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2
這是山中訪友說課稿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設計理念】
高年級的閱讀教學,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同時,“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所以,以上目標的達成,要依靠學生的朗讀實踐,在讀中入情入境,在讀中體會文章表達上的特點。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正確讀寫“清爽、吟誦、唱和、陡峭、挺拔、身軀、精致、蘊含、奧秘、俠客、德高望重、俯身凝望、津津有味、別有深意”等詞。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寫的境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感情。
4、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1、通過入情入境的朗讀感受作者對“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學習表達感情的方法。
【教學流程】
一、游戲導入
(和學生玩古詩接龍的游戲,一起背誦一些寫山的詩句。)
當我們背誦這些詩句的時候,心情往往會無端地平靜下來,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向往著山,迷戀著山,寄情于山。今天,讓我們跟隨著現代詩人、散文家李漢榮先生,一起走進他心中的山。
二、初讀,讀通順
(勾畫、理解有新鮮感的詞句。)
“山中訪友”寫的是什么呢?請大家靜下心來,自由地朗讀課文,碰到你覺得新鮮或生僻的詞,用筆畫下來,借助字典解決,爭取讀得正確、通順。
(出示生字詞,正音,識記。)
三、再讀,讀出景
(透過語言文字看到畫面,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讀了課文,你有什么感受呢?選擇你喜歡的段落,讀出你透過語言文字看到的美景。(生本對話,讀文章想畫面,體會景美。)明明是古橋、樹木、山泉、溪流……題目怎么是“山中訪友”呢?看來,“友”不是“友”。
四、三讀,讀出情
(憑借語言體會友情,結合生活,體驗友情。)
“友”是不是“友”呢?讓我們再來讀課文,你從哪些段落能體會到“友情”?
1、學習文章開頭,體會“滿懷的好心情”。
2、正是這滿懷的`好心情伴隨著“我”,橋不僅僅是橋,在“我”眼里,橋變成了老朋友。誰來讀第3段。
(相機評價、指導,體會“情深”。)
3、“樹”一段:你從“這片”體會到什么?
(是“我”常來的這片樹林,是我的知己。)
4、走入山中,又見知己,能沒有好心情嗎?“我”帶著滿懷的好心情,發出由衷的感慨:這山中的一切,哪個不是我的朋友?
(在讀中訓練句式,體會反問句表達情感的作用。)
請6位同學讀,讀出與老朋友打招乎時的“熱切”。
5、這山中的一切,哪個不是我的朋友?即使是一朵落花,一片落葉,一塊避雨的巖石。請大家自由朗讀6、7自然段,感受“我”與山中朋友之間濃濃的友情,體會“我”滿懷的好心情。
6、此時,大家再看題目,“友”不是“友”嗎?友確是友。引讀文章結尾,體會友情。
7、大自然是美的,多情的詩人以他獨特的感受賦予大自然深深的情感,正所謂“景語皆情語”,讓我們再一次走進山林,欣賞大自然的美景,體會作者與大自然濃濃的友情。(配樂朗讀)
五、總結
明明是山水樹木、花鳥雨露,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都變得含情脈脈、有情有義呢?文章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
教學目標:
1、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2、 品位精美的語言,揣摩作者的感情。
3、 聯系現實反思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關系。
教學設想:
本單元為我們展現的是色彩斑斕的大自然,展現了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語言。因此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品味優美的語言,揣摩作者深厚的感情,從而陶冶學生愛美的心靈,鍛煉學生發現美的眼力,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更加關注自然和環境,是本單元教學重點,也是本文的重點。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啟發誘導法、討論法
教學儀器: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同學們好!我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長期待在城市里,遠離了大自然,有沒有一種被困在籠中的感覺?(有)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想)那么今天我就領著大家走進大自然,到山中去拜訪一些朋友吧。我們一起學習李漢榮的《山中訪友》。
(板書:題目、作者)
二、 明確目標:(彩屏顯示)
齊讀學習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2、品位精美的語言,揣摩作者的感情。
3、聯系現實反思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關系。
三、 整體感知:
1、 正音:檢查預習,掃清文字障礙(彩屏顯示)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學生試讀,師生糾正,學生齊讀)
幽徑(jìng)唱和(hè)湛(zhàn)藍梔(zhī)子
玄(xuán)奧清澈(chè)禪(chán)心犬吠(fèi)
憔(qiáo)悴(cuì)樹冠(guān)凝(níng)靜
2、 范讀:(同時出示問題組)
由教師或朗讀最好的同學配樂朗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激發學生的感情。聽讀同時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組:
1、“我”主要拜訪了哪些“朋友”?(彩屏顯示)
2、這些“朋友”各有什么特點?(用文中的一個詞來概括)
3、文章表達了“我”怎樣的感情?
