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5
這是阿房宮賦教案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阿房宮賦》較為圓滿地結束,結果也令我滿意,基本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的和教學重點的解決。下面主要談一談《阿房宮賦》一文的“誦讀教學”。
一、初步理解,打好誦讀教學的基礎
誦讀教學的第一步是對文章的初步理解。實踐證明,只有大致理解了文意,才有誦讀的基礎。否則浪費時間,難以達到教與學的目的。要達到初步理解的程度,不同的文章所涉及的內容不同。進行誦讀教學必須抓住主要矛盾,用最短的時間讓學生對所讀文章有一個大致的認識。就《阿房宮賦》來說,要抓住三個方面:
1.掌握文體特點
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特點。《阿房宮賦》是一篇文賦,其特點是:鋪采文,體物寫志。“鋪采文”就是鋪陳文采辭藻,指的是形式上的特點;“體物寫志”就是詠物說理,指的是內容上的特點。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學生了解了這些特點,對駕馭全文的內容必有一定的幫助。
2.了解時代背景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凡文章都有它的寫作背景,了解了寫作背景對理解文章內容不無益處。誦讀《阿房宮賦》時介紹兩個方面的背景知識:一是借助《史記·項羽本紀》上面的有關內容,介紹阿房宮的背景知識,使學生了解作者豐富而生動的想象的史實根據。二是利用本文《自讀提示》中的第一段文字了解杜牧寫這篇賦的時代背景,讓學生初步理解寫此文的目的。
3.把握文章脈絡
在簡介文體特點、背景知識后就引導學生根據賦“體物”、“寫志”的特點清理全文脈絡,掌握文章“卒章顯志”的結構模式,讓學生對文意的理解再深入一步。 實踐證明:學生如果熟悉了這三個方面的知識,就為誦讀打好了基礎。 二、反復朗讀,抓住誦讀教學的根本
古人云:“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所得爾。”學生要“有所得”,唯一的途徑是“讀”,誦讀教學的根本也就是一個“讀”字。
二、《阿房宮賦》一文教學怎樣抓住“讀”這一根本呢?
1.教師范讀
《阿房宮賦》是一篇膾炙人口的作品,千百年來一直受到讀書人的青睞。誦讀的開始,教師要盡量表情達意地朗誦一遍,使學生入情入境,躍躍欲試,創造一種美好的氣氛。
2.學生自讀
字、詞等方面的障礙直接影響誦讀的效果,所以在學生誦讀前必須借助書中的注釋初讀課文,清除文字障礙。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作重點講解以加深印象,節省時間。如本文中的“四海一”的“一”,“盤盤焉”的“焉”;“蜂房水渦”,“鼎鐺玉石”,“金塊珠礫”等,雖有注釋,但必須板書,加以強調。
3.教師導讀
所謂教師導讀就是老師指導學生正確的朗讀。讀中見情,讀出文意,反復朗讀,達到加深理解的目的。如氣勢磅礴的開頭四句:“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既寫出了秦始皇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統一中國的英雄氣概,又暗示了秦始皇興土木,廣聲色,不惜人力物力而導致速亡的原因。文筆雄健,氣沖霄漢。朗讀必須讀出氣勢,讀出作者的情感來。又如“矗不知其幾千萬落”,是在鋪陳空闊而密集的宮內建筑之后寫的一個結句。讀這一句要做到兩點:“矗”字要重讀,一字一個音節;讀出作者對秦始皇勞民傷財的罪行無比憤慨的思想感情。這樣指導朗讀,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內容的理解。
4.學生朗讀
在教師指導之后,就是學生朗讀了。在這個時候應鼓勵學生搖頭晃腦地盡情去讀,先領讀,接著自由讀,后齊讀。“體物”的內容指名讀,“寫志”的內容集體讀„„反復朗讀,加深理解。
三、熟讀成誦,達到誦讀教學的目的
周正逵先生在高中語文實驗課本《文言讀本·前言》中指出:在教學中要緊緊抓住誦讀這個環節,指導學生把課文熟讀成誦,使之爛熟于胸。這樣不僅培養文言閱讀能力有望,還會多方得益,終生受用不盡。“熟讀成誦”,不同的文體,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誦讀方法,《阿房宮賦》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指導背誦。 1.理清層次結構
