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8
這是學寫游記教案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圣陶先生的一篇游記,也是一篇典型的游記類散文,語言雖然直白,但是條理十分清晰,描寫具體生動。全文兩條線索貫穿始終,內容安排渾然一體,敘序有詳有略。課堂,既要生動——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熱愛文本;更要嚴謹——教給學生準確無誤的知識。因此,我在課堂上設計了“旅游”這一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形式。
文中有兩個句子寫出了作者乘船進入內洞時的真實感受,無疑是本篇課文中的重要語句。如何引導學生“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呢?我先播放配樂課文朗讀錄音,讓學生感知作者的真實感受;然后,又讓學生抓住“擠壓”“稍微”“準會”等詞語,或聯系生活實際,或聯系課文內容,或解讀作者心情;最后,水到渠成地小結學法,熱情鼓勵。這樣處理,不但順利地達成了預設目標,而且滲透了學法指導,還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效果是顯著的。
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認真揣摩體會,做到不僅讀懂,而且有所感受,增強閱讀體驗。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展開想象,使課文中描寫的景象,尤其是關于孔隙的“窄”,內洞的石鐘乳、石筍的描寫能夠在頭腦中再現,從而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另外,引導學生在理解內容的同時,體會作者在觀察、構思、表達等方面的匠心。
結合本課特點和學生特點,充分利用教育資源,為學生搭建一個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信息資源平臺。在本課的學習中,我選用“讀中感悟”的教學方式,采用創設情境法、情感誦讀法,引導學生自主討論、交流,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金華的雙龍洞,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因此我在教這課時,創設了一個快樂夏令營,讓同學們以夏令營隊員的身份,去欣賞課文,并且以這條游覽的主線貫穿整節課的始終。我還通過自己設計的過渡語,始終讓學生沉浸于參加夏令營去游覽雙龍洞的情境中。這樣不僅把枯燥的文字變成有趣的游覽,還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性,使他們感覺在身臨其境的游覽西沙群島。
二、以讀為突破口,訓練學生的語感。
語文教學的特色任務是語言訓練。讀有所思、讀有所悟。讀書要做到“讀進去讀出來”。“讀進去”就是讀中有思考,“讀出來”就是讀中有感悟。學生對讀書的思考和感悟往往還停留在表層,在教學中我不斷引導和點撥,應該說這節課中,文本的朗讀是充分的扎實的,主要包括朗讀整篇課文或自然段、抓住關鍵詞句朗讀。從數量上分析,其中自由朗讀四次,集體朗讀五次,個別朗讀的次數更是充分。從質量上分析,我給了每個學生較為充分的時間接觸文本,從而有助于他們整體感知文本,并產生對文本的獨特認知。在各種形式的多次朗讀中,學生朗讀的增量體現較為明顯。首先讓學生充分練讀后,根據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歡的段落語句讀給老師同學聽,師生共同評議。學生有了充分的自由,變得愛讀,想讀,帶著情感和體會理解課文內容,讀出文章的味道,語感也便隨之產生了,使之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教學中,我將從賞句入手,抓住體驗,通過課件、誦讀、動作、描述等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詞語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的意思,從而讀懂每句話。嘗試閱讀用欣賞的方式進行,學生對喜歡句子可以多讀幾遍,有朗讀的自主權,從而達到了培養學生語感的目的。
三、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語文能力。
教學中我注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重要的教學環節都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自己通過學習、討論來理解課文。學習課文時,我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景點,避免平均使用力量。而學習途徑也可以自主選擇,或朗讀或表演或介紹等,目的是充分發揮學生個性,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
不足之處:教學內容過多,對各個教學過程挖掘的深度不夠;學生主動參與的精神不夠,教學氣氛不活躍。
