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1
這是飲酒教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1)誦讀古代詩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2)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3)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2.教材分析
《飲酒》是陶淵明棄官歸隱后陸續寫成的一組五言古體詩,為酒后即興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揮灑真情,實際上是借“飲酒”的話題,寫對世事人生的感慨。這組詩共20首,以這一首的格調最為閑雅有致。本詩內容理解難度不大,但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不易為學生接受。因此,應在查找相關資料的幫助下,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詩歌寄寓的情感。
3.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在語文知識的'積累,淺層次的詩歌理解方面已經有一定的基礎。但是詩句的賞析,作者情感的理解,對于學生來說,一直是一個難點。因此,要讓學生反復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在讀中理解詩歌內涵,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
目標
1.通過誦讀,能夠體會本詩的韻律;
2.通過批注賞析,能夠品味詩句中生動傳神的字、詞、有意味的句子;
3.通過結合詩人生平及創作背景,能夠理解本詩的思想情感。評價任務
1.針對目標1,設計一個活動,讓學生在朗讀中,讀準字音,注意停頓,把握語氣、語調、語速,通過和不同詩歌的比較,體會不同詩體不同的韻律特點,以此檢測學生的朗讀能力。
2.針對目標2,設計一個活動,讓學生抓住詩句中的關鍵字詞,品味其中的含義,理解詩歌大意。給學生一個例子,體會關鍵字詞所傳達的情感,隨后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賞析,感受詩歌用字的精煉傳神。同時,在活動中檢測學生品讀、賞析詩句的能力。
3.針對目標3,設計一個活動,讓學生根據課前自己查找的相關資料,了解陶淵明的生平及創作背景,探究本詩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以此檢測學生利用資源,探究詩歌主旨的能力。
教學過程
環節一:情境導入,引入新課。
師生一起談一談與酒有關的詩句,由此引出陶淵明及陶淵明的《飲酒》(其五)一詩。
環節二:初讀詩歌,體會韻律。
活 動: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詩歌,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詩歌的韻律。
朗讀指導
1.齊讀,要求讀準字音;
2. 學生自讀并展示,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本課七言律詩《雁門太守行》和詞《漁家傲》中的句子,進行比較朗讀,體會不同體裁詩歌的韻律特點;
3. 學生聽讀并展示,注意把握語氣、語調、語速。
(評價學生讀準字音,正確停頓,語氣、語調、語速恰當的能力)
環節三:批注賞析,品味詩句。
活 動:請同學們選出自己覺得生動傳神的字、詞、有意味的句子,用批注的方法進行賞析。
賞析指導
1. 給學生一個具體的批注賞析示例,使學生了解批注賞析的角度、內容和形式;
2. 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批注,小組共享、展示、點評;
3. 老師及時反饋點評,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引導學生優化批注。
(評價學生品讀、賞析詩句的能力)
知人論世,探究主旨
活 動:請同學們交流課前自己查找的相關背景資料,探究本詩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探究指導
1. 學生小組交流、探討,將自己查找的資料和組員分享;
2. 教師引導,學生探究
(1)通過結合陶淵明的身世遭際和本詩的創作背景,了解到他生活貧困但“不為五斗米”折腰,保持高潔傲岸、淡泊名利的節操。歸隱田園,追求田園生活的悠然自得。
(2)閱讀詩歌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必須從詩歌的本身出發,體會作者想要傳達的“真意”。
3. 帶著對主旨的理解,有感情地誦讀全詩。
(評價學生利用資源,探究詩歌主旨的能力)
拓展延伸
活 動:同學們,今天,我們已經距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有千年之久,你對陶淵明的田園生活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話想對他說嗎?請同學們以第一人稱的口吻,運用本課所學詩句,聯系自己的生活,寫一段話,談談你的看法。
附:
所需條件:多媒體設備,教師自制PPT;打印《飲酒》(其一),人手一份。
作業設計(課后使用):閱讀陶淵明《飲酒》(其一),結合本節課所學知識,自學《飲酒》(其一),出一份手抄報,系統地整合陶淵明的生平及創作背景,詩歌情感等。
【學習目標】
《飲酒》教案
知識與能力
1.品味名句,積累名句,增加語言積累,豐富文化積淀。
2.了解五首詩歌的創作背景和不同的藝術風格。
3.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1.朗讀法、聯想想象法:品味詩句,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培養學生讀詩的情感。
2.比較閱讀法、討論點撥法:了解詩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點,體會詩歌不同的藝術風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格調美,培養審美情趣,陶野情操。
【重點難點】
1.誦讀詩歌,引導學生理解詩意,體味詩情,明確詩歌主旨,并積累名句。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1.介紹創作背景及其藝術風格,引起他們的閱讀興趣。
