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4
這是竹石一等獎教案,是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背誦古詩。
2、在品讀感悟中領悟古詩的含義,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
3、復習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并適當拓展閱讀。
4、品味題畫詩的藝術美。
教學方法
1、教法。根據學生的特點,圖文結合創(chuàng)設情境,運用嘗試教學法,如繪畫、配樂呤誦等,充分調動學生的想像來體會詩中的景象,以此來落實重點。并用舉一反三法來開拓學生視野,感受竹子的精神,更加喜愛祖國語言文字,更加熱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此來突破難點。
2、學法。學生通過讀讀畫畫,讀讀講講,做嘗試的練習 ,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
教學重點: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
教學難點:領悟詩歌的意境,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過程設計:導課激趣、明確目標;小組分工,探究學習;匯報展示,學習評價;總結學情,拓展提高。
一、導課激趣是前提(課件展示優(yōu)美的題畫詩,從視覺上激發(fā)學生了解的興趣)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一二兩三節(jié),四五六片葉??梢杂L霜,亦可戰(zhàn)冰雪。
雨后龍孫長,風前鳳尾搖。心虛根柢固,指日定干霄。
提問:這幾首詩有兩個共同的特點,哪個同學知道?
回答:一是都是題畫詩,二都和竹子有關。
清朝有個身世坎坷的詩人畫家,也是書法家,他也有一首可以算作他的題畫詩代表作的作品,誰知道這個作品和它的作者?
板書課題《竹石》和作者鄭燮。
1、 展示詩人畫像。
2、小組討論:我們要怎樣學習這首古詩?學生交流,老師適時補充
(1)了解作者生平時代,以促我們了解詩歌的意思;
(2)了解題畫詩詩歌的特點;
(3)學習從詩和畫兩方面品味作品;
(4)重點是解讀詩意,領悟竹子的精神;
(5)注重停頓和聲調的高低,學習朗讀,讀出詩中情感;
(6)探究托物言志的寫法,學習運用。
3、小組分工合作,學生自我探究,教師巡回指導。
二、小組展示學習成果,小組學習評價。
1、作者生平及故事(一組展示)
(1)江蘇興化人,揚州八大怪之一……
(2)寫過“難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3)早年家貧,中進士,曾任山東范縣、濰縣知縣,后因幫助縣民訴訟得罪地方豪紳而罷官(辭行前,百姓跪請挽留,板橋當即題詩:“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做魚竿”說他兩袖清風回揚州吟詩作畫去了,表現(xiàn)得十分坦蕩、灑脫)
(4)故事:一天,鄭板橋聽說鎮(zhèn)江江心有座焦山,風景優(yōu)美,栽了許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攤開紙作畫,畫上留下了許許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莖蔥蔥,枝葉扶疏,配上一兩塊清奇古怪的石頭,題上幾句妙趣橫生的詩文,讓人耳目一新。
(5) 鄭板橋人稱“詩書畫三絕”,特別是他畫的竹蘭、山石,形象逼真,姿態(tài)萬千。留下了許多名畫——竹石圖、叢竹圖、墨竹圖、蘭竹芳香圖……
2、查找有關資料了解題畫詩的特點以及其他題畫詩拓展。(二組展示學習成果)
特點:在中國畫的空白處,往往畫家本人或他人題上一首詩。詩的內容或抒發(fā)作者的感情,或談論藝術的見解,或詠嘆畫面的意境。(化靜為動;變無為有;借題發(fā)揮。三大特點)
學生可能找到的題畫詩有:
墨梅 王冕(元)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元詩人王冕自題《墨梅》詩:“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惠崇春江晚景【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更多的是我們平時教同學畫的幾首竹畫題詩。
比如導入時的幾首竹子題畫詩。
3、三組從詩和畫兩方面品味詩歌。
鄭板橋的擅畫蘭竹,在他的繪畫作品里,蘭和竹畫得最好,他的繪畫作品中蘭竹圖是代表作,但是在題畫詩中,竹石圖是最好的,因為不僅竹子畫得好,詩歌也很好的抒寫了詩人的內心世界。奇石、疏竹,配以清新怪僻的六分半書,使板橋畫有了極高的藝術成就。
詩人在詩中,托物言志,將自己比作竹,他愿意咬定青山,不向世俗的歪風邪氣所屈服。詩人的畫有極高的藝術成就,詩人的不屈精神,傲傲風骨也是這樣的光照千古。
4、四組解讀詩意,聯(lián)系生活實際解讀竹子精神。
引導學生用抓關鍵詞解讀詩意,用聯(lián)系生活實際來解讀竹子精神。
預設
