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3
這是記念劉和珍君一等獎教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收獲:1、梳理簡單線索 2、問題串聯把握文章
這篇文章教了多遍,每次課后總是特別失落。因為學生不想學,他們與那個時代相隔太久遠;文章本身不好理解,學生更是回避。這次,我改變了思路。文章偏長、偏難,那就不要過多于糾纏句子的理解,那樣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且還會在森林里迷路,文章學完了仍然不知所云。
我的具體步驟是,1、安排學生早讀時大聲朗讀 2、提問:朗讀起來最有感覺的段落?學生反復朗讀:范讀、自由朗讀、齊讀等。3、魯迅情感如此強烈因為一個人——劉和珍,文章哪一部分回憶劉和珍生前的事情,有哪些?(6分)4、請你用一個詞來概括劉和珍。歸納:溫和、微笑、和藹、愛心。5、這樣的劉和珍是死了,是怎樣死掉的?(研習第5部分)用一個詞概括:慘。6、魯迅認為劉和珍犧牲的意義是什么?結合第6、7兩部分分析。(4分)7、魯迅在文中兩次提到“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請結合全文分析“必要”具體指哪些?(6分)
在這7步里,實則上用4個問串聯起來,第3、4、5、6問是一環扣一環的,3、4是為第5步鋪墊,共同又為第六步的意義探討服務。如此好的人卻又死得如此凄慘,意義何在?學生經研究可以發現他們付出了生命的請愿意義是不大的,再來思考本文寫作目的,也就是第7步。學生經過這樣一步一步的帶領,對文章可以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一、說教材
《記念劉和珍君》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課本第三單元寫人記事散文教學內容的第一課。作者魯迅先生用憤怒的筆調控訴了反動派,表達了對愛國青年的沉痛悼念,對國民無知的吶喊。文中作者感情憂憤,愛憎分明,是一篇經典的寫人散文。
二、說教學目標
1.掌握“寥落、桀驁、屠戮、喋血、浸漬、菲薄、殞身不恤、長歌當哭”等詞語的含義。
2.學會勾畫、摘錄關鍵詞語的用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理清全文思路。
3.提高理解句子含義以及表達作用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梳理文章的基本內容和思路
難點:疑難句子的理解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
因為本單元為寫人記事的散文,所以本課以中國現當代散文的鑒賞方法作導入。
2.推進新課
通過解釋“記念劉和珍君”中“記念”的含義,揭示本文的寫作目的,對“三一八”慘案做總結評述。
3.重難點突破
重點和難點由學生分組討論后,我進行總結和歸納,共同突破。
4.問題設計
本節課一共設計了五個問題:①本文寫作的緣由是什么?②為什么作者說“我實在無話可說”?③怎么理解“濃黑的悲涼”,“它們”和“后死者”指的是誰?④怎么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⑤如何理解“然而造化又常常為庸人所設計……維持著似人非人的世界。”全部依據文章一、二節行文結構而提出,均為需要重點解讀的語句。
五、教學反思
首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記筆記時間過長,占用課堂時間,造成課堂節奏過慢,耽誤教學目標的完成,同時也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是由于平時沒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加強學習習慣的培養。其次,因為個人原因,我講話聲音太小,可能沒有達到預設的課堂效果,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會努力克服個人問題。最后,本課的教學設計環節中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學生合作探究貫穿課堂始終,這一點要繼續保持。
講魯迅的作品,語言教學必然占很大的比重,魯迅由于時代斗爭的需要,以及魯迅本人性格等因素,形成了鮮明、獨特的語言風格。在教學中這個問題不宜講得太多太深,但是又必須涉及。在《記念劉和珍君》的教學中,我著重講了兩個問題。第一是魯迅語言的洗煉、厚重。寥寥幾個字,卻包含著極豐富的思想內涵。比如,幾個關聯詞的巧妙、恰當的運用,幾個名言,如“慘象已是我目不忍睹..”“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的理解等等。第二,是幾種表達方式的完美結合。記事,議論,述情用得恰到好處。這主要不在于技巧。深的思想,敏銳的洞察力,愛憎分明的感情,再加上純熟的語言技巧,深厚的文字功底,使幾種表達方式熔于一爐,天衣無縫。而這樣的特點卻正是這種哀悼性文章的內容所決定的。著重指出這一點是很重要的。過多地注重技巧,反而事倍功半,事與愿違。
今天上午第二節課邵校長聽了我的課。
這節課,我上的是《記念 劉和珍君》的第二課時,主要的教學任務是帶領學生解讀劉和珍的人物性格,學習她的愛國精神,和深入理解文章含義深刻的句子。
這節課主要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
(1)檢查昨天晚讀和今早早讀的'內容,主要是名句背誦,成語辨析,文言小語段中的重要詞語;
(2)檢查回顧昨天課上的內容,主要是對文章第一部分重要語段的理解。
(3)課文研析,主要是人物形象分析和重點語句的賞析。
現在就這節課的情況做一個反思總結:
第一個環節主要是養成學生積累的習慣和早晚讀的效率意識,很多同學在早晚讀時有出工不出力,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沒有效率意識,雖然早晚讀也有檢查,但是力度明顯不夠;根據記憶規律,知識的記憶需要反復地刺激強化,才能記得牢;課上有檢查,還有利于同學把課前幾分鐘高效地用好。有鑒于此,我始終堅持這一做法。
這也得到了邵校長的認同。邵校長也針對這一環節的不足給我提出了非常有效地整改意見:就是在提同學回答問題之前,先把問題提出讓全班同學都做思考,然后再提同學回答,這樣就能讓所有的同學都能積極思考,積極參與,否則,就只有被提到的同學在思考,而其他同學就會覺得事不關己而不能夠積極參與。
就是這個細節,讓我的心靈感到一顫。這樣一調整,所達到的課堂效果竟會有很大的不同,簡直是天壤之別!在敬佩的同時,也深深地感到慚愧,類似的反思真的是太少了!致使自己的課堂效率不高,而自己卻不自知!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