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31
這是名著促讀課一等獎教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1、 教學目標:
(1)、了解《西游記》的主要故事內容,培養閱讀興趣。
(2)、結合作品故事情節和景物來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3)、認識《西游記》的作品現實意義。
2、 教學重點:結合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理解人物特點,感受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理解人物形象,認識作品的現實意義。
課前學習:閱讀原著,每人準備一個精彩的"西游記"故事。
3、 導入:
同學們好,上課前,先請大家傾聽一首歌曲。(放歌曲《敢問路在何方》)剛才我發現有的同學在小聲哼唱,同學們喜歡這首歌,同時也會喜歡《西游記》吧?在四大古典名著當中,《西游記》是最受青少年喜愛的,它被拍成了電視劇,制成了卡通片,繪成了連環畫,可謂是婦孺皆知,但“看”代替不了閱讀名著。同學們前段時間已對這部著作進行了閱讀,這節課我就和同學們一起走進書中的神魔世界,去感悟,去欣賞。
整體感知:
1、 哪位同學來把這部書的內容簡要概括一下?
明確:它寫的是唐僧、沙僧、豬八戒、孫悟空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回了真經。
2、 是啊,他們經歷了八十一難啊!最終“徑回大土,五圣成真”。那同學們讀后有什么感受?能不能用一個字來概括一下?
明確:奇、妙 、好等。總結:對,西天路上艱險和災難的體現者,大都是動物變化的妖精,克服這些阻難的'也是猴、豬的精靈。它就象是一部妙趣橫生、興味無窮的童話。從文學欣賞角度說那就是“美”。
3、 讀后你認為它哪方面寫得美?(情節)師:我們就先來看情節。(板書“情節”)同學們最好這么來談:我認為……情節好。因為……比如:…….
學生可以從多角度來總結:比如:(1)、我認為第四、五、六、七回很好。這可以概括為“大鬧天宮”。因為它很曲折,比如:先封他為弼馬溫,他聽說是“沒有品從”下界了,自稱“齊天大圣”,招安后讓他看管蟠桃園,結果他亂了蟠桃會,反了天宮。我也認為這段好,因為它最能反映孫悟空的反抗精神。這大鬧天宮的確是孫悟空叛逆性格的集中體現。
(2)、 我認為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戲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這一情節也很好。因為它很曲折、生動。比如:妖精先變為少女,又變為老太太、老爺爺,表現得很可憐,使師徒兩人產生誤會,趕走了孫悟空。
(3)、我認為第59、60、61回很好,它很吸引人。它可以概括為:“三借芭蕉扇”。第一次借到的是假的,越扇越火越旺,第二次借到了又被牛魔王半路騙回。第三次才在菩薩的幫助下成功了。也怪了,那鐵扇公主為什么不借扇給他呢?其中定有原因!因為孫悟空收服了她的兒子紅孩兒。他們之間有仇。這是第幾回中提到的?是第四十二回《大圣殷勤拜南海 觀音慈善縛紅孩》。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作品的作者和主要內容,感知人物形象。
2.檢查閱讀情況,交流課外閱讀心得。
3.培養初讀的文學作品欣賞能力,養成課外閱讀的好習慣。
過程與方法:
1.教師課內引導。
2.學生進行精彩描寫的朗讀和點評交流。
3.學生合作探究問題以及進行辯論。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閱讀小說,初讀感受人物形象,激起對祥子悲劇命運的同情,加深對當時黑暗現實社會的認識;關注下層人民的命運和出路。
教學重點和難點:
作為小說,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環境是不可或缺的三大內容。因此,我把本文的分析人物形象,學生對片段精讀的交流作為本課的重點內容,而能歸納推斷出祥子悲劇的原因及意義作為難點。
教學過程:
一、前置性作業:
1.上網查閱資料,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主要內容,感知人物形象。
2.在閱讀中用筆畫出自己認為寫得好的句子,片段,并在旁邊寫批注。批注可以從人物刻畫的方法、詞語的使用、修辭方法的使用、語言上的特點等方面去考慮,也可從自己在讀中產生的感想去寫。
3.全書共有十五章,每天讀一章,爭取兩個星期讀完。各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做好督促檢查工作。各組長總結一個精彩片段賞析。
二、了解作者——老舍先生
上學期,我們學過老舍的作品《濟南的冬天》,對老舍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現在我們來看看你們了解到的作者情況。
作者簡介:老舍(1899—1966)現代著名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曾任北京十七小學校長、天津南開中學語文教員。1937年,他的代表作《駱駝祥子》問世,被譯成十幾種文字,產生較大的國際影響。由于他的勤奮創作,解放后寫了二十多個劇本,被譽為文藝隊伍中的勞動模范,人民藝術家。1966年去世,終年67歲。
三、人物形象的分析:
放映《駱駝祥子》的片頭,引入小說。
(1)這部小說里你最喜歡哪個人物,請結合具體的故事情節來說一說。
教師明確:祥子、虎妞、曹先生、小福子、高媽等。
(2)教師重點梳理祥子的人物形象。(三起三落)
教師引導:祥子都經歷了哪些事情?
