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5
這是麻雀一等獎教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本課是粵教科技版三年級《科學》下冊第三單元《生物大家族》的第一課時。教材從動物的運動方式──“空中飛”入手,對昆蟲與鳥類兩大類動物進行探究,在觀察比較“蜻蜓”與“麻雀”等動物個體身體結構的異同的基礎上,歸納出這兩類動物的基本特征,初步建立“昆蟲”和“鳥類”的概念。在教學中,我有以下的體會:
1、開課需要精心的導入
蜻蜓和麻雀是農村孩子非常熟悉的小動物,但是孩子們平時很少將這兩種動物放在一起進行研究。因此,上課導入時,我以“今天老師還帶來了兩位動物朋友,同學們想不想認識它們?”為突破口,將兩種動物有機的放在一起,引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同時及時提出問題,產生任務驅動:蜻蜓和麻雀都會飛,為什么蜻蜓不是鳥,而麻雀是鳥?孩子們帶著問題進行學習,為后面的探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觀察需要合理的順序
觀察、比較和記錄是科學探究不可缺少的環節,有序觀察是比較和記錄的前提。在觀察蜻蜓和麻雀的外形時,我特別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動物時的順序:先觀察整體,再從頭部開始往下觀察。引導學生留意以下明顯特征:身體表面(鳥有羽毛)、頭部(眼睛、蜻蜓的口器、麻雀的喙和蜻蜓的觸角等)、足(蜻蜓三對足、麻雀一對足)等。觀察中要及時糾正學生認識上的錯誤,如把蜻蜓的腹部認作是“尾巴”。
3、探究需要明確的方向
學生在觀察蜻蜓和麻雀時,教師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確認探究的方向,只有明確觀察的目標,學生的探究才能有的放矢。在觀察中,我請學生認真地觀察它們身體的某一相同的部分。這樣做有利于學生將探究活動做得更加細致、更加充分,使學生對兩種動物外形的認識由部分走向整體。
4、課堂需要寬松的氛圍
上課、交流或評價時,我盡量言語簡練平和,多用探討、商量的口吻于學生進行交談,師生之間始終處于一種平等的關系。課堂上,學生在我的引導和鼓勵下,積極參加各項觀察活動,學生在充足的時間里自主地探究、比較、記錄、交流,親歷探究過程,充分體會探究的快樂。整個課堂氣氛活潑,學生活動自由,敢想敢說,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在這堂課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如在形成昆蟲和鳥類的概念時,應該抓住概念,及時拓展,告訴同學們動物除了鳥類和昆蟲以外,還有其他類的,學生思維就不會局限于動物只有鳥類和昆蟲這兩大類錯誤的意識里。這些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學中加以加強。
《麻雀》這篇精讀課文敘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獵狗面前奮不顧身地保護小麻雀的故事,歌頌了熱愛幼小者的高尚品質。
剛看到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就被文章新穎的構思和優美的文字所吸引,更被老麻雀的精神感動著。但要讓學生感受老麻雀為了保護小麻雀而表現出的那種博大的母愛,學生可能有點兒困難。因此,在設計教學流程時,我先設計從找老麻雀保護小麻雀這種偉大的母愛精神的句子著手,讓學生自己感悟和體會為主。學生門的感悟和體會都很深,而且非常完整,尤其讓我驚訝的是,學生的朗讀超乎了我的想象。
可以說,從他們的朗讀中,我真正找到了語文的魅力。最后我延伸到課外,讓學生說一些母親平時對自己關愛的事,同學們說到:媽媽每天煮飯給我們吃,很辛苦;我們生病了,媽媽總是日日夜夜守護著我們……同學們最好異口同聲地說:我們應該孝敬父母。
整課得到了升華,也展現出了學習本課的目的,聽到這些我感到很欣慰。當然,整個課堂教學中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如忽略了那些學困生,這種做法確實要改了。今后應力求讓學生全面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讓每個學生都開開心心地學習。
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學中,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讓自己語文的課堂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麻雀》主要講了一個麻雀媽媽為了救小麻雀而與獵狗展開的激烈的斗爭,體現出了母愛的偉大。本文的教學重點有兩點:一是了解本文的敘述順序;二是在對比描寫中體會母愛的偉大。按照厘清的思路進行教學設計并進行教學。
隨后,我回顧了整堂教學,發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主要內容的理解給予學生的范句太寬泛,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
2、獵狗與小麻雀的對比教學時間過多,而是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留給老麻雀與獵狗的對比教學上。
3、對于老麻雀的描寫句子體會不夠深入,應由句到詞,抓住關鍵,層層突破。
針對以上不足,我想在不斷改進中,我更多的應該給予學生一種學法指導并能遷移運用。本篇課文重點在于老麻雀和獵狗的對比,而這對比中又把大量的筆墨放在老麻雀的描寫上,有動作的,心理的。是否我可以在教學中進行相關動物描寫的學法滲透,讓這篇閱讀教學指向一定的寫作。課雖結束,但留給我的亦是諸多的思考。
《麻雀》是一百多年前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寫的一篇文學作品的片段,記敘了一只老麻雀在獵狗面前奮不顧身地保護小麻雀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弱者的同情,對幼小者的熱愛。
這篇文章的語言的確不難,學生幾乎一讀就懂,文章的主題學生也能很快捕捉到。因此,在教這篇文章時,我先讓學生談讀了這篇課文的感受或者說自己明白了什么,最后再讓學生提出自己不明白問題,教師給予歸納、梳理。完畢之后,我緊抓住學生提出的“龐大的獵狗為什么會后退?”這一問題來統領全文,讓學生去探究老麻雀奮不顧身要掩護的小麻雀是一只什么樣的小麻雀,在學習救助場面時,讓學生劃感受深的句子談體會。設計此環節,本想落實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要由變傳統的教師控制式、獨白式的教學,為師生互動共同完成教學的模式。但是,誰知給學生留的自由空間太大了,致使學生在交流時東拉一句,西拉一句,完全打亂了教學思路,再加上有領導、老師聽課,自己心里慌張,使得學生對文章語言的理解與感受浮于文字表面,學生的心里并沒有真正受到震撼與感動。這樣文章的品讀就可想而知了。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真正體會到了教師要將關注學生的需要成為自己的生命本能。應該做到:課堂上,教師的心靈要始終處于“空靈”狀態,做到滿眼是學生;課前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讓自己的血脈與作者相融,對于教學的目標、重點、難點了然于心;對于點與點之間的聯系、取舍、跳躍做好充分的預設;教師要不斷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只有這樣教師才會有極強的課堂監控能力和隨機應變的能力。此外,在備課時,要深入鉆研教材,盡量預設好學生有可能提出的問題和發表的觀點,以便在課堂上從容應對。
有人說一位充滿教育智慧的教師,在課堂上才能游刃有余。而智慧來源于學習與積累,因此為了使自己以后在課堂上能夠得心應手,我一定多學習。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