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30
這是老子四章一等獎教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繼續學習第二章
1、組織思考:怎么看待“清靜無為”?
2、學生討論。
3、學生代表發言。
4、老師引導師生明確:(出示幻燈四)
(1)人有思想知識情欲作為有為本是人類生活的自然趨勢。而有意地不作為以求返于自然原始實乃違反人之自然天性。
(2)、無為悖乎人類生活之趨勢逆乎生活創造進步之主流。受其影響國人生活萎靡不振道家之流毒亦難辭其責。
(3)然叫人減低欲望保養自身亦可救弊亦可養人。
二、學習第十九章
1、學生自讀(默讀+朗讀)。
2、學生討論(難詞難句理解)。
3、師生互動(難句疏通)。
4、老師引導師生明確:(出示幻燈五)
(1)具體論述治國主張反而論述該去除哪些東西。
(2)“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老子五章教案反思第3篇
【教學要點】1.理解《老子》節選各章的思想內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2.熟讀《老子》節選各章,積累主要的文言知識和文言現象;3.本節課難點:讀懂《老子》節選各章,掌握其中所蘊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辯證法思想,“道”、 “有”與“無”、“師法自然”、“無為而治”等的深刻內涵,要做深入研討。 一、【導入】:《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函谷)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二、【作者生平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春秋時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漢族。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傳他母親懷了七十二年身孕,從腋下將他產出,老子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稱為老子。 他博學多才,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 ,孔子周游列國時曾到洛邑向他問禮,后退隱,著《老子》。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關(位于今河南靈寶)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終。《道德經》在國外擁有最多的譯者和讀者的《道德經》是解釋道家哲學的主要經文。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個源頭,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在西方,《道德經》遠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事實上,該書至少出版過四十種不同的英文譯本,除了《圣經》之外遠遠多于任何其它書籍的版本。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哲學的精髓是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后相隨”。 然今天沒有幾個人自稱是道教徒,但是除了孔子以外,再沒有哪一位中國哲學家對人類思想的影響像老子那樣廣泛和持久。三、【創作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王權下放,陪臣執命,政治和社會關系均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而當現實社會中的氏族制束縛著歷史的發展,“天命觀”和“天道觀”同樣也束縛著思想的發展,老子形而上學的“道”的提出是對自然史的認識上尋找否決“天命觀”“天道觀”的理論根據,因而具有中國古代哲學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四、【文本內容講析】;1.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以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道,(如果)能夠說得出,他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叫得出來,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們用“無”來命名田地萬物的開始,用“有”來命名萬物的起源(母)。所以從永恒的“無”中,可以觀察宇宙的微妙之處;從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萬物的極限。這兩者是同一個來源,卻各有不同的名稱,它們都可以說是玄妙的道理。極遠啊,又極深,他是一切微妙的總門。 解讀:本章開篇明義,樹立高標。“道”是這章(也是《老子》全書)的核心概念,是老子最高的哲學范疇。在這里“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最初的發動者,具有無限的潛在力量和創造力,天地間萬物蓬勃的生長都是道的潛藏力不斷創發的一種表現。“道”具有不可言說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和本源! “無”和“有”用來指稱“道”的,是用來表明“道”由無形質落實向有形質的一個過程。 “無”并不等于零,相反,因為“道”具有潛藏的特性,不能為人的感觀所認識;所以老子用“無”字來指稱這個“不見其形”的特性。“無”在老子看來,蘊含著無限未顯現的生機,“無”蘊涵著無限的“有。” “不見其形”被稱為“無”的“道”,卻能產生天地萬物,所以老子用“有”來形容“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實到“形而下”的介于“有形”與“無形”的一種特定的狀態。