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15
這是寒食教案一等獎,是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材分析
《寒食》是唐代詩人韓翃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絕。此詩前兩句寫的是白晝風光,描寫了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shù)的迷人春景和皇宮園林中的風光;后兩句則是寫夜晚景象,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同時也流露出作者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對權貴們的諷刺。
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學生對于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民風民俗并不陌生,但相比于春節(jié)、元宵等節(jié)日,學生對寒食節(jié)比較陌生。通過課下注釋和資料的補充,可以讓學生了解寒食節(jié)的習俗,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激發(fā)學生對祖國文化的熱愛。教學時,應引導學生借助關鍵詞,初步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抓住詩中描寫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場景,在腦海里形成畫面,自然成誦。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會認會寫“宮、侯、素”等生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想象《寒食》中描繪的暮春之景,結(jié)合時代背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想象畫面,抓住重點語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通過抓關鍵詞,賞析詩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圖片
圖片
教學過程
一、名句導入,引出《寒食》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泱泱華夏,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而傳統(tǒng)節(jié)日正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誰能夠想起描寫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古詩呢?
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重陽節(jié)
《清明》清明節(jié)
師:今天,咱們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長安城,去看看另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寒食節(jié)的景象吧。(板書:寒食)
二、學習古詩名句《寒食》
(一)學習生字詞,會讀詩。
自學“宮、侯”兩個漢字。指導學生從意義上區(qū)分“侯、候”,用組詞法:“王侯”“時候”區(qū)分形近字。
指名讀詩,要求讀準、讀通。師指導。
(二)知詩人,解詩題。
請學生自己介紹課前搜集有關寒食節(jié)的資料。
提示:寒食節(jié)是中國農(nóng)歷清明節(jié)前一天。古人在這一天,不生火做飯,所以叫寒食。相傳當年重耳(晉公子重耳)周游列國,歷盡艱辛。一次,他挨餓難熬,百般無奈時,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他吃。后來重耳當了國王(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親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尋不到,便下令放火燒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發(fā)現(xiàn)介之推與其母被燒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規(guī)定每年此時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稱為寒食節(jié)(山西省介休市當?shù)鼐用袢匀粚Υ松钣杏洃洠幌抻谒枷耄瑢嶋H節(jié)日這天已沒有吃寒食的活動)。其實,寒食節(jié)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鉆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jié)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鉆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寒食節(jié)習俗,有祭奠、郊游、斗雞、蕩秋千、打毯、牽鉤(拔河)等。
師: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jié),直到后來改為清明節(ji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乘上時光穿梭機,穿越千年來看看韓翃筆下的寒食節(jié)。
(三)解詞連句知大意。
1.自由讀詩,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詞句作標記。理解“春城、御柳斜、漢宮、五侯、傳蠟燭”等詞語,大致梳理詩歌內(nèi)容。
2.展開想象悟詩情。讓我們走進長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吧:指名讀第一句。出現(xiàn)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書:飛花 御柳斜)
飛花:飄揚的楊花。御柳斜:皇家的柳樹在春風的吹拂下?lián)u動。
(1)“飛花”是種什么情景?“無處不飛花”寫出了花的什么特點呢?
生:落花紛飛
引導學生想象春天柳絮、楊花飛滿天的場景。
師:我們還學過描寫楊花的詩嗎?其他詩人是怎么描寫的?
生: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生: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滿路飛。
生: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師:剛才同學想出的《春賦》和《晚春》里面,描寫楊花也用到了“飛”字。
這幾首詩中的楊花都是飛起來的,我們見到的楊花、柳絮什么情況下才會飛起來?
生:刮風的時候。
師:“飛”字的動態(tài)強烈,有助于表現(xiàn)春天的勃然生機,“飛花”,就是落花隨風飛舞。不說“落花”而說“飛花”,其實就是在寫風。
(2)詩句中的“無處不飛花”作者為什么用這樣的語氣來表達呢?