學生回答問題。
教師明確:一起:來到北平當人力車夫,苦干三年,湊足一百塊錢,買了輛新車。一落:有一次連人帶車被憲兵抓去當壯丁。理想第一次破滅。
二起:賣駱駝,拼命拉車,省吃儉用攢錢準備買新車。二落:干包月時,在一次搜捕中,祥子辛苦攢的錢也被搶去,第二次希望破滅。
三起:虎妞以低價給祥子買了鄰居二強子的車,祥子又有車了。三落:為了置辦虎妞的喪事,祥子又賣掉了車。
(3)祥子的人物形象就是在這三起三落中一步一步的豐滿起來,哪位同學可以對祥子做一個總體評價?
教師明確:祥子本是一個勤勞、樸實、忠厚、積極進取的車夫,但在理想破滅后變得懶惰狡猾,極端自私。
(4)挖掘祥子帶給人們的啟示:由學生進行辯論:祥子的職業和生活是個悲劇,就連唯一的婚姻生活也是個悲劇,你認為他的遭遇值得人們去同情嗎?
教師明確小說背景:20-30年代正是中國現代史上最黑暗、最混論的多災多難的年代。新舊軍閥不斷的爭權奪勢的混戰,再加上各種自然災害的橫行,使得中國農村迅速走向破產。而成批破產的農民,為了謀生路便紛紛涌入城市,祥子就是這些涌入城市的破產農民中的一個典型。
教師總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四、《駱駝祥子》片段精讀交流。(小組匯報形式)
由語文課代表課前組織好精彩片段選定內容以及小組匯報順序,并在課上擔任主持人組織匯報。(有環境描寫和人物描寫兩方面內容。朗誦和點評相結合。)
教師明確,賞析例子:
(1)沒人敢抬頭看太陽在哪里,只覺得到處都閃眼,空中,屋頂上,墻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里透著點紅……由上至下整個象一面極大的火鏡,每一條光都象火鏡的焦點。(寫熱,卻無一處有“熱”——妙!)
(2)扭頭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寬,多么威嚴!殺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褲,褲腳用雞腸子帶兒系住,露出那對“出號”的大腳!是的,他無疑的可以成為最出色的車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 (無華麗字眼的肖像描繪,自白式的心理描寫——絕!)
(3)“不喝就滾出去;好心好意,不領情是怎著?你個傻駱駝!辣不死你!連我還能喝四兩呢。不信,你看看!”她把酒盅端起來,灌了多半盅,一閉眼,哈了一聲。舉著盅兒:“你喝!要不我揪耳朵灌你!”(個性化的語言,簡潔明晰的動作——高!)
