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9
這是聞王昌齡左遷教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
2.聯系內容理解詩句的意作文吧https://wWw.ZUoWen8.CoM/思,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
3.通過誦讀這首詩,體會詩人對朋友的同情和關切之情。
教學重難點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重點)
2.聯系內容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體會詩人對朋友的同情和關切之情。
二、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同學們,在我們的文學長河中,有一顆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詩。有成就的詩人更是數不勝數,在盛唐詩壇上,王昌齡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寫邊塞題材著稱,特別擅長七絕。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與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齡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與李白的傲岸不羈有著相似之處。王昌齡貶龍標尉的時間不可確考,有人推測大約在天寶七八年間。李白從天寶三年離京漫游,此時正在揚州,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給遠方的友人。
(二)、作者介紹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我國歷史上,被稱為詩仙。其詩風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并稱“李杜”,是華夏史上最偉大的詩人。
(三)、學習詩歌
1.教師范讀,領讀詩歌
2.請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古詩。
3.學生自讀體會。
4.交流(1)指名讀課文,要求讀正確,讀通順。(2)詩中沒有單純的寫景,總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聯系《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寫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詩的開頭寫景為什么選取“楊花”“子規”來寫?(3)“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一名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請簡要分析。(4)從這首詩中你體會到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詩人與老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5)你從哪里體會到的?
(四)、詩歌賞析1.詩中融情人景,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的句子是: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寫“楊花”且“落盡”是先點時令,這樣的“暮春”在古詩中是一個花與淚同落的季候,這就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楊花”漂泊無定,暗寫王昌齡被貶荒僻之地給人的飄零流落之感;“子規”即杜鵑,在我國古典詩詞中,它總悲哀凄慘地啼叫著。因此,可以說,詩中開頭一句的寫景,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現。2.這首詩很能打動人心,得益于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的恰當運用,選擇一個角度,聯系詩歌內容略作分析。運用了擬人的表現(修辭)手法,分析:“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作者在這里把明月和輕風人格化了,把未來無知無情的明月,變成了一個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什么叫把客觀事物人格化?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賦予客觀事物,讓它同樣具有情感。通過把明月人格化,讓明月成為自己的替身,伴隨著不幸的友人到偏遠荒涼的所在。同時,還不僅表現出詩人和朋友的心靈都如明月般純潔光明,而且也富有只要明月還在,兩人的友誼就會像皓月一樣長存之意。3.“直到”的“直”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參考答案:表現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達朋友身邊的焦急的心情。明月雖可寄托,長風雖然迅疾,但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邊畢竟需要時間,作者希望長風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點把自己對友人的牽掛與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邊。“楊花落盡子規啼”寫了哪些事物?有什么作用?含有作者怎樣的感情?作用:(1)點明時令:點明時令,暮春時節。(2)渲染氣氛:黯淡,凄楚的氣氛。楊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規啼鳴:離愁別恨,與友人分離的痛苦。(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這句話中,含有對友人遭遇的同情,對友人離別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三、嘗試背誦。
四、相同題材詩歌交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別董大》等。
教學目標:
1.積累“落盡、子規、愁心”等文言詞匯。
2.了解詩詞有關知識;詩歌五首表達的思想感情。
3.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4.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詩歌,準確背誦詩歌;
5.了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6.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知識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誦讀并背誦。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內容。
教法學法:誦讀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欣賞品味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作者簡介
李白,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人.他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還有“詩仙”之稱.著有《李太白全集》。
2、自主:題解,作者。
1.題解。
(1)聞:聽到,聽說。
(2)左遷:古人尊右卑左,即貶謫。
(3)龍標:今黔陽。
整體翻譯:聽說王昌齡被貶到龍標遙寄此詩。
2·作者。
李白:唐代偉大浪漫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人稱“詩仙”。
3.王昌齡:唐代著名邊塞詩人。詩家天子,七絕圣手。因“不護細行”被貶龍標(黔陽)尉。
3、讀詩品詩
指導朗讀詩歌
4、感悟詩意
楊花落盡啦,子規鳥兒不住地在啼,聽說你遭貶了,被貶到龍標去,一路上要經過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吧,伴隨著風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品詩欣賞
首句寫景兼點時令,而于景物獨取漂泊無定的楊花,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在內,切合當時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于景中見情,所以次句便直敘其事。“聞道”,表示驚惜。“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五溪,雄溪、樠溪、酉溪、溪、辰溪之總稱,均在今湖南省西部。)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見。
后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飄到龍標。
6、總結
楊花:漂泊無定
寫景:離愁別緒
子規:不如歸去
明月:陪伴友人、抒情、關懷、思念
主題:表達了朋友的關切和同情
探究
1.在詩中找出與懷化有關的內容。
答:龍標、五溪、夜郎。
2.作者為何要寫楊花與子規?
