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5
這是蟬試講的教案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積累字詞,了解作者有具體細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過程與方法: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提高朗讀能力;培養深入細致探究課文的習慣。
3.情感態度價值觀:聯系生活實際,在熏陶感染中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難點】
1.了解作者有具體細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揣摩字詞句子,體會作者描寫的特點及其反映的情感。
【教學方法】
刪減品析法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
一朵花曾感動過我(故事:古代的蜀國,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們無憂無慮,國君叫:杜宇,他負責勤勉,愛戴百姓,看到人們樂而忘憂,他心急如焚,四處奔走,年復一年督促百姓耕作。終于積勞成疾離開了百姓。可他對百姓難以忘懷,就幻化成一只督促大家的鳥,發出聲聲啼叫,直到喉嚨啼血,鮮紅的血滴落在漫山遍野化成一朵朵美麗的杜鵑花)。
一只蟬也曾打動過作者,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小思的《蟬》去感悟一下人生。
二、讀蟬
1.老師與學生配合朗讀
(思考:識記重點詞)
勾畫感動你的句子或很美的句子。
“斜陽里,想起秋風的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
“寬恕”作引
2.白板出示:刪減品析法
理一理作者感情變化
投影:(1)“杜鵑花沒有零落,聽見斷斷續續的蟬聲了。近月來,窗外的蟬知知不休的。”
同學們對蟬一定很熟悉,蟬是兒童的伴侶,蟬是夏的歌手。對比閱讀還原(還,就,更),學生對比朗讀,教師點評分析,交流朗讀情感的變化。
小結:(還、就)突出蟬鳴之早,透露出作者的厭惡之情。(更)有力的對比出蟬的鳴叫知知不休,很是煩人。虛詞組成情感的遞進,使厭惡之情淋漓盡致。
齊讀:“使事忙的人聽了很煩”這是一煩,占門再來看看二煩。
(2)“它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樹上過日子的小東西。那么小,那么響,響徹一個夏天!曾這樣問:何必聒聒?那是一個夏天了!”(還原:就、卻、竟、只不過、罷了)
朗讀對比賞析。
小結:一個“就”字顯示出作者發現很響很煩人的蟬竟然具有如此非凡的執著為之驚訝,一種不以為然,“那么、確、竟”一種驚訝油然而生。
仿句訓練:蟬呀,蟬呀,你何必聒聒,這只不過是夏天罷了。
?。?)人一生要經過多少個普普通通的夏,有什么大不了,她只是夏天罷了,然而對于蟬而言又將是怎樣的一個夏天?你知道答案嗎?可否學習老師的刪減品析法你找到的句子。
“朋友說:知道嗎?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個夏天。就只有這個夏天,它從泥土中出來,從幼蟲成長過來。等秋風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結了。”
小結“才”滲透了作者對蟬苦苦等待夏天的同情,對夏天的到來的不易深深同情,對蟬的日
三、悟蟬
1.齊讀:“那本來的生活歷程就是這樣。它為了生命的延續,必須好好的活著。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哦!那是蟬的生命意義!”
探究“活著”、“活過”。
小結:活著是一種責任,活過是一種態度。
白板: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改變容貌,但你可以展現笑容;你不能改變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拓展它的寬度。
2.合作探究:“曾這樣問:何必聒聒?那只不過是一個夏天罷了!”
只不過、夏天
小結:學到這,同學們認為那是怎樣一個夏天?“只不過還是原來的夏天嗎”對于蟬而言:他是延續生命的不同尋常的夏天,對于作者還只不過是夏天嗎?對于我而言,它不再是一個普通的夏天了,它是通往人生意義的每一天中的一天,所以,我們不僅要過好夏天,還要過好每一天……
討論歸納:文章開頭寫蟬使事忙得人聽了很煩,再寫病蟬的微弱、細小,都可以表現了蟬的惹人討厭和微不足道的一面,這是抑。然而得知蟬17年埋在泥土下,出來就活一個夏天時,作者被蟬活著的生命的意義所感動,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這是揚。
3.在讀“哦!那是蟬的生命意義!斜陽里,想起秋風的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
刪減法品析:(刪取斜陽)朗讀對比
白板出示:“斜陽欲落去,一望暗消魂”引申理解凄美的意境美。烘托出蟬死的壯美。
4.探究質疑:我們能從蟬身上得到什么啟示?