這雙重否定的句式加強了肯定的語氣,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濃郁春意之中的盛況。“無處不飛花”,是詩人抓住的典型畫面。春意濃郁,籠罩全城。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濃郁春意之中的盛況。
(3)“御斜柳”寫出了柳樹怎樣的姿態(tài)?
生:柳樹的枝丫隨風飄動
生:風都把柳樹的樹枝吹斜了
師:誰能想出幾句詩句來形容一下春天的柳樹?
生: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生:草長鶯飛二月天,扶堤楊柳醉春煙。
生: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
(3)你能帶著這樣的理解,想象著這樣的畫面,沐浴著這樣的春風,美美地讀一讀嗎?
師播放飛花視頻配樂,指名讀。
3.日落天黑時,長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樣的情景呢?指名讀三四句。(板書:蠟燭 輕煙入)
蠟燭:寒食節(jié)普天下禁止火燭,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而點燃燭火。
輕煙入: 裊裊炊煙。整句話的意思是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家中。
4.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家中。你能想象一下此時這些王侯貴族、重臣之家正點著蠟燭做什么嗎?用“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聽到了……”的句式說說。
(1)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重臣們在吃著山珍海味,飲著仙露瓊漿的樣子。
(2)我仿佛看到他們飲酒作樂、歡天酒地的樣子。
(3)我仿佛聽到了他們開懷大笑的聲音。
5.而此時,民間的百姓又是如何度過寒食節(jié)的呢?
(1)他們會禁煙火,只吃冷食。
(2)他們會穿著粗布麻衣,可能會祭掃、踏青等。
(3)還可能會在家悼念介子推。
6.如果你是長安的百姓看到舉國上下都在過寒食節(jié),而皇親貴族家里卻燈火通明,你會有什么感受?
(1)我會非常氣憤,憑什么百姓要吃冷食,禁用火,過寒食節(jié),而皇宮里卻燈火通明?
(2)這簡直就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從這兒可以看出作者對封建腐敗政治強烈的諷刺!(板書:諷刺)通過諷刺的手法表達了詩人對這種現(xiàn)狀的不滿。
向?qū)W生介紹諷刺手法:用比喻、夸張等手法對人或事進行揭露、批評或嘲笑。是一種文學手法,用于暴露對象的矛盾或缺點。
(四)朗讀全詩,熟讀成誦。
讓我們一起帶著這樣的理解,想象著這樣的畫面,融入這樣的感情來讀一遍吧!會背的同學可以試著不看書來一遍。
三、拓展延伸
這節(jié)課,通過學習《寒食》,我們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處飄散著花瓣和花香,寒食節(jié)里,強勁的東風吹斜了皇家花園的柳樹。天色已晚,皇宮里傳出了點燃蠟燭的信息,那裊裊的輕煙也散入了王侯貴族家。韓竑這首詩既表達了作者對皇都春色的陶醉又通過諷刺的手法流露出對封建政治腐敗思想的不滿。
師:除了我們剛學完的這首詩,還有那首詩作用了諷刺手法表達了作者的感情呢?
生:此曲只應天上有 人間能得幾回聞。
生:《題臨安邸》里面有一句,“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師:這是我們五年級學會的一首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也是用諷刺的手法寫出了國家正在面臨滅亡而這些政客們還在不停的歌舞。
師:寒食節(jié)在古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jié)令,除了韓竑描寫了寒食節(jié),唐代詩人孟云卿也曾經(jīng)寫過寒食節(ji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播放《寒食》朗誦音頻。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
他鄉(xiāng)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
不獨明朝為子推。
四、課后作業(yè)
背誦《寒食節(jié)》,每位同學收集一首寫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詩積累在摘抄本。
《寒食》教學設計
圖片
馮櫟鈞,重慶師范大學古代文學碩士,現(xiàn)就職于重慶市巴蜀小學校。從教十余年,先后獲得“第六屆全國素養(yǎng)大賽一等獎及特長獎”“重慶市首屆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一等獎”“重慶市第八屆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競賽一等獎”等獎項。在《小學語文》《小學語文教學》等各級各類刊物上發(fā)表文章30余篇;在《少年先鋒報》上開設寫作教學專欄。
一、談話導入,討論“斜”字的讀音
1.明確課題——《古詩三首》之《寒食》。
圖片
2.提出疑問:“寒食東風御柳斜”的“斜”字,是讀xié還是xiá?為什么?
