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09
這是古都的秋一等獎教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故都的秋》是傳統的散文名篇,在散文閱讀教學中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審美鑒賞訓練,使學生進入審美藝術的殿堂,從而使學生體悟情與景之間的關系,掌握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作手法進而學以致用。
但作為經典,《故都的秋》距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學生在領悟上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我以文眼“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為突破口,結合背景資料,師生互動,以品讀,聯想等方式進入散文的鑒賞。
首先我先和學生一起理出文章的寫作思路:作者通過對故都的秋的思念、描繪抒發了對故都的秋的眷戀贊美之情。接著設置五個總綱性問題:① 故都的秋最本質的特點是什么?② 找出帶有色彩和聲音的詞語說說作者描繪的秋聲秋色有何特點。③ 假如你是一個孤獨的漂泊者,面對如此冷清的秋色,傾聽如此微漠的聲響,你的內心會有什么樣的感受?④ 北京有最富有暖色調的香山紅葉,有游人如織的頤和園,作者寫沒有寫,為什么?⑤ 作者描繪了幾幅畫面?有什么特點?
從教學流程看,我覺得設計的是較有特色的,目的是較明確的,但并沒有完全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課后和其他老師及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我才意識到,一則課前學生預習的并不充分,對課文內容并不熟悉,感傷、悲涼的情感沒有較好的領出來;再則課堂品讀的時間不夠,學生沒能很好的進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之中,打亂了學生的接受心理,所以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并沒有想象中的那樣熱烈。
其實教材只是一個例子,對學生真實水平的關注才是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我應該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以學生為主體設置教學,多給學生品讀的時間,讓學生真正走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中去,才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與開放的思維,否則,就無法達到預設的教學目的。
“教育是一個開放的發展的體系,教學的模式絕非是一個條條框框的預設。倘若教師背著框框進課堂,無論是教師自己還是學生個體手腳都會被束縛,就不能成為活的課堂。”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注重在備課中多設想學生的接受能力,感受能力,多傾聽學生的意見, 真正做到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散文,作為中學階段的文學鑒賞教學,既不能像大學的文學課那樣進行教學,也不能只把它當作語言學、文章學的例證來進行教學,真正的文學鑒賞教學雖不排斥對作品語言的揣摩,對篇章結構和寫作特點的學習,但更重要的是要發揮和實現文學的社會作用,給學生的情趣、才華、品質和思想造成一種優良的深遠的影響。它既要落實語文課聽說讀寫的基本目標,又要志在長遠,給學生一塊感受生活、體味人生、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的園地。在《語文課程標準》中,首先就明確了語文課程的性質和地位,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這就是說,語文教學重在培養學生語文能力,使學生逐漸掌握語文工具的過程中,同時受到文化、文學、思想、情感的熏陶。
因此,在教學設計上,我始終貫穿著“自主、合作、感悟”的教學理念,采用由“感受”到“領悟”這種漸進發展層次,通過引導學生認真品味散文的語言,并通過語言感知作品中呈現的物象,深入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陶冶學生的情操。記得上這一顆時也正值秋天,當時的環境使學生能很快地進入教學情境。我用了一個課時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對散文進行鑒賞。開篇的音樂和我的聲情并茂的導讀奠定了良好的課堂氛圍,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鑒賞欲望。學生們爭先恐后起來,課堂不時碰撞出火花,一些不愛說話學生也搶著發言,氣氛相當活躍。教師的真情獨白深深的打動了學生,贏得全班熱烈的掌聲,課堂教學推向了高潮,整個教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過這次教學,我思考著在高中的散文教學中,如何通過美讀引導學生鑒賞,如何在文學作品中感受人文精神,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品質等,探索出高中語文新的教學模式。我的幾點思考如下:
一、在自主學習中注重美讀
詩人荷爾德林曾說:“人,詩意的棲居在大地上”。語文教師最大的職責應該是讓語文與學生的生活對接,讓語文活動成為學生的精神活動,讓語文的詩意充盈學生的瑰麗人生,提升學生的生命品質。而語文教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永不落幕的舞臺,每一個教師都可以找到最適合于釋放才能的契機。我認為,美讀可以點燃學生介入語文的熱情。美讀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也是獲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徑。它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躍出紙面,形成學生的立體思維,從而感受到審美對象的美。王尚文先生在《語感論》中對美讀有過確切的詮釋:“美讀就是用心地讀,只有當學生的心靈完全沉浸于言語作品時,聽讀類的輸入型語感圖式就可以得到開拓與改造”。
在教學實踐中,老師們往往忽略了教師的美讀的示范、感染作用,而只僅僅通過錄音材料,或個別朗讀較好的學生的表演來點綴。而我在教學中,強調了教師的美讀。在精心挑選的貼近課文感情基調的背景音樂的烘托下,我富有感情的對課文片斷的朗讀,很快感染了學生,使學生進入到文章營造的氛圍里,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每個個體再獨自進行美讀,就能初步體驗到文章的精微與高妙之美,為后面的探究創新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在合作探究時,將“品”與“讀”結合
當然這個讀不僅僅是單純地教師的讀、學生的讀,而是通過大家的合作學習,將“品”與“讀”結合,將品析景物,揣摩語言與學生的美讀結合起來,這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如何欣賞其中的景物描寫,我選擇了從審美的角度讓學生品賞出景物描寫的精彩細膩。學生通過個體品讀,歸納出那一幅幅北國的秋景圖,都是作者調動了各種感覺來描寫的,給讀者以各方面的美的感受。所寫之景,都是作者的生活經歷和真切感悟,都是故都有代表性的,具體而形象,能喚起大家豐富的想象。我改變了用提問的方式帶動學生學習,而是鼓勵學生,讓他們合作探究,喚醒他們的主體意識,讓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自主性、創造性充分釋放。他們通過品讀,抓住某些關鍵詞語、句子品析作者筆下的秋,并融入自己獨特的情感 體驗。學生有了深入的理解,獨特的感受,再讓他們自己美讀就會收到良好的效果。這樣,品一品,讀一讀,在品中推動朗讀,在朗讀中加深品味。課堂氣氛開始變得活躍起來,大家爭相起來談看法,談體會。這里的發言,沒有固定的模式,標準的答案,有的是一個百花齊放的舞臺,每一個個體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發展,就連平時特別膽小說話就臉紅的一個女生居然兩次主動舉手和大家交流,當時確實給我一個驚喜,同學們也都投之以欣賞的目光。教學中這種給老師、給學生的異外驚喜,也是推進學生自我主動發展的潛在動力。而另一位同學對落蕊圖的細膩體驗以及她感性、動情地對她所喜歡的幾個句子的美讀,贏得了全班同學熱烈的掌聲,形成了這節課的第一個高潮。
三、感受人文精神,培養創新品質
在這篇散文中,郁達夫從生活中體驗到許多悲苦與憂愁,但是他沒有徹底消沉,而是依然懷著一顆追求真善美的心靈,以審美的心態和眼光來觀察故都的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美好的一面,表現出作者的人文關懷。學生通過品讀,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新見,在這種氛圍中,他們不僅能理解作者對故都秋的那份美好情感,感受到作者從文中體現出的人文精神,更為可喜的是,他們由此延伸開來,有所發展、創新,結合自己的生活,談到了對作品的獨特見解,甚至有不同于文本的聲音,盡管有的觀點淺顯甚至模糊,但它們都是學生的真實情感體驗,是創新精神的萌動。課堂氣氛的輕松自如,為大家敞開心扉提供了機會,就是平時對語文不是特感興趣的幾位男生也爭取到發言機會,談到自己對秋的感悟。這種氣氛特別容易讓人激動,也營造了師生互動、對話的平臺,我也即興談到了自己對秋天的感悟。伴隨著我的生活經歷和真實感受,我忘情地流下了眼淚,全體同學為我的真情所感染,報以熱烈的掌聲,形成這節課的第二個高潮。這是我始料不及的,因為這一環節事先沒有準備,也無法準備,當時我特別感動。
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當教師與學生一起深入作品之中涵詠品味,受到感染的時候,當師生的思想感情與作品的思想內容融為一體,并進而引發新的聯想,迸發新的靈感,產生新的感悟的時候,語文課就會成為師生互動的學習過程,共度的情感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打開感情的閘門讓人性化了的生活款款步入我們的課堂,讓真情在我們的課堂恣意流淌,所到之處,必將鮮花盛開,風光無限。
