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30
這是傷逝教案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口誦心惟,入境品人物
小說《絕品》通過曲折變化的情節和人物的語言來表明作者的創作傾向,因此,課堂教學針對主要情節和主要人物展開學習。
課堂上通過問題的設置與多種形式的朗讀引領學生交流碰撞,形成對文章的縱深理解,力爭使學生“口誦心惟”。在初讀作品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讀出感情,讀出氣氛,進入語境。對于分角色朗讀,要求學生用心揣摩語調,讀出人物的個性,讀出人物的神情意志。
《絕品》一文中舍生取義、獻身革命的常先生,重情重義、一諾千金的劉三爺,舍利取義、不忘祖訓的王商人,斤斤計較又可以被人理解的馬氏都是個性鮮明的人物,作者對這些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刻畫更多地呈現在人物語言的微妙細節上。人的情感能夠最細致地表現在聲音上,因此,我在課堂上創造機會讓學生沉浸在聲音的'世界里,直接感受人物或作家的情感。教學中摘引了劉三爺與常先生、王商人及馬氏的幾組典型對話,引導學生聲情并茂地誦讀,從而還原了人物的心聲,使學生找到了走進人物內心世界的捷徑,進而反復誦讀使學生沉入語境之中感悟語言,品味人物的性格。
二、細讀涵泳,潛心會文本
在分析作品的過程中,立足于對文本的細讀。引導學生通過細致和充分的閱讀,對文本內在的深厚意蘊作出豐沛的闡釋。只有牢牢抓住語言進行品味、感悟和體驗,才能使文本這株大樹根深葉茂,才能使學生獲得對文本意義的深度建構。
學生對文本的細讀不是漫無目的、隨心所欲的,而是在教師指導和引導下、學生潛入文本的細讀。為了實現這種有效細讀,我在教學時引導學生關注劉三爺和常先生的“笑”,常先生送畫時的“鄭重”與劉三爺接畫時的“莊重”,馬氏的“譏笑”和“冷笑”,王商人“餓死不賣收藏”的祖訓等幾處重點,細細品讀,帶領學生踏踏實實地回歸文本,聚焦于語言文字本身。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享受到了潛伏在語言深處的語文“真味”。這樣的細讀,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接受的過程,更是一個發現和體驗的過程。
細讀文本的過程中,學生們做到了目視其文、口發其聲、耳聞其音、心通其情、意會其理。有效的文本細讀對于教師和學生而言都是雙重收獲,既收獲了文本解讀的意義、意味和意蘊,又收獲了細讀文本的經驗、感受和引發的思考。
三、深思精悟,明旨賞絕品
《絕品》中提到的書畫裝裱是中華民族獨有的工藝,弘揚的大信與大義是中華傳統美德,文章精短含蓄、內涵豐富的語言也盡顯傳統風格,這些都向讀者展示著談歌小說創作民族化的精神內核和民族化的表達方式,他歌詠民族精神,歌詠人間正道。
在分析文本的過程中,學生逐步理解了“絕品”的多重含義——畫乃絕品;技藝乃絕品;人乃絕品;友情乃絕品。常先生對民族的大義凜然,劉三爺對朋友的義薄云天,王商人的舍利取義,以及常先生和劉三爺之間肝膽相照的友情,都是義。這正是中華民族重義傳統的充分體現,“絕品”的流傳實際上就是中華傳統美德的流傳。王商人傳承了畫,在他的身后還有我們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在傳承著、沿襲著民族精神,這正所謂“絕品不絕”!“絕品”,既是獨一無二,又是永不斷絕,這也讓我們感受到了談歌所講述的中國故事帶給我們的精神震撼和思想哺育!
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文學作品表現民族意識和精神。作為語文教師,是文化的傳播者和承載者,更是民族精神的建設者和弘揚者,我們要借助文學作品引領學生親近語言,涵泳品味,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點燃中華文明的圣火!
