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09
這是村居一等獎教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聯系課文內容理解詩句的意思,口述這首詩所描繪的情景。
4、借助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農村兒童生活的情趣,激發熱愛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通過朗讀、背誦,感受詩篇的語言美和情景美,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詞語是描寫春天的,能說給大家聽嗎?
2、指名說。
3、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描寫春天的古詩。是哪一首呢?
自讀課題。我們要學習的是《村居》。
二、初讀全詩,讀準讀通
1、釋題:在鄉村居住。
作者:高鼎,清朝人,善于描寫自然景物。
2、聽錄音讀。
3、自讀,要求讀準生字的音,讀通句子。讀后檢查:
⑴出示生字,讀準音,記住形。
⑵指導書寫,描紅,臨寫。
⑶指名朗讀,正音。
⑷跟錄音讀。
三、細讀全詩,解詞釋句,弄懂詩意
1、詩歌主要寫了哪個季節的什么景色?
2、小組討論,弄懂相關詞語的意思。
3、交流,你理解了哪些詞語?
草長鶯飛:野草旺盛生長,黃鶯自由飛翔。
拂:飄拂、拂拭、掠過。
堤:堤岸。
醉春煙: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
紙鳶:紙做的風箏。
4、詩句的意思知道嗎?
同桌互說后集體交流。
(早春二月,地面草兒旺盛生長,空中鶯兒自由飛翔,堤邊楊柳飄拂搖曳,仿佛也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孩子們放學回來天色還早,趕忙趁著東風放起了風箏,那心里別提多高興了。)
5、帶著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再朗讀全詩,讀出感情:
自讀──指名讀──糾正──指名讀──齊讀──跟錄音讀。
四、賞讀全詩,進入意境,熟讀成誦
1、看圖讀一讀這首詩,邊讀邊想,在頭腦中再現詩句所描繪的畫面,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作者寫出了我們兒童生活的樂趣,你喜歡這首詩嗎?練習背誦。
3、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當時你是怎么做的,心情如何?說一說。
五、作業
1、把《村居》這首詩描寫的內容編成一個小故事,講給同學們聽。
2、背誦。
3、抄寫這首詩。
【板書】
村居
草長鶯飛兒童散學
醉春煙
楊柳拂堤| 忙放紙鳶
早春
【教學反思】
《村居》是一首教了多年的古詩,在今天的教學中,又賦予它新的涵義。讓古詩融進生活,讓學生融進古詩,體會到古詩背后的內容,使學生在古詩文化的熏陶下,激起對祖國古文化瑰寶的熱愛之情。
春天是兒童的,在煙花三月美麗的日子里,使兒童步入自然,享受自然,放飛風箏,放飛自己的快樂和理想。兒童是春天的,兒童屬于春天生機的組成部分,兒童身上散發出的芳香是春天的細胞和色彩。當學生體會到兒童與春天融為有機的一體時,古詩背后的文化的乳汁已被學生挖掘并吮吸著,可謂水到渠成。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3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低)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中)
3、感受詞中田園生活的情景,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說一說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并寫下來。(中\高)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朗讀,理解詩詞的意思,體會田園生活的純樸和情趣。
難點:體會詞的意境。
教法與學法教法:讀議法學法:自悟法與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詞作,感知宋詞
1、課件出示(居)。
師:看屏幕,這個字讀什么?我們的祖先是這樣創造這個字的——出示“居”的古字演變。看到這個字你想到了什么?(家,所以有人說居然之家,還有人說安居樂業。)
2、出示“村居”。
師:看到這個詞,你又想到什么?矮小的房子,勤勞的人們,安靜的氛圍……這村子讓你有什么樣的感覺啊?