2.朗讀、背誦,對內容相近或體裁相同的詩作比較閱讀。
3.組織一次古代詩歌(不限于學過的)朗誦比賽。
【教學過程】
1.說起我國的詩歌,總有一種自豪感。的確,我國的詩歌源遠流長,就以《詩經》算起,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詩歌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不少流派,“田園詩派”就是其中之一。舊時代的一些詩人,對現實不滿,退居山野,避入鄉村,通過對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園風光的歌詠以抒發情懷。這類詩稱為田園詩,寫這類詩的詩人也就被稱為田園詩人了。陶淵明就是我國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園詩人。他與最早的山水詩人南朝宋詩人謝靈運被合稱為“陶謝”。聽人說美味,總不如自己親口嘗一嘗來得真切。今天我們就來品陶淵明《飲酒》詩之美味吧!
1.陶淵明,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世稱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著名詩人。 主要作品有《歸去來辭》、《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散文以《桃花源記》最為有名,構想一無剝削無壓迫的理想王國。《五柳先生傳》是一篇自傳性的作品。《歸去來兮辭》敘寫歸隱原因及隱居后的舒暢情懷。賦以《感士不遇賦》揭露時弊最深,鞭笞最力。詩以田園詩成就最高,代表作《歸園田居五首》《飲酒詩二十首》等表現對黑暗社會的憎惡,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景物的贊美。《雜詩十二首》表現不負盛年、及時勉勵的積極思想。《詠荊軻》《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等篇,寄寓懷抱,頗多慷慨悲憤之音。藝術上兼有剛健豪放與恬靜清淡的特色,而后者最能代表其藝術風格。其詩情感真切,意境淡遠,語言質樸,在玄言詩統治晉代文壇時能獨樹一幟。其人、其文不合時尚,故不為當世所重。
東晉是我國歷史上很黑暗、很混亂的朝代,統治者重視門閥(出身),很多品質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據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眾的優秀人才卻屈居低位。陶淵明當過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級 來地方巡視的時候,他都必須前去迎接,曲盡禮節。久而,他很厭煩這種情形,有一次他終于說:“吾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結果他就歸隱田園,并寫下很多詩來表現這種生活,而且這些詩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稱他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對唐朝的王維、孟浩然等人影響很大。
《飲酒》是一組五言古詩,共二十首,是陶淵明棄官歸隱后陸續寫成的,為酒后即興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揮灑真情,實際上是借“飲酒”的題目,寫對世事人生的感慨。這里選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格調最為閑雅有致的一首。寫他在農村里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心遠地自偏”的哲理,表達了作者從自然景物中尋找到樂趣的恬適心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
2.全詩有兩個層次:
1—4句為第一層,詩人從居住的草廬寫起,反思歸田后自己的生活狀況。是說作者雖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里,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聲,如何能做到這樣呢?第三四句的自問自答揭開了謎底。“問君何能爾”一句轉換敘事角度,將抒情主體客體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問下去,頗富情趣。“心遠地自偏”一句,以極為精練的語言,做出了回答:因為心情閑適,心志高遠,所以居所也顯得偏僻安靜。“心遠地自偏”,實際上是道出了感覺與處境之間的辯證關系:隱居更主要是一種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遠。
作者剛從官場中退隱,一種脫離污濁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為自己的正確選擇而自我欣慰,其心情當然是舒暢愉快的。
5—10句為第二層,說明欣賞美麗的自然景物,能獲得無限的意趣。
“采菊東籬下”以下六句為第二層次,具體描寫自己欣賞自然景物的悠然心境或心態。承接“心遠地自偏”而寫下來。是說對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賞,能獲得無限的意趣。
自己在東籬下采菊,不經意間看見了南山。不經意,即“悠然”,就好像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為一體了。能達到這種境界,正是心靈自由而平靜的美好結局。在這樣的心態中,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飛鳥,都顯得那么美妙,那么富有人情,都能讓人忘記周圍的一切,讓人體會到生活的真諦。但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往往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只能用心靈去感受它,因而作者只好“忘言”了。當然“忘言”并非無言,一切已經盡在不言中了。
這首詩的思想內容關鍵在“心遠”二字,它表明一切自然樂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靈超脫世俗才能感受到的。全詩語言平淡,不加雕飾,似乎無意為詩,毫不費力,而詩情自然流出,韻味雋永。
3.重要詞語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為何“而無車馬喧”呢?