討論并歸納:不管生命短暫還是長久,都應該積極面對,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再次合作分角色朗讀:“哦!那是蟬的生命意義!斜陽里,想起秋風的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
感受凄美意境。
討論并歸納:我們一般是聽到秋風的聲音,但是作者用了“秋風顏色”,巧妙地在聽覺感受之外,增加了獨特的視覺感受,很有新意。它賦予秋風一種“顏色”,把秋天的一些視覺形象加了進來,比如金黃的落葉、火紅的楓葉、暗綠的松柏、疏朗的天空等等都融入秋風中,言少而意濃。
四、課堂小結
蟬雖然煩人、弱小、微不足道,但是蟬的一生的經歷給人的啟示確實是深刻的。不管生命短暫還是長久,都應該積極面對,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再次齊讀文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
送給同學們一句名言:“生命是上帝賜給人類的一顆未經打磨的鉆石 ――諾貝爾”。
五、作業布置
1.了解作者
盧瑋鑾,香港作家,散文家,學者。1939年出生于香港。香港近代著名小說家、教育家,榮獲香港教育學院第二屆《杰出教育家獎20xx》。
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談》,《承教小記》,《日影行》《彤云箋》《豐子愷漫畫選繹》,《不遷》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曾編纂《香港的憂郁――文人筆下的香港(1925~1941)》,與人合編有《茅盾香港文輯》,研究論文集有《香港文縱》。
2.推薦《蟬》――法布爾。
3.寫一篇關于蟬的小思。
【教學設想】
教學課型:教讀課
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緊扣“金蟬脫殼”的過程,通過探究研讀、觀看畫面、小組交流等多種形式,深入文本,感受金蟬脫殼的神奇之處。在深入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跳出文本,學會仔細觀察周圍事物,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的良好習慣。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試背誦課文4、5自然段。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金蟬脫殼的全過程,感受金蟬脫殼的神奇之處。
3、激發學生樂于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科學的探究精神。
4、學會觀察事物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精讀課文,剖析細節,通過讀、觀、議等方式品味金蟬脫殼的神奇。
2、拓展延伸,在討論中領會作者觀察的細致、具體,引導學生嘗試將其運用到生活和寫作中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感受動物世界的奇妙與情趣,認識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對自然科學研究的去向。
【教學重點及突破】
重難點:
1、了解金蟬脫殼的過程。
2、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品味,讓學生感受動物世界的奇妙與情趣,激發學生對自然科學研究的興趣。
教學突破:
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通過演示,突破難點。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作細致分析,從而感受金蟬脫殼的神奇。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
預習課文,搜集有關金蟬脫殼的資料。
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
一、競猜謎語,激趣導入
1、猜有關昆蟲的謎語。
2、齊讀課文1、2自然段,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金蟬脫殼》這一課的第一部分,同學們有什么感受呢?
?。?)學生交流感受
(2)師出示幻燈,自然過渡到學習第二部分。
3、師: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是怎么揭示金蟬脫殼這一神奇的秘密的!
二、合作探究,展開研讀,學習第二部分。
?。ㄒ唬?、默讀第3-6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來寫的?分別是哪幾個自然段?
2、交流(師板書)
板書:脫殼前(3)
脫殼中(4)
脫殼后(5)
3、師:蟬脫殼前是什么樣子呢?
(1)指名朗讀第3自然段,其他同學畫出第3自然段中描寫蟬脫殼前樣子的語句。
(2)指名答。
?。?)齊讀“突然┅┅不動了。”
?。?)師:蟬蟲停下來不動,它想干什么呢?指名讀“夜幕降臨┅┅換上華麗的新裝。”
?。ǘ├砬屙樞?,掌握重點。
1、師:大家都很想去了解蟬是怎樣脫衣的吧?讓我們邊讀邊想象金蟬脫殼的過程,感受這個過程的神奇所在吧!