師生共同評述語言大師老舍那富有地方特色的口語化語言特色。
教師明確:
1.經過提煉了的北京口語,其特點是通俗平易、大眾化。
2.善用修辭手法,使描寫更加生動形象。
五、教師總結。
這堂課我們走近老舍,走進祥子,瀏覽了全文,感知了人物形象,精讀了片段描寫,品味了老舍這位語言大師的魅力,希望今后閱讀小說在瀏覽內容的同時,要學會精讀文段,同時希望小組交流這種形式可以很好地進行下去。
六、布置作業
1.借鑒在烈日下這段環境描寫,對冬天寒冷天氣進行環境描寫。
2.進一步閱讀文章,思考一下,假設祥子來到了我們今天生活的這個社會,依然夢想著靠自己的努力來尋求安穩的生活,他的理想能夠實現嗎?請你寫出自己的感悟來,字數三百字左右,與同學進行交流。
教學目標:
1、反復研讀課文,探討理解文章主旨。
2、深入領會作者對寓言新穎獨到的見解。
3、認真揣摩文中意蘊深刻的語句。
4、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逐步具有從司空見慣的事物中獲取新認識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理清思路,探討文章主旨
2、結合語境,理解難句含意。
教學難點
1、探討作者引用九則寓言故事闡發的新觀點、新看法。
2、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教學方法:
1、問答法。
2、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放映幻燈片)讓同學們猜出圖片中所顯示的寓言故事,再想一想,對這些故事大家是否有過新的看法?(學生各抒己見或什么也說不出)我國現代文學研究員、作家、學貫中西的錢鐘書先生讀了《伊索寓言》后,就對原有故事有了新的看法。他有怎樣的新見解,又是怎樣得出的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讀》。
二、解題:
1.寓言,伊索寓言
一種帶有諷喻性和諷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張手法描寫人物或把動植物與無生物擬人化,使深奧的生活哲理和道理教訓從簡單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在階級社會里,它是人民群眾在沒有言論自由的情況下,揭露統治階級的一種曲折、隱晦的斗爭手段,故又被稱為“奴隸的語言”。
古代希臘著名的寓言匯編。相傳是公元前6世紀薩摩斯島上一位名叫伊索的奴隸所作。傳說中的伊索,面貌丑陋,才智超群,善講寓言故事,曾爭得了自由。但最后因攻擊權貴,被加以“褻瀆神靈”的罪名,投巖處死。搜集有古希臘民間諷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350余篇。
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層平民和奴隸的斗爭經驗和生活教訓的總結,寓言通過描寫動物之間的關系來表現當時的社會關系,主要是壓迫和被壓迫者之間、的不平等關系。
童話是一種比較適合兒童閱讀的文學體裁,它按照兒童的心理特點和需要,通過豐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張來塑造鮮明的形象,用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和淺顯易懂的語言文字反映現實生活,抑惡揚善,起到教育人的目的。
世界四大童話:《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快樂王子》、《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譚》)。
童話一般有四種:擬人體童話(代表作如《木偶奇遇記》)、超人體童話(代表作如《巨人的花園》)、常人體童話(代表作如《皇帝的新裝》)、知識體童話等等。閱讀時,要深入作者幻想的世界,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有的童話在文章中借主人公之口或用總結性語言把要說的道理直接說出來了,有的則須認真閱讀理解,深入分析文章,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因此閱讀童話時,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領悟生活真諦。
而且童話表現出了我們對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因此那往往與生活的現實是相違背的。
另外,童話能讓人長知識,讓人快樂,人類就是在童話的指導下長大的。
人類童話發展源遠流長,古代的神話與民間故事也可算是童話的一種。人類的童話作家兩大最杰出的代表是丹麥的安徒生和瑞典的拉格霍芙。
2.童話和寓言的關系
相似之處:它們的故事是虛構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動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東西和現象,同時都具有教育意義。
不同之處:寓言比較短小,語言簡練、樸素,重在教訓和諷刺,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
童話是一種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有幻想,才有童話,它以少年兒童認識、理解的人或物為描寫對象,通過豐富的想象、夸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童話有詩一般優美的意境和語言,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三、作者簡介
錢鐘書:(1910---1998)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江蘇無錫人。現代文學研究家、作家。錢鐘書是古文家錢基博的長子,自幼受到傳統經史方面的教育。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外國語文系,又廣泛接受世界各國的文化學術成果。1933年大學畢業。先后在英國牛津大學和法國巴黎大學學習,歸國后一直從事教育與研究工作,1982年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作品: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1941年);短篇小說集《人·獸·鬼》(1946);諷刺性長篇小說《圍城》(1947)。
四、課文內容分析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從兩類人、兩種關系入手
第二部分(4-----12)借《伊索寓言》里九個故事聯類引申,洞燭世相,
一一糾正淺薄的見解,表達作者獨到之見。
第三部分(13)。全文總結。(主體部分是第二部分,即作者對寓言新的解讀。)
五、重點分析兩則寓言《徒勞的寒鴉》和《寡婦與母雞》,看看我們的理解和原著、錢鐘書的說法有什么不一樣?