【課前準備】
本課是七年級下學期的第十課,經過上一學期的學習,學生對小說知識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
首先要求學生養成課前預習,借助工具書和書下注解,初步掃除文字讀障礙的習慣。在此基礎上,按照小說的要素在特定時代環境下認識人物間的相互關系,體會塑造人物的方法,理清故事情節。
課前印發關于中華革命黨、字畫裝裱的相關知識,作者的絕字頭小說兩篇《絕印》《絕方》初步了解談歌的絕字頭小說特色。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繼續學習小說的人物描寫方法、描寫角度。
2、理解小說 “絕品”的多重含義。
3、注重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理解信義的根本價值所在。
4、培養學生概括、歸納的'能力。
【教學重點】
1、學習塑造人物的多重方法
2、把握故事情節,培養概括、歸納的能力。
【教學難點】
1、怎樣理解側面描寫的好處。
2、 從多個角度理解“絕品”的文本內含,理解信義的根本價值所在。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檢查預習情況:
分角色朗讀課文,檢查預習,讓學生回味預習中的思考。
學生聽讀,理清小說人物身份,主要活動、人物置身于其中的典型環境,
就學生的回答導入新課。
二、賞析課文
1、提問:在這篇文章中你發現了那些“絕品”?
明確:
①物質方面,唐代古畫是絕品
②精神方面,常先生與劉三爺的個人友誼是絕品
③他們二人在保護國寶方面體現的愛國義舉,民族道義是絕品。
④裝裱技術方面,此畫裝裱實為絕技,天下一流。論其裝裱,更是絕品。
板書: 絕品 唐代古畫 、友誼、愛國義舉,民族道義
2、提問:文中的一些小的細節都可看出作者巧妙精心的設計。例如“常先生沒有雇傭伙計,自己裝裱字畫,手藝很神,一些樣子容貌落魄的舊字畫到了他的手里,一經裝裱,便神氣嶄新。”與小說下文中的那些細節相呼應?
明確:一方面常先生沒有雇傭伙計與下文中常先生的革命黨人的身份相呼應,另一方面與下文向劉三爺介紹交代古畫的情節相呼應。
3、提問:劉三爺與常先生的友誼可以用哪兩“善”來概括?彼此間的“信”是怎樣表現的?
明確:(教師范讀第五段)兩人的友誼是萍水相逢,的君子之交。一個善飲,一個善談。彼此間的信表現在“三爺爽快,凡是常先生推薦,一概買下,且從不斬價。”
板書:小信
4、提問:馬氏在小說中的的第一次出現有什么表現?你怎樣看待這一人物的性格?
明確:故事情節情節發展到這里,全文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起到烘托作用的人物就出場了,那就是馬氏的出現。“三爺的娘子馬氏放心不下,瞞著三爺,讓下人拿著字畫到京城找行家鑒定。皆貨真價實。如此幾回,馬氏也就不再疑。”從馬氏的這些表現來看,他對常先生不放心,私下里請人對劉三爺收藏來的畫請行家進行了鑒定,“皆貨真價實” 五個字即是對畫品的鑒定又是對常先生誠信的認可。由此可見馬氏是一個遇事多疑,頗有心計,喜歡計較的人。
板書:馬氏 多疑 有心計(烘托作用的人物)
5、提問:小說中是如何評述那幅唐代古畫的?是如何側面描寫它的價值的?常先生對劉三爺作怎樣的囑咐?
明確:作者運用簡單的話語“我仔細看過,此畫實為無價之寶。唐代珍品。”交代了畫的價值。 側面描寫是通過常先生的動作描寫與對畫的包裝細節描寫來展現的。“常先生攜一布包,來到三爺家中。三爺屏去下人,又關門閉窗,常先生才打開布包,里邊又是布包,如此四五層,最后取出一幅畫來。打開,那紙已泛深黃。但托裱一新。”
常先生的囑咐意味深長。
其一,“三爺若收下此畫,萬不可示人。若是有人開價,出多少也是不能賣的啊。”這一囑托給讀者留下了懸念,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其二,“三爺啊,關于此畫。我不再多說,此畫價值連城,悉心藏之啊。”信任與被迫離別的無奈盡在不言之中。此畫的價值如何又給讀者設下了一重懸念。環環緊扣引人入勝。
板書:無價之寶---唐代古畫 (側面描寫)
小結:在這一部分中,應檢查學生的自我閱讀能力,加強學生對小說中刻畫描寫人物方法的認識。學習這篇小說縝密行文環環緊扣的藝術特點。
三、作業
1、學寫探究性的短文《品析常先生與劉三爺的義》
2、用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的形式,表現一種觀察感受。
附:板書設計
唐代古畫 友誼
絕品
愛國義舉 民族道義
絕 品 談歌
人物:
馬氏 多疑 有心計(烘托作用的人物)
第二課時
一、課文探究
請同學們把第一部分(小說開端部分)的課文內容概括復述一遍。重點回憶常先生、劉三爺、馬氏在這一部分中的表現,進一步體會他們所表現出的形象特點。
(一)師生共同探究小說發展部分的內容。
1、常先生遭受怎樣的變故?劉三爺與馬氏對此各有怎樣的表現,作者在這里分別刻畫了他們怎樣的性格特征?
