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7
這是記敘與議論教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文題展示
水,滋潤萬物,是生命之源;暴雨傾盆,江河泛濫,也會帶來災難。水,看似柔弱,卻能把堅石滴穿;匯成洪流,更可穿峽破谷,一往無前。水,演繹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流淌著古往今來多少悲歡。
請以“水的聯想”為話題,寫一篇文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文題自擬,不少于800字。
作文要求:1.讓你的文題富有個性;2.讓你的文章至少有一處閃光點。
二、自主命題
“水染霜林醉”“我是水珠我流動”“喝下這杯忘情水”“追憶似水年華”“在海邊靜靜地等你”“誰能拯救你”“女兒身,本是水”“男人是水做的”“最后一滴眼淚”……
●教師評價:這些題目,有的富有詩情畫意,有的意味深長,有的幽默風趣,有的嚴肅沉重,無論哪一種類型,都給讀者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所以說,好的文題是作文成功的第一步。
三、合作鑒賞
1.投影學生作文中出現的與水有關的詩句。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
●教師評價:看來功夫不負有心人,你們每天早讀課的辛苦沒有白費,我終于看到了這些文字的`珠璣閃爍在你們的作文中。引用這些詩句,讓你們的文章更富有了詩情畫意,也更充滿了古典文化的底蘊。
2.投影精彩片段讓學生賞析。
A.早晨,她不能向玫瑰色的朝陽微笑;夜晚,她不能和月兒談心,她明澈晶瑩的眼波漸漸變成憂郁的深藍色,時時凄咽著憂傷的心曲。
●學生點評:寫一灣被囚禁在深林中的溪水,寫得十分富有靈性,又有一種憂傷的詩意美。
B.當盤古倒下的時候,他軀體中的最后一滴血液沸騰了,在那荒涼的大地上,生命的搖籃出現了,它親吻著大地的每一寸肌膚,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它便是水,縱貫幾十億年的歷史,是生命舞臺的幕后導演。
●學生點評:以神話故事開頭,賦予水以浪漫神奇的色彩。
四、探究立意
請同學們自述作文立意的情況。
生1:水是生命之源,因而要感謝水,珍惜水。
生2:水給人們帶來災難,但在災難面前更能體現出人間真情,如《驚濤駭浪》一文告訴我們:洪水無情人有情。
生3:滴水穿石精神再解。
生4:由水的比喻而產生的聯想,如女兒是水做的骨肉、女人是禍水等。
生5:有關水的可歌可泣的人物和故事,如屈原、項羽、大禹等。
生6:與水有關的回憶,如《愛她就要愛水》。
生7:水的特性,利用生物、物理、化學知識對水進行描繪和闡釋。
生8:人類對水資源的破壞而造成的后果。
生9:由對水的辯證看法推及對事物的認知,如《水火能相容》。
生10:水的精靈和化身,如美人魚的傳說。
第2篇議論文修改作文教學設計一等獎
一、教學目標:
1、培養對自己所做作業的責任心。
2、懂得四種基本的修改符號和修改方法,初步學會用修改符號修改自己作文中的病句。
二、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請學生將課外收集中外名人修改文章的故事向大家匯報,提高學生對修改文章重要性的認識,激發學生修改文章的興趣。
二、指導點撥
1、指導學生學習短文,先讓學生自學,再說說自己學懂了什么,歸納:
※修改文章的作用:修改文章是提高寫作能力、寫出好文章的.重要方法;修改文章能培養自己的責任心。
※文章修改的內容:錯別字,不恰當的詞,用錯的標點和不通順的句子。