3.生答,教師明確:如果從押韻的角度上來說的話,應該讀xiá。而現(xiàn)在的教材沒有要求我們一定要讀古代的韻,所以讀xié也是可以的。
4.請一名同學讀一讀這首詩。
生配樂讀詩,教師點評。
二、談談對詩歌的初步印象
你都讀懂了什么?生答,教師簡評。
三、發(fā)揮想象,描繪畫面
想象一下,在當時的長安城有什么樣的畫面,什么樣的場景?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我們學習的時候,要善于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想象和聯(lián)想,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夠豐富我們對畫面的想象。
四、補充材料,深入探究
1.補充材料:.寒食節(jié)的來歷(播放視頻)
教師明確:
(1)漢宮從注釋就可以看到這里用漢代皇宮來借指唐代皇宮。
(2)傳蠟燭,有傳賜新火的意思。
(3)五侯,泛指豪門權貴。
2.思考回答:通過剛才的分享,你對這首詩又有了怎樣的新的理解呢?你覺得作者想借這首詩來表達什么?
生答,教師播放清華附小老師和同學們的解讀視頻,然后明確:
(1)一個好的文學作品,它絕對不可能單單只有一種解讀,所以其實對于這個韓翃寫這首詩究竟是要表達什么,歷來有很大的爭議。
(2)韓翃和我們昨天講的愛蓮說一樣。周敦頤以《愛蓮說》聞名天下,韓翃以《寒食》這首詩一路升官發(fā)達,而選他這首詩的那個人是唐德宗。既然是皇帝看到了他的詩,很顯然他的這首詩在皇上看來絕對不是一首諷刺詩,那對皇上來說這首詩是意義何在呢?
(3)四種理解:
①顯示皇帝的恩寵,提示臣子們警醒。
②諷刺當時的權臣、外戚和宦官專權。
③記錄日常宮廷生活的小插曲,
④反襯貧寒之家的孤苦、落寂。
3.你同意哪一種?
五、獨立思考,延伸閱讀
1.這首詩在表達什么樣的情感呢?大家課后可以繼續(xù)去讀一讀關于寒食節(jié)的詩,關于詩人韓翃的經(jīng)歷以及他的故事,同時看看其他人對這首詩的評論,最終得出你自己的結(jié)論。
2.一個好的文學作品,含義一定是非常非常豐富的。像我們這個單元學到的《北京的春節(jié)》,從老舍的這個文章當中我們不但看到了北京的春節(jié)是怎么過的,也能夠體會到京味的語言;學《臘八粥》的時候。不僅覺得臘八粥非常好吃,還樹立了八兒很可愛的形象,那這樣的一首《寒食》,流傳了千年,讓韓翃從此就官運亨通,他究竟在表達什么意思?希望小朋友們課外能夠去延伸閱讀。
3.給大家推薦一個叫做孟云卿的詩人也寫了一首同題詩,你可以把詩歌拿著對比著來學習。你會發(fā)現(xiàn),一首詩通過對詩人的了解、資料的收集,自己的反復揣摩,會讀出新的含義。
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誦讀、借助插圖、展開想象、聯(lián)系生活等方式大體了解古詩的意思,感受春天的美好同時感受作者勸解自己不要惆悵的樂觀生活態(tài)度。
2、入情入境,有感情地誦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入情入境,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教學難點:入情入境,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教學過程:
一、歌曲引入,激發(fā)情趣:
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2、春天是美麗迷人的,春天是絢麗多彩的,這節(jié)課讓我們跟隨宋代詩人王禹偁一起走進商山,感受商山的春天----板書課題《寒食》。