答:寫“楊花”且“落盡”是先點時令,這樣的“暮春”在古詩中是一個花與淚同落的季節,這就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楊花”漂泊無定,暗寫王昌齡被貶荒僻之地給人的飄零流落之感;“子規”即杜鵑,傳說它是蜀國國王杜宇魂化而成,叫聲凄涼哀婉。因此,可以說,詩中開頭一句的寫景,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現。
3.作者為何“寄愁心與明月”?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答:遠在揚州、行止不定的詩人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給千里明月,向老友遙致思念之憂了。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這里既有對老友遭遇的深刻憂慮,也有對當時現實的憤慨不平,有懇切的思念,也有熱誠的關懷。
4.本詩主題是什么?
答:借月抒懷,表達驚訝、悲憤、同情、關切、安慰之情。
第二課時
課堂同步練習
教學目標:
1.知人世:背景、作者。
2.誦讀詩:學會誦讀,在吟詠之中加深理解,熟讀成誦。
3.賞析詩:從形象入手,體會詩的意境,領會詩所表達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理解重點詩句的含義;整體感知詩的意境。
教學難點:體會情景交融、客觀景物人格化的藝術手法;品讀背誦全詩,體會作者對朋友的同情和關切之情。
教學方法:朗讀、研討。
課型:新授課。
課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新唐書·文藝傳》載王昌齡左遷龍標尉,是因為“不護細行”,也就是說,他的待罪貶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問題,而只是由于生活小事不夠檢點。在《芙蓉樓送辛漸》中,王昌齡也對他的好友說:“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即沿用鮑照《白頭吟》中“清如玉壺冰”的比喻,來表明自己的純潔無辜。李白在聽到王昌齡遭遇以后,寫了這首充滿同情和關切的詩篇,從遠道寄給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二、作者簡介:
李白,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人。他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還有“詩仙”之稱.著有《李太白全集》。
三、背景介紹:
王昌齡是盛唐詩壇上一位以寫邊塞題材為主的著名詩人。他特別擅長寫七絕。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與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齡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與李白的傲岸不羈有著相似之處。據說李白從天寶三年離京漫游,到揚州時,聽到王昌齡被貶龍標尉這個不幸的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給遠方的友人。
四、標題解說:
龍標:今湖南黔陽,唐時甚僻。詩中指王昌齡,古人常用官職或任官之地的州縣名來稱呼一個人。左遷:古尊右卑左,即貶官。
聽說王昌齡被貶到龍標,(我)在這遙遠的地方寫下這首詩寄給他。
這首詩是作者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的抒發感憤、寄以慰藉的好詩。
五、聽讀課文:
注意讀準字音,并用“/”劃分詩句的節奏。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六、感悟詩意,鑒賞意象
樹上楊花落盡,杜鵑鳥在不停地啼叫,聽說你被貶到龍標去了,一路上要渡過五條溪水。
我把這顆為你而憂愁的心托付給天上的明月,讓它伴隨著你一直走到被貶的偏遠之地夜郎以西。
詩中寫的景物有哪些?這些景物有何內涵?
楊花、子規、明月
“楊花”即柳絮,有漂泊無定之意。
“子規”即杜鵑,在我國古典詩詞中,它總悲哀凄慘地啼叫著。
“明月”代表思念,自古以來就有遙寄相思之意.
七、品詩欣賞
1.寫楊花,子規的啼鳴這兩個意象的作用是什么?