※文章修改的方法:刪、補、調、換。
2、課后練習第一題
※學生看看使用了哪些修改符號
※說說為什么要這樣修改。
※讓學生把原句和修改過的句子對比起來讀一讀,說說修改后的好處。
3、用修改符號修改課后第二題
※學生自己讀題,明確題目要求
※動手修改,用上剛學的符號
※匯報,說說你改了幾個地方,分別該怎樣進行修改
※師生評議,說說他們改得對不對。
第一段話共有七處明顯錯誤。第二段話共有五處明顯錯誤。
三、小結
這節課我們共學了四種修改符號,一起回憶
第二課時
一、復習
回憶上節課學了哪幾種修改符號,各該怎樣用
二、修改自己的文章
上節課我們修改了書上的幾段話,現在我們也學王安石、魯迅他們,一起來改改自己的作文。
拿出自己最近寫的作文,自己修改
同桌相互交換,修改同桌的作文。
同桌兩人一起討論,你覺得怎樣改更好。
三、小結
說說通過這次修改,你有什么體會。
教學設想
中學生作文力戒“假大空套”,要用自我的眼睛去認識世界,用自我的頭腦去思考事物,用自我的獨特鮮活的方式去評說生活,有“我”立論,深入議論,讓每一篇文章都成為獨特的思想之花,這已經在作文教學,也在近年的高考閱卷中形成共識。像“提出觀點——材料簡單相加——重提觀點”的“套子”文章,是很難得到閱卷者認可的,毫無疑問會被判在基準分以下。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就是引領學生擺脫議論文寫作的“套子”。
教學過程
(課前自主交流展示)
一、導入新課
1、明確目標。
2、板書課題。
二、案例分析
1、屏幕出示一篇例文,學生通讀。
要有遠大目光
目光是否遠大常常決定著事情的成敗。現實生活中鼠目寸光的人難成大器,而有遠見卓識的人則把握成功。因此,在人生的旅途中,遠大的目光引導我們走向輝煌人生。
翻開華夏五千年的歷史,在長遠目光引導下創造出輝煌人生的人們向我們走來,太史公司馬遷就是其中的一位。司馬遷因替李陵辯解而觸怒了漢武帝,被施以宮刑,可以想象,這是何等的奇恥大辱啊!可他并沒有被眼前的困難打倒,含辱忍垢,寫成了《史記》,從而名垂青史。正是長遠的目光引領著司馬遷走向成功的殿堂。
現代社會中也不乏像司馬遷一樣在遠大目光引領下走向成功的人。
20世紀80年代末,全英文的電腦開始從香港滲入內地,帶動了中國“漢卡”市場的升溫。身處深圳大學校園里的史玉柱,敏銳地發現了“漢卡”的巨大利潤后,他鷹隼般的目光就再也離不開這個市場了。從那一天開始他就在這遠大目光的指引下一步步走向了成功。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才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巨人集團、征途網絡。
有一個很經典的營銷故事也很好地印證了我們的觀點。兩個鞋廠的業務員被派到非洲某個小島上進行考察。一業務員考察完后對老板匯報說:這里沒有市場,這個島上的土著人都不穿鞋。另一業務員考察完后對老板匯報說:這里可是個大市場,他們都沒有鞋穿。面對同一個市場,二者的考察結果大不一樣,這就是遠大的目光的作用。
在這些成功的商業事例之外,我想到了我國那些加工蕨菜的百姓們,他們為了多賺錢,就縮短了蕨菜加工的時間,將采來的蕨菜放在火炕上烘干,結果遭到了日本的退貨,這就是目光短淺斷了自己的財路。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成功,但在走向成功的過程中有的人常常會為了眼前的利益,損害長遠的利益;為了局部的利益,損害整體利益,這使我們與成功失之交臂。請記住,遠大的目光成就輝煌的人生。
2、學生評析例文。
⑴請學生從總體上談談對例文的印象。
⑵請學生回答:這是一篇議論文,它的論點是什么?
⑶再請學生回答:文章最突出的論證方法是例證法,列舉了哪幾個實例?