明確:變故是:“ 第二天,三爺剛剛起床,下人來告,說常先生的店鋪被官府抄了,已查封,常先生也不在店里。”
三爺表現:
①“三爺驚了臉,半晌說不出話來。”
②“三爺聽過,無動于衷。”
③“三爺登時沉下臉:‘不可胡說,我與常先生非一日之交,他坦蕩爽直,怎么會哄騙我。千慮一失,或許常先生走了眼。即使常先生知此內情,也或許另有難言之隱。不可怪他。’”
性格特點:這些語言神態描寫,可以看出劉三爺對常先生的遭遇感到震驚,陷入沉思。對常先生的人格深信不疑,絕不允許有人褻瀆詆毀常先生。盡管面臨著行家的鑒定有被騙的可能,他依然對常先生充滿理解與信任。
馬氏的表現,在這里被刻畫得異常鮮明形象。起到了良好的襯托作用。如:
①馬氏終是放心不下那幅畫,差下人到京城請來一位古董行家家,鑒定那幅畫。
②馬氏忍不住心疼地罵起來:“姓常的黑心,坑了咱三千大洋啊。”
性格特點:作為家庭中的女主人,對巨資收藏始終心存疑慮,維護家庭利益也是無可厚非,當得知古畫為不值錢的揭品時,她先前的疑慮似乎得到了印證,被騙的痛苦轉為刻骨的仇恨便心疼地大罵。足見其精明潑辣的一面,更好的襯托出劉三爺的憨厚老實,對常先生信任的堅定不移。
板書: 馬氏 精明潑辣
劉三爺 憨厚老實
2、小說中插入行家鑒定古畫在結構與內容方面起到了哪些作用?
明確:在結構上,他與前文常先生對畫的評價相呼應(無價之寶),在后文又與王商人的鑒定相對照(寶中之寶)。
在內容上,使文章行文波瀾起伏,也便于物情感態度隨情節發展而自然轉換。以馬氏的多變,襯托劉三爺的堅定信義。
板書:劉三爺 堅定信義
3、常先生冬夜造訪,如一幕獨立的話劇,空間集中于一室之中,人物較少,且具有著尖銳的矛盾沖突,請大家分析一下這里有著怎樣的矛盾沖突呢?
明確:沖突一,對馬氏而言,常先生的到來如若騙子上門,怒從中生,分外眼紅。這一反面襯托,更好的襯托了劉三爺的大度、雅量,對彼此間的信義堅定不移。
沖突二,常先生冒險來訪與被官府緝拿之間的矛盾,可見他真是彼此間的友情置生死于度外。也是對劉三爺毫不懷疑彼此間情誼的肯定,這一正面襯托更加有力。
沖突三,似戲劇的尾聲暗示出常先生的革命大義,與黑暗社會的矛盾,捐軀赴國難。把私人間的友情上升到革命大義的一面,既交代了人物身份,又突出了文章主旨。
板書:常先生 捐軀赴國難
劉三爺 大度、雅量
4、劉三爺徹夜賞字畫“入夜,三爺獨自關在房中,把所有常先生幫他買下的字畫,二十余幅,掛在房中,呆呆地看。看久了,就含了淚,嘆一聲。直看到天光大亮,才一一摘下,悉心收起。”仿佛影視片中的特寫鏡頭一般,經典凝練震撼人心,你是怎樣理解這一情境的?