2、默讀第4自然段,指名說從這段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金蟬脫殼的順序是怎樣的呢?指名答。
幻燈出示:背—→頭—→腳—→尾
4、師:蟬脫殼的過程中,你認為最有趣的是哪一部分呢?把相關語句畫出來,然后給大家說說你的感受。
5、出示蟬尾出殼的內容。
(1)默讀思考:這段圍繞哪句話來寫?請在書上用“____”標出來。
(2)這一段是怎樣表現出蟬尾出殼過程的有趣?師指導學生抓住描寫動作的詞進行交流。
(3)師總結:這一情景描寫生動,用詞精確,和作者細致入微的觀察是分不開的。
(4)作者用一連串的動詞將這一過程刻畫得處栩栩如生。齊讀,體會作者細致的觀察力和用詞精確。
6、師:第4自然段有順序地描寫了蟬背、頭、腳、尾出殼的過程。師引讀第4自然段。
(三)小組交流,合作填表。
1、各小組自由讀第5自然段,討論填寫:金蟬脫殼后,各部位又發生了哪些變化?
部位
變化
2、全班交流填表情況。
3、齊讀第5自然段。
(四)演示過程,直觀感受。
、1、師:如果你親眼觀察到蟬出殼的完整過程,你的感受會怎樣?現在我們一起去看一看。
2、幻燈演示金蟬脫殼的完整過程,加深學生對金蟬脫殼過程的理解。
3、學生談觀后感受。
4、齊讀:這真是奇特動人的情景!板書:奇特動人
三、朗讀品位,體會情感。學習第三部分
1、師:正因為這過程奇特動人,所以脫殼后的蟬在作者眼中與以前不同了。
2、齊讀第7自然段,體會作者欣賞、喜愛的心情。
3、找一找全文中描寫作者欣賞、喜愛感情的語句。(指名說)
四、總結全文,學法指導
1、師總結,回顧重點內容。(順序及蟬尾出殼)
2、師:作者能將這一難得一見的情景描寫得如此具體、生動,靠的是什么?(一雙慧眼善于觀察)
課文中哪些詞語能表現出作者在“觀察”?
幻燈出示:搜索——發現——聚精會神地盯著——仔細地看著
3、出示巴甫洛夫觀察名言。齊讀,體會觀察的重要性。
4、處處留心皆學問,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觀察的重要性,當我們進行觀察時應注意什么?
?。?)有順序
(2)有重點
?。?)有感情
五、拓展延伸,活學活用。
1、師:下面我們一起來回顧本單元課文中描寫的可愛的小動物、
幻燈出示,欣賞本單元出現過的小動物。
2、師:老師知道很多同學家里都養了小動物,而且同學們還進行了仔細地觀察。
請你抓住一個重點來描述你家的動物小明星。
六、作業設計
制作動物明星卡,進行展示。對你觀察的小動物進行細致觀察,抓住一兩個重點進行描述,配上圖片,制成動物明星卡。
教學目標:
1.學會8個生字,理解它們在課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語言環境中指代的不同內容。
2.能夠用自己的話講述課文講的故事并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3.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課文中少孺子講的那段話。
4.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在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時,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要瞻前顧后,通盤謀劃。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理解課文講述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道理。
教學難點:
了解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過幾篇文言文,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但文言文較難理解,因此,對于一些字詞的理解學生有一定的困難,要引導學生通過注釋、字典,同學們互相啟發來自學古文。教學中要多給學生時間,放手讓他們自讀、自悟、自講,教師做必要的講解。文言文的朗讀與白話文不同,要引導學生把握課文的基調,注意語速和適時適度的抑揚頓挫,較準確地表達課文的情感。
教學方法:
自學、啟發、引導、講授
教學理念:
本節課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理念。借用學生原有知識深化理解課文,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性地進行學習。
教學準備:
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螳螂和蟬和兩種不同的昆蟲,它們之間會發生什么故事?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
二、自己練習,讀通全文
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遇到比較難讀、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
三、檢查自讀情況
1.檢查有關詞語的讀音。
諫(jiàn)孺子(rú)曲附(qū)頸(jǐng)
2.指名朗讀課文,注意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
3.通過課外查閱資料,關于這篇文章的出處和作者你有哪些了解?