“無”和“有”,來源相同,有機聯系,相輔相成,同叫做“玄”。 所以,綜合起來“道”是“無”中“有”,“有”中“無”,“道”超越于人的經驗世界。這一章啟示我們:不可拘泥于萬事萬物的表象,而應該用心去體悟“道”的實質。這是老子思想的一個哲學出發點。老子就是從這里出發,去闡述他的政治哲學和人生哲學的。何謂“道”?在傳統的古書中,大約便有三種意義與用法。 (一)“道”就是道,也便是人世間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猶如元人馬致遠在《秋思曲》中所寫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個“古道西風瘦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說文》意義的注釋就是:“道者,徑路也。”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則、規律,以及實際的規矩,也可以說是學理上或理論上不可變易的原則性的道。如子產在《左傳》中所說的:“天道遠,人道邇。”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孫子所說:“兵者,詭道也。”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傳》所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又如道書所說:“離有離無之謂道。”這便同于佛經上所說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測了!--選自南懷謹《老子他說》 有無互為生滅?《紅樓夢》開頭的一僧一道的開場白,夢游太虛幻境,以及“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乃至假托林黛玉的筆下反罵賈寶玉:
“無端弄筆是何人?剿襲南華莊子文。不悔自家無見識,卻將丑語低他人”等等老莊與禪道思想,幾乎俯拾皆是。在這同樣深及幽深的兩者之間作不斷深入的往返周行,就是一切行為動作的微妙法門。2.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樣才算美,這就無所謂丑了;都知道怎樣才算善,這就無所謂惡了。所以,有無由互相對立而產生,難易由互相對立而形成,長短由互相對立而體現,高下由互相對立而存在,音聲由互相對立而和諧,前后左右互相對立而出現。因此,“圣人”用“無為”去處事,用不言去教導,任憑萬物生長變化,而不開創它。生養了萬物,而不據調為己有。推動了萬物,而不自以為盡了力,功成而不自居(占為己有)。正因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績不會失去。 解讀:道是絕對的、永恒的,但是自然界的一切現象和事物都是相對的、變動的。美與丑、善與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前與后等等稱謂、概念與價值判斷,都是在相對的關系中產生的,同時這種相對關系也不斷地變動。“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說明一切事物在相對的關系中,顯現相成的作用,互相依賴,相互補充。 在這里,“圣人”是老子心中理想人物的折射,他依照自然的規律而不強做妄為。天地間,萬物欣然而作,各呈己態,圣明的人僅僅從旁邊輔助,任憑各自的生命展開其生命的內涵。 同時,老子強調每個人都要發揮創造的動力,但是不能讓自己的私欲無限發展。“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生”、“為”、“功成”,正是強調人要去工作,去創建,去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但是對于人類的努力所得來的成果,卻不必擅自據為己有。“不有”、“不恃”、“弗居”就是強調個人要消除占有的沖動,因為人類社會的爭端,就在于人人都想擴張自己的私欲。從這點看,老子的人生觀,并不消極。3.十九章 原文: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直,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譯文:拋棄了聰明和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拋棄了“仁”和“義”,人民才能回到孝和慈;拋棄了巧和利,盜賊才能消滅。以上三條作為文治法度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的認識有所從屬:表現單純、持守樸素,降低欲望,拋棄學問,沒有憂愁。 解讀:這章具體陳述老子的治國主張,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這章老子首先講應該去除哪些東西,再從正面講怎樣做。 老子主張摒棄知識、智慧、摒棄仁義等道德規范。因為“智慧”等往往成了人們雕飾言行乃至弄虛作假以博取功名富貴的手段;同時,在老子看來,對百姓“仁”也不必要,因為“仁”必然會干涉百姓的生活,國家就不得安寧了。“絕仁棄義,名復孝慈”,是因為人的天性就講孝慈,不講仁義,百姓自然就回能回到上慈下孝。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實際上是強調“無欲”,治國者無欲,不積聚奇巧器物,百姓見不著,就不會產生“欲”了,盜竊等事情就不會發生了。在老子看來,是在位者自己的貪欲引來了盜賊。在這章里,“圣”“智”和“絕學”相對,“巧”、“利”相對的是“少私寡欲”,“仁”“義”相對的是“素”“樸”:前者是社會的禍害,后者是救世的良方。 特別強調的是,“素”、“樸”都是指的是沒有攙雜“人為”因素的自然本性。老子以為智巧謀慮的產生就意味著純真本性的迷失,所以我們要防止智巧謀慮,恢復自然本真的狀態,見素抱樸。人們只有改變占有的觀念,擺脫貪欲的困擾,無執無為,順應自然,這樣才能恬然安適。這一點和孟子的“不失其他赤子之心”不謀而合。4.七十八章 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主。正言若反。 