明確:這一節中“獨”字甚妙,若伯牙失去鐘子期,為知音亡去而悲,睹物思人,借畫回憶歷歷往事,徹夜難眠悲從中生,足見其對于常先生之誼的眷念。
(二)師生共同探究小說高潮部分的內容。
1、在戰禍迭起的社會環境中,劉三爺家中發生了哪些變故?體會這樣安排材料的好處。
明確:①后來軍閥在保定開戰,一場大火,三爺的店鋪皆燒盡。②禍不單行,又一年,三爺又讓土匪綁了票,索去許多財物,一個大大的家業就敗落下來。③三爺也就病倒在了床上。
這里是小說中的略寫,這樣安排材料,簡要交代劉先生的家庭變故,為下文突出劉三爺的義舉――為護國寶而捐畫作鋪墊。
2、馬氏為什么要賣字畫?這樣寫有何深意?
明確: “家中已經敗落到這步田地,我拿去換些錢,也好度日啊。”
這樣寫的深意是從家庭背景方面襯托劉三爺為王商人無嘗捐畫的義舉。
3、王商人為何說那幅畫是寶中之寶?劉三爺為何愿意把畫贈與王商人,你怎樣評價這一義舉?
明確:
寶中之寶:我猜想裝裱者擔心此畫被人奪走,才苦心所為。此畫裝裱實為絕技,天下一流。論其裝裱,更是絕品。(印證了常先生品格的光明磊落。)
贈畫原因:“不敢。祖上有訓,餓死不賣收藏。” “我自知不久人世,已無意收藏。這些都是國寶,我恐家人不屑。送與先生收藏,我終于算是對得住常先生了。”(既點明了畫的價值,有說明劉三爺是位重信義守諾言的豪俠之士,愛國之士,他重義輕財,護衛民族文化瑰寶,令人敬仰可歌可泣。)
板書:常先生 忠義可信
劉三爺 重信義守諾言 重義輕財 愛國
4、小說結尾部分的環境描寫有怎樣的作用?
明確:作者以雪景渲染一種悲壯蒼涼的氣氛,“雪,啞啞地落著。 四野一時無聲。”以無聲勝有聲,借滿天大雪巧妙的烘托了小說主人公的義滿乾坤,義薄云天的高大人物形象。
板書:劉三爺 義滿乾坤、義薄云天
二、小結
《絕品》一文是作者“絕”字頭小說系列中重要的一篇,從課文中可以看出,小說構思巧妙,結構環環緊扣,頗有明清小說的遺風,作者由始至終在對比襯托中把主要人物寫得鮮明形象。對馬氏這一襯托人物作者的筆墨尤為精到,以其潑辣精明的表現成就了主要人物鮮明的個性形象,又通過常先生的活動變化,王商人的鑒賞品評把劉三爺的民族大義創造出來。為更好地體會談歌小說的藝術特色,建議大家能夠閱讀他的其他數篇“絕”字頭小說。
三、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各題。尤其是第二題。
2、為更好地了解有識之士那一歷史時期對文物的保護情況,可以課外閱讀的形式給學生補充講解讀者上的文章《1938年的較量》
板書: 馬氏 精明潑辣
常先生 捐軀赴國難 忠義可信
劉三爺 憨厚老實 堅定信義 大度、雅量
重信義守諾言 重義輕財 愛國義滿乾坤 義薄云天
教學目標:
1.掃清字詞障礙,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學習小說的人物描寫方法——語言、動作描寫;描寫角度——側面描寫、環境描寫。學習小說人物的精彩描寫方法。
3.理順小說情節和把握小說中人物特點。
4.理解小說“絕品”的多重含義,深入挖掘主題。
5.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理解信義的根本價值所在。繼承他們身上所具備的民族大義。
教學重點:
1.學習小說的人物描寫方法——語言、動作描寫;描寫角度——側面描寫、環境描寫。學習小說人物的精彩描寫方法。
2.理順小說情節和把握小說中人物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小說“絕品”的多重含義,深入挖掘主題。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張大千名畫《江山萬里圖》拍出8300萬元價格
陸儼少《杜甫詩意百開冊頁》6930萬元
徐揚《南巡紀道圖》1980萬元
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瑰寶,這節課我們要學習一篇和書畫有關的文章,看看圍繞這幅甚稱絕品的畫,都發生了哪些事。
二、作者介紹
談歌,原名譚同占,1954年生于河北保定。河北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曾當過工人、宣傳干部、報社記者,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現在河北保定冶金部地球物理勘查院工作,系河北文學院專業作家。
主要作品有:
長篇小說《城市守望》《家園筆記》《黑風白日》《認識你真好》;中篇小說集《大廠》《城市熱風》《我曾讓你傻半天》等。
著有小說集《我曾讓你傻半天》等。《天下荒年》是其作品中較好的一部。盡管小說的某些議論引起了一些批評家的質疑,但是作品的確受到相當一部分讀者,尤其是基層讀者的歡迎。