3、 自由朗讀:
帶問題大聲、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再次感知課文內容,揣摩作者感情。為思考、回答問題做準備。
4、 默讀、思考、討論、回答:
第二問題有一定難度,可讓四人小組討論回答。
討論歸納:(彩屏顯示)
早晨:(德高望重的)古橋(青翠的)樹林
(潔白的)白云(雄渾的)瀑布大
(明鏡般的)的山泉(小詩般的)溪流
“我”熱愛
自(玄奧的)懸崖(清純的)云雀
然(慈祥的)老柏:月夜
5、 師小結:
文中作者將大自然當成親密的朋友,跟他們互訴心聲,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板書:“我”熱愛山中“朋友)
四、 研讀與賞析:
在整體感知基礎上共同品味精美的語言。以學生的品味為主,教師貴在引導。(主要從詞、句的寫法,及其表達的感情等角度引導)。以四人小組共同品味精美片段為例,讓學生掌握品味語言的方法,再由學生自主尋美、品美,達到學以致用,最后教師歸納本文寫作方法。
(一)、共同品美:(四人小組研讀第四自然段)
1、 出示問題組:(彩屏顯示)
1、 作者描繪了一幅什么景?
2、 你認為哪些語句寫的美?說說你的理由。
(可以從寫法、作用、及表達感情等角度體會)
3、你能運用想象,描繪一下這富有詩意的畫面嗎?
2、齊讀:帶著問題齊讀第四自然段。
3、小組討論、回答:
師引導歸納:(彩屏顯示)
樹——打手勢(迎風招展)擬親切
大鳥——喚名字(鳴叫、嬉戲)人——生動
自露珠——交換眼神(晶瑩剔透)化形象
和然
諧腳——根須想童真童趣
頭發——樹冠——
美“我”手——樹枝象浪漫色彩
思想——樹汁
4、想象描繪:
學生用生動的語言自由描繪,然后教師展示自己描繪的內容:(彩屏顯示)
教師描繪:我走進寧靜而神秘的樹林,被那優美的景色深深的吸引:那青翠的樹枝迎風招展,探出頭來,像是在跟我招手;樹上美麗而又頑皮的鳥兒們在歡快的鳴叫、嬉戲,像是在叫著我的名字,歡迎我的到來;一縷陽光透過樹梢,照在亮晶晶的露珠上,那露珠更顯得晶瑩剔透,像是在跟我調皮的擠眉弄眼,跟我交換眼神。他們不把我當外人,我能見外嗎?我閉上眼,覺得我被他們同化了,不自覺的變成了一株樹,也成了他們中的一員。
5、美讀比賽:一男一女兩同學進行朗讀比賽(第四段),看誰讀的最有感情。
(二)、自主尋美、品美:
師提問:
1、文中還有哪些景寫的美?你認為其中哪些語句寫的美?為什么?
2、這些語句表達作者怎樣的感情?你能否把這種感情讀出來?
1、 學生自由發言并朗讀:
2、 師小結:(總結寫作特點)
文章還有很多優美的句子,我們就不一一品味了。其實真篇文章都寫得很美。作者運用豐富的想象和擬人化的手法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充滿詩意的畫面。
五、 體驗與反思:
由“我”與山中“朋友”的感情,感悟文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反思現實中人與自然不和諧的現象,進而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更加關注自然和環境。
問題組:
(彩屏顯示)
1、文章體現了人與自然一種怎樣的關系?
2、生活中人與自然有哪些不和諧的現象?
3、假如你是自然中的一員,你想對破壞自然的人們說些什么?
1、 學生自由發言:
2、 師總結:我們應該愛護自然、保護環境,共同維護我們的家園,讓人和自然協調發展,形成和諧的朋友關系。我相信,這也是本文作者的心聲。
六、 布置作業:
1、 假若多年后山中環境發生了變化,你是山中“朋友”中的一員,請你向作者傾訴一下你的心聲。或者以作者身份寫《再訪山中朋友》。
2、 研究性學習:寫一份關于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調查報告。
(以你所在的城市或生活小區為調查對象。)
【教學要求】
1、引導學生品味美的語言,領略美的景色,體會美的情感,學會欣賞美,創造美。
2、引領學生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
【教學重點】
1、變換人稱的寫法。
2、擬人、比喻之美。
3、豐富、新奇的想像。
【教法學法】
1、朗讀。
2、評議。
3、練習。
【教學程序】
一、猜讀激趣
《山中訪友》訪什么樣的朋友?為何訪友?
二、整體感知
1、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哼著小曲,踏著幽徑,進入山中依次訪問了哪些朋友?
2、怎么稱呼這些朋友?
三、尋幽探微(著重探討3~5節)
1、朗讀訓練:
⑴示范朗讀,拋磚引玉:
讀好節奏、重音、語氣、語調、感情。
⑵練習朗讀,體會琢磨:
把握內容,讀出感情。
⑶表演朗讀,評議欣賞。
2、領略人稱變換之美:
對比閱讀,思考:用第二人稱寫有什么好處?
3、領略擬人比喻之美:
⑴自由朗讀第5節,說說你最喜歡哪句,并談談理由。
⑵角色朗讀,讀出情感,讀出個性。
4、仿寫句子:
仿照本節的寫法,(調動想像和聯想,運用第二人稱)再寫一位山中朋友。
5、將題目改為“山中觀景”行嗎?為什么?