讀題,質(zhì)疑。
簡介作者。
二、自讀古詩,讀出節(jié)奏:
(1)、自由誦讀,力爭讀出詩句的節(jié)奏。
(2)指名讀(在評價中引導學生讀出節(jié)奏,聲斷氣不斷)。
(3)你自己也來試著讀一讀,讀出節(jié)奏,體會體會這種“聲斷氣不斷”的感覺。
(4)指名讀、齊讀。
三、在入情入境中誦讀成韻:
1、配樂范讀,想象畫面:
(1)、學生邊看插圖邊聽老師配樂朗讀,想象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2)、學生自由交流想象中的畫面,老師激勵小結(jié)。
(3)、結(jié)合想到的畫面,感情朗讀。
2、利用課件圖片,視覺沖擊,感情朗讀。學生練讀、指名讀、引讀。
3、聯(lián)系生活,換位體驗:
在這樣美妙的春光里,沐浴著和煦的春風,孩子們在菜花地里捉蝴蝶,在樹下蕩秋千,你們有過類似的體驗嗎?你捉蝴蝶、蕩秋千時什么心情?(學生自由發(fā)言)現(xiàn)在你就是那個捉蝴蝶、蕩秋千的小孩,請你歡快地誦讀這詩,讀出你心中的高興、喜悅。(學生練讀)
如果你剛剛捉到一只蝴蝶,你的心情如何?請用你的聲音通過朗讀告訴大家。
假如剛剛的蝴蝶眼看就要捉住了,蝴蝶卻飛走了,你的心情如何,此時該怎樣朗讀?
在這大好的春光的里,和小伙伴們一起蕩秋千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呀,秋千在小朋友輕輕地推送下慢慢地動了起來,輕輕地蕩了起來,此時,我們該怎樣讀出那種感受呢?
小朋友推呀推,秋千越蕩越高,呀!忽兒的一下,蕩起來了,忽兒的一下,落下去,那種感受誰來讀?
秋千越蕩越高,簡直都要跑到樹頂上啦,讓人看了又刺激,又驚險,誰來讀?
4、再讀古詩,感悟春天:
(1)、自己再完整地讀讀這首詩,你感受到了一個怎樣的春天?
(2)、想象自己就是作者王禹偁,,置身于這幅美麗的畫卷中,吟誦出此詩。
(學生練讀、指名配樂誦讀)
(3)、綠草如茵,百花齊放,鶯歌燕舞,天真活潑的兒童,還有那翩翩起舞的蝴蝶,扣人心弦的秋千,把這商山的春光點綴得更加活躍歡快,更加生機盎然。詩人信步走來,呼吸著春天的氣息,在自然綠色的懷抱里,春光明媚得讓詩人心醉,哪里還有被貶的惆悵呢?就讓我們通過朗讀表達出作者此時灑脫的心情吧!(學生再次齊誦)
四、推薦閱讀,在拓展中積累語言:
老師聽你們的朗讀簡直就是一種享受,不但讀出了聲,更讀出了情,你們已經(jīng)把靜止的畫面讀活了,更是讀到作者的心里去了。唐代作者孟云卿也寫一首以《寒食》為題的詩,不同的作者,不同感受,請同學們找來讀讀,看看通過誦讀,你能讀出怎樣的感受?
教學目標:
1.會寫生字“侯”。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通過鏈接資料、想象畫面,豐富詩句的內(nèi)涵,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4. 借助寒食節(jié)日習俗,感受詩中體現(xiàn)的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
圖片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方法自學古詩,借助注釋、查閱資料、比較閱讀、結(jié)合豐富想象等方法理解古詩內(nèi)容,體會古詩所蘊含的豐富情感。
圖片
教學難點:
結(jié)合“五侯之典”,體會詩人借古諷今的藝術手法。
圖片
圖片
圖片
PART.