⑷要求學生對文章論點的提出和運用事實進行論證的過程進行否定性評析,認識其議論“套路化”的弊病。
提示:
觀點與標題均套用“公眾語言”,未能融入自己的思想,不像是中學生的口吻,給人以“傳聲筒”的感覺。
運用司馬遷的實例,沒有把著眼點放在“遠大目光”上,只是材料與觀點簡單相加,讓讀者認為是搬套材料。
運用史玉柱的實例,基本套路是“材料+觀點”,缺乏必要的有說服力的分析,沒有在材料與觀點之間真正建立起邏輯聯系。
運用業務員營銷的實例,還是“材料+觀點”的套路,未能充分說理,且論證方法單一,分析不夠到位,給人套作印象。
運用蕨菜產銷的實例,能夠從反面論證,但未對材料進行分析,讓人感覺是在簡單呆板地碼放材料。
結尾回應開篇,再現觀點,使文章的結構很完整,但只是簡單重復,是結論性的“套子”。
3、教師歸納學生的評析。
⑴根據學生評析板書或運用多媒體展示。
套用“公眾語言”要有遠大的目光
立論無“我”
司馬遷寫《史記》
材料+觀點史玉柱創業
論證“套路化”業務員營銷
蕨菜產銷
簡單重復
結論性的“套子”回應開篇觀點
⑵對例文評析作總結。
這篇文章符合議論文體的要求,觀點比較明確,有完整的議論結構,尤其是從不同角度選取古今中外實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但是,給讀者的總體印象是行文套路化,議論不夠深刻。首先,文章的觀點似乎是“借”來的,不是作者自己的思想;其次,選取的一些材料也多是簡單地套用,沒有完全融入自我的思想之中,沒有充分地利用好,分析挖掘不夠,未能觸及問題的本質;第三,論證的方法也很單一,幾乎沒有什么變化,也未能將道理講深講透;第四,語言過于平板,句式缺少變化,顯得不夠自由靈活,也弱化了文章的說服力;第五,全文只有700多字,與高考“不少于800字”的要求有差距。因此,本文在閱卷場上最多可得40分。
三、升格支招
1、請學生討論探究如何擺脫例文的“套子”。
2、屏幕出示升格文章(用紅黑兩種顏色的字),請一學生朗讀。
遙望天空方可見云霞
目光是否遠大常常決定著事情的成敗。現實生活中鼠目寸光的人難成大器,而有遠見卓識的人則多能把握成功。因此,在人生的旅途中,遙望天空方可見到輝煌的云霞。
翻開華夏五千年的史冊,能以長遠目光創造出輝煌人生的精英數不勝數,太史公司馬遷就是突出的代表。司馬遷因替李陵辯解而觸怒了漢武帝,被施以宮刑,這是何等的奇恥大辱。可他并沒有被眼前的挫折擊倒,而是放眼遠觀,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傳之其人,通邑大都”的遠大目標的指引下,含辱負重,最終寫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而光照千秋,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增添了燦爛的一筆,從而名垂青史。正是有了長遠的目光引領,司馬遷才走向了成功的'殿堂。
長遠的目光會指引人們克服重重困難,追求更遠,最終走向成功。細究中外每個成功人士之成功秘訣,幾乎無不具有遠大的目光。
20世紀80年代末,全英文的電腦開始從香港進入內地,帶動了中國“漢卡”市場的升溫。史玉柱敏銳地發現了“漢卡”的巨大利潤后,他鷹隼般的目光就再也離不開這個市場了。從那一天開始他就在這遠大目光的指引下一步步走向了成功。假如史玉柱當初鼠目寸光,不從別人羨慕的安閑的事業單位辭職,他怎能掘得第一桶金?假如他從巔峰跌入低谷后不將遠大的目光瞄準保健品市場,那么又怎么會有我們今天家喻戶曉的“腦白金”?如果離開了遠大目光的指引,還會有巨人集團、征途網絡的存在嗎?可見,是遠大的目光造就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這位商界奇才。