?。?)學生介紹有關資料。
?。?)老師補充:
劉向是漢高祖劉邦的弟弟的后代,屬于漢室宗親,所以他特別關心漢王朝的興衰,他著名的兩本書《新序》和《說苑》都是專供帝王閱讀的書籍。主要目的用于勸諫。如果同學們想了解的更多,可以到圖書館去借閱《新序?說苑選譯》?!墩f苑》一書共20卷,《螳螂捕蟬》是其中第九卷“正諫”中的一個小故事。作者劉向寫這個小故事能給人以怎樣的啟迪呢?我們一起來看課文。
3.指讀課文,要求其他學生注意聽,然后評讀。
4.教師范讀課文,注意停頓。
5.同學齊讀課文。
四、了解課文內容
1.自己結合注釋,說說每句話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同學之間討論一下。
2.以下是注釋中沒有的、必須通過查字典或結合上下文才能理解的重點字詞的意思。子(你)是(這,此)務(追求)悲(動聽)
3.指名逐句說意思。
4.把整篇課文用白話文說出來。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初步了解了課文內容,這節課我們接著來學習。
二、學文明理
?。ㄒ唬├砬逭n文脈絡
1.自己讀課文,回顧一下,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再讀課文,找一找這件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3.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將課文分為三層。
?。ǘ├斫庹n文內容
1.讀了課文,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嗎?老師把學生所提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預設:
(1)吳王想攻打楚國,而且決心非常大,最后為什么又放棄了攻打計劃呢?
?。?)少孺子為什么講“螳螂捕蟬”這個故事?
?。?)吳王為什么不殺少孺子反而說“善哉”?
2.學生小組合作,展開討論,解決這幾個問題。(可結合課外資料談)
3.少孺子到底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誰能講給大家聽?
4.聽了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重點理解:“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患也。”
?。?)這句話你怎么理解?
“此三者”指的是誰?
“皆務”什么意思?
怎樣理解“欲得其前利”?(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具體說說。)
“而不顧其后之患也。”:“其”字指的是誰?
?。?)連起來把這句話的意思說一說。
(3)注意停頓,有語氣地讀一讀。(指名讀——師范讀——指名讀)
(4)誰能把這句話背下來?
5.引導學生找出“螳螂捕蟬”和吳王伐荊這二者最根本的相同點是什么。(找出書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患也。”)
老師可給予進一步補充:如果吳王為了奪取地盤而攻打楚國,其他國家就會趁機而入,就可能使吳國遭到巨大損失,甚至丟掉整個江山??梢娚偃孀訉Ξ敃r的形勢看得非常清楚。
6.少孺子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勸阻吳王不要攻打楚國,要考慮周到,通盤謀劃。)
7.既然目的是這個,直接向吳王講就可以了,為什么還要用講故事的方式呢?他當時是怎么想的?
(引導學生想象少孺子聽了吳王“敢有諫者死!”這個命令后的心理活動,認識到直諫不行,不見又不忍心眼看著自己的國家白白地葬送。所以他才故意地“懷丸操彈,游于后園,”故意地“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就是要引起吳王的注意,趁機講這個故事。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精心安排設計的,足見他用心良苦。)
9.多么有深意的故事?自己多讀兩遍,把它記下來。——指名背
10.吳王為什么沒有殺少孺子,反而說“善哉”呢?
(1)少孺子的目的達到了嗎?讀讀書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意思。(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2)吳王說:“好啊!”他在夸贊什么?
?。?)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理解吳王在夸贊少孺子的同時還在為自己沒有攻打楚國而慶幸,為國家有少孺子這樣的棟梁之材而自豪。所以他由衷地說了一句“善哉!”。應當重重獎賞的忠臣,能殺嗎?
?。ㄈ├斫?ldquo;其”字的意思。
1.畫出課文中帶有“其”字的語句。
2.結合上下文講講“其”字的意思。
三、總結全文
學完這篇文言文,你有怎樣的收獲?