過渡:只是閉上眼睛想象,我們就覺出了村居生活的安寧、美好。那么讓你站在這村子邊,走進這村子里,真實地感受這美麗的村莊,你會做些什么啊?(作詩、畫畫、吟誦)是啊,有多少文人墨客面對著美麗的村居都忍不住心懷感慨,就算曾經在戰場上叱咤風云,金戈鐵馬。這樣的安寧還是觸碰了他心里最深的細膩,于是讓我們后輩人為之贊嘆的佳作就這樣破繭而出了。
今天我們就感受一下其中一位詩人細膩的感情,一起走進詩人辛棄疾的《村居》(板書)
3、簡介詞名
出示整首詞。
師:這和我們平時學過的古詩一樣嗎?這是我們接觸到的一種新的文體——
詞,它是詩的另一種形式,起源于隋唐之際,在宋朝達到鼎盛。古代的詞,都合樂而歌,故唐、五代時多稱為“曲”。這曲調的名稱叫“詞牌”。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詞的詞牌名是“清平樂”,又叫“憶蘿月”、“醉東風”。
4、簡介作者
辛棄疾,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二、初讀詞作
1、檢查學生自讀。
2、指導朗讀
師:古人詩興大發時,會情不自禁手舞足蹈,我們不妨也來效仿一下古人。(手舞上闋,足蹈下闋,合之)
三、詮詞釋意
過渡: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過這么多遍之后,你的眼前出現了什么樣的畫面?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指導朗讀)吳音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用家鄉話和老師說句話?翁:年齡大的老公公。媼,年齡大的老婆婆。師:這翁媼在干什么?相媚好?很親熱的在一起打趣交談。翁媼你們在聊些什么啊?(x翁、x媼)
過渡:你還看到了什么樣的畫面?
“大兒鋤豆溪東”(出示畫面)師:“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正需要x大兒來鋤草,來x大兒把你的辛勤勞動讀出來。
“中兒正織雞籠”(出示畫面)師:“看來翁媼的兒子們都是干將,那個字寫出了了中兒的專心工作?(織,所以這個字要?重讀。)指導朗讀。
“小兒臥剝蓮蓬”(出示畫面)師:“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小兒就在溪頭蓮蓬處。”小兒是怎么剝蓮蓬的?(臥在那兒剝蓮蓬)“臥”什么意思?(趴的意思)師:帶進詩中去讀一讀。好不好?為什么?師:那你是怎么理解小兒是怎么臥的?可以是趴著,可以是躺著,還可以是側著身子,想怎么臥就怎么臥,想怎么剝就怎么剝,怎么臥舒服就怎么臥。師:看他的神情,他怎樣剝的?送一個詞給他,他在剝蓮蓬時態度怎樣?(聚精會神、專心致志)想必他吃得也是(津津有味)。師:這樣的小兒讓我們覺得?天真,活潑、可愛、頑皮……那這樣的小兒在父母眼里就更受?所以“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那“無賴”指?可愛、頑皮。
2、(出示整首詞)師:我把你們看到的畫面全部呈現出來了,我認為還有一處重要的景色可以把大家看到的畫面連到一起,是什么?你發現了么?你看見了么?
“小溪”,溪上?——青青草。溪東?——大兒鋤豆。溪頭?——小兒臥剝蓮蓬。
這小溪簡直就是這幅村居圖的“點睛”處,因為有了這溪水,所有的畫面和諧地連接在一起,構成了完美的畫面。聽,這流水聲。這是一條什么樣的小溪?(涓涓的、潺潺的、嘩啦嘩啦唱歌的……)
師:閉上眼睛,伴著這流水聲我們眼前出現了矮小的房屋,溪上綠油油的茂盛的小草,呢喃著軟語的有點喝醉了的老公公和老婆婆。還有他們勤勞的兒子們以及那正在聚精會神剝蓮子的小兒子。這畫面多么的?——美。這美多么的讓人?——陶醉。你能不能陶醉著把這美讀出來?(讀的真美,老師也陶醉了,我們都醉在這吳音的美景中,“沉醉不知歸路”。)
四、合作探究
過渡:這種沉醉讓我們忍不住想走上前和翁媼聊聊天,問一問這是“誰家”的翁媼。(這是誰家的翁媼啊?)x翁啊,看您住的草房子這么矮小,您為什么這么開心啊?x媼啊,你的日子過得這么清苦,您怎么還有興致喝酒談心啊?x翁:你家這么多人就住在這茅屋里,冬天來了,你們怎么過?你們為什么還總是笑容滿面呢?(心安茅屋穩,家貧菜根香)
看著這和睦的一家人,我們不禁心生?羨慕。是啊,生處和平年代的我們尚且羨慕他們,何況處于戰亂之時的作者呢!辛棄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親眼目睹了漢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過上安寧的生活,一直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卻遭受奸臣打擊,被貶到遠離戰火的江西農村,一住就是十八年。這首詞就是他在被貶之后寫的。
你覺得作者喜歡這樣的鄉村生活嗎?他向往這樣的農村生活,因而會更加激起他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愛國熱忱。
五、總結課文
過渡:想象一下胸懷愛國熱忱的辛棄疾在看到這么美麗的村莊,這么和睦的家庭畫面時,會怎樣地合樂而歌?