譯文: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而攻擊堅強的力量沒有超過它的,因為沒有什么能代替它。弱小之所以能勝強,柔之所以能勝強,天下沒有人不懂,就是沒有人肯去做。因此,“圣人”說:承擔國家的屈辱,,才算是國家的君主;承擔國家的災禍,才算是天下的君主。正面的話聽起來恰像是反語。 解讀:此章從生活經驗出發,引申出弱能勝強、柔能克剛的道理,其本質上也是強調“圣人”應該遵循的治國之道:即“受國之垢”,“受國不祥”。可用《老子》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來概括這種治國的“柔”性:老子用水做喻,就是告訴我們“圣人”能做到謙卑,言辭謙遜,才能使國家安寧。 這章中,“正言若反”是理解的難點。所謂“正言若反”,就是從反面來表述正面,從反面來表述肯定。《老子》中還有“大巧若拙”、“大直若屈”、“大辯若訥”等等,就是從否定的方面來表述肯定。“正言若反”是老子獨特的立言準則,是老子思想的一大特色。5.八十章 原文: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名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行望,雞犬之聲
相聞,名至老死不相往來。 譯文:國家小,人民少,有各種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險,不向遠方去遷徙。雖然有船和車,沒有地方乘坐它;雖然有武器裝備,沒有地方陳列它;使人民再用古代結繩記事的方法。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適,過得習慣。鄰國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吠的聲音互相聽得見,而人民知道老死也不相往來。 解讀:這一章。老子描述了理想中的“小國寡民”的社會狀態。他的總的要求是:棄而不用各種各樣的器具,讓百姓安土重遷。具體做法是:不用車、船等技術先進的器物,讓百姓出行困難;不用武器,就不會產生戰爭;不用文字,結繩而治,事情就簡單化,最后就能讓百姓衣服食無憂,安居樂業;和別的國家相鄰,卻能老死不相往來。這種“小國寡民”的社會理想,和老子“無為”的政治理想是相聯系的。他其實是主張回到遠古時代,并希望社會永遠停滯不再發展,是一種十分消極的思想,也沒有實現的可能性。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這里,老子營造的理想的生存之境:人們順天任勢,自然無為,不謀于占有,不為于“益生”,無互相攀比的觀念,知足知止,不為“人為”的欲望而奔波,沒有因貪婪而產生的追求,沒有為名利而發生的爭奪,從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人的一種理想的精神境界。五、【拓展延伸 】 1、我們如何看待老子的“無為”思想? 明確:無為的思想,本事就是一種“悖論”:人有思慮,有知識,有情欲,有作為,都是自然而然的,“有為”,本就是人類生活之必然趨勢,而故意去思慮,去知識,去情欲,去作為,實在違反人類生活的自然趨勢,去“人為”以返回“自然”,卻正是最大的“不自然”。道家的思想,對過去國人生活的萎靡不振,實應負一定的責任。 但是道家教人不以得失禍福毀譽窮達害心,脫除名利思想,依此修養,實可以得到一種精神的解脫。道家教人不要過分地傷毀自然,保養自己的精力,不胡亂地消耗,實在可以拯救社會的弊端。同時,道家在政治上極力反對干涉,反對專制,反對分等級,實在是有它的重要意義。 2、老子在他的著作中,一再強調“柔”“弱”的一面,我們該如何理解與評價? 明確:這一點,就是老子著名的“守柔若強”的思想。他在他的著作中,一再地強調這些思想,除了告誡統治者要謙虛謹慎,重視基礎(“圣人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之外,主要是要人們注意只有處于“柔”、“弱”的一方,才永遠不會被戰勝。就是說不要過分暴露自己的智慧、力量和優勢,要善于隱藏自己的強大,而且不要去競賽或者爭奪那種強大,要“貴柔”“知足”,這樣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韌性,就能戰勝對方而不會被轉化掉。 這是老子在總結世事經驗上得出來的,能開啟人生的指揮,所謂“哀兵必勝”、“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寧受胯下之辱”等等,就是在忍讓和屈辱中求得生存的可能,積蓄力量,用以奪取最后的勝利。這種人生態度,承續了不動感情、堅韌冷靜的理智狀態和不失主體活動的特征,目的是服務于家族、邦國和個體的生存,這是一種中國式的維護生存的生活辯證法。 六、【作業思考】 1、孔子在《論語》中也多次提到“道”,試論孔子的“道”與老子的“道”之間的異同。2、把下面四句話按恰當順序填入橫線處,使之成為連貫的一段話。 在先秦,主要有五種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俠人格,( ③ ) ;楊朱的貴我人格,( ④ )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 ① ) ;荀子的君子式人格, ② ;再一種便是莊子式人格了:獨來獨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來聚散,在一種遠離的姿態中顯出格外的美麗與灑脫。 (1)鋒芒畢露,正義在胸 (2)平和公正,循規蹈矩 (3)赴湯蹈火,摩頂放踵,利天下而為之(4)絕對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3、《老子》的四十章云:“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第四十二章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請結合所選第一章、第二十五章闡述老子的宇宙論。 4、預習《孟子見梁惠王》和《胠篋》,尤其是自己歸納整理其中的文言現象。
教學內容:分析本課
課標要求: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兩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學反思:
1.看圖學史是本課的一個特色。圖片比文字更直觀,且富有歷史感。在學習第一目“孔子及其學說”時讓學生先解讀一組圖片,初步形成對孔子生前身后的感性認識,為理性分析孔子思想做個鋪墊;在學習第二目“老子及其思想”時讓學生觀察“泉州老君巖”圖片,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都能感受到這尊雕像的精妙和老子的“無為”思想。
2.歷史學是嚴謹的,但學習歷史的方式可以活潑一點。學習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少不了解讀《論語》和《老子》。本課解讀《論語》不用平常的古文今譯,而是全班同學集體誦讀《論語》摘錄,了解其內容,再由兩個學生用現代文模擬對話。因為《論語》本是對話體例,模擬對話有助于學生理解其含義,又身臨其境,領略到孔子的諄諄教誨。在第一目向第二目的過渡中采用做一道選擇題的方式,用不多的時間讓學生在回顧儒家以德治國時發現另一種治國主張,在思想沖突中接觸老子的智慧。
3.為什么引入兩個案例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的價值在于它能指導當代的治國。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引入的案例應當是典型的。崔英杰案是今天中國城市管理不和諧的一個縮影,也許夏霖律師的辯護詞有助于我們理解它,“販夫走卒、引車賣漿,是古已有之的正當職業。我的當事人來到城市,被生活所迫,從事這樣一份卑微貧賤的工作,生活窘困,收入微薄。但他始終善良純樸,無論這個社會怎樣傷害他,他沒有偷盜沒有搶劫,沒有以傷害他人的方式生存。我在法庭上莊嚴地向各位發問,當一個人賴以謀生的飯碗被打碎,被逼上走投無路的絕境,將心比心,你們會不會比我的當事人更加冷靜和忍耐?”通過對這個案件的分析,有利于學生培養關心社會底層的仁愛的意識以及理解政府如何“為政以德”,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而學習老子思想時用的是2500多年后大洋彼岸的一個超級大國引用老子的“治大國若烹小鮮”的例子,這使學生在驚訝中思考老子思想的現實意義,發現原來“無為而治”能解決一些難題。
教學目標《老子》五章教學設計
1.了解老子這個存在爭議的名人。
2.理解“道”這一核心概念。
3.初步理解老子的哲學思想恰到好處地運用于生活和工作。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節選內容運用辯證法思維理解老子的哲學思想。
教學時數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老子》五章
老子道家學術孕育三千年的中國心靈雞湯助您洗滌心靈。 老子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所撰的《道德經》是一個知識寶庫內藏的哲理使不少迷茫的心靈得到解脫幾年前的《紐約時報》把老子列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二、老子以及《道德經》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曰聃約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間《史記》載“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楚國苦縣厲鄉今亳州市渦陽縣閘北鄭店)。春秋時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道教奉為教主或教祖。《老子西升化胡經.序說第一》:“以為圣人生有老容故號為老子。”
曾擔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圖書典籍學問淵博見周王室衰微棄官西去至函谷關遇見關令尹喜。尹喜請求他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終成了隱士“莫知所終”。
《道德經》又名《老子》文約義豐僅五千言卻包含著十分豐富深刻的哲學思想。老子哲學的核心思想是“道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說宇宙是一個自然產生、自然演變的過程天地萬物是依照自然規律發展變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學的精髓是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后相隨” 。他主張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認為“柔弱勝剛強”。這種觀點在一定條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視矛盾雙方的斗爭把轉化看成是無條件的循環往復。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張“無為”認為只有無為才能無不為反映了當時統治者的無力企圖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但他對“侯王”
的告誡如“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卻是很精辟的。
《老子》的歷史觀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死不相往來”。
老子哲學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學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響。自漢以后注釋《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國古籍中是罕見的。老子的思想可以說影響了后來整個中國哲學史的發展深深地影響了整個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
三、學習第一章
1、學生自讀(默讀+朗讀)。