著名教授石聲淮先生說:“會背書者背結構。”這是經驗之談。一篇文章有段落,一個段落有層次,一個層次也有組成它的句子。背誦一篇文章可遵循由句到層,由層到段,由段到篇的基本規律,劃整為零,聚零為整,逐層逐段地背誦,直至全篇。 《阿房宮賦》第二段較長,望而生畏。如果清理一下層次,就好背誦了。全段可分為三個層次:宮人來源,宮人生活,宮中珠寶。層次明晰,易于背誦,就是在一個極小的層次里也還可以尋找速記竅門。在“宮人生活”這一層中可以按時間順序記憶:宮人早上起床后開鏡──梳發──洗臉──焚香„„這是從一層一段而言。從全篇看更應該理清層次。《阿房宮賦》全文四段,前三段是“體物”,最后一段是“寫志”。分清了這樣的結構,背誦全文就方便多了。 2.注意句法特點
文章第四段由五個復句組成:開頭兩個并列復句指出了六國和秦滅亡的原因,接著兩個假設復句,如“使„„則„„”,指出六國和秦若愛百姓就不會有如此下場;最后一個轉折復句“后人哀之而不鑒之”,諷喻唐敬宗不要重蹈覆轍。利用句式特點弄清文章大意,背誦起來就很快了。
又如第三段有議論句,有描寫句。若用波浪線劃出議論句。全段議論、描寫涇渭分明,分而背之,各個擊破,記憶迅速。 3.利用修辭手法文
賦這一文體運用對偶、排比、夸張等手法比較多,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可以幫助背誦。例如第一段中當背到“五步一樓”這一出句,不假思索就會對上“十步一閣”來,背了出句“長橋臥波,未云何龍,”立即就會對出“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這樣利用對偶的句式就能加速記憶了。
《阿房宮賦》有兩個變化:一是不像以往一樣先疏通字詞,再分析內容,而是第一課時在多次朗讀的基礎上初步感知,把握文章結構,理解文章中心和寫作目的;第二課時再疏通詞句并鑒賞每段內容。二是第二課時由四位學生分別“主講”,教師只起串聯、補充作用。
事先并沒有對學情、課文作細致分析,只是感覺這篇文章內容較淺,注釋較多,學生是可以自行解讀的,便嘗試了一下。從課堂情況看,這樣做是可行的,但教師的準備和臨場應變還要進一步提高。
第一課時教師朗讀、自由朗讀、個別朗讀、齊聲朗讀,共讀了5遍。對于這樣一篇生字較多、要求背誦、朗朗上口的賦,多讀幾遍相較于讀了一遍就開始分析字詞,學生興致要高些。讀的形式、任務(從準確誦讀到初步理解)也有變化,但每一遍朗讀的目的還要更加明確方好。內容的理解主要采用問答形式,較為順利;但問答還是要和朗讀更緊密得結合。
第二課時第一個班總體情況良好。四位學生站在講臺上,落落大方。準備也較充分,從詞到句到文言現象到手法到內容一一講到。也有“小老師”能運用朗讀、問答等方式,而不是一味講解。即使講解,學生也能認真聽。也出現了學生提出疑問,“小老師”不能回答的情況,不過馬上有其他同學幫助回答了。在教師上課時,學生不愿提出問題,不愿舉手回答。而此時,由于教師的暫時退出,學生沒有了心理上的障礙,想要表現一下自己,甚至想要難一難“小老師”。(我要是也能達到消除學生心理障礙的境界,那就厲害了,不過難度很大。)
現行學校教育制度有很多弊端,如班級人數過多而不能照顧個性;教學任務和課時的硬性規定使得時間倉促,妨礙深入學習;不能進行大量、充分的閱讀,而只捧著教科書和習題集;而精神的不自由狀態對于學生成長來說,可能是最致命的。改變需要我們的努力。
當然有的“小老師”可能參考參考資料了,但我覺得在文言的學習方面,不必完全禁絕參考資料。想想自己讀文言作品時,也希望看有注釋的版本,遇到不理解的就直接看文后注釋,再有問題且是非解決不可的才翻字典。動輒翻字典的“精讀”大大破壞閱讀趣味。文章看完后,也并不刻意去記那些字詞解釋。文章看得多了,掌握的文言詞語自然也就多了。現在非得讓學生精雕細磨,字字落實查字典,把解釋都背下來,而不是節約時間多讀,總想解決一批字詞于一篇文章。這種急功近利的積累法科學嗎?當然偷懶總是不好的,但文言學習效果差最主要的問題并不是學生懶于查字典思考,而是有興趣的閱讀太少,文言文閱讀量太少。要把思考、查字典和看參考書結合起來,至少文言字詞是可以看參考書的。
第二個班準備更扎實,但四位采用的方式全是講解,這與事先對學生的要求、指導不夠有關。坐著旁聽,頗能體會聽人一味“滔滔”之苦。由此可以反思自己平時的教學行為。
【教學目標】