咬:從竹子咬定的目標來看,詩人的生活指向明確,他不貪求官場的權術和名利,情愿像青山中的一桿青竹,不僅正直,還甘愿向青山終身奉獻自己。生活中的詩人正是這樣,為官時一心為民,為賑災民不惜得罪權貴,最后告病回家賣畫為生。
千磨萬擊:竹子所經歷的所有磨難。再多的磨難并不能使詩人屈服或者倒下,相反我要對迎面而來的各面冷風歪風大笑不止,我的不屈精神和我的錚錚鐵骨是我的不死的靈魂。
詩人的父親是個出色的廩生——也就是成績好的秀才,只能開館教書的父親在那時也是養(yǎng)不活一家人,因此詩人四歲喪母,父親續(xù)娶,詩人在14歲又失去了疼愛自己的繼母。39歲中年喪妻,在自己73歲離世的時候,兩個兒子都已經離他而去。經歷了千磨萬擊的詩人一心為民,一生為民,不被任何東南西北風所改變。
“衙齋臥聽瀟瀟竹, 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5、五組探究詩歌的誦讀,包括停頓,聲調的高低,所要表達的情感。
停頓的節(jié)奏:2-2-1-2
全詩音調高昂,讀來字字鏗鏘,要讀出詩人的不屈的精神和滿腔的正氣。詩人對竹子充滿崇敬和贊美,我們對詩人也是一樣。
請五組的同學展示一下本組的誦讀,其他組評價,看停頓,語調,語速,和感情的表達是否到位。
6、六組負責的是托物言志的寫法探究。
詠物詩歌都采用托物言志,或者說借物喻人的寫法。說道托物言志,我們學過的有《白楊》《落花生》《桃花心木》《手指》等等,我們今天要復習一下他的特點:通過事物的詠嘆體現(xiàn)人文思想。詠物詩中所詠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況,與詩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詩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現(xiàn)作者的生活情趣。
配以托物言志的拓展應用,再每人拓展一個句子。
我在我未來的房子周圍栽上許多竹子,我要像竹子一樣,做一個正直、虛心、高潔的人。
我在書房里擺上幾盆青松的盆景,以表達我要像青松一樣,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失敗,永不言棄!
三、拓展閱讀:學生上臺投影展示自己搜集的竹詩。
“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有竹,“歲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誦過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誦讀我們課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詩句。
典故:宋代文與可畫竹“胸有成竹”
詩句:王維《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蘇軾《於潛僧綠筠軒》“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攢石生,含煙映江島。翠色落波深,虛聲帶寒早。”
鄭燮《竹》“一節(jié)復一節(jié),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
劉禹錫《庭竹》“露滌鉛粉節(jié),風搖青玉枝。依依似君子,無地不相宜。”
四、鞏固
會畫竹的同學畫竹,會寫字的同學配詩,看看哪組的竹石題畫詩最有詩情畫意。
五、板書。
竹 石
鄭燮 題畫詩
板書:
咬定 青山
堅勁
立根 破巖
詠物明志
詩歌是我國文學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繼承這一經典文化,對提高我們學生的素質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因而加大詩歌學習的力度是十分必要的。隨著教育改革的進展,詩歌教學也在發(fā)生著變化。以自學為主,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通過查字典、看注釋、查找資料,動手嘗試學生是完全可以讀懂詩句,理解詩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朗讀是學習詩歌的重要手段。許多詩歌的內容往往是在讀中感悟的。因此朗讀在古詩教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讓學生在讀中認識,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語文課堂中,情感這條線應該始終貫穿于學與教的始終。通過學習,學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深入體察中悟情、在展開想象中融情、在參讀互訓中升情。
教學準備:
1、課前搜集鄭燮的故事,有關竹的詩句
2、小黑板或課件
一、導入:
1 看圖:圖上有什么?(板書:竹石鄭燮說到詩人,他還有一個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號板橋)
2 你知道鄭板橋的故事嗎?學生交流,老師適時補充
(1)江蘇興化人,揚州八大怪之一
