四、內容理解
1.朗讀
注意重音指導。注意“強欲”“故園菊”“傍”等字眼及含義。
2.用典
好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為用典??梢载S富而含蓄地表達有關的內容和思想。
活動一:用幾句話說說詩人內心的想法。
我勉強想去借登高來寄托自己的思親之愁,卻沒有人能夠給我送酒解愁。
詩人內心是惆悵的、凄涼的、感傷的。
3.意象
菊花歷來被視為孤標亮節、高雅傲霜的象征,代表著名士的斯文與友情。菊花因其在深秋不畏秋寒開放,深受中國古代文人的喜歡,多有詩文加以贊美,如東晉大詩人陶淵明著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它追求的是內心的安寧、平靜。
唐·元稹《菊花》秋絲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唐·白居易《詠菊》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宋·梅堯臣《殘菊》零落黃金蕊,雖枯不改香。深叢隱孤芳,猶得車清觴。
“菊花”的意象:孤傲高潔,頑強不屈,直面霜寒,綻放生命。
活動二:展開想象,描述詩人筆下的“故園菊”。
要求:多角度想象。如直覺想象:長安城中戰火紛飛,血染天街,斷墻殘壁間,一叢叢菊花依然傲然地盛放。
從嗅覺的角度想象、從觸覺的角度想象、從遠觀的角度想象、從特寫鏡頭的角度想象、從仰視的角度想象、從俯視的角度想象......
詩人筆下這一株“故園菊”已然不再是我們尋常巷陌見到的菊花,不單單承載著我們在重陽節對親人對家鄉的思念,它更承載著詩人對飽經戰爭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對和平的渴望,更有詩人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難的樂觀精神??!
五、手法理解
這首小詩很有特色,通過幾組對比可以窺探一二。
去與來,遠與近,柔與剛,小與大。
活動三:選擇一組詞語,結合詩句,談談你的觀點。
示例:
“柔與剛”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是英國詩人西格夫里·薩松的名句。人都有兩面性,詩人亦是如此。“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詩人追求的是內心的寧靜,無奈世道多艱,戰亂紛亂,不得不剛。征戰沙場奮勇殺敵是陽剛的,而依傍戰場盛放的一株小小的菊花才是詩人安寧內心的歸宿。
“去與來”
“強欲登高去”,去登高是為了與親人團聚、思鄉,是為了排遣內心的惆悵,寄托內心的情感。希望有人來是為了找到可以傾訴衷腸的友人,但卻是“無人送酒”,戰亂時代,哪還有人飲酒作樂呢。去是勉強的,來是充滿期待的。讀來令人倍感凄清,令人為之動情。
“遠與近”
“遙憐故園菊”,與親人分別,遠離故鄉,即使是重陽節也無法與親人團聚,只能遠遠地望著故鄉的方向。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戰爭。即使是家鄉,也是戰火彌漫,連想象中盛放的菊花,也充斥著硝煙的味道。
“小與大”
“故園菊”,一株小小的菊花,寄托著作者無限的惆悵與掛牽。它承載的不僅僅是對親人和家鄉的思念,更是對飽經戰爭又換的人民的同情和對和平的渴望。小小的菊花,大大的以小寫大,家國情懷,躍然紙上。
六、小結
這節課我們通過《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這首小詩,我們了解了用典的好處,我們學習到了承載著思念、同情和渴望的“菊”這樣一個意象,我們認識了一個有著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難的樂觀精神的岑參。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文。
2.通過對用典和意象的分析,理解詩人惆悵、凄涼的情感。
3.學習詩人家國天下的情懷。
教學重點:
通過對用典和意象的分析,理解詩人惆悵、凄涼的情感。
教學難點:
學習詩人家國天下的情懷。
教學方法:
朗讀、討論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重陽節的小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過故人莊》(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醉花陰》(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二、解題
故園:故鄉。
題目的意思:九月九日重陽節,我在行軍路途之中,思念故鄉長安。
回不去的是故鄉,到不了的是遠方。
三、知人論世
定義:了解一個人并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
1.知人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故其邊塞詩尤多佳作。岑參詩歌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以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苦的樂觀精神為其基本特征。風格與高適相近,后人多并稱"高岑"。
