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19
這是九年級化學優秀說課稿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上課前,我認真地對教學思路,教學方法的設計,教學手段的應用及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課上可能有的反應做了充分的反思。
一、教學前反思:
經過課前的反思與調整,教學內容及方法更適合學生,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二、教學中反思:
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達到的效果,捕捉教學中的靈感,及時調整設計思路和方法,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佳。
在前面的課堂教學實踐中,當學生爭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設計的實驗方案,并要求用實驗驗證,而且很多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來評價其他同學的設計方案。同時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思路和熱情,我及時調整自己的教案,一起到更好的引導效果,實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在我精心設計的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思路清晰了,課前預期的目的基本達到。
根據課堂上的具體情況,經過我適時地調整,創新教學內容和方法,使學生能夠結合實際高頻率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三、教學后反思:
教學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動結束后進行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在課堂教學實踐后及時反思,不僅能使教師直觀,具體地總結教學中的長處,發現問題,找出原因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學生,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而且是將實踐經驗系統化,理論化的過程,有利于提高教學水平,使教師認識能上升到一個新的理論高度。
通過反思《物質鑒別的復習課》,對這一課進行全面反思后,我認識到要善于處理好教學中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關系,巧妙地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活動及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才能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新精神,使每個學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過程,我受益非淺,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在教學中及時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會使我逐漸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通過不斷地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
初四化學剛剛進行了模擬考試,我所任教幾個班的化學成績整體情況很不理想,得分率相對較低。由此看來,在這一階段的教學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教師和學生都要作出深刻反思——積累經驗,總結教訓為下一步的中考打下堅實基礎。通過仔細研究學生的答題情況及考試成績后,我進行了深入總結。
今后實施教學時,要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認真備好每一堂課。成功的備課活動中應對學生的情況進行分析,減少教學時的不確定感,在教學中,我只從教材、教參、中考說明出發來進行備課,未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此在教學中時常出現這樣的情況:當我自認為講解分析清楚的時候,學生卻不知所云、鴉雀無聲;當我自認為內容簡單、不必強調時,學生卻常在此出現錯誤;當我自認為學生在考試中能取得較好成績的時候,學生的成績卻讓我慘不忍睹。有時,我甚至會錯誤地認為化學學科屬于新開科目,內容也相對簡單,因此對全體學生很放心,按計劃中的進度進行授課,沒有認真加強反饋的研究;再有就是,沒有注重后進生的學習積極性的培養,讓本已學習習慣、行為習慣較差的他們對新學科的學習更加失去了興趣。
因此,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要在教學中加以改進,逐步培養學生提出并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去沿襲傳統的教師直接講解的老路,而這一點恰與正在實施的課改精神中對學生能力培養目標是背道而馳的。對于后進生,我將教學要求適當降低、教學進度適當減緩、課后作業量適當減少,讓他們覺得這門課程并不難學、并能保持對化學學科的興趣并建立學好的信心。
同時,課堂教學中應適時滲透對學生的情感交流。課改精神中一直提到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要在學科教學中適時滲透情感目標。我個人認為每一位老師都應當注重對學生的情感交流,特別是對后進生的關愛。要給與他們充分的尊重不厭其煩的耐心講解,并注重于與他們的思想交流,適時發現問題并作出補救與改進,以便于能鼓勵他們不斷進步從而能較大地提高學科成績的合格率,提升整體水平。
一、教材分析
本課題的主要內容是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一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二氧化碳對生活環境的影響等。在本節課內容中再次充分體現“結構──性質──用途”三者間的密切關系,還蘊含了“對比”的學科思想,教師在教學中應特別注意學科思想的滲透。
二、重難點突破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通常情況下,二氧化碳是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或“二氧化碳比空氣重),可溶于水(1體積水約能溶解1體積二氧化碳氣體,加壓溶解更多些)。
在一定條件下,二氧化碳氣體會變成液體或固體。固態二氧化碳叫做“干冰”。干冰升華時,吸收大量的熱。因此干冰常用作“制冷劑”,還可用來“人工降雨”。
在教學中應該注意:
(1)二氧化碳是繼氧氣之后,學生能夠相對系統學習的又一種身邊的化學物質,應該關注讓學生進一步建構“物理性質”的知識體系包括“顏色、狀態、氣味、密度、溶解性、熔沸點、硬度”等內容,從而為學生在后續(乃至高中)物質的學習奠定基礎。
(2)在認識二氧化碳狀態的時候,幫助學生建構起“物質存在的狀態與外界條件有關”的意識。
(3)對于物理性質的獲取途徑,應該幫助學生建立如下學科方法:物質的顏色、狀態可通過觀察獲取(觀察法);氣味可通過鼻聞獲取(實驗法);密度即可通過對“存放時瓶口方向的觀察”獲取(觀察法),還可通過實驗的方法(實驗法);溶解性則要通過實驗的方法(實驗法),或者查閱數據的方法來判斷(文獻法)。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發揮“高低蠟燭”、“瓶癟”、“干冰升華”等幾個看似簡單的實驗的教學功能,不要忽視幾個簡單實驗對學生學科思想方法建構所產生的影響。
(4)對于“升華”(指固態物質不經液態直接變為氣態的現象)的概念,不僅需要學生清楚概念的含義,同時強調化學用語的正確書寫,不要寫成“升化”、“生化”、“生華”等錯誤寫法,化學用語是化學的語言,不能正確使用化學語言也是缺少化學素養的一種體現。
2.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1)二氧化碳本身無毒,但是二氧化碳不能支持呼吸(空氣中含量達到一定值時,能使人窒息死亡)。
(2)一般情況下,二氧化碳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3)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CO2 + H2O ═ H2CO3
碳酸很不穩定,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受熱分解會更快):
H2CO3 ═ CO2↑+ H2O
(4)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溶液(澄清石灰水)等堿溶液反應:
CO2 + Ca(OH)2 ═ CaCO3↓+ H2O
(現象:石灰水變渾濁,常用來檢驗二氧化碳)
CO2 + 2NaOH ═ Na2CO3 + H2O
課改以來,新的教育觀念,教學方法與新課程體系中的許多問題使化學教師們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如何盡快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已成為一線化學教師的渴求,但僅靠幾次理論培訓,案例分析,榜樣示范,總結教學技巧等還是遠遠不夠的。為了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此文來自)質量,推動新課程改革,還需要一線的化學教師做大量的工作。
教育家托夫勒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學會學習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新課題,是邁向知識經濟時代的通行證,作為一名化學教師,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理論水平和業務水平,就要不斷的學習,新課程要求教師,要想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有一條源源不斷的河水,要想做到這些,化學教師要充分利用時間查閱資料,向書本學習,反復閱讀《化學課程標準》、《化學課程標準解讀》、《新課程觀念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實施》、《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等書。大量閱讀《中學化學教學參考》、《化學教育》、《化學教學》、《中學化學》等雜志。還要向專家學習,盡量別錯過外出培訓學習和請進來的專家講座。當然我們身邊也不乏化學教學的專家,要及時向他們請教,自我充電不斷豐富自身的化學專業知識結構和課堂教學能力。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