回顧這節課的教學,還有很多的不足和遺憾,但它體現了我在平時教學中的一種執著,即希望在課堂能讓學生自主學習,師生合作探究,從而達到一種完美的教學境界,為此,我一直追求著。在我看來,完美的教學必定有兩個不可或缺的條件,那就是深刻與真誠。所謂“深刻”意味著能夠給學生匠心獨運,別一洞天之感,能夠喚起學生的驚異感和想象力,能夠使學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當然,所謂“深刻”總是相對的,這首先需要教師對教學對象有充分的了解,使教學的目標是通過學生的努力可以達到,即“跳起來就可摘到桃子”。而所謂“真誠”,意味著師生之間坦誠率直,彼此都盡情地表露瞬間的感悟和態度,意味著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出自內心真實的感受,所表達的一切都是從心靈深處流溢出來的切膚之感,沒有故作姿態,沒有“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無奈與空洞,有著自然、真切與和諧之美。實踐證明,當老師以真誠的自我對待學生,坦率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思想、情感時,學生就會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的真實思想和感受,真正做到心心相印。師生之間這種以誠相待,彼此不斷進行各方面、深層次的溝通和交流,促進了教學生機勃勃地開展。我相信,學生一定能從中感受到人性之美、人倫之美,人道之美;感受到理性之美,科學之美,智慧之美;感受到人類心靈的博大與深邃,人類所創造的文化的燦爛與輝煌;一定能喚起學生對生活的熱愛與柔情,對未來生活的熱烈憧憬和樂觀、正直的期待,能以新的眼光審視生活,洞察人性物理。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自主、合作、創新是我們今天所處的這個時代賦予教育的品格與內涵。它是對傳統教育的一種挑戰,它要求我們關注每個生命質量的提升,關注每個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新時代的教育需要我們重新定位教育的價值追求,從教育方式到學生的學習策略,從師生關系到同伴關系,都需要有助于具有自主、合作、創新精神與品格的人的充分發展。
確立這一新的教育觀念,將有助于我們站在時代的高度來自覺反省、檢討我們以往的教育,有助于我們只爭朝夕地克服應試教育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壓抑,對創新能力的摧殘,對創新型人格的蔑視,有助于使素質教育的推行有更明確的方向,有助于素質教育的實施落到實處。
雖然《故都的秋》距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學生在領悟上有一定的困難,但是以寫景散文的角度去理解,難度就變小的多了。
因此,我以文眼“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為突破口,結合背景資料,師生互動,以品讀,聯想等方式進入散文的鑒賞。在教學設計上,我始終貫穿著“自主、合作、感悟”的教學理念,采用由“感受”到“領悟”這種漸進發展層次,通過引導學生認真品味散文的語言,并通過語言感知作品中呈現的物象,深入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陶冶學生的情操。
首先我讓學生一起理出文章的寫作思路:作者通過對故都的秋的思念、描繪抒發了對故都的秋的眷戀贊美之情。
接著設置五個總綱性問題:
①故都的秋最本質的特點是什么?
②找出帶有色彩和聲音的詞語說說作者描繪的秋聲秋色有何特點。
③假如你是一個孤獨的漂泊者,面對如此冷清的秋色,傾聽如此微漠的聲響,你的內心會有什么樣的感受?
④北京有最富有暖色調的香山紅葉,有游人如織的頤和園,作者寫沒有寫,為什么?
⑤作者描繪了幾幅畫面?有什么特點? 從教學流程看,我覺得設計的是較有特色的,目的是較明確的,但并沒有完全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課后和其他老師及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我才意識到,一則課前學生預習的并不充分,對課文內容并不熟悉,感傷、悲涼的情感沒有較好的領出來;再則課堂品讀的時間不夠,學生沒能很好的進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之中,打亂了學生的接受心理,所以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并沒有想象中的那樣熱烈。
其實教材只是一個例子,對學生真實水平的關注才是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我應該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以學生為主體設置教學,多給學生品讀的時間,讓學生真正走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中去,才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與開放的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自主、合作、創新是我們今天所處的這個時代賦予教育的品格與內涵。它是對傳統教育的一種挑戰,它要求我們關注每個生命質量的提升,關注每個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新時代的教育需要我們重新定位教育的價值追求,從教育方式到學生的學習策略,從師生關系到同伴關系,都需要有助于具有自主、合作、創新精神與品格的人的充分發展。