2.論世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起兵叛亂,次年長安被攻陷。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二月肅宗由彭原行軍至鳳翔,岑參隨行。這首詩原有小注說:“時未收長安”。九月唐軍收復長安,此詩可能是當年重陽節在鳳翔寫的。
四、內容理解
1.朗讀
注意重音指導。注意“強欲”“故園菊”“傍”等字眼及含義。
2.用典
好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為用典??梢载S富而含蓄地表達有關的內容和思想。
活動一:用幾句話說說詩人內心的想法。
我勉強想去借登高來寄托自己的思親之愁,卻沒有人能夠給我送酒解愁。
詩人內心是惆悵的、凄涼的、感傷的。
3.意象
菊花歷來被視為孤標亮節、高雅傲霜的象征,代表著名士的斯文與友情。菊花因其在深秋不畏秋寒開放,深受中國古代文人的喜歡,多有詩文加以贊美,如東晉大詩人陶淵明著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它追求的是內心的安寧、平靜。
唐·元稹《菊花》秋絲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唐·白居易《詠菊》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宋·梅堯臣《殘菊》零落黃金蕊,雖枯不改香。深叢隱孤芳,猶得車清觴。
“菊花”的意象:孤傲高潔,頑強不屈,直面霜寒,綻放生命。
活動二:展開想象,描述詩人筆下的“故園菊”。
要求:多角度想象。如直覺想象:長安城中戰火紛飛,血染天街,斷墻殘壁間,一叢叢菊花依然傲然地盛放。
從嗅覺的角度想象、從觸覺的角度想象、從遠觀的角度想象、從特寫鏡頭的角度想象、從仰視的角度想象、從俯視的角度想象......
詩人筆下這一株“故園菊”已然不再是我們尋常巷陌見到的菊花,不單單承載著我們在重陽節對親人對家鄉的思念,它更承載著詩人對飽經戰爭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對和平的渴望,更有詩人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難的樂觀精神??!
五、手法理解
這首小詩很有特色,通過幾組對比可以窺探一二。
去與來,遠與近,柔與剛,小與大。
活動三:選擇一組詞語,結合詩句,談談你的觀點。
示例:
“柔與剛”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是英國詩人西格夫里·薩松的名句。人都有兩面性,詩人亦是如此。“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詩人追求的是內心的寧靜,無奈世道多艱,戰亂紛亂,不得不剛。征戰沙場奮勇殺敵是陽剛的,而依傍戰場盛放的一株小小的菊花才是詩人安寧內心的歸宿。
“去與來”
“強欲登高去”,去登高是為了與親人團聚、思鄉,是為了排遣內心的惆悵,寄托內心的情感。希望有人來是為了找到可以傾訴衷腸的友人,但卻是“無人送酒”,戰亂時代,哪還有人飲酒作樂呢。去是勉強的,來是充滿期待的。讀來令人倍感凄清,令人為之動情。
“遠與近”
“遙憐故園菊”,與親人分別,遠離故鄉,即使是重陽節也無法與親人團聚,只能遠遠地望著故鄉的方向。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戰爭。即使是家鄉,也是戰火彌漫,連想象中盛放的菊花,也充斥著硝煙的味道。
“小與大”
“故園菊”,一株小小的菊花,寄托著作者無限的惆悵與掛牽。它承載的不僅僅是對親人和家鄉的思念,更是對飽經戰爭又換的人民的同情和對和平的渴望。小小的菊花,大大的以小寫大,家國情懷,躍然紙上。
六、小結
這節課我們通過《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這首小詩,我們了解了用典的好處,我們學習到了承載著思念、同情和渴望的“菊”這樣一個意象,我們認識了一個有著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難的樂觀精神的岑參。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理解詩歌內容并背誦全詩
2、通過析讀,了解典故在詩詞中的作用
3、通過賞讀,體會詩人豐富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并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
了解典故作用;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方法:
點撥法、自主學習法、討論探究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同學們,農歷九月,中秋節后,還有一個重要的節日,你們知道是哪個嗎?這個節日有什么樣的風俗習慣?