1、 深情誦讀,疏通和落實本文的重點文言字詞及知識點。
2、 品味語言,理解和學習本文中的比喻、夸張等藝術手法及寫作特色。
3、 把握文意,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賦借古諷喻的目的。
【教學重點】
1、 疏通和落實本文的重點文言字詞及知識點。
【教學難點】
1、理解和學習本文中的比喻、夸張等藝術手法及寫作特色。
2、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賦借古諷喻的目的。
【教學方法】誦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新建阿房壁未干,沛公兵已入長安。帝王若竭生靈力,大業沙崩固不難。”這是唐代詩人胡曾的一首詠史詩。詩人借阿房宮的興廢告誡君王要愛惜百姓,國家才能長治久安。而與胡曾處于同一時代的另一位著名詩人杜牧則也選擇了阿房宮作為他諷時刺世的一把利刃,那么在杜牧的名篇《阿房宮賦》一文中,杜牧又提出了什么樣的新觀點呢?讓我們一起來走近杜牧,學習《阿房宮賦》。
二、 初讀文本,解決字音。
要求:
1、學生自由朗讀,通過工具書解決都不準的字音。
2、 讓個別學生朗讀,教師做指導,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準重音、讀出感情。
3、 教師范讀、播放錄音,個別學生再讀。最后全體學生齊讀。
驪(lí)山 廊腰縵(màn)回 囷囷(qūn)焉 矗(chù)不知其幾千萬落
不霽(jì)何虹 妃嬪(pín)媵(yìng)嬙(qiáng) 輦(niǎn)來于秦 朝歌夜弦(xián)
明星熒熒(yíng) 梳曉鬟(huán)也 轆轆(lù)遠聽 杳(yǎo)不知其所之也 剽(piāo)掠其人 鼎鐺玉石(chēng) 錙銖(zīzhū) 棄擲邐(lǐ)迤(yǐ) 架梁之椽(chuán) 在庾(yǔ)之粟(sù)粒 瓦縫參差(cēn cī) 直欄橫檻(jiàn)管弦嘔啞(ōu yā) 戍(shù)卒叫
三、 再讀文本,疏通文意。
要求:學生六人一組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學習,根據課文下方的注釋,利用工具書逐段疏通文意。六人分工合作,找出并解釋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和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點。最后整合翻譯整段文意,同時提出疑難點,尋求教師幫助。
1、 第一自然段
(1)重點實詞
① 六王畢,四海一 畢:完了,結束。
② 驪山北構而西折 構:動詞,架木做屋,引申為建筑。
③ 各抱地勢,鉤心斗角 抱:適合,隨著。
④ 盤盤焉 焉:……的樣子。
(2)古今異義
① 直走咸陽 古義:跑,奔,此處解釋為趨向;
今義:多指行走。
② 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古義:座,所;今義:下降,衰敗。
③ 各抱地勢, 鉤心斗角 古義:指宮室建筑結構錯綜復雜精密。
今義:常用來比喻各自用盡心機,互相排擠。
④ 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古義:指天氣(雨雪陰睛)的意思;
今義:指一個地區的氣象概況
(3)詞類活用
① 六王畢,四海一 一:數詞作動詞,統一。
② 蜀山兀,阿房出 兀:形容詞作動詞,指山上的樹木被砍伐光了。
③ 驪山北構而西折 驪山:名詞作狀語,從驪山;
北、西:名詞作狀語,向北、向西。
④ 廊腰縵回,檐牙高啄 腰、縵:名詞作狀語,像人腰一樣,像綢子一樣。
⑤ 蜂房水窩 蜂房、水窩:名詞作狀語,像蜂房、水窩一樣。
⑥ 長橋臥波,未云何龍 云:名詞作動詞,出現了云;
龍:名詞作動詞,出現了龍。
⑦ 復道行空,不霽何虹 虹:名詞作動詞,出現了彩虹。
⑧ 歌臺暖響,春光融融 響:動詞作名詞,歌聲。
(4)小結
第一段介紹了阿房宮興建的時代背景、總體規模和布局精巧、構造奇美的建筑風格,以及宮中的歌舞之盛。進而鋪敘阿房宮的雄偉壯麗。
2、 第二自然段
(1)重點實詞
① 明星熒熒,開妝鏡也 熒熒:明亮的樣子。
② 杳不知其所之也 杳:無影無聲,形容聲音的遙遠。
③ 一肌一容,盡態極妍 態:指姿態的美好;妍:美麗。
④ 棄擲邐迤 邐迤:連續不斷。這里有“到處都是”的意思。
(2)古今異義