這里的“車馬喧”并非指平時老百姓來來往往干活的車馬發出的喧鬧聲,而應指“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而無車馬喧”意指作者疏遠了奔逐于俗世的車馬客,看淡了權力、地位、財富、榮譽之類了。
②“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怎么理解?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如果把“見”改成“望”好不好?為什么?
在東邊的籬笆下,詩人在采擷菊花,正在專心聚志悠閑地采,偶一抬頭,無意間望見了悠遠的南山。這兩句是千古名句,刻畫了詩人自己悠閑自得的形象。
“采菊”這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著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周敦頤在《愛蓮說》中把菊花稱為“花之君子”,采菊,實際上是自我高潔的表現。寫出了詩人那種恬淡、閑適、對生活無所求的心情。
改成“望”不好,“見”是無意中看見,把人與物融為一體;而“看”或“望”是有意遠觀,使人和物拉開了一段距離。用“見”追求的是一種不用意而境與意融匯的完美的境界。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蘇東坡曾說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這種寫法,古詩中常見,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卻偏偏寫成是景物自己撞上來的,變有意為無意,化有我為無我,例如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的最后兩句,詩人用擬人的手法,將“一水”、“兩山”寫成富有人情的親切形象。彎彎的河流環繞著蔥綠的農田,正象母親用雙手護著孩子一樣。著一“護”字,“繞”字也顯得那么多情。門前的青山見到庭院這么美麗,主人這樣愛美,也爭相前來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顧不得敲門就推門而入,奉獻上自己的一片青翠,這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隱主觀,顯客觀,極力忘我。
③“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有何深刻意義?跟前兩句的人物描寫有何關系?
詩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陽下山時,山色十分美麗,成群的飛鳥結伴而還,這兩句是景物描寫。
這兩句詩的深刻含義是:鳥飛倦了,也知還家,可有些人呢?為什么還要奔波于齷齪的官場之中,不肯接受這種美好的歸宿呢?不思返歸這優美寧靜的大自然的懷抱呢?詩人在《歸去來兮》里說過:“鳥倦飛而知還”,這句正好應和“飛鳥相與還”。“相與”指“成群”,這時我們隱隱可知詩人不光在勉勵自己“還”,還在規勸其他人,不妨也“還”吧,我們仿佛又一次聽到詩人在呼吁:“歸去來兮,田園荒蕪胡不歸”?
這兩句雖是寫景,實是抒情悟理,與上兩句寫人是緊密相關的,首先是悟理——飛鳥尚知還,人亦更知還,用飛鳥相與還的現象類比出人應“歸真返樸”。而這個“理”,正好為兩句的“悠然”的行為提供了哲理基礎。由此可見,這幾句寫人寫景,水乳交融,互為表里。
④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兩句的詩意?
最后二句是又一對富有哲理性的名句,從字面來看這兩句說的是這里邊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忘言”通俗地說,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語言來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至情言語即無聲”,這里強調一個“真”字,指出辭官歸隱乃是人生的真諦。其實詩人的真正意思是說: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別、去用語言表達呢?