你想聽聽嗎?可以跟著一起唱。
師:現在這和諧美好的村居就像這首詞當中的那條小溪緩緩地流淌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間,流淌永遠……
六、布置作業
1、背誦整首詞。
2、你喜歡這樣的田園風光嗎?試著把它改寫成一篇小短文。
3、你的家庭(或者老家)一定也有這樣的溫馨情景,這些情景一定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請你把它寫出來,寫成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詩歌。
附:板書設計
26 清平樂 村居
情景(茅檐、小溪、青草)
人物(翁媼)
生活:大兒鋤豆 美麗的村莊生活
中兒織雞籠 (村居)
小兒剝蓮蓬
教學反思:
從整個過程來說,這節課并沒有達到原本設計的要求,內容安排較多,學生接受的容量還達不到設計要求;課堂節奏過于舒緩,與題目“村居”的舒緩有過之。雖然保證了節奏的一致性,但是一些環節拖得太長,照顧全體學生,反而導致了一些學生吃不飽的現象。
但是,本課中的一些環節也真正使得學生們在傳統文化熏陶,語文素養提高和知識的掌握方法上得到了一些教育。在“踏歌”環節中,交給了學生一種全新的詩歌朗誦方法,不僅讓他們了解了我國傳統文化,而且在不知不覺中也記住了文章。舒緩的課堂氣氛雖然使得環節顯得有些拖沓,但是卻能夠保證全體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效果。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3個生字,會認4個新字。
2.了解詩意,體會詩中描繪的情景。
3.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學會生字、背誦課文是重點。難點是體會詩中描繪的情景。
課前準備 生字卡片、掛圖(或多媒體.課件)。學生準備:讀背自己知道的描寫春天景象的古詩。
教學時數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春天,萬物復蘇,景色優美,許多詩人都曾留下過贊美的詩篇。誰愿意背幾首給大家聽聽?
今天我們學的這首《村居》就是詩人高鼎描寫春天農村景致的佳作。
二、創設情景,整體感知
出示掛圖(綠草、飛鳥、河堤、楊柳、農房、炊煙、兒童、紙鳶等)或多媒體.課件。
描繪情境:春天到了,天空碧藍碧藍的,小草兒從地底下鉆出來了,小鳥兒在空中飛翔,在林中歌唱。河堤上,楊柳長出了嫩葉,柔軟的枝條在春風中輕輕搖擺。傍晚,農家的炊煙裊裊上升。這濃濃的春色,令人陶醉。農家的小孩子們放學后早早地回來了,他們正趁著這和煦的春風忙著放風箏呢!這就是《村居》中描寫的情景,同學們想去感受一下嗎?
三、自學古詩,讀準字音
1.請同學們自己輕聲讀讀這首詩。要求讀準字音,對照拼音把生字多讀幾遍,并記下來。
2.檢查3個生字和4個要求會認的新字的讀音。提示:
平舌音的字:散、醉
翹舌音的字:趁、紙
后鼻音的字:鶯
3.同學之間相互聽讀古詩,糾正讀音。
4.指名讀古詩,全班聽評是否讀得正確。
5.全班齊讀古詩。
四、進入情境,指導朗讀
1.請同學讀古詩,提出你想問的問題。
2.引導看圖,體會詩境、質疑,指導朗讀。
“草長鶯飛”——小草吐綠,鶯兒飛翔,形容春天的景象。
“二月天”——指春天。
“拂”——輕輕地擦過。
“春煙”——春天里農家的炊煙。
“醉”——沉迷,陶醉。
指名說說從這兩行詩中好像看到了什么情景?