(一)徒勞的寒鴉
《伊索寓言》:
宙斯想要為鳥類立一個王,指定一個日期,要求眾鳥全都按時出席,以便選他們之中最美麗的為王。眾鳥都跑到河里去梳洗打扮。寒鴉知道自己沒一處漂亮,便來到河邊,撿起眾鳥脫落下的羽毛,小心翼翼地全插在自己身上,再用膠粘住。指定的日期到了,所有的鳥都一齊來到宙斯面前。宙斯一眼就看見花花綠綠的寒鴉,在眾鳥之中顯得格外漂亮,準備立他為王。眾鳥十分氣憤,紛紛從寒鴉身上拔下本屬于自己的羽毛。于是,寒鴉身上美麗的羽毛一下全沒了,又變成了一只丑陋的寒鴉了。
錢鐘書:
烏鴉的故事:上帝要揀最美麗的鳥作禽類的王,烏鴉把孔雀的長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應選,果然為上帝挑中,其它鳥類大怒,把它插上的毛羽都扯下來,依然現出烏鴉的本相。這就是說:披著長頭發的,未必就真是藝術家;反過來說,禿頂無發的人,當然未必是學者或思想家,寸草也不生的頭腦,你想還會產生什麼旁的東西?這個寓言也不就此結束,這只烏鴉借來的羽毛全給人家拔去,現了原形,老羞成怒,提議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個干凈,到那時候,大家光著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鵝等跟烏鴉有何分別。這個遮羞的方法至少人類是常用的。
一、《伊索寓言》和錢鐘書的解讀有什么不同?
伊索寓言:偽裝者終于有一天要原形畢露。
錢鐘書:反其義觀之,大家都偽裝,你我都一樣。這世道,不管“孔雀”還是“烏鴉”,僅看表象是不夠的。
二、你有什么不同的解讀嗎?
1.從宙斯選才的角度看:
僅憑美麗就可以當選鳥王,怪不得這年頭有那么多人去整容了!可見,領導的選才標準決定了普通人的價值觀。有本事不如有臉蛋。
社會選才標準的單一,是埋沒人才的`罪魁禍首。
宙斯選才讓我們聽到多少得不到重用的人才的嘆息!即使如今,良駒混跡于平庸之手,也是屢屢可聞。某日,報紙一個碩大的標題《博士生回家養豬》那么讓人震撼。固然博士并不意味著一定是人才,固然即使養豬也能成為一個“豬狀元”,可誰曾看見寒窗苦讀幾十年,數載風雨只為豬?有多少貪官茶樓酒肆演繹華麗的戲劇,卻容不下良駒的一個食槽?