國外一家鞋廠的兩名業務員到非洲考察市場。一名業務員考察完后對老板匯報說,這里沒有市場,這個島上的土著們都不穿鞋;另一名業務員考察完后對老板匯報說,這里可是個大市場,他們都沒有鞋穿。面對同一個市場,為什么考察結果會有這么大的反差?關鍵就在目光。第一名業務員只將目光收在當前——不穿鞋,自然無市場;第二名業務員將目光放在未來——沒鞋穿,對鞋的需求將是一個潛在的巨大市場。因為目光遠大,所以第二名業務員能發現沒有鞋子的地方就是一個前景廣闊的市場,同時也就注定了他成功的可能。二者的業績清楚地告訴我們:遠大的目光引領我們走好成功路上的每一步。
相比之下,今天有一些把牟取利益放在首位的人,做事就缺少長遠眼光。如我國某地方企業為了多出口蕨菜,多賺錢,就違背蕨菜的正常加工程序,而將蕨菜放在火炕上烘干,結果遭到退貨。這種急功近利的經營理念所帶來的結果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鼠目寸光,難成大事。
在面臨競爭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成功,但在走向成功的過程中絕不應鼠目寸光、只顧眼前不顧長遠。如果眼光短淺,那么就只能與成功失之交臂。
請記住:希望高遠,不一定能翱翔云天;但是遙望天空,方可見到云霞。
3、請學生將升格文同原文對比閱讀,并進行討論交流。
提示:
標題和首段,將原文“公眾語言”改為中學生生動形象的語言,觀點中有“我”。
第二段,突出材料與觀點之間的聯系,將例證法與引證法有機結合,說理更進一層,更有力量,也更能展示出作者積淀的豐厚。
第二段,變生硬、呆板的過渡為自然、靈活,避免材料的堆砌感。
第四段,運用假設論證法深入分析,再次突出材料與觀點的聯系,且變換為排比反問句,說理更加深刻,論證更加有力,語言表達更有文采。
第五段,運用對比論證法突出材料與觀點的邏輯聯系,分析更為到位,更能令人信服,從整體上看手法也更多樣化。
第六段,既突出了材料與觀點的聯系,又注意照應開篇,體現作者具有較強的整體謀篇意識。
結末,以形象化的語言結束全篇,呼應文題,重申觀點。
4、師生總結互相點撥。
提示:
這篇升格文基本上保留了原文的立意、選材與結構,但是顯然有了很大的提升。首先,突破了原文簡單套路化,將所選取的材料更好地融入“我”的思想之中,更充分地發掘材料,“放大”了它們與文章論點相關的內涵,使之服務于分析論證。其次,突破了原文論證方法的單一化,將原文簡單化地實例論證轉化為運用多種方法來論證。例如第2段運用引證法,第4段運用假設論證法,第5段運用對比論證法。使用多種論證方法,不僅增強了論證的力度,而且使得行文富有變化。再次,突破了原文議論語言的套路化,將原文“說理腔”太濃的議論語言轉換為新鮮多姿的語言。比如標題的修改,意思雖未變,但是“面孔”卻更新鮮,也使得觀點中“有我”。又如升格文句式更富有變化,且多處運用了排比句、反問句,這樣語言的轉換,淡化了“套語”的說教感,使得說理更有力。這篇文章在閱卷場上可判為一類卷,應在52分以上。
四、探究小結
如何擺脫議論文寫作的“套子”呢?一要在思想上“突圍”,讓讀者感覺到你不是在充當別人思想的“傳聲筒”,你的觀點不是簡單搬套“公眾語言”,而是有自己的思想,或者即使是別人的思想,也是經過自己大腦過濾的,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的;二要在論據材料上“突破”,將所選取的材料融入“我”的思想之中,充分地發掘材料,深入地分析材料,“放大”它們與文章論點相關的內涵,使之服務于分析論證;三要在結構形式上打破“八股”,變材料簡單的碼放為靈活自如的運用,變呆板的用料為更加多樣更加鮮活;四要盡可能地在論證方法上多樣化,如例證法、引證法、喻證法、假設論證法、對比論證法等等;五要在論證語言追求鮮活有力,避免“公眾腔”的“議論面孔式”。(劃線句子板書或運用多媒體展示)
訓練設計
我愿站在高處,因為那里能聽到上帝的聲音。(托爾斯泰)
我貼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維特根斯坦)
這兩句名言寓意各有不同,它們引起你怎樣的思考?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