指導朗讀:(“——”表示輕讀)
草長鶯飛 / 二月天,拂堤楊柳 / 醉春煙。
草長鶯飛,楊柳拂堤,春煙裊裊,春天的農村真美呀!小孩子們可不愿錯過這大好春光,他們正忙著干什么呢?(他們放學后早早回家,忙著在春風中放風箏呢)
“紙鳶”——風箏。
“東風”——春風。
“趁”——利用(時間、機會等)。
指導朗讀:(“· ”表示重讀)
兒童散學 / 歸來早,忙趁東風 / 放紙鳶。
五、想象畫面,朗讀背誦
1.分組練習朗讀。讓我們設身處地,邊讀邊想象詩中描繪的情景,自己反復朗讀,再在小組內輪讀,相互評議。
2.自由背誦這首詩。
3.指名背、齊背。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回憶詩中描寫了春天農村什么樣的情景,并說一說。
2.朗讀課文。
二、指導認字形,并寫字
1.指名讀生字(開火車讀。抽卡片讀等多種形式)。
煙 趁 紙
2.師生共同討論用什么方法記住這些生字。
煙:左右結構,左邊是“火”,右邊是“因為”的“因”。
趁:與“珍”比較,用換偏旁的方法識記。
紙:左右結構,左邊是“纟”,右邊是“氏”,下面不能多寫一點。
3.鼓勵學生用生字組詞語,盡量多組幾個。
4.指導寫字。
煙、紙,左窄右寬。趁,“走”字最后一筆捺畫要寫得平、長一些,“ ”的下面三撇要寫正。
三、完成課后練習第2題
(教師巡視,及時肯定或糾正學生的書寫)
四、背誦課文
五、完成課后練習第3題(說完后可以試著寫下來)
六、擴展練習
春天的農村還有哪些景象?請同學們利用星期天到農村去走一走、看一看、畫一畫、寫一寫,辦一份手抄小報。
板書參考
4 村 居
草長鶯飛 / 二月天,
拂堤楊柳 / 醉春煙。
兒童散學 / 歸來早,
忙趁東風 / 放紙鳶。
探究活動
舉行一個詩歌朗誦比賽。先在小組里比,再在全班里比。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3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了解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想象詩中描繪的情景,練習口頭表達。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熟讀、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你們學過很多古詩了,能想想哪些是寫春天的嗎?請你背給大家聽。
2.今天我們又要來學習一篇寫春天的古詩。(板書課題)
3.這首詩是高鼎寫的,這是詩人居住在鄉村寫下的一首詩,所以題目是《村居》。
二、圖文結合、初知大意
1.出示插圖,說說你看到了什么?(草兒萌芽,柳樹被風輕拂,孩子們正在放風箏。)
2.這首古詩寫的就是這美麗的景色。請大家自己去讀讀吧。
三、學習生字
1.正字音。注意“趁”是翹舌音,前鼻音,“紙”是翹舌音。
2.指導書寫。
趁:走字底,最后三撇要寫得短而傾斜。
紙:右邊是“氏”不要加一點,易和“低”字相混。
3.學生自由練習,老師巡視指導。
4.出示要求認讀的四個字。開火車讀。
四、感情朗讀,了解詩意
學習一、二句
1.指名讀第一句。其他同學想想這句詩寫了些什么?
2.指名說,老師補充。(二月,青草茁壯的成長,黃鶯飛來飛去)
3.齊讀第一句。指導停頓:草長/鶯飛/二月天,
4.春天的鄉村還有什么迷人的景色呢。我們繼續讀。
5.全班讀第二句。
6.看.課件師配音說:看,河堤上的楊柳,在茫茫的春煙中像喝醉了一樣吹拂搖蕩著。
7.誰再來看著.課件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8.學生看.課件自由說。
9.這么讓人如癡如醉的景色,我們該怎么讀好?
10.指名反復讀。老師指導。(河堤/楊柳/醉/春煙。)
11.全班齊讀一二句。
學習三、四句
1.指名讀。
2.老師解釋“紙鳶”就是指風箏。
3.四人一小組去讀這兩句,讀完后互相討論:讀了這兩句后,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4.指名朗讀。老師相機指導。(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5.男女比賽讀。
6.小組派代表說說,讀了這兩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五、背詩練說
1.自由背誦。
2.小組比賽背誦。
3.我們學完了這首古詩,你好像看到什么情景呢?請你說給同桌聽。
4.指名上臺說。
5.小結:詩人短短的幾句詩就寫出了鄉村春天的美麗景色。他寫得好,你們也說得很好。
六、板書設計
4 村居
草長/鳥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
教案點評:
《村居》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居住農村親眼看到的景象。全詩字里行間透出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贊美。教學中,從舊知導入,即復習了所學知識,又點明本課又是一篇寫春天的詩。結合圖片讓學生初步理解詩意,為有感情朗讀做準備。
加強課堂訓練意識,重視讀與說的結合,突破難點。傳統的語文教學注重教師的傳授,對課文的重、難點往往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復講解,但教學效果卻未必令人滿意。本.教案設計是通過想象詩中描繪的情景,練習口頭表達,進行說話訓練,從而突破難點。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