一、教學目標:
1. 根據游蹤和個人體驗,安排好寫作順序。
2. 抓住游覽場景的特點,安排好詳略布局。
3. 用好記敘描寫的表達,力爭讓文情并茂。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按照一定的順序,抓住景物特點,寫出真情實感。
教學難點:
體會寓情于景,融理于景的寫法。
三、過程與方法:
游記類作品將山川風情寫于筆下,將美景定格于文字中,用風景傳達風景的情韻,抒發個人的感悟。然而,有不少學生出游時也為所觀之景而激動,動筆寫時,就像記流水賬一樣,讓讀者讀起來索然無味。因此,如何來寫游記類文章,就顯得尤為重要。
四、教學方法:
引導法、賞析借鑒法、自我評價法、討論法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相關音頻、視頻
六、教學課時:
1課時
一、導入設計,激發興趣
古語云:讀萬卷書,行萬理路。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同學們外出旅游的機會多了,城市的繁華、鄉村的秀美、名勝古跡魅力,無不給同學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能把這些印象變成文字,寫成游記,那是很有意義的事。游記是描寫游覽中所見所聞,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記敘文。
二、回顧課文,熟悉游記
游記的題材非常廣泛,凡是瀏覽中見到的社會生活、風土人情、山川景物、名勝古跡以及聽到的神話傳說等,都可能作為游記的材料。但怎樣才能把游記寫好呢? 本單元我們學了四篇游記。《壺口瀑布》、《在長江源頭各拉丹東》、《登勃朗峰》、《一滴水經過麗江》。我們了解了哪些游記要點呢?結合課文例子小結:
1.三要素 所至 所見 所感
2.順序:游蹤(移步換景),時間 (移時換景)
3.角度:定點觀察 (俯視仰視環視) 移步換景
4.表現方法:
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結合
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方法
寫景與寫人結合
語言可以詩意可以幽默
多角度觀察(不同方位、不同感官)
三、回顧經典,再識游記
請同學們自由談一談自己知道的名人所寫的游記名篇。
總結:酈道元《水經注》(由唐玄奘口述,門人辯機記錄)《大唐西域記》
馬可·波羅《馬可·波羅游記》
徐霞客《徐霞客游記》
陸游《入蜀記》
余秋雨《霜冷長河》
劉白羽《長江三日》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四、結合案例,學寫游記
翻開課本111頁。里面提供了一個案例。
請大家結合我們的所學,來點評這個案例。案例如下:
5月28日,我和爸媽一起去游覽北海公園。
10點,我們到了公園門口,買票走進。
首先看到公園里有一個很大的湖,一些人在湖上劃船,湖邊有很多游客。
我們沿湖行走,湖邊有亭子,亭子、中有人休息。
我們登上了名為瓊島的小島,看到了負有盛名的北海白塔。
1.找三要素。
所至:
公園門口——湖——亭子——瓊島——白塔。
所見:
門口——湖(大,游人多)——亭子(有人休息)——瓊島(小島)——白塔(有名)
所感:沒有寫。
2.優點,按照游蹤來寫。缺點:缺乏具體的描寫,沒有寫所感。描寫景物,抒發感受,是寫作的重點,需要詳寫。
1. 移步換景和定點觀察(順序合理)
以游蹤為序是寫游記常用的寫作順序。每到一處,觀察點不同,所見之景也會不同,隨著自己游覽參觀的開展,將一處處迷人的景物有序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這就是移步換景。如《在長江源頭各拉丹東》就是以游蹤為序,運用了移步換景的寫法。例如《登勃朗峰》,通篇文章用到了移步換景法,第三段、第四段就用到了定點觀察法,對勃朗峰的美麗風景進行了全方位、細致的描繪,突出了勃朗峰的無限魅力。再如《壺口瀑布》中對“龍槽”的描寫,作者也用到了定點觀察法。
定點觀察,就是觀察者選定一個處于相對靜止狀態的觀察對象有次序地進行觀察。運用定點觀察法,首先要注意選擇好觀察位置,也就是立足點。“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立足點不同,觀察時事物呈現的面貌也不同。
2.抓住特征,突出重點(詳略得當)
所謂突出重點,就是能體現這一處景物的特征(獨特性)的要詳寫,而不能體現其特征的則要略寫或不寫,如《登勃朗峰》就抓住了勃朗峰景色秀美、雄偉壯觀的特點進行詳寫。
3.景中有人,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游記,寫的就是自己的所見所思所感,是“我以我眼看世界”的情感體驗。所以,我們應讓游覽參觀中的景成為我們內心情感的載體。如《壺口瀑布》將贊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體的描寫中,由小小的壺口瀑布透視黃河博大寬厚的雄壯之美,抒發了對大自然的熱愛,贊美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4.人文典故,豐富內涵(內容豐厚)
如果在游記中引入一些典故、傳說、史料、前人的評價等,定然會豐富游記的內涵,給景物添上一層誘人的人文色彩。如《登勃朗峰》寫下山時車夫車技之高,敘述奇人奇事,就有傳奇色彩。