02
圖片
圖片
教學過程
圖片
一、課前交流
1.“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在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偉大的中華民族孕育出了豐富多彩的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就是其中一朵美麗的奇葩。今天,讓我們再次走進民風民俗百花園,一起采擷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之花。
第一關移花接木,第二關習俗賽道,第三關點字成詩。
2.同學們,傳統(tǒng)節(jié)日已是浸潤在每一個中國人血脈里的文化基因,節(jié)日習俗喚醒了我們心底最親切也最溫暖的一份記憶。像這樣隨著歲月的流逝,沿歷史記憶下來的傳統(tǒng)就是文化;今天我們吟誦詩詞文賦,領略千百年來的節(jié)日風味,就叫傳承;你與我有個共同的身份——經(jīng)典傳承人!上課!
二、導入新課,交流學法
1.同學們,今天,我們將在韓翃的經(jīng)典之作中領略寒食的別樣風味。睿智的學生會和老師一起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匯報常用的古詩詞的學習方法。
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
結(jié)合注釋,理解詩意;
查閱資料,加深理解;
發(fā)揮想象,聯(lián)系生活,有感情地背誦或吟唱古詩;
繪制思維導圖……
3.榜上有名:預學成果展示。
三、誦讀古詩,粗知詩意
1.指名讀詩,評價指導。
2.了解古詩押韻,關注“斜”字讀音。
押韻的文字叫做“韻腳”;韻是和諧的意思。押韻可以令詩文讀起來順口、悅耳,有一種回環(huán)往復的音樂之美。讀“xiá”更和諧,讀“xié”更規(guī)范,小學階段以規(guī)范讀音為準。
3.來,讓我們一起用清脆明朗的聲音讀出這首詩的節(jié)奏和韻味?!逗场?,起——
4.結(jié)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內(nèi)容。
5.自主練習后指名述說。
三、質(zhì)疑問難,探究詩情
1.引導質(zhì)疑: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讀出了詩的韻味,也結(jié)合注釋理解了詩意,你還有什么疑問嗎?我們常說“學貴有疑”,就請你大膽地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還想深入探究的問題。老師給大家做個小提示:你可以從內(nèi)容、情感、寫法等角度進行思考。
(1)內(nèi)容:寒食節(jié)禁火,為什么出現(xiàn)“日暮漢宮傳蠟燭”的現(xiàn)象?【這個問題值得琢磨】
(2)情感:我想知道韓翃想借寒食的習俗表達什么情感?【讀懂了古詩所表達的情感,也就走進了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
(3)寫法:我想知道這首詩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獨特的表達手法,往往會使其成為獨領風騷數(shù)百年的絕招?!?/p>
2. 被稱為“大歷十才子”之一的韓翃,雖中進士但是卻閑居長達十年之久。據(jù)《本事詩》記載,唐德宗十分賞識這首《寒食》,于是就欽點韓翃主持制誥,最終官至中書舍人。到底這首詩有著何等魅力,能使長期懷才不遇的韓翃一朝高中錦鯉呢?
3.學習“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感受詩人用語的高妙。
⑴學生自讀體會。
⑵全班匯報交流:
引導學生關注“春城無處不飛花”是一個雙重否定句,比肯定句更能烘托出全城的春意濃郁的盛況。
通過與“春城無處不落花”“春城無處不開花”進行對比,體會 “飛”字之妙:“飛”字用得好,比“落”更靈動,更能展現(xiàn)春城的動態(tài)美,更能表現(xiàn)出春天的勃勃生機。而落花隨風飛舞恰恰是暮春的典型景色。
遷移運用,體會“斜”字。
⑶師小結(jié):詩人立足高遠,視野開闊,全城景物,盡在望中。“春城”一語,高度凝煉而華美。和風習習,一片姹紫嫣紅,簡直美不勝收。一“飛”一“斜”明寫花柳,暗寫風,與“東風”相呼應,足見詩人措辭用字之高妙。詩人以輕麗之筆,高度贊美了長安春城的承平景象。
⑷想象詩境,誦讀表達。
同學們,讓我們輕輕閉上眼睛,此時此刻我們隨詩人一起眺望長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深吸一口氣,你又聞到了什么?你又有什么樣的感受呢?如果你就是詩人韓翃,你又會用怎樣的心情來讀出這詩句呢?