一、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識寫作過程是一個修改完善的過程,一個思維認識過程。
2、培養學生修改作文的習慣和能力。
3、通過例文分析討論,使學生從結構、語言等方面進行作文修改;通過練習,使學生懂得并掌握提升作文等次的一些方法。
二、教學的重難點:
(1)教學重點:通過例文分析討論及練習,使學生懂得并掌握提升作文等次的一些方法。
(2)教學難點:同(1)。
三、教學方法:主要運用:介紹講解法、分析討論法、質疑法、點撥法、練習法等方法,側重運用分析討論法和練習法。
四、課堂準備:實物投影器
五、教學內容、過程以及時間安排:(總時間45分鐘)
1、出示學生作文《點滴的感動》(原文),學生靜讀3分鐘,進行簡單的評注,讀后點評,歸納出文章優點和其有價值修改的地方。(時間10分鐘)
2、六人學習小組進行合作探究,提煉出具體的修改意見,用規范的修改符號改正,教師巡回指導。(時間10分鐘)
3、全班交流修改稿,小組代表展示修改稿并點評。(時間20分鐘)
(注意:(1)要點撥學生恰當運用“朗讀法”、“互批法”等手法,達到提升作文等次的目的;(2)要點撥學生恰當運用排比、比喻、對比、比擬等修辭手法、細節描寫的方法提升語言表達效果,達到提升作文等次的目的。)
4、小結,布置作業:要求學生運用大家討論的修改方案,課后修改自己的習作,達到熟練掌握提升作文等次的方法之目的。
一、引言
圣人曰:“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面臨新課改的大潮,必須真正理解課程改革,真正了解學生,做一名課程資源的發現者和開發者。只有具有一雙慧眼,合理開發和利用有效的課程資源,才能滿足新課程標準下的教育教學需要。
大家在日常教學中,常常發現學生在寫作的時候往往會覺得素材匱乏,顯得捉襟見肘。如果教師能指導學生深入挖掘學生現有的寫作資源,那么,我們就可能為學生提供一條開掘寫作素材的有效途徑。
二、教學設計說明
教材是學生們最熟悉的,卻又是最易遭忽視甚至是冷遇的書。
為了讓學生們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我在課前準備了一些高考優秀作文的片斷,讓學生們知道我們手中的課文是可以用作素材寫進作文的。讓學生回憶學過的課文,并說說其中印象深刻的作家、作品或文學人物。教學活動——學生挑戰老師:學生給老師出若干話題,老師以一則選自課文的素材(如莫伯桑的《項鏈》)構思學生的話題。教師出一個話題——“空間”,讓學生選用已學的課文素材構思作文,然后說說其構思。教師出15個左右的話題,讓學生選一個自己喜歡的話題,運用課本素材,快速構思,寫一個片斷。
三、教學過程
1、先問同學們一個問題:“你們怕寫作嗎?”……教師:構思平淡、語言貧乏、素材平凡……如同學們所說的,確實有很多的因素,造成了我們在寫作時文思枯竭,言語乏味。因此,常聽到有同學感嘆“作文難,難于上青天” 。問題有很多,今天我們來解決其中至關重要的一個,就是“素材的挖掘、運用(板書)”。
為了證明我并非言過其實,我們先來讀一個高考滿分作文片段(幻燈片):
唯有風,可以穿越荊棘。狄金森把人生描繪成籬笆墻的內外,我們一層又一層地爬過,事實上,這層層籬笆綴滿荊棘,我們通過時,往往遍體鱗傷,身心俱毀。這時,你看到,風在墻外千縈百折,不屈地呼嘯而過,空氣中凝結下壯觀的痕跡。
我們趨行在人生這個亙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憂愁纏滿全身,痛苦飄灑一地。我們累,卻無從止歇;我們苦,卻無法回避。烈日暴雨來過,飛沙走石來過,我們布滿傷痕,還要面對一片片荊棘的叢林。――《風,可以穿越荊棘》(配輕音樂,請一個朗讀較好的同學朗讀)。
2、素材很多,如溺水三千,我們只取一瓢飲之,取的是人人熟悉卻熟視無睹的高中語文課本這一個素材庫。大家一起來說說高中學過的課文中,哪些作家、作品令你印象特別深刻?