在談歌的創作中有一類作品,如《絕怪》《絕地》《絕意》《絕劍》《絕方》等,形成了他的筆記本“絕”字頭小說系列。這個系列的小說記錄的都是發生在作者老家鄉古城保定的故事。
這個系列的小說記錄的都是發生在作者老家鄉古城保定的故事。開卷品讀,會看到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一個個驚天動地泣鬼神的故事;掩卷遐思,充盈腦海的是那些鮮活形象背后承襲慷慨悲歌之風的精神內蘊。這些作品雖然題材不同、寫法各異,但其弘揚傳統美德,展示人間正氣,從道德層面上開掘生活真善美的審美追求,在情感上和理念上都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和沖擊。
寫作風格:談歌認為“傾向應當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而不應當特別把它指點出來”。因而在其作品中,敘事主體很少直接發議論,而是借人物命運和人物語言來表明作品的傾向性。在處理人物命運的時候又往往對“好人”作悲劇性處理,這是因為“悲劇是人的苦難和死亡”,“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能產生一種特殊的審美效果即崇高感,使人的心靈受到巨大的震撼。
三、整體閱讀
1.自由朗讀,借助工具書,掃清讀音障礙。
2.分角色朗讀
3.復述故事情節。
要求:按照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復述小說故事情節。
明確:
故事的開端:相識知己,慷慨買畫
故事的發展:推薦古畫,離奇失蹤(犧牲)
故事的高潮和結局:贖畫知畫,無償轉贈
參考:
故事的開端:保定富戶劉三爺與裱畫鋪的常先生相識,互相佩服。三爺對常先生推薦的字畫全都買下,從不斬價。
故事的發展:一天,常先生推薦了一幅古畫,說是無價之寶,要價三千大洋,之后常先生就消失了。后來三爺得知常先生是革命黨,在京城被殺。
故事的高潮和結局:盡管有人懷疑此畫的真贗,但是三爺始終珍藏此畫,哪怕家境敗落也不變賣。最后三爺遇到畫商王商人,知道了那幅古畫的真正價值,王商人“餓死不賣收藏”的承諾讓三爺倍感欣慰,將全部收藏無償贈送,為國寶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去處。
四、作業
積累并抄寫生字詞。
教學目的:
1.知識與能力:引導學生多種形式朗讀小說,把握故事情節,培養學生概括、歸納的能力。
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理解小說題目“絕品”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學習小說人物的精彩描寫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注重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理解和學會誠信做人的原則。
教學重點:
1. 把握故事情節,培養概括、歸納的能力;
2. 人物的精彩描寫方法。
教學難點: 從多個角度理解“絕品”的含義,學會做人的原則。
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的關鍵:找尋那幅字畫到底是珍品還是贗品的真相
教學方法:閱讀賞析法、討論歸納法
課前準備的教具:多媒體課件(包括圖片、音頻、視頻及文字材料)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題材小說《1938年的較量》(09年《讀者》第5期)
(二)作者介紹:
二、新授內容
(一)復述小說情節:通過默讀然后按照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概述小說。
目的是引導學生把握故事情節,培養學生概括、歸納的能力。明確:保定富戶劉三爺與裱畫鋪的常先生相識,互相佩服。三爺對常先生推薦的字畫全都買下,從不斬價。一天,常先生推薦了一幅古畫,說是無價之寶,要價三千大洋,之后常先生就消失了。后來三爺得知常先生是革命黨,在京城被殺。盡管有人懷疑此畫的真贗,但是三爺始終珍藏此畫,哪怕家境敗落也不變賣。最后三爺遇到畫商王商人,知道了那幅古畫的真正價值,王商人“餓死不賣收藏”的承諾讓三爺倍感欣慰,將全部收藏無償贈送,為國寶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去處。
板書:小標題形式:
一、茶樓相識,收藏字畫
二、推薦絕品,重金收藏
三、行家鑒定,絕品有“詐”
四、再見先生,竟成訣別
五、賣畫度日,義贈絕品
(二)品讀領悟
1、讀第一部分,思考:
一、文章第一部分說,“三爺爽快,凡是常先生推薦,一概買下,且從不斬價”,這表現了兩人之間的什么情感?