4.通過資料拓展,探究“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的豐富內(nèi)涵。
⑴齊讀詩句:詩人的目光由整個長安城匯聚于皇城風光,時間由白天寫到夜晚,如果說一二句是對長安寒食風光一般性的描寫,那么,三四句就是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齊讀后兩句。
⑵結(jié)合資料,展開探究:這兩句詩可是大有深意,通過拓展鏈接的方法,就可以豐富我們的理解。拿出你的補充資料,請選擇你感興趣的內(nèi)容進行小組合作探究。
⑶生結(jié)合自己感興趣的資料展開小組合作探究。
⑷全班依次匯報交流。
資料一:唐朝的寒食制度
通過閱讀本段資料,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的特權現(xiàn)象源于唐朝的寒食制度多了清明傳賜新火的習俗。
引導學生質(zhì)疑:唐朝寒食的活動內(nèi)容更加豐富多彩,可是詩人為什么只寫到傳賜新火這一種習俗呢?
資料二:唐詩里的寒食活動
引導學生通過比較閱讀,感受詩句中所蘊含的情感。
對比張籍和王維的詩,學生很容易發(fā)現(xiàn):張籍的詩展現(xiàn)的是寒食節(jié)宮廷的閑暇和皇宮大宴群臣的隆重,而王維的詩里寫到的寒食節(jié)百姓出游尤其是權貴豪門家的悠閑和快樂。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孟云卿筆下的寒食節(jié)比較寒酸,與“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再次形成鮮明對比。
通過對比引導學生感受詩句所蘊含的情感:
一邊是普天之下的家家禁火,一邊則是皇宮權臣破例傳賜新火。如果你是懷才不遇、常年閑居不得重用的詩人,你內(nèi)心是何種感受呢?【對皇宮特權現(xiàn)象的不滿】請你讀出來,好嗎?
資料三:寒食節(jié)的起源
觀看視頻:“寒食節(jié)的起源”,體會“日暮漢宮傳蠟燭”的用意。
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
寒食節(jié)是為了紀念介子推而設立的。
唐朝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皇恩。
這幅祥和歡樂的夜晚走馬傳燭圖背后寄托著皇帝對臣子們的期待與教誨。這彌散的輕煙既顯示了皇帝的恩寵,又讓臣子們警醒:臣子們在享受皇恩的同時,也能以有功也不受祿的介子推為榜樣,忠誠、廉潔,勤政為民。
資料四:“五侯”之典
結(jié)合“五侯之典”的資料,談收獲。
“漢宮”和“五侯”用得很是巧妙。唐朝和漢朝在政治上有高度相似的地方。
結(jié)合“五侯”之典的資料,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詩句所蘊含的深層內(nèi)涵:詩中對唐朝權貴豪門得寵專權腐敗現(xiàn)象的諷刺。
小結(jié)“借古諷今”的手法:唐太宗李世民曾說“以史為鑒可知興替”,可惜后來的皇帝們還是沒能做到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同學們,像這種借用“五侯”之典諷刺唐代專權的宦官、權臣、當權外戚的寫法就叫借古諷今!
5.課堂小結(jié):《寒食》描寫了春天京都長安城寒食節(jié)的景象,既刻畫皇室的氣派,又充溢著對皇都春色的陶醉,同時運用借古諷今的寫法,流露出對現(xiàn)實的不滿。
6.誦讀升華:我們常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通過鏈接資料,我們豐富了自己的理解,多角度地體會了古詩的內(nèi)涵。這真是一首奇詩,無論是皇權貴族還是貧寒百姓,都能從中讀出一份內(nèi)心的期許和慰藉。讓我們帶著這復雜的感受,再次誦讀這首詩既要讀出春景之陶醉,又要流露出內(nèi)心之不滿。
四、吟誦詩歌,經(jīng)典傳承
1.了解吟誦,試聽感受吟誦的魅力:在古代,一個文人需要背誦的文字多達64萬字。漢語的詩詞文賦,大部分是使用吟誦的方式創(chuàng)作的,所以也只有通過吟誦的方式,才能深刻體會其精神內(nèi)涵和審美韻味。吟誦也是漢語詩文的活態(tài),是我國優(yōu)秀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是公認的中國文化獨特魅力之一,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葉嘉瑩老先生說:“吟誦,惜之念之的文化遺產(chǎn)!”下面就讓我們在吟誦中感受《寒食》的文字之美。
2.嘗試吟誦:有了這張吟誦圖譜,我們學起來就更加容易。
3.課堂結(jié)語:同學們,詩詞是融入血脈的文化符號,吟誦,是惜之念之的文化遺產(chǎn)!經(jīng)典就是這樣代代傳承,經(jīng)典詠流傳,經(jīng)典永流傳!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PART.