2、學生討論(難詞難句理解)。
3、師生互動(難句疏通)。
4、老師引導師生明確:(出示幻燈一)
道是《老子》中最高的哲學范疇含義有:
(1)構成世界的實體。
(2)創造宇宙的動力。
(3)促使萬物運動的規律。
(4)作為人類行為的準則。
(5)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自然界最初的發動者。
5、段落小結:(出示幻燈二)
老子設立“道”這一個最高范疇主要是為了方便闡述其政治哲學和人生哲學而已。
本章旨在說明:(1)、道具有不可言說性精深玄妙;(2)、道是萬物的根源和初始其余的文字都是一個形容詞而已。
四、學習第二章
1、學生自讀(默讀+朗讀)。
2、學生討論(難詞難句理解)。
3、師生互動(難句疏通)。
4、老師引導師生明確:(出示幻燈三)
(1)本章總結了自然現象及日常生活經驗中矛盾對立依存轉化的例子由此推論出圣人應該遵循的治國之道(無為思想)。
(2)“生”“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創建、去發揮能動性去貢獻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而順著自然的努力所得來的成果卻不必據為己有。“不有”“不恃”“弗居”即是要消除占有的沖動。人類爭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擴張自己的欲望因而老子極力鼓吹“功成而弗居”的精神。
第二課時
一、繼續學習第二章
1、組織思考:怎么看待“清靜無為”?
2、學生討論。
3、學生代表發言。
4、老師引導師生明確:(出示幻燈四)
(1)人有思想知識情欲作為有為本是人類生活的自然趨勢。而有意地不作為以求返于自然原始實乃違反人之自然天性。
(2)、無為悖乎人類生活之趨勢逆乎生活創造進步之主流。受其影響國人生活萎靡不振道家之流毒亦難辭其責。
(3)然叫人減低欲望保養自身亦可救弊亦可養人。
二、學習第十九章
1、學生自讀(默讀+朗讀)。
2、學生討論(難詞難句理解)。
3、師生互動(難句疏通)。
4、老師引導師生明確:(出示幻燈五)
(1)具體論述治國主張反而論述該去除哪些東西。
(2)“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學習目標】
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經》。
2.掌握文中重要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等基礎知識。
3.理解選文的思想內容,思考其現實意義,學習“以喻說理”的寫法。
【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文中重要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等基礎知識,理解選文的思想內容。
難點:理解《老子》當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啟示意義。
【總課時數】
3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文學常識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春秋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與莊子并稱“老莊”。
老子做過周朝管理藏書的史官,相傳孔子曾向他問禮。
老子是有極大智慧的古代哲學家。他觀察了自然方面天地以至萬物變化的情狀,他觀察了社會方面歷史的、政治的、人事的成與敗,存與亡,禍與福,古與今相互間的關系與因果,他發現并了解事物的矛盾性比任何一個古代哲學家更廣泛更深刻。他把這種矛盾性稱為道與德。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
二、研習文本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注釋]
轂:gǔ,車輪的中心部位。當:在。
[譯文]
三十根輻條匯集到轂上,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車子的作用(車的功用正是產生于車轂的“無”)。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注釋]
埏:shān,揉和。埴:zhí,黏土。
[譯文]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備陶器的作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注釋]
戶牖:門窗。
[譯文]
開鑿門窗來建造房屋,有了門窗中空的部分,才具備房屋的作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注釋]
之:助詞,取獨。
[譯文]
所以“有”(車子、器皿、房屋)供人方便利用,正是“無”起了作用。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注釋]
企者:踮起腳的人。
跨者:跨大步的人。
見,同“現”。
長:有兩種讀法,cháng,長久;zhǎng,得到敬重。
[譯文]
踮[diǎn]起腳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穩,自我顯露的人不能顯明,自以為是的人不能彰顯,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會長久(或“不被人們敬重”)。
伐
會意字,表示用戈砍人頭。意思有:擊刺,砍殺;砍伐;攻打,征伐;功勞;夸耀。
矜
形聲字,本義是矛柄。夸耀,如自矜攻伐;拘謹,持重,如矜持。
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注釋]
其:它們。行:同“形”。物:眾人、世人。或:有。處:為、做。
物或惡之:人們對它有厭惡之情。
[譯文]
用道的觀點來看,(以上這些行為)就叫作剩飯、贅瘤,人們常常厭惡它們,所以有道的人不這樣做。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