(1)點明時令:暮春時節
(2)渲染氣氛:黯淡、凄楚的氣氛。楊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規啼鳴:離愁別恨,與友人分離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2.這句景物描寫中含有作者怎樣的感情?
對友人遭遇的同情,對友人離別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3.寫景的目的:
一般詩文,寫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為了抒情,絕大多數景物描寫本身,就蘊含了作者的情感。寫景是為下面那兩句為抒情鋪墊。
4.本詩是怎樣描寫景物的?
有聲有色視聽結合動靜結合
八、合作學習
詩中哪一個字真實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感情?
愁1、對朋友遠行的擔憂;2、對社會的憤慨不平;
3、對朋友的思念之情;4、對朋友遭貶的同情。
九、寫法探究
作者為什么把“愁心”寄與“明月”?
作者說自己心中充滿了愁思,無可告訴,無人理解,只有將這種愁心托之于明月;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自己和朋友都可看見她,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將愁心寄與,別無他法。通過詩人豐富的想象,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竟成為了一個富有同情心的人(擬人),她將詩人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帶到了遼遠的夜郎之西。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對好友身遭貶謫的同情,是對好友長途跋涉的擔憂;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單的一種情懷……所有這些,真切地傳達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貶后的心靈震撼以及由此而引發出來的強烈的主觀感情。同時詩人給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屬性,它竟會隨風逐月到夜郎西。這種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想象驚人,氣概超逸,筆勢靈動,充分地顯示出李白的藝術個性,這也是《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之所以有長久的藝術魅力的真正原因。
十、板書總結
寫景敘事:揚花子規聞道過五溪
抒情:愁心明月輕風直
主題:詩人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表達了對友人的深切同情和關切的思想感情
十一、課外知識拓展延伸
你還記得哪些關于明月的詩?(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張九齡《望月懷遠》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柳永《雨霖鈴》李白《古朗月行》《把酒問月》《月下獨酌》
十二、布置作業:
1、背誦全詩。
2、調動你的聯想和想象寫一段描寫月亮的文字,其中至少使用兩種修辭手法。(不少于60個字)
一.目標設計
1.知識與技能
(1)教會學生誦讀,讓學生在吟詠之中加深理解,熟讀成誦。
(2)引導學生從形象入手,體會詩的意境,領會詩所表達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幫助學生了解有關詩歌產生的歷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2.德育滲透點
這五首詩富于藝術感染力,有的氣勢充沛、景象宏闊;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時傷別,憂國思親;有的以理入詩,發人深思。學習時要注意體會。
3.重、難點
重點:熟讀、背誦
難點:理解詩句蘊含的情理
二.課時安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1課時
三.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可由唐詩及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導入。
(二)明確詩歌講求節奏、平仄、押韻、語言凝煉、含蓄、形象的特點,向學生提出學習要求。
(三)誦讀——體會詩的韻律美
1.聽錄音,要求學生標出節奏、韻腳,注意語速。
2.學生范讀,師生點評。
3.全班齊讀,加深體會。
(四)研讀——品味詩的意境美、情感美
1.學習《使至塞上》
①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整體感知全詩。
②小組討論:說出這首詩所表現的事、景、情。
③王維的詩曾給后世影響極大,人們評其詩,總言“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意即其最擅長寫景。品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妙。并根據這兩句詩的描繪發揮相象作一幅畫。
④有感情朗讀,當堂背誦。
2.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①釋題,思考:你從此詩的標題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②指名讀,思考:
A.你從哪些詩句可看出龍標這被貶之地極偏遠?
B.哪一個字真實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感情?
C.當得知好友被貶到荒涼僻遠之地、旅途艱辛,假如你是李白,會有怎樣的感情?
③討論:
A.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難過之情也融入了所見之景中。那么詩中寫景的詩句是怎樣表現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
B.作者還大膽想象,以一種大膽新穎的方式來向友人表達對其不幸的同情、關懷和牽掛,這種方式好在哪里?
(理解將客觀景物人格化的藝術手法)
④有感情朗讀,當堂背誦。
(五)布置作業:
1.背誦這兩首詩,熟讀后三首詩。
2.品讀李煜《虞美人》,完成課外作業P68練習。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