四、課后作業
一課三練:
1、快樂晉階:6、9、10。
2、生活拓展:春草散章。
【說教法】
這是一篇構思奇特、想象豐富,文字優美的散文,傳統的分析教學法會影響整體的韻味和優美的意境。所以我采用表情朗讀法、聯想想象法與仿寫寫作訓練,讓學生在朗讀想象中去體會文中的優美意境,去感受大自然的完美,從而激發他們豐富的想象力與熱愛大自然的感情,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朗讀本事、想象本事與寫作本事。
【說目標】
1、積累優美豐富的語言材料,熟練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感悟文中充滿詩情畫意的優美意境,激發學生寫作興趣,進一步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3、體會作者把進山看風景寫成“山中訪友”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與愛護環境保護大自然的環保意識。
【說準備】
1、學生課前預習,自讀課文與預習字詞,養成預習的好習慣。
2、制作多媒體課件、錄制課文朗讀、安裝好音響,準備好投影等儀器設備。
3、一個課時。
【說過程】
一、導入
請大家閉上眼睛,何教師帶大家去一個好地方。大家認真聽一聽,猜一猜這是什么地方(音響放出一段描述山谷情境的純凈音樂,學生閉目欣賞純粹的流水聲,鳥鳴聲,進入情境,由此導入課題。)
二、初步感知,動情朗讀
1、學生自由朗讀。
2、檢查字詞,疏通課文。由學生自我找出難讀難認難懂的字詞,再幻燈出示重點字詞。
3、放配樂課文朗讀,再一次讓學生走入課文的情境,初步感知課文資料,指導學生感情朗讀,培養學生的朗讀本事。(聽讀前出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聽)
⑴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
⑵作者為什么把進山看風景說成是“山中訪友”
第一個問題的設置實際上就是讓學生熟悉課文資料。可是我故意不問作者一共描述了幾種景物,而是沿用課文標題的方式提問,這樣既為后面的問題做鋪墊,也讓學生的回答更加富有生趣。
在這個問題的回答中,我將朗讀的指導與訓練融入其中,讓學生在初步感知文章的同時,一邊體會作者傳達的思想感情。我將描述古橋與樹林的兩個段落,作為指導的范例。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肯定會提到,那么在這兒我就將事先打好的一段改編的關于描述古橋的文字從課件中投影出來。描述古橋那一段,作者構思巧妙,不是直接描述古橋的,而是采用了人稱轉換的方式來寫的,好象直接與古橋對話。為了讓學生體會這一特點,我就將這一段直接改成對話體,然后指明兩個學生分主角朗讀,讓學生體會到這樣的人稱轉換是有利于感情的直接抒發,顯得更加的親切和自然,就像是與一個老朋友應對面的交談一樣。然后就能夠指導學生有感情的齊讀這一段。
接來的另一段,是要讓學生體會到作者景物描述觀照的視角獨特新穎,樹與“我”融為一體,互訴心聲,與自然渾然一體,使人耳目一新。這一段讓學生先想象,然后教師范讀,讓學生自由發言,團體討論該如何把握朗讀技巧以表達思想感情。然后開展男生女生朗讀競賽進行朗讀訓練。
其他的段落,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就要求學生先說一說這一段落該用什么語氣語調來朗讀,再讓她根據自我的理解與體會朗讀出來。在此過程中,爭取讓每一個學生發言,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表達自我的機會。
第二個問題的回答就要從剛才的朗讀體會中進一步啟發引導,經過一輪的朗讀訓練,學生能初步體會出作者在這其中的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由此可自然的讓學生了解到自然是完美可親的,我們應當保護她,愛護她,生活在自然懷抱里的我們,如果以一顆真摯的心去呵護她、關愛她,那么大自然才真正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將從她那兒得到無盡的財富與寶藏。加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三、想象、感悟、表達
1、合作探究,積累感悟: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找出優美的段落或句子,互相朗讀,摘抄在摘抄本上。
2、情境想象,拓展延伸:
放音樂,學生閉目想象課文情境,感受大自然的美。讓學生放飛心靈,與山川草木、花鳥魚蟲對話;讓學生成為一株株蒼天大樹、一朵朵山澗小花,一只只飛翔的小鳥,一條條活潑的小魚……共同營造一個神奇的童話世界。(口頭仿寫片段與口頭想象作文)
四、總結
大自然是完美的,歌德說過:“她(指大自然)在幻影里得著歡樂。誰在自我和別人身上把它打碎,她就責罰他如暴君;誰安心追隨它,她就把他像嬰兒般偎摟在懷里。”我們應當要關心她、愛護她,她也會關心我們、庇護我們,因為我們是朋友,恰如《山中訪友》中所描繪的一樣。
五、布置作業
到自然中去放飛心靈,與山川草木、花鳥魚蟲對話,你會發現生活中又多了一個好朋友,以“我有一個朋友”為題,向大介紹一兩個你自然界的朋友,說清楚以她為朋友的原因。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