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7
這是釆薇教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體會詩歌重章疊句和賦比興的表現手法的作用。
●感受詩中所蘊含的家園之思。
●了解詩歌所反映的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
能力目標:
●學習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和思想內容。
情感目標:
●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進一步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以此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
●培養對家鄉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回憶學習過的有關詩經的知識
二、閱讀全詩完成
(一)注意以下字的讀音
歲亦莫(mù)止獫狁(xiǎnyǔn)之故載(zài)饑載渴
王事靡盬(gǔ)我行不來(lài)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小人所腓(féi)象弭(mǐ)魚服
靡室靡(mǐ)家不遑(huáng)啟居
(二)掌握以下重點詞語
◆通假字
(1)歲亦莫止()
(2)彼爾維何()
(3)維常之華()
(4)獫狁孔棘()
◆詞類活用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雨,動詞,雨雪猶“落雪”。)
象弭魚服(象,用象骨裝飾。魚,用鯊魚皮制作。)
◆重點詞語,注意其中古今異義的詞
(1)不遑啟居(啟,古意是跪,今意指開啟;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
(2)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帥,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
(3)彼路斯何(路,高大的戰車,將帥作戰時用的車。今指道路。)
(4)薇亦作止(作,指薇菜冒出地面)
(5)歲亦莫止(止,句尾語氣詞)
(6)靡使歸聘(使,指使,委托。聘,問)
(7)載饑載渴(載,動詞或形容詞詞頭,可譯為“且”“又”。)
(8)歲亦陽止(陽,指陰歷十月)
(9)憂心孔疚,我行不來(孔,很。疚,痛苦。來,回家。)
(10)彼路斯何(斯,語氣詞,無實義)
(三)疏通文意
譯文:野豌豆苗采幾把,一些豆苗已長大。說回家啊難回家,歲末又將來臨啦。沒有屋來沒有家,只因匈奴太兇煞。沒有空閑坐下來,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幾把,豆苗柔嫩剛發芽。說回家啊難回家,心總憂愁總牽掛。憂心如焚烤艷陽,又餓又渴實難當。戰事難將帳安定,無人歸家問音訊。
野豌豆苗采幾把,豆苗莖葉老又硬。說回家啊難回家,轉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沒有一處可休閑。憂心積郁成久痛,只恐死訊往家送。
路邊何花爭嬌艷?白棣花開一片片。路邊何車真威武?將軍出征將路堵。戰車前方套上馬,四匹馬兒真高大。如此怎敢圖安樂?一月捷報一籮籮。
趨車策馬征四方,馬兒強健勢浩蕩。將軍樹威車旁立,兵士也靠車隱蔽。四馬雄威多整齊,雕弓箭袋不曾離。哪敢一日不戒備?匈奴戰事催人急。
想我當年出征日,楊柳春風真美麗。如今歸來返故里,卻是雪花紛飛時。行路遲緩路漫漫,又渴又餓不勝寒。無限傷悲在我心,誰人知曉嘆伶仃。
教師讓學生自己譯注,適當加以評點。
(四)整體感知、歸納
1、詩歌寫了哪幾方面的內容
明確:
1—3回憶軍旅勞頓,交待不歸原因,表達強烈思歸之情。
4—5直寫戰爭之慘烈
6對比寫歸途之悲傷、痛苦。
2、概括歸納全詩中表達的作者的情感
明確::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3、找出本詩中表現人物強烈思鄉情感的詩句。加以體會。
三、賞析探討
全詩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起到了什么效果
▲1—3章采用了重章疊句和興、賦的手法
薇亦作止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薇亦剛止
歲亦暮止
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歲亦陽止
作用:
在內容上,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時序的更替,而人物內心的焦慮、痛苦也隨之加重,從而突出了主題;
在音節上,反復吟唱,一唱三嘆,音節和諧,旋律協調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美。
▲4—5章細節描寫來展現戰爭生活的圖景。