答:真誠相待,坦蕩相處,互相信任。
二、寫馬氏瞞著三爺,拿字畫找行家鑒定有何作用?
答:襯托三爺與常先生之間的相互信任,驗證二人間的'真誠、坦蕩。
2、讀第二部分,思考:
一、三爺對常先生推薦的古畫“看不出名堂”,為什么還重金買下?
答:因為三爺信賴常先生,斷定此畫為唐代珍品,價值連城。
二、討論:寫常先生店鋪被抄,在結構上有什么作用?
答:暗示常先生身份不凡,為下文他因參加革命黨而被殺害作鋪墊。
3、請三位同學表演常先生再訪三爺、竟成訣別這一情節,
體會常先生、三爺、馬氏的性格特征并思考:
好不容易再見到常先生,三爺為什么不提揭品之事并問個究竟呢?
答:三爺始終信賴常先生,認定常先生坦蕩爽直,充分顯示了二人君子之交的感人之處。
4、第四部分突出了常先生的什么性格?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答:他不拘小節、豪邁。作為革命黨人,他義無返顧。
如:他半夜敲三爺家的門;對于馬氏的譏笑,只是大笑;大杯痛飲;大步出門,并不回頭;臨刑前哈哈大笑,面色如常。
5、請三位同學表演第五部分內容,請同學們欣賞,并思考:
一、三爺為什么會把包括絕品在內的字畫無償贈予王商人收藏?
答:因為王商人的一句“這些字畫大多是國寶,還望您悉心收好才是”的叮囑,表現了他對國寶發自肺腑的牽掛,而非貪婪;王商人識破絕品倒裝置,有一雙火眼金睛;王商人一句“祖上有訓,餓死不賣收藏”,說明他是一條血性漢子。這些打動了三爺,并且意識到這是一個可以信賴的人,于是毅然把國寶送給王商人。
二、當你從王商人的口中得知絕品“倒裝置”的秘密后,有何感想?
常先生為何不將真相告訴三爺呢?
答:因為常先生明白,三爺與自己相遇相知,互相信賴,三爺一定理解自己,用不著多說。如果挑明真相,有可能泄露秘密,給三爺一家和國寶帶來危險,故而隱瞞真相,這恰恰表明常先生用心良苦,深謀遠慮。
請大家閱讀文章最后四行,品味環境描寫的表達作用,這樣結尾有何好處?
答:雪潔白晶瑩,四野曠遠,襯托三爺高潔寬廣的情懷。四野無聲,表達對三爺等人的無限敬意和深深感動之情。
結尾干凈利落,戛然而止,發人深思,余味無窮。
(三)解題:
1、課文的標題“絕品”有什么含義?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的看法。
(圍繞“絕”字展開小說的分析:畫和人)
答:一指絕品之畫,
畫本為唐代珍品,價值連城,可謂畫中絕品;
本文中的裝裱技藝,能將畫揭為三層,后倒裝裱,可謂技藝中的絕品;
二指三位絕品之人,
三爺、常先生、王商人因信賴、真誠、道義而共同演繹了一個傳承國寶的動人傳奇,他們是絕品男兒,而他們體現的民族精神更是值得我們學習傳承;
尤其劉三爺、常先生的為人,可謂人中的絕品;
兩人之間的友情也可謂是友情中的絕品。
2、分角色朗讀語言描寫,在課文空白處做人物點評批注。 學習談歌創造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
(談歌認為“傾向應當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而不應當特別把它指點出來”。因而在其作品中,敘事主體很少直接發議論,而是借人物命運和人物語言來表明的。)復習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之二——通過描寫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常先生—舍生取義劉三爺—重信守義王商人—深明大義 民族人士—民族精神三、小結請同學們對下聯或自編對聯:
一幅古畫亦真亦假成就天下絕品
三位男兒重情重義書寫人間傳奇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