⑤“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怎么理解? 在結構上的作用。
爾:這樣。這幾句的意思是:住在眾人聚居的地方,卻感覺不到車馬的喧鬧聲,請問你怎么能夠這樣呢?這是由于精神超脫世俗,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第一層描寫的是“身居鬧市,一塵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遠”,“遠”的對象是什么?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凡脫俗。這四句,從感覺方面肯定了自己“心遠”的正確。
此詩的最后兩句在全詩的結構上顯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詩的形象所要表達的深層意義,同時又把讀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去體會、咀嚼。
4.這首詩表達上的特色。
總體上說,這首詩語言是較為淺顯的,結構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遠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欣賞詩詞的方法。
欣賞,先要弄懂詩詞字面上的意思。其次運用聯想和想像再現詩句所要描述的畫面或形象。接著把握詩所創造出的意境。同時從內容、表達方式、寫作技巧等等方面加以欣賞,以獲得自己的感悟。
5.課堂小結
官不在高,為民則可;權不在多,為君則行。斯是結廬,惟吾心遠。綠藤上籬笆,菊香沁人心。談笑有良民,往來無奸臣。可以觀山景,聞鳥鳴。無讒言之亂耳,無官文之勞形。唐代柳宗元,晚清龔自珍,陶潛云:何喧之有?
這首詩主要寫陶淵明自己在鄉村里悠然自得的歸隱生活。他離開了污濁的官場,心里覺得十分清靜,因為心中遠離了塵俗的牽纏了。他自由地種種花采采菊,偶爾抬頭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過得非常悠閑和舒適,充分表達出他對官場生活的厭惡,對農村淳樸生活的熱愛。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悟詩歌意境,體會詩人悠然灑脫的心境,讀出詩歌的情感。
2、將誦讀與傳統吟誦相結合,通過品讀詩句,體會詩人的思想情感。
3、體悟陶淵明擺脫世俗名利的羈絆,回歸自然田園,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以品帶讀,引導學生讀出詩歌的情感。
難點:理解陶淵明遠離世俗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態度。
三、教學方法:
誦讀法、吟誦法、品析法、小組合作法。
四、教學過程:
1、激趣導入:
以酒引入本詩。
2、初讀感知,“酒”意微醺。
(1)學生自由誦讀。
(2)全班齊讀。
3、品析感悟,“酒”后心聲。
(1)【小組合作交流】品析詩意,思考如何讀出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朗讀技巧:語氣、語調、重音、語速。)
預設:悠然_____南山(換字品析)。
描繪寫景句的畫面,感悟意境及情感。
(2)拓展思考:請結合理解,為本詩再擬一個題目。
(根據學生回答,歸納擬標題的方法。教師簡單講解“飲酒”為題目的妙處,落腳朗讀要讀出酒后的逍遙自在,無拘無束,語速舒緩,語氣輕松愉悅。)
4、吟誦品味,“酒”韻悠長。
【小組合作讀】設計一個誦讀或吟誦展示。(個人及小組形式均可)
(幾位同學展示其他詩歌的吟誦。)
教師指導吟誦本詩方法:依字行腔,依義行調,入短韻長。
(小組合作展示誦讀或吟誦。)
全班一起吟誦。
五、板書設計:
唐令西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山水田園詩人陶淵明
2、通過朗讀體會詩的意境美
3、背誦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朗讀體會詩的意境美
2、理解陶詩的思想內蘊
三、教學方法
通過誦讀法、小組討論引領學生步步深入學習本詩
四、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導入:酒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酒,更是一種文化,注入了我們很多的喜怒哀樂,承載著人類豐富的精神世界。詩與酒,自古就結下了不解之緣。翻開我們的歷史,只怕大部分的酒都讓詩人喝去了。酒,可以催發詩的靈感;詩,可以增加酒的韻味。
(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有關酒的詩詞,并分析作者抒發的情感。)今天學習的陶淵明的這首《飲酒》,我們一起感受一下,詩人抒發的什么情感。
(二)走近詩人
(三)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初步感受詩歌。
2、結合對詩歌情感的理解,再讀全詩,然后請兩名學生朗讀并點評
3、教師范讀
4、聽配樂錄音
(四)詩文賞析
1、用自己的語言把詩改寫為現代文
2、學生質疑,教師解疑
(五)合作探究
1、在詩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句被視為陶詩意境、風格的名句 ,那么請找出句子中的兩個重要的動詞,并加以分析。
2、有人提出把“悠然見南山”改成“望”,你認為怎樣好?為什么?
(六)課堂背誦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