確立這一新的教育觀念,將有助于我們站在時代的高度來自覺反省、檢討我們以往的教育,有助于我們只爭朝夕地克服應試教育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壓抑,對創新能力的摧殘,對創新型人格的蔑視,有助于使素質教育的推行有更明確的方向,有助于素質教育的實施落到實處。
《故都的秋》這篇文章講過好多次了,以前老是跟著教參跑,一直找不到要點和特色,這次似乎有些新發現。
對于學生來說,《故都的秋》主要存在的問題是文章傳遞的美感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審美經驗有較大的距離。最大的難題在于“悲涼”與“衰亡”如何成為一種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課前就把教學目標定為“體會另一種不同的美,填補學生某些審美經驗空白”,也就是要以“美、審美、審美修養”為切入點。
“美”經常主觀的,這就需要從理清寫景狀物散文的“物-我”關系入手。通過作者所選擇的物象及其特點來考察作者所追求的美的特點,并以此體察作者心靈世界。方法有兩點,一是宏觀上的,要“把握結構、理清思路”;一是微觀上的,要“品味語言、領悟感情”。
宏觀把握相對容易,因為這篇文章本身結構比較清晰。全文14段,首尾兩段分別互相照應,構成一個圓形結構。中間10段具體描寫秋景,分別寫“秋晨、秋槐、秋蟬、秋雨、都市閑人和秋果”。第12段的議論、抒情是在對秋的具體敘述后自然引發的,歸入前一部分應該比較合理。
微觀的文本細讀主要兩個層次,一是語言形式與情感關系方面的,一是景物與情感的關系方面的。
語言形式和情感關系方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告訴我們,“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不同的語言形式往往是不同情感的某種隱喻或表征。比如首句“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這是一個變式句。常式句表述為“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這樣的變式使得作者的情感得以強化。再如“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一句。這里有一種強烈的對比在里面,一方面“從杭州至青島”、“更要從青島上北平”把他的行蹤敘述得很“啰嗦”;費盡周折無非是“不過想品味秋”。費盡周折的行程,原來只為了一個小小的目的。強烈的對比,也就突出了作者對于“秋”的極大向往,極大的向往也就傳遞出作者對秋的深深感情。文章中還有其它諸如此類的表達,引導學生體會這種表達對于提高他們對語言的敏感度是很有好處的。
“景物與情感的關系”是寫景狀物散文的一個重要教學內容。對于學生來說,一般的景物容易理解,而有特點、個性化的景物與感情的關系就不好理解了。這篇文章寫所的景物都不是一般的.,而是個性鮮明的,比如“破屋”、“秋草”、“落蕊”、“衰弱的蟬聲”等等。所有這些景物不僅僅如作者自己說的是“悲涼”,它們更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衰亡”或“即將衰亡”。現實的景物是連續不斷的,之所以要選取這些景物,肯定是這些景物與“我”的內心有某種的契合。而“我”首先是生命的存在。所以,我們普通人都會贊美生命的生機蓬勃。可是,這里卻是向往“悲涼”和“衰亡”,“悲涼”、“衰亡”倒成為一種美了!對于學生來說是個大問題。
從道理上說,我們對于美的體會,或者我們之所以會認為某種外物是“美”的,肯定是這種外物引起了我們內心的某種滿足和愉悅。前文說過,一般情況下“美”是主觀的。但這種主觀是表面的,實則是客觀的。這種客觀性說明,文章所寫的景物和表達的情感與全人類的某種情感相契合,否則這篇文章也就不會引起大多數人的共鳴。孫紹振教授分析這篇文章時有一句話:“凡屬于生命的景象都有感悟生命的價值。生命的蓬勃自然可以激發內心歡愉的體驗,直面生命的衰敗,啟示生命的周期,逼起悲涼之感,也是一種生命的感受。”這的確非常有道理,衰亡也是一種生命的啟示,讓我們去體會生命的存在。但我覺得似乎還不夠,所以便引用弗洛伊德的學說。他認為人有兩個基本的源動力,不光有“求生”的本能,還有“求死”的本能。也就是說,在人的潛意識中都存在著某種“求死”的傾向,而這里的外物的衰敗恰恰激發了人的這種意識,讓我們的“向死”的本能得以某種程度的滿足,也就引發了美感。當然,這一點對于學生來說,可能是太難了。
從教學設計的角度看似乎是挺合理的,但在實際操作中卻有很多困難。我們可以用三種層次來判斷學生對文章的把握程度:一是內容的把握,一是情感的理解,一是美感的體驗。前兩個問題比較容易解決,也是一堂語文課要求全體同學都應該達到的目標;但第三方面卻非常不容易。隨便從文章中挑了幾個詞,我相信很多同學都不能深切體會(是“體會”,不是“理解”)到那種感覺。比如什么是“清”,什么是“悲涼”,什么是“落寞”?為什么這些感覺是一種美?曾經體會到這種美感嗎?能不能假設一個情境來體驗體驗?確實好困難,我相信一般人都覺得不容易。而這些地方恰恰是最為重要的東西,也就是一種文化的、藝術的感覺。我總認為,語文難的地方不在那些“實”的知識與能力,而在于這種“虛”的思想與情感。當然,這種虛的藝術感覺需要有一定的知識與能力的奠基,是不斷“熏染”出來的。所以得一天一點積累,一天一點感悟,得慢慢來,急不得。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