詩歌寫的是戰車、戰馬、象弭、魚服以及士兵的勞累奔波、饑渴難當,而沒有寫戰場上的刀光劍影、廝打拼殺,但通過這些具體生動的細節描寫來展現戰爭生活的圖景,戰爭的殘酷已可想見。
▲第6章“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閱讀下面資料,找出古人對這兩句詩的評價,談談你的看法。
資料一: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謝公(謝安)因弟子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謝玄)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資料二:方玉潤《詩經原始》中評說:“此詩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凱奏生還,樂矣,何哀之有耶?”又說:“末乃言歸途景物,并回憶來時風光,不禁黯然傷神,絕世義情,知古常新。”
資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論《詩經·小雅·采薇》這兩句時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明確:
1、今昔對比,以虛襯實。凱旋之樂與內心之傷悲對比,以樂襯悲。昔日“楊柳依依”與今日之“雨雪霏霏”對比,有今不勝昔之悲。
2、“雨雪霏霏”之景與“載饑載渴”之情境相合,情景交融,更突出內心之傷悲、哀痛。
本章對比襯托,情景交融,語調低沉,氣氛悲愴。充分表現作者內心的傷悲、痛苦。
四、作業
結合我們所學的《詩經》兩首,歸納詩經在表現手法上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將兩首詩熟讀成誦,用賦、比、興的手法嘗試作一首詩來表達你的某種情感。
教學目標
1、知能:把握情感、讀出詩歌的節奏、韻味。
2、過方:朗讀、合作探究
3、情態:厭戰、思鄉
教學過程
1、導入(復習文學常識《詩經》)
或者與余光中的《鄉愁》比較,
或者播放舞蹈《采薇》
或者欣賞名人大家的朗誦,在欣賞中初步奠定情感基調
2、初讀文章,掃清字詞障礙(多媒體展示)
孔疚(jiù)靡盬(mígǔ)、玁狁(xiǎnyǔn)
寰宇(huán)神裔(yì)肴饌(yáozhuàn)
宅邸(dǐ)逃遁(dùn)象弭(mǐ)
歸聘(pìn)四牡(mǔ)骙骙(kuí)
所腓(féi)雨雪霏霏(yù)整飭(chì)
有感情朗讀文章
3、再讀課文,分析結構(提問)
(一)、難歸原因、生活艱苦
(手法—重章疊句,反復吟嘆;
內容—比興手法——植物生長,時間流逝,
士兵焦慮痛苦與日俱增)
(二)、戰爭(未直寫戰爭殘酷,
而寫戰車馬高大,側面突出戰爭殘酷)
(三)、歸途傷悲(今昔對比,大雪紛飛,
饑渴難當,氣氛悲愴)
4、析讀課文,分析情感(合作探究)
①問:《采薇》一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答:普通士兵——離鄉出征——生活艱苦——內心傷痛——厭戰——思鄉
②問:從哪些地方可以表現出來:
(小組討論,交流,選代表回答問題
或者看哪位同學手舉的高,看起來比較活躍
或者找一個靠窗的,或者靠窗的同桌起來回答下)
表現:“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說好要歸,遲遲不歸,君問歸期未有期
(好,請坐,這位同學找的非常仔細啊,
看來對文本把握的非常清晰,還有其他同學要補充嗎)
“憂心孔疚,我行不來。”—憂心忡忡,歸心燒灼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今昔對比,大雪紛飛,饑渴難當,氣氛悲愴。
歸納小結(參照板書)
布置作業:寫一段文字表達思鄉情緒
板書設計:
采薇
(一)、難歸原因、生活艱苦—比興手法——重章疊句、痛苦焦慮
(二)、戰爭—四牡骙骙——側面描寫——突出戰爭殘酷
(三)、歸途傷悲——雨雪霏——兩相對比———饑渴難當,氣氛悲愴
一、說教材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2第二單元的精讀課文,選自《詩經》。詩歌以追憶的方式,抒發了戰士久戍在外的愛國之情和思念家鄉的情懷。本單元處于高一上學期,學習內容為先秦到南北朝時期的詩歌。這些詩歌在思想內涵和藝術成就上都堪稱后世詩歌的典范。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體現其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掌握古詩的文體知識,學會賞析詩歌。本文安排在單元第二篇,如何指導學生學好本首詩,是樹立學生學好古詩的信心,培養一定賞析能力和審美情趣的關鍵。
根據新課標的“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和態度”三個維度,和高一學生古詩鑒賞能力較弱的現狀,我擬定教學目標如下: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體會士卒戍邊與思鄉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復雜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詩的'語言美,賞析其重章疊句手法的藝術魅力。