(2)寫過難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3)早年家貧,中進士,曾任山東范縣、濰縣知縣,后因幫助縣民訴訟得罪地方豪紳而罷官(辭行前,百姓跪請挽留,板橋當即題詩: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做魚竿說他兩袖清風回揚州吟詩作畫去了,表現(xiàn)得十分坦蕩、灑脫)
(4)故事:一天,鄭板橋聽說鎮(zhèn)江江心有座焦山,風景優(yōu)美,栽了許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攤開紙作畫,畫上留下了許許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莖蔥蔥,枝葉扶疏,配上一兩塊清奇古怪的石頭,題上幾句妙趣橫生的詩文,讓人耳目一新。
3 鄭板橋人稱詩書畫三絕,特別是他畫的'竹蘭、山石,形象逼真,姿態(tài)萬千。留下了許多名畫竹石圖、叢竹圖、墨竹圖、蘭竹芳香圖課件欣賞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首題寫在竹石圖上的詩。師吟詩,生讀讀古詩。
二、學詩
1 學習古詩,我們不僅要讀懂古詩的內容,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還要領悟學習古詩的方法,以便能夠學習更多的詩,賞析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2 學生說說學古詩的有效方法。
3 學生自瀆,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弄懂詩意。合作學習、自我體會均可。
4 反饋:抓住哪些字眼來理解?你認為哪些字詞寫得最傳神?
(咬字極為有力,充分表達了勁竹的剛毅性格)
根據學生學情板書:咬定 千磨萬擊堅勁 立根 東西南北風
三、體情
1 合作表演竹與石的對話。
2 詩人喜歡竹子嗎?他是怎樣表達的?再讀古詩,體味詩人寫竹,是寫什么?
(板書:詠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詩人剛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擊、不畏風浪的氣節(jié)。
把自己想象成鄭燮,說說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 懷著對勁竹、對詩人的敬佩之情朗讀全詩(對讀、指名讀、齊讀)
4 你喜歡竹子嗎?你認為竹子具有哪些品質?
(如:竹是空心的,很謙虛;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長一步會留下印記;竹不開花,樸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有竹,歲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誦過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誦讀我們課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詩句。
典故:宋代文與可畫竹胸有成竹
詩句:王維《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蘇軾《於潛僧綠筠軒》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攢石生,含煙映江島。翠色落波深,虛聲帶寒早。
鄭燮《竹》一節(jié)復一節(jié),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
劉禹錫《庭竹》露滌鉛粉節(jié),風搖青玉枝。依依似君子,無地不相宜。
五、鞏固
在畫的空白處題寫《竹石》,要求默寫。也可以題寫你喜歡的寫竹的詩句。
教學目標竹石教學設計模板
1 學習本課2個生字。
2 學習看注解,讀懂詩句意思。
3 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4 體會竹子扎根巖縫之中堅忍不拔的特點。
教學準備
教師:教學掛圖。
學生:觀察竹子生長的情況,搜集描寫、贊美竹子的詩文。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看圖引入,釋題激趣
1 出示教學掛圖或課件,指導觀察。
(1)圖上有哪些景物?
(2)竹子長在什么地方?
(3)你對生長在石縫中的竹子有什么看法?
2 齊讀課文題目,釋題。
3 了解鄭板橋。
二、自讀自悟,了解大意
1 自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 抽讀,評價。指導讀準節(jié)奏。(二二三停頓)
3 分組合作學習,讀懂意思。老師提出學習要求:
?。?)小組朗讀古詩。
?。?)看注釋,查字典,理解詩句。
?。?)先說說每句詩的意思,再連起來說一說。
?。?)理解朗讀,讀準節(jié)奏、讀出感情,讀后相互評價。
4 全班匯報學習情況,教師相機指導。
?。?)說說全詩的'意思。
?。?)從詩中體會到竹子的什么特點,什么品質?