03
圖片
圖片
教學反思
圖片
《寒食》是唐代詩人韓翃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前兩句寫的是白晝風光,描寫了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shù)的迷人春景和皇宮園林中的風光;后兩句則是寫夜晚景象,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全詩用白描手法寫實,刻畫皇室的氣派,充溢著對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對盛世承平的歌詠。從當時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愛該詩,歷來評價很高。余陛云《詩境淺說》:“二十八字中,想見五劇春濃,八荒無事,宮廷之閑暇,貴族之沾恩,皆在詩境之內(nèi)。以輕麗之筆,寫出承平景象,宜其一時傳誦也。”
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爾基),此詩雖然止于描繪,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譏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讀者意會到比作品更多的東西。《寒食》歷來有不同的解讀,有人認為詩人是借“五侯”之典諷刺唐代專權的宦官,有人則認為是泛泛諷刺當時的權臣,也有人認為是專諷當權的外戚,還有一些人認為是反襯貧寒之家的孤苦、寥落文人的落寞。
教學前,學生運用以前學到的古詩詞學習方法展開自學,對自己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整合,以手抄報、古詩配畫和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xiàn)自己的學習收獲,課上精選優(yōu)秀作品進行展示,借此激發(fā)學生的預學積極性。
教學中結(jié)合學生自學過程中疑問較多的“斜”字的讀音,結(jié)合古詩的押韻知識進行系統(tǒng)講解,并整合小學階段出現(xiàn)的詩句進行強化,使學生清楚意識到小學階段首選規(guī)范讀音,遇到讀音有疑義的時候,可以通過查字典的方法解決。同時也為“吟誦”環(huán)節(jié)的教學設計做好鋪墊。
“質(zhì)疑問難,探究詩情”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重難點所在,教學中主要通過質(zhì)疑問難、合作探究的方式展開教學,為了豐富學生的理解,我在學生查閱資料的基礎上,豐富了資料內(nèi)容,其目的是引導學生結(jié)合不同資料多元化解讀古詩。
學生結(jié)合注釋和拓展資料中提供的信息,很容易發(fā)現(xiàn)唐朝改進了傳統(tǒng)的節(jié)日習俗,因此出現(xiàn)了“日暮漢宮傳蠟燭”這樣的現(xiàn)象。寒食當日,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許可,“特敕街中許燃燭”(元稹《連昌宮詞》),才是例外。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以得到這份恩典。寒食日暮,宮中傳賜新火給權貴豪門顯然是一種政治腐敗的特權現(xiàn)象。
教學中以學生的現(xiàn)有認知水平為起點,步步為營,層層推進,試圖不斷掀起認知沖突,進而體悟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和內(nèi)涵。但是,我并沒有簡單停留在詩境的理解層面,而是通過鏈接“唐詩中的寒食活動”和“五侯之典”的資料,引導學生多元化、深層次地感知古詩所蘊藏的深層內(nèi)涵,進而賦予古詩學習更豐富的現(xiàn)實意義。
語文學習往往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過程,開放性的探究學習,更利于學生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不過是個引子,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如果學生能通過課堂學習的引領,領悟并效仿一種新的學習方法,會比知識的習得更有價值。
以上便是我在此課教學前后的系列思索與感悟。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真實的課堂中呈現(xiàn)的諸多遺憾,恰會成為我后續(xù)教學新的生長點。
幼兒園學習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