3、熟記關于《詩經》的文學常識。
新課標指出,文學閱讀必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魅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因此,我將體會感情,品味語言,賞析藝術特色作為教學的重點。由于本詩是早期的文言詩歌,學生在語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難,因此教學的難點是品味語言,把握情感。
二、說教法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采用誦讀法和分析法進行教學。誦讀法是學習古詩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關鍵是要根據情感的變化,讀出節奏、語氣、語調而把握文意,體味感情。因此,范讀、多讀尤為重要。分析法在于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對課文的思想內容進行探究,從而使學生了解詩中體會的情感,體現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三、說學法
關于學法,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詩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課文思路的任務交給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背誦課文,使記誦和理解結合在一起,這樣才符合學生的記憶規律,也減輕學生課下的負擔。
四、說程序
本課計劃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如下:
一、導入:……
接下來我將從整體把握、體會情感、品味語言、總結藝術特色四個大環節來安排教學。
二、背景點撥,整體把握
首先學生回顧《詩經》的基本知識,我依情況略作補充。簡單介紹本詩的歷史背景:《采薇》大約是周宣王時代的作品,經常入侵中原,歷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邊外和命將士出兵打敗玁狁的記載。
進入課文后,明確生僻字讀音;朗讀課文,把握詩歌。讓學生對照注釋及工具書明確字詞讀音,老師強調個別容易讀錯的字,在預習基礎上基本把握詩歌大意。
三、疏通課文,體會情感
學生朗讀一至三節,找出通假字,如“莫”;語助詞如“止”“曰”;古今異義詞如“啟”“居”。以及個別短語如“靡室靡家”“載饑載渴”的結構,結合上《衛風氓》中出現的相同或類似的結構來理解。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抽查翻譯,糾正錯誤。
這三節都以采薇起筆,讓學生思考課文呢寫了薇菜生長的哪幾種形態,有什么作用?學生思考。這個問題不難,但學生回答可能不完整,只點到用于表達士卒思歸之情的強烈。老師要補充,用薇菜的生長來反映歸期的推移和不定期,思念之情更加沉重。同時在藝術手法上,同《衛風氓》用“桑葉”來起興一樣,這里也是比興手法,引出下文。另外,戰士們靠野菜來充饑也反映了戰士們生活艱苦,興中有賦。
接下來,讓學生繼續找尋作者除了用薇菜的生長還用了什么來表現戍邊的漫長?明確:用年月的更替,從“莫”到“陽”。讓學生自行分析隨著年歲的增長,作者對戰爭,對家鄉的情感發生了什么變化,有何體現。這是一首戍邊戰士在歸來途中追憶戍邊生活的詩,戰士用追憶的口吻來回想過去,在追憶中流露出強烈的情感。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在課文中都找得到,學生找尋的過程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情感變化線索。明確:對戰爭,作者堅決抗戰,保家衛國,體現自豪感和愛國情懷;同時內心又極度思念家鄉,要提醒學生注意作者強烈的痛苦,除了倍感久戍無期,同時不要忽視與家人音信隔絕,生死未卜的痛苦。
到這里,學生對這三節已經基本把握,現在可讓學生再次整理歸納作者情感的復雜和矛盾,要提醒注意作者對統治者不體恤士卒的不滿。
總結藝術手法,分析藝術手法可以提醒從《衛風氓》來入手,如重章疊句,比興手法,不僅表現感情遞進,還突出主題。
課文除了追述思歸之情,四、五節還追述行軍作戰的緊張生活。學生朗讀,對照注釋再次理解四、五節。歸納通假字如“爾”“棘”,古今異義如“君子”,“小人”,這兩節字詞在意義理解上比較難,可以讓學生翻譯,加強理解和掌握。
第四節前四句是自問自答,寫常棣花也是起興。請學生歸納這四、五兩節的大意,這樣能培養學生歸納能力,更好的把握這兩節。在課文中找出描寫緊張勞苦征戰生活的文字,如“三捷”“日戒”等。把握了大意后,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描寫我軍裝備精良,馬匹強壯中體現出來的復雜情感,既有民族自豪感也有一定的憤恨情緒,士卒靠薇菜果腹而將軍馬匹居然如此肥壯,更何況是將軍自己,表現了對軍中不公的不滿。