(3)齊讀。
三、有感情地朗讀,深入理解
1 教師范讀,自由朗讀。
2 背誦。
?。?)正確背誦。
(2)有感情地背誦。
?。?)表演背誦。
?。?)相互評價,學習。
四、小結學習方法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能說說學習古詩的方法嗎?
1 讀準、讀通古詩。
2 利用工具書理解字、詞意思。
3 理解全詩意思。
4 反復朗讀,體會詩中感情。
5 熟讀成誦。
五、拓展學習,積累語言
1 人們是怎樣贊美竹子的?匯報課前搜集的詩文。
2 結合本詩和你對竹子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話來贊美竹子嗎?
六、指導寫字
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會寫“絡、錘、鑿、焚”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竹石》。
3.通過朗讀并結合插圖、借助注釋了解詩歌大意。
4.了解三首古詩中表達的詩人志向,學習“托物言志”的表達方法。
教學
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竹石》。
2.通過朗讀并結合插圖、借助注釋了解詩歌大意。
教學
難點 了解三首古詩中表達的詩人志向,學習“托物言志”的表達方法。
第一課時
教學
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馬詩》。
2.通過朗讀并結合插圖、借助注釋了解詩歌大意。
3.體會詩人在詩歌中寄托的渴望及立功報國的赤子之心,了解托物言志的表達方法。
教具
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導入
( )分鐘 一、成語導入,激發(fā)興趣。【出示課件2】
一()當先 ()到成功 老()識途
千軍萬() 萬()奔騰 快()加鞭
馬是人類忠實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負重不言是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象征,溫和、易接近是善良謙遜的象征, 早在遠古時代,馬就和人類結下了不解之緣。中國人喜歡以“千里馬”喻良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描寫馬的詩,看一看唐朝的李賀賦予了馬怎樣的形象?!境鍪菊n件3-5】(板書:馬詩)
趣味導入,增加課堂吸引力。學生感觸深受世人愛戴的馬,在李賀的筆下又是如何呢?使學生興趣盎然地進入教學情境。
新課
教學
( )分鐘 二、初讀詩文,初步感知。
【出示課件6】
自學要求,4 分鐘
1.自由朗讀,注意節(jié)奏
2.找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與同桌討論后還不認識的,提問。
3.朗讀后同桌相互說一說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組織好語言快速提問,其他同學認真聽。
四、大概了解古詩。
1.學習古詩的方法。
一看詩題明對象,
二看作者知背景,
三看詩文解大意,
四看資料悟詩情,
插圖注釋也要看,
反復誦讀入詩境。
2.【出示課件7】簡介作者,醞釀情感。
李賀(790~816),唐代詩人。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他是唐朝宗室鄭王后裔,但家族已經沒落。他才華橫溢,壯志凌云,滿腹傲氣,迫切地想為國家人民奉獻,但因為他的父親叫李晉肅,“晉”“進”同音,與李賀爭名的人,就說他應避諱父親的名諱不舉進士,使得他終不得登第。李賀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27歲時在郁悶悲苦中去逝。他生不逢時,又不愿媚俗取寵,因而飽受世事的嘲弄。這種情緒直接影響了他的性格,融進了詩作使他的詩平添了一層冷艷神秘的色彩,因而人們稱他為“詩鬼”。
通過對李賀生平的閱讀你有什么感受?他像一匹怎樣的馬?
3.寫作背景?!境鍪菊n件8】
作者所處的貞元、元和之際,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時。而“燕山”一帶又是藩鎮(zhèn)肆虐為時最久,為禍最烈的地方。本詩正是當時所寫。
4.詩文大意。【出示課件9-12】
大漠:廣闊無邊的大沙漠。
燕山:燕然山,今蒙古國境內杭愛山。這里借指邊塞。
鉤:是古代的一種兵器。形似月牙。
何當:什么時候才能夠。
金絡腦:用黃金裝飾的馬籠頭,說明馬具的華貴。
快走:迅速地跑,痛快地跑。
清秋:金秋,天氣涼爽的秋天。
五、體察詩蘊 , 品悟詩情。
1、【出示課件13-14】自讀第一句,思考4分鐘
(1)寫了什么景物?各有什么特點?充分發(fā)揮你的調動你的所有感覺,想一想,這首詩中的景物構成了一幅怎樣的圖畫?(景物、色彩、環(huán)境、氣氛等)
大漠、沙、燕山、月;一、二句展現(xiàn)出一片富于特色的戰(zhàn)場景色。
(2)這是一句什么描寫?有什么作用?