2.從眾鳥的反應看: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記得誰說過,在中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好比是一組釘子,如果哪一枚釘子想要冒上來,就會有無數的榔頭把它打下去。
踩著別人的肩膀上去,向來是令人厭惡的。
3.從寒鴉的角度看:
宙斯是白癡。俗話說得好,不管白貓黑貓,能抓老鼠就是好貓。寒鴉雖然天賦不足,但它讓自己美麗的辦法比其它鳥類新穎得多,是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
有些鳥天生就有羽毛,有些鳥要靠后天自己努力裝飾才能獲得青睞。社會上有資歷的人排擠“新人”的現象無處不在。每個人的天賦是不一樣的,強者往往不能理解弱者的努力,當然也就不能容忍弱者的成功。
(二)寡婦與母雞
《伊索寓言》:
有個寡婦養著一只母雞,母雞每天下一個蛋。她以為多給雞喂些大麥,就會每天下兩個蛋。于是,她就每天這樣喂,結果母雞長得越來越肥,每天連一個蛋也不下了。
這故事說明,有些人因為貪婪,想得到更多的利益,結果連現有的都失掉了。
錢鐘書:
老婆子和母雞的故事:老婆子養只母雞,每天下一個蛋。老婆子貪心不足,希望它一天下兩個蛋,加倍喂她。從此雞愈吃愈肥,不下蛋了--所以戒之在貪。伊索錯了!他該說,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
一、錢鐘書轉述的寓言和寓言本身有什么不一樣?
錢鐘書不僅轉述了寓言,也同時轉述了伊索的寓意——貪心者沒有好結果。
二、錢鐘書的解讀有什么不同?
解讀對象不同。伊索從老婆子的角度看問題,而錢鐘書關注的是那只不下蛋的母雞。
三、假如我們也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能看出什么?
1.從老婆子的角度:
寡婦并沒有做錯,只是方法欠佳而已,方法不對就不會有好結果。
那個死命喂母雞的寡婦有點像現在的父母!他們拼命地給我們這個那個,希望我們能下出金蛋,全然不顧我們是否需要,能否接受!愛有時成了一種壓力,父母的愛有時又何嘗不帶著“望子成龍”的功利!
2.從母雞的角度
這是一只笨雞!只知道自己得了便宜,而不知道付出,越養越肥,最后只能成為人的盤中餐,加快自己的死亡。
有錢人也未必都小氣,我們不能看片面,就像月亮缺時我們就斷定它不能圓一樣。比爾·蓋茨就是一例。
說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實在也過分,其實只是大胖子更懂得精打細算的養生之道:既然能輕松得到自己想要的,何必再辛辛苦苦為別人去下蛋呢?——古來貪官大抵如此。
小結:
對同一則寓言,錢鐘書和我們為什么都能讀出自己的看法?
可見,
真正的閱讀,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應證名言:一千個人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閱讀,與閱讀者的學識、經歷和思考有關。
讀寓言,也是讀一種生活。文學中,處處有生活的影子。
對伊索寓言的不同看法:
1、通常的觀點:認為是兒童讀物
理由:可以教給孩子一些做人的道理
2、文中錢鐘書的觀點:認為不宜做現代兒童讀物
理由:它會把純樸的小孩教得愈簡單、幼稚了,以為人事里的是非善惡同禽獸界一樣公平清楚,以致于長大處處碰壁。
3、盧梭的觀點:3、盧梭的觀點:
理由:會把純樸的小孩教得很復雜,失去天真。
4、作者真的認為“《伊索寓言》是不
宜作現代兒童讀物的”嗎?
以上這些話,作者是說對兒童的教育不能只講真善美,不能把真善美簡單化和理想化,以致脫離了社會實際,這樣對孩子有害無益。同時,作者呼吁凈化社會環境,為下一代創造良好的生活空間。
5、為什么在“我是相信進步的人”之后又連帶一句“雖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說的蒼蠅,坐在車輪的軸心上,嗡嗡地叫:‘車子的前進,都是我的力量’?