……
(生答,教師隨聲附和,點頭表示贊許或贊同)
聽同學們說起課本內容,都是如數家珍啊。原來課文素材,就是我們唾手可得的一瓢清泉。為了讓大家對材料有一個直觀而系統的印象,我歸納了一些典型材料,現在發放給大家,作個參考。
(發放材料之后,進行解說)
我把課文素材分為三個方面的內容:文學形象、名人名家、經典作品。這樣做的目的是為同學們建立自己的素材庫提供一個范例。如果平時同學們能有意識地把材料分門別類,對材料進行多角度的開發和思考,寫作的時候就可以信手拈來。
3、挑戰擂主
課本,就是被我們踩在腳下的一座金礦。那么它的含金量究竟如何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做一個“挑戰擂主”的游戲。在這個游戲中我是“擂主”,你們是挑戰者。怎么挑戰呢?很簡單,我選用一則材料(如:莫伯桑的《項鏈》),大家給我出作文題目,看看我能否限度地將材料運用到話題中去。
生a:假如記憶可以移植
……
生b:忘與不忘
…….
4、牛刀小試
這是話題作文“空間”:空間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長度、寬度、高度表現出來。“空間”在現實生活中適用范圍很廣。有相對形象的空間,如宇宙空間、生存空間、自然空間、地域空間、住房空間等;也有相對抽象的空間,如發展空間、學習空間、自由空間、思考空間、想象空間、心靈空間、感情空間等。
面對這個話題,你能聯想到哪些課文材料?接下來給大家兩分鐘時間思考一下(可以相互討論)。兩分鐘之后我請同學們發言,請積極開動腦筋,這是你表現智慧的時機。
5、實戰演練
看來,我們的課本,確實是一座寶藏,是一座含金量很高的金礦。而話題則如滿天的繁星,僅同學們平時寫過的作文話題,就相當多。還記得你們寫過哪些話題嗎?(生答,教師注意挑選幻燈片上沒有的話題板書。)我也替大家挑選了一些話題(打出幻燈片,念作文題目)。話題可謂琳瑯滿目,變幻無窮,接下來我們就利用課文素材,以不變應萬變,將有限化無限。
幻燈片(陽光遠方閱讀人文素養與發展(浙)方向岸邊一枝,一葉,一世界(浙05)網細節之美短暫與永恒成功與誘惑)
和黑板上(色彩自我認識與他人期望山的沉穩水的靈動尋找)
話題眾多,請同學們任選一個話題,運用課文素材,寫一個片段。時間為十五分鐘。
(作品投影展示。師評、生評結合,一材多用方法舉隅。)
同學們的發言都很精彩,由此看來,我們的課本,不僅是一瓢清泉,一座金山,更是一把利刃,是倚天劍屠龍刀,握著它,就增添了無窮威力。在武藝高強的人手里,更是可以沖開話題作文的團團迷霧,種.種束縛,游刃有余。我希望大家都能成為一個寫作高手。我們的口號是——大家一起來——“把有限的素材運用到無限的話題中去!”
四、教后反思
作文教學一直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頭戲,而學生又感覺到寫作文的困難比較多。寫作文時,無話可說,無材可用,這是學生在寫作文時遇到的一個顯著問題。教師該如何面對這種情況呢?學生們需要一眼“清泉”,那么,教師就必須帶領學生去挖掘“源頭活水”,教學生限度的去開發和利用已學的知識。作文的素材是無比豐富的,也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大到地球、宇宙的運動變化,小到一花一木,甚至一只蟲子、一粒塵土,都可以寫入作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同樣的,我們的學生不是缺少作文素材,而是缺少發現作文素材的眼睛。實際上,除了課本的素材之外,還有影視、文學作品,親身經歷,所見所聞,歷史名人等,教師可以有系統的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寫作文時不再陷入“巧婦難于無米之炊”的困境。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