環(huán)境描寫,描寫這幅悲涼肅殺戰(zhàn)場景色,也代表有志之士報國的決心。
(3)作者為什么特意描寫“大漠”“燕山”這些地方?這對表現(xiàn)馬有什么特別的意義呢?
“大漠”“燕山”等地方,平沙如雪的疆場寒氣凜凜,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也是戰(zhàn)馬奔馳之地。
賞析前兩句的含義,師生共議“沙如雪”“月似鉤”的豐富意蘊,這是一番怎樣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肯定學生富有創(chuàng)意的個性化理解。(板書:環(huán)境 沙如雪 月似鉤)
詩意:廣闊的沙漠在月的映照下如鋪上了一層霜雪,燕山之上懸掛著一輪如銀鉤(兵器)的彎月。
(5)師生共同在音樂中想象,感受“大漠、燕山”空闊寂寥、清冷大氣的場面。師相機點撥:這悲涼、清冷的場面從側面襯托了詩人壯志未酬、懷才不遇、異常憤懣的心境。(板書:空曠冷峻)
2、自讀第二句,思考4分鐘
比較“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和“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你從中讀出了什么不同?聯(lián)系李賀的生平,你感受到李賀怎樣的心境?(板書:慨嘆 何)
(1)“金絡腦”是指什么?為什么不是鐵、木、竹呢?(“金絡腦”“錦襜”“金鞭”統(tǒng)屬貴重鞍具,都是象征馬受重用)
(2)為什么是“踏清秋”?不是“踏春風”?有什么情緒的差別呢?踏之中你能讀出什么?用“踩”好不好?為什么?(“踏清秋”聲調鏗鏘,詞語搭配新奇,蓋“清秋”草黃馬肥,正好馳驅所以字句的鍛煉,也是此詩藝術表現(xiàn)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3)你從“快走”讀出了作者怎樣的心境?,“快走”二字,形象地暗示出駿馬輕捷矯健的風姿。
(4)讀“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這是一匹怎樣的馬?(引導學生抓住“金絡腦”“快走”,形象地暗示出駿馬輕捷矯健的風姿。)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作者希望建功立業(yè)而又不被賞識所發(fā)出的嘶鳴。)
詩意:什么時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氣爽的疆場上馳騁,建樹功勛呢?
作者多么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華,投筆從戎,馳騁沙場,建功立業(yè),為國家的繁榮昌盛、國泰民安獻上自己的一點力量??墒腔栌垢瘮〉某⒉徽J同他的才華,英雄無用武之地,他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
想到這些,詩人怎能不焦急?——讀“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想到這些,詩人怎能不憂慮?——讀“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想到這些,詩人怎能不憤慨?——讀“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板書:渴望、感慨、憤懣、矛盾 借物喻人)
六、題目是《馬詩》,卻不見一個馬字,是否離題了?為什么?
生:因為詩人是借馬來抒發(fā)自己的壯志情懷及懷才不遇的感嘆。
【出示課件15】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想象情境,體會作者想要實現(xiàn)理想的迫切心情。
給出自學要求,學生學會運用注釋學習古詩。 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為下文做好準備。
學生初步了解古詩之后,思考寫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發(fā)揮自主學習的意識去挖掘詩歌中的意味。增強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板書
內容
環(huán)境 沙如雪 月似鉤——空曠冷峻
馬詩{ }借物喻人
慨嘆 何——渴望、感慨、憤懣、矛盾
課堂作業(yè)新設計
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第1~2題。
馬詩
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①。
何當金絡腦②,快走踏清秋。
【注釋】①〔鉤〕古代一種兵器,形似月牙。
②〔何當金絡腦〕意謂企盼把良馬當作良馬對待,以效大用。
1.這是一首邊塞詩,由哪些事物景象可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哪兩句表達更為明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
1.由大漠、燕山、鉤、馬等景象可看。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渴望早日建功立業(yè)的思想感情,“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這兩句表達更為明顯。
幼兒園學習網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