5.巧用修辭,增添文采(語言優美)
在寫作中,除了要工于遣詞,還要善用修辭。妙用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這樣不僅能使事物更形象,還可以引發讀者的遐想和想象,大大豐富文章的內容。
6.創新思路,彰顯個性(構思新穎)
寫作時,可以依據內容特征,從一個獨特的視角進行觀察,創新寫作思路,彰顯作者獨特的個性。如《一滴水經過麗江》,作者在文中虛構了一個旅游者兼講述者——“一滴水”,既用它串起文章,形成時空線索,又用它與讀者交流,抒發情懷,這就使文章在“展現”之余又有“講述”,帶給讀者獨特的閱讀感受。
五、歸納總結,游記技巧
1、 游記的題目:常以參觀地地名為題,也可以個性化一點
2、 游記的結構:開頭、正文、結尾
3、敘述方法:借景抒情、由事及理
4、寫景順序:時間、空間、游蹤順序等。
5、游記內容:特色景物、 最打動人的景物
6、多種寫作技巧:比如移步換景、定點觀察;多種表達、具有知識性……
師總結:走進大自然吧,出門天地寬、鵬鷃逍遙游。把游覽的過程呈現出來,沿途的風景就開在了心間。無論寫景、抒情還是說理,都是一種跨文化的實踐,詩情催發、美景常駐,我記我快樂,我寫即永恒,萬千美好在寫的當下照進胸間。
六、技法運用,寫作訓練
我們都有過旅游的經歷。旅途中,我們不僅觀賞自然風光,了解民風民俗,同時也有過許多新奇的感受,產生很多思考與遐想。請選擇一出自己游覽過的景點,自擬題目,寫一篇游記。不少于600字。
點撥:1、先畫出當時的游覽路線圖,按游覽順序擬寫提綱。
2、回想游覽時最深的印象及總體感受,據此確定材料的取舍與敘述的詳略。
3、在記敘或描寫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也可適當插入對人文景觀的介紹或引用他人的描寫、評價等,以豐富文章內容。
七、課內遷移,自我總結
請認真閱讀第五單元寫作指導板塊,并結合第五單元所學課文,總結游記寫作技法。
技法1:
技法2:
技法3:
八、例文共讀,學寫評語
閱讀這篇習作,從游記的寫景、抒情等角度找出其優點及不足,并選取片段來升格。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圣陶先生寫的一篇游記,脈絡清晰,語言平實動人。但是,由于金華雙龍洞對于沒有游過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陌生的,還有由于經歷有限,孩子們對溶洞這一事物還不了解,因此,要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雙龍洞的美,從而理解作者的寫作技巧,就必須給孩子們一個對溶洞有一個感性認識,這就必須借助于多媒體了。
我在教學中按游覽路線帶學生學習外洞、孔隙、內洞的時候卻存在著一個問題,就是圖片、錄象出示的時機沒有把握好。語文學科還重在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圖象資料出示過早,學生就會忽略對語言的體會和理解。所以應該出在學生理解、感悟完文本,用圖象去驗證他們的體驗,此時看過后會對文字有更深的體會。這也讓我意識到了,語文學科中要合理地運用多媒體,這樣才更有實效性。
另外,除了多媒體的運用外,還要關注學生提出的問題。如學習“孔隙”一段時,學生問我:“老師,我怎么感覺不到孔隙像大家說的那樣低矮呢?”為了節省時間,這時我馬上把孔隙的錄象放給孩子看,然后問他感受到了嗎?學生只好點頭。課后我細細琢磨之后,才覺得當時的處理不太妥當,放掉了一個絕好的教學契機。如果我讓他細細讀那一段文字,然后抓住句子中的重點詞語來品味,肯定比直接看要好得多。這種情況說明我在教學中面對突發的學生提問的處理能力還有待提高。
除了以上兩點在這節課我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之外,但我覺得自己在這節課還有做的比較成功的地方:我及時抓住教學契機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空間動筆寫了一段話。例如,在講解內洞墻壁上的一段文字是這樣的:“其次是些石鐘乳和石筍,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據形狀想象成神仙、動物以及宮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我及時抓住這個能夠讓學生展開想象的機會,讓同學們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內洞的石壁上可能還會有什么樣的圖案,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十分驚人的,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學生都能依據自己的想象寫出一小段文字,這樣既鍛煉了自己的動筆寫的能力,又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
總之,一節課上完之后,總會有得有失,但關鍵是我們要及時反思,不斷校正,這樣才能使我們在教學中多一些成功,少一些失誤。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