提到重陽節,人們都會想起王維寫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詩人王維登高思鄉,寫得誠摯感人。而有一位詩人,重陽節的這一天卻是行軍他鄉,他又想到了什么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人岑參和他的詩作。
二、預習了解
1、預習詩歌,提出疑問。
2、詩人簡介。
三、以讀悟詩
1、字正腔圓地讀。
讀準字音。
2、有板有眼地讀
讀準節奏。
3、有情有味地讀
朗讀古詩要做到有情有味,就是要處理好語速、語氣、語調。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理解詩歌內容。請同學們自己對照課文注釋和提示語獨立學習,疏通文意。
四、合作探究
分小組合作探究完成以下問題:
1、重陽登高,首句為何要說“強欲”?
2、第二句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效果如何?
3、你認為第三句哪個字用的好?為什么?
4、展開想象,你能描繪出最后一句詩句表現出來的畫面嗎?
五、拓展積累
我們一起看看作者其他的著名作品。
六、課堂小結
岑參隨軍奔波,輾轉南北,有感時局動蕩,懷想親朋好友,遂和淚帶血,飽蘸情思,寫下了這篇感人肺腑的詩篇。
一首《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僅僅20個字的絕句,同樣是重陽登高,因為故園戰亂未平,因為寫在行軍路上,寫出了與其他重陽節詩作不一樣的蕩氣回腸。
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的古文學源遠流長,豐富多彩。而中國詩歌就像一朵馨香獨具的奇葩,一直盛開在世界文苑之中。學習古詩,能使我們領略古代詩人豪放、婉約的藝術風格,更能使我們領略詩中描繪的雄壯、優美的意境。
七、板書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岑參
惜花 憂國
思鄉 憂民
八、教學反思
1、課堂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教師只是起到引導作用。整個教學過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本節課充分運用“導學析練”四步教學模式,“導”有目標引導、學法指導;“學”有學生自學,組內互學幫學;“析”有學生互評、師生評價;“練”有學生背誦和展示。
3、課堂發揮多媒體優勢,充分利用班班通,運用PPT幻燈片課件進行教學,改變教師“粉筆加黑板”的傳統教學手段,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提高課堂效率。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結合注釋疏通詩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
過程和方法:
1.以靈活多樣的誦讀貫穿學習全過程;
2.借助聯想、想象,感知詩歌意境;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體會詩人對國事的憂慮、對飽經戰爭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對和平的渴望之情。
學情分析:
中國是詩的國度,中華文明史冊上優秀的詩歌燦若繁星。對于從小學一路走來的七年級同學而言,古詩學習、背記已成常態。本首詩雖為課外古詩詞誦讀篇目,相對短小,但通過重陽特定節日、菊花、戰亂行軍等典型情境表現主人公多種情感交織的復雜心境的寫法還值得七年級學生反復誦讀品味。
教學重點:
誦讀,體會音韻美;品位,體會意境美
教學難點:
進入意境,感受詩人通過菊花表達復雜情感的手法的妙處。
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學習法;分類整理歸納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預習設計:學生導學案
教學過程:
一、導入復習、檢查作業
同學們,農歷九月,中秋節過后,有一個關于老人的節日,你知道是哪個嗎?(重陽)重陽節有什么樣的風俗習慣?(登高、飲酒、賞菊)是啊,每到重陽,人們就會想起王維寫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詩人王維因登高而引發出深沉的鄉思,寫得誠摯感人。而有一位詩人,重陽節這一天行軍他鄉,他想起的是開在戰火紛飛的故園里的菊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偉大的詩人和他的詩作《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板書:課題、作者)