四、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語言美
讓學生談談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描寫離別經常用楊柳的用意。楊柳意象的把握對今后學習古詩歌很有幫助,回到課文第六節,想象前四句的畫面。畫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戰士的情感,也能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為了突出人物內心的情感在寫作時經常用外在景物來襯托,在課文第六節里,楊柳和雨雪畫面備受人們贊賞,讓學生思考,談談自己的理解。楊柳和雨雪分別襯托了戰士離別時依依不舍和歸來時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這兩幅畫面中。指導學生這種寄情于景,以景寫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這時我提問,如何理解征戰在外強烈的思鄉之情以及歸途路上的傷悲痛苦?這個問題有一定的思考難度,讓學生在看似矛盾的態度中更好的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復雜真實的人物情感,更完整、準確的把握思想感情。
到這里已經分析完課文,現在可以讓學生完整歸納詩歌中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歸納人物形象要求全面,準確,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好的把握課文,理解情感,訓練完整表達的能力。
五、總結藝術特色
由學生分析課文的藝術特色,教師補充。
指導學生參照《衛風氓》來分析本文的重章疊句,比興手法。同時要注意課文的多種敘事手法應用,如倒敘,追敘再回到現實的敘事線索。
布置作業:熟讀、背誦詩歌。預習下一課《離騷》。
(三)課題研究
〔參閱教科書第一章第四節,參考閱讀李海林《語文教學科研十講》(浙江教育出版社)〕
首先,我來說一下教材
《詩經》是人教版高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課文,由《氓》和《采薇》兩張組成,我今天給大家說的就是《采薇》,該單元主要是鑒賞從先秦到南北朝時期的詩歌。
《采薇》以四言詩歌體的形式,以回憶的方式寫了被遣戍邊的戰士從出征到回家的詩歌。重章疊句手法的運用以及情景交融的抒情是本文最大的特點。
第二,我來說一下我對教材的處理
結合本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的“三個維度”,我將本科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反復誦讀,體會詩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詩歌的主旨。掌握重章疊句的藝術手法,用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鑒賞詩歌,本課的重點是掌握重章疊句的藝術手法。鑒于要培養學生對詩經的興趣和提高其鑒賞能力,所以我安培用兩個課時精講。
第三,我再說說教學方法
教法得當,才能挖掘出學生最大的潛力,才能達到教與學的完美結合。我認為這首詩最主要的就是讓學生自己通過反復朗讀去體會征人那種厭惡戰爭思念家鄉又奮勇抗敵的矛盾心理,通過自己的獨特的情感體驗去鑒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所以我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這樣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學生為主題,尊重學生的理解,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最后,我來呈現一下我的教學過程。
一:是導入:和學生集體朗誦余光中的鄉愁,營造氣氛。
導語: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長于斯的家園,每個人都有融于血液的故土鄉情。今天就讓我們到我們中華民族的源頭去體驗一下這美好的情感吧。
二:落實基礎,整體感知
請不同的同學自選章節朗讀,其他同學為其正字正音,老師指導重點字詞及朗讀的節湊。
并大體讓學生把握結構內容。
三:細讀賞析
討論重章疊句這一技巧在詩中的作用和好處。
分組討論主人公對戰爭的態度及文章的主旨。
鑒賞最后一章,各抒己見。
老師最后在大屏幕上打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和學生們交流。
四:作業:課后閱讀《詩經》里其他經典篇章,把自己喜歡的重章疊句找出來在班里交流。
五:板書設計力求簡潔明快,自然流暢。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