①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 古義:指金玉珠寶等物;
今義:籌劃、計劃或組織。
(3)詞類活用
① 辭樓下殿,輦來于秦 輦:名詞作狀語,坐輦車。
② 朝歌夜弦,為秦宮人 歌、弦:名詞作動詞,吟唱、彈奏。
朝、夜:名詞作狀語,在早上、在晚。
③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
收藏,經營,精英:動詞作名詞,皆譯為金玉珠寶等物。
④ 鼎鐺玉石,金塊珠礫
鼎、玉、金、珠:名詞作狀語,把鼎,把玉,把金子,把珍珠。
鐺、石、塊、礫:名詞作動詞,看作鐵鍋,看作石頭,看作土塊,看作沙礫。
(4)通假字
①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縵:通“慢”。
(5)特殊句式
① 朝歌夜弦,為秦宮人
判斷句
② 明星熒熒,開妝鏡也 判斷句
這次匯報課我所選擇的篇目是杜牧的《阿房宮賦》第二課時。第二課時的教學鎖定在三四段的議論抒情部分,在解決重點字詞的基礎上,分析秦亡原因,并對比賈誼《過秦論》總結出秦滅亡的本質。
這節課以元稹的《行宮》導入,承接上節課第二段宮人生活。在導入時,我對這首詩進行了簡單的解讀,時間把握在一分鐘左右。接下來則引入第三段的教學。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安排是比較有層次的,但最大的問題在于對學生預習質量的忽視。
課堂上,學生的表現并不積極,課后我才了解到,原來很多同學對“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這一句還不明白,特別是“念”字,理解成了“思念”,于是對課文的理解從此處截然斷開,導致第三段后半部分也聽得一頭霧水。這是我的問題:一方面,我沒有及時了解他們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就無法針對問題來教學,就像盲人過河,瞎琢磨,從自己的角度單方面認為難點應該在哪里,對課文講解的取舍忽略了最重要的學習主體,我忽略了預習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作用,即幫助學生發現問題,在預習的時候我完全可以收集學生不懂的地方,并將其設計到我的教學中去,如此才更有針對性,否則便如隔靴搔癢,學生不懂的沒講到,學生已懂的反復講;另一方面,這也看出我在教學中的解讀還存在問題,文脈并沒有清晰展現給學生,至少在這一點上明顯出現了解讀、銜接不到位的問題,此外教學語言太過貧乏,表述不夠簡煉,以致課文解讀從表面滑過,沒有進入深層分析。
如何最大程度地讓學生加入進來,我想,老師最基本的職責也就是答疑解惑,那么在字詞句的解讀上也完全可以讓學生來提出問題,這個工作同樣可以放在預習時安排,每個小組記錄下自己不懂的問題,先在組內交流,這樣也算是給學生一個明確的預習任務,而不是僅僅毫無目的地背書,回想預習時的情景,雖然我慷慨地給了一節課的預習時間,然而很多同學并不專注,也是有我的預習任務并不明確的原因。學生在預習后給我問題清單,既能方便我了解學情,也能幫助我提前為學生的問題做準備,不至于上課時措手不及,出現難以駕馭的尷尬。在課堂上,這個環節可以先由學生提出問題,其他同學嘗試解決,最后由我解決。在這個基礎上再去點撥重點字詞,應該對學生來講會更容易接受。
最后在對比賈誼《過秦論》時,可以把第四段集中教學結束后引出,可以提前給學生看這個片段,否則課堂上時間不夠,第一次看這個選段會有點吃力。提前給學生這個選段預習,解決字詞問題,課堂上再拿出來仔細對比,有針對性地解決秦亡原因的對比,可能會更好。
課堂結束時,我沒有做到課堂預設,結果多出了五分鐘時間,讓學生自主背誦了,這個環節是預設不足,沒有考慮到時間充足和不夠時該如何彈性調整的問題。現在回想,如果有多余的時間,讓學生齊讀一遍課文差不多也要這么兩三分鐘,或者在此之外再設計一個獨立的小環節,如《紅樓夢》里有“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引導學生去讀一讀《紅樓夢》鐘鳴鼎食之家的奢侈生活等等。為防時間不夠,則要在學生互動時注意把控好時間。
在自己的儀態等方面,親和力還不夠,很少走到學生中間去,這其實是自己備課不自信的一種表現,對課文和課堂設計的熟識度還不夠。另外笑容少了,表情過于嚴肅,這是個人性格所致,還需一點點去改進。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