板書設計:
螳螂捕蟬
吳王攻楚
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
[教材簡析]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典出《戰國莊子外篇山木第二十》,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被身后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從人物對話入手敘述故事,使人妙悟事理,警示人們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文章前后照應,從開頭的吳王有意攻打楚國,到結尾的“恍然大悟”,一脈相承,一線貫通,構成了有機整體。
[第一課時目標預設]
1、以檢查的方式指導學生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能聯系實踐和語言環境理解運用“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利用課題,抓住人物之間的內在聯系,指導學生進行課文主要內容的概括。
3、掌握文章首尾呼應的寫作方法。
[第一課時重點、難點]
通過聽、說、讀、寫、演等語文實踐訓練,激發進一步探究“少年為什么能使固執的吳王改變主意”的興趣。
[設計理念]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學習是一個綜合的實踐過程。在本課的教學中,一是要突出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以學生質疑解疑為主線,穿插聽、說、讀、寫、演等語文實踐訓練;二是體現了合作式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中與文本對話,理解語言,表演情節,形成一個生生互動,師生互動,開放的,有生命的語文課堂;三是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允許學生自主選擇有效的學習方式參與學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抓住重點句段引導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由讀到演,由演到說,由說到寫,因勢利導,力求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協調者、合作者和激勵者。
[設計思路]
激趣導入——掌握生字——整體感知——了解起起因、結果——引發探究——回歸整體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由圖及文,導入新課。
1、分別出示螳螂和蟬的圖片 你能看出圖片是什么動物?(螳螂 蟬)
(1)請用手指跟著老師一起書寫“螳螂”“蟬”這三個字(都是課后生字)
?。?)螳螂是什么?(昆蟲、益蟲)螳螂這兩個字有什么特點?(形聲字)像這樣的字還有很多,舉例:蜻蜓。你們也找找看?(螞蟻、蝴蝶、螞蚱、蚱蜢)
有些動物的名稱中有蟲旁,但不是昆蟲,舉例:青蛙、蛇、蚯蚓。
?。?)故事:話說有一天,這只螳螂來到一個花園里,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這只螳螂一看,饞壞了,它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邊補充完整題目)
這只螳螂吃到蟬了嗎?為什么?你怎么知道?(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是一個八字成語。可《螳螂捕蟬》這篇文章卻是一則寓言故事。我們學過哪些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掩耳盜鈴……)
(5)這些寓言故事都有一個特點——借一則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那么,課文中的這則寓言想借螳螂捕蟬說明一個什么道理呢?相信學了課文,同學們一定會深刻領會到的。
二、通讀課文,掌握生字。
(一)自學課文,初步整體感知全文。
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自己學習課文。
出示學習要求:(大屏幕)
1、先自個兒讀。
(1)自己學習生字新詞,掌握形音義。
?。?)把課文讀通、讀順,讀對每句話,每個字。
2、再和同桌合作比賽讀,挑一段自己感覺最難讀或讀得最好的內容,考考同桌,比比誰讀得好。
學生根據要求自學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二)學后交流學習情況。
1、出示課文中的生字,指名認讀后齊讀。
諸侯國 稟報 固執 毫不介意 不堪設想 恍然大悟 打消念頭 隱伏禍患 勸阻
2、文章中還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讀準嗎?
處死 打著鳥 轉來轉去 彈弓 大王 乘虛而入 舉起前爪 露水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螳螂捕蟬,這篇課文到底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認真地讀,邊讀邊想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分節次開火車讀課文)
2、誰能用簡單的幾句話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你能按照起因、經過、結果來說一說嗎?
四、細讀課文,了解起因。
1、這個故事的起因是——吳王想攻打楚國。課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這個故事的起因。
2、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第一自然段,一邊讀一邊用心體會,從讀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3、交流
a、吳王是位暴君 相機出示句子 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固執”是什么意思?找近義詞法理解,可以理解為——頑固
?。?)你能否講講吳王怎么樣,才叫固執?
?。?)學學這位暴君的樣子,表演朗讀,后全班一起來學一學。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