這里作者順便抨擊了自封為英雄、以救世主自居、貪天之功據為己有的狂人。這種人像蒼蠅一樣可笑,實際上對歷史的前進絲毫沒有推動作用,卻把一切功勞歸于自己。
六、課堂練習:
讓學生重新審視學過的寓言故事,試著重新翻出新意。
點撥:借鑒錢鐘書先生讀《伊索寓言》的思維方法聯類引申。如《農夫和蛇》,《狐貍和烏鴉》
《農夫和蛇》本是贊美農夫的善心的,反過來可這樣說,蛇蝎心腸的人是不值得同情的。《狐貍和烏鴉》本是揭露批評狐貍的狡猾的,我們不妨說,在現在這樣復雜的社會中,人們也應具備狐貍一樣的智慧。學生只要能自圓其說即可,不可強求一致。
其他訓練題目,學生只要能用創新思維就可以。
禽言獸語
虎的轉變:說敢摸我的屁股?不想活了!什么?給錢?這還差不多!
蛤蟆的理想:等我『發』了以后,一定天天吃天鵝肉。
鼠的竊喜:我們過街,人人喊打?其實有幾個人真打?不過喊喊罷了。
龜的夢想:參加賽跑的兔子都驕傲。
鱷的抗議:都說我兇殘,那人們使用的鱷魚皮具是怎么來的?
蝸牛的遺囑:如今這年頭,有座自己的房子多難啊!不珍惜行嗎?
母雞的秘訣:光下蛋不行,還要會吆喝。
鸚鵡的委屈:不學人話沒有飯吃啊!
狼的惱怒:我和狽好招誰惹誰了?
獅的反思:如果我不當獸王,我還能干些什么?
七、課堂小結
達爾文曾說:“最好的學習是方法的學習。”學習本文,我們應學習錢鐘書先生的讀書方法。不斷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勤動善動腦筋,從前人的觀點中發現新見,才不至于人云亦云,步入后塵。
六、布置作業
(出示投影)
1“牽牛花”只知依附別人攀高枝
2“向日葵”
追求光明
閱讀指導目標:
1、掌握閱讀欣賞小說的一般方法。
2、指導學生運用比較法等閱讀《三國演義》中三處戰斗場面,了解戰役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3、激發閱讀名著興趣,培養終身閱讀的良好習慣。
4、學會欣賞作者的表現手法,怡情養性,陶冶情操,開啟心智,提高審美能力。
評價任務:
1.了解戰役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2.在對比中分析描寫戰役場面的語句,了解作者寫作方法。
閱讀過程
教學環節教學活動評價要點環節一
談話了解,指導閱讀小說的方法1.討論:你喜歡讀名著嗎?說說理由。閱讀長篇小說,你有什么好方法?
2、你讀《三國演義》原著還是青少年版?有什么閱讀困難?怎么解決的?小結閱讀小說的方法(點面結合法):
(1)面:理清故事情節
(2)點:抓住人物特征
環節二
閱讀《三國演義》三處片段活動一引入片段
1.你喜歡哪場三國戰役?
2.生思考,并回答。
1.學生自信交流自己知道的戰役名稱。
2.學生能夠相互補充,概括出小說主要內容。
3.感受語句的描寫方法。活動二閱讀片段
(1)閱讀片段《火燒新野》,《火燒赤壁》、《七擒孟獲三氣周瑜》,指導原著閱讀,讀通讀懂。
(2)閱讀、討論三場戰役的起因、經過、結果。
指導:不動筆墨不讀書。用同一記號標出相同類項。
(3)學習片段中描寫戰役的語句,體會描寫場面語句的方法。
環節三
展示提升1.同學上臺展示,可以配課件給大家講解,臺下同學可以就他們的講解進行提問。
2、小組合作表演精彩戰役片段,演出人物不同的特點,以及本場戰役的特色。1.展示同學故事講的生動形象。臺下同學注意傾聽,臺上臺下積極互動。
2.學生配合演出,表演的生動形象。
環節四總結升華
閱讀拓展
1、交流《三國演義》讀書成果和自己的閱讀方法。
2、我們不僅要了解三國名句,還要了解三國故事,三國人物性格,三國的著名戰役,三國的歇后語。課下我們繼續閱讀。
推薦課外閱讀。
引導學生繼續閱讀三國,激發閱讀興趣。
附:板書設計
品讀“三國”戰役
《火燒新野》《火燒赤壁》《七擒孟獲三氣周瑜》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