二、走進作者(出示課件)
岑參(cénshēn)(約715年—770年),江陵人(今湖北荊州),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其詩歌富有浪漫主義特色,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現存詩403首。
三、文本鏈接(出示課件)
公元755年,安祿山起兵叛亂,次年長安被攻陷。757年二月,唐肅宗由彭原行軍至鳳翔,岑參隨行,“時未收長安”。此詩可能是當年重陽節在鳳翔寫的。
四、整體感知
1.朗讀。請同學們認真讀兩遍,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2.教師范讀。學生依此正音、停頓。
3.檢查讀書效果:這首詩寫了這一中國傳統節日______,從本詩、、、等詞語可以看出。(重陽節,“九日”、“登高”、“飲酒”、“菊”。)
4.理解詩句大意。
①對照注釋朗讀或默讀,不懂的地方做記號。
②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③指名學生用現代漢語將整首詩的意思連貫起來說一說。
④同桌互相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5.教師明確(出示課件:)
勉強地想要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
卻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把酒送來。
我在遠方想念長安故園中的菊花,
這時應正寂寞地在戰場旁邊盛開。
五、詩歌精讀
1.齊讀全詩
2.解題:重陽節當天行軍的時候想起了故園長安。
3.“強欲登高去”,“強”當何解?(勉強),為什么會勉強?(行軍途中,遭遇戰亂—詩人的凄清境況)本句和題目什么關系?(點題)(板書:強欲登高)
4.“無人送酒來”,登高咋又想起了酒?(重陽)還因為詩人又想起了一個人?(陶淵明)王弘來了嗎?(借用典故——行軍凄涼蕭瑟)(板書:無人送酒)
5.“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同學們閉目想象一下,什么樣的場景?(長安城里,戰火紛飛,血染天街,斷壁殘垣間,一叢叢菊花寂寞、可憐地開放)
“遙”說明什么?(遠,所在地和故園長安相距之遠)“憐”字如何理解?(可憐)可憐什么?(板書:故園菊花)為什么可憐?寫出了什么?(對故鄉菊的眷戀,對故園菊開在戰場上的憐惜。)(板書:戰場開放)菊花值得聯想的很多,為什么偏偏寫“應傍戰場開”?(扣題“行軍”,新巧自然。)
6.小組合作:讀到這里,我們似乎讀出了作者寫作此詩是欲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提示抓詩眼“憐”)
明確:惜花——開在戰場邊;
思鄉——題中可見;
憂國——長安,是故園,也是帝都;
憂民——戰火紛亂。
這些復雜的情感,依托哪種媒介而傳達?(菊花為媒,憐菊,其實就是思鄉,就是憂國,就是憂民,就是希望早日評定安史之亂,國泰民安。以個別代表一般,以“故園菊
六、拓展延伸:
一首《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僅僅20個字的絕句,同樣是重陽登高,因為故園戰亂未平,因為寫在行軍路上,寫出了與其他重陽節詩作不一樣的蕩氣回腸。自然,也收到了很多名家的點評:
出示課件:名家點評
《唐詩品匯》:方虛谷云:悲感。《唐詩廣選》:顧華玉曰:妙在二十字中備見題意。
《唐詩直解》:點'戰場'字,無限悲愴?!抖终f唐詩》:此詩以看菊為主,登高為賓。
你贊同哪一點?想一想,說一說。
七、課堂小結:
全詩“強”起寫“登高”,后感嘆“無人送酒”,“遙”字轉“憐故園菊”,末句想象“應傍戰場開”。四句20字,情感悲愴深沉,思路跌宕起伏,行文樸實無華,結構起承轉合。構思精巧,情韻無限,是一首言簡意賅、耐人尋味之佳作。
八、作業布置:
與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比較,進一步感知本詩意境之美。
九、板書設計
惜花——開在戰場邊;
思鄉——題中可見;
憂國——長安,是故園,也是帝都;
憂民——戰火紛亂。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