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26
這是冷戰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1.部分同學始終未進入學習狀態;
2.提問后響應者較少;
3.第一部分內容用時太多;
4.第一部分內容閱讀前所提問題大部分同學不能作答。
我想,造成以上原因主要有:
1.引入是按照給九·三班上課時的設想,這對于八班同學理解較難,沒有激發起學生探究新課的熱情,使其遲遲不能進入狀態,所以不同班級的教學設計、設想要有所不同。
2.在閱讀前所提問問題可能難度較大。
3.沒有讓同學起來回答相關問題,造成學生沒有學習壓力與動力,讓學生失去了真正思考的時間、積極性受到影響,這與我害怕耽誤時間的想法有關,從而背離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
4.美蘇爭霸這部分基本上由我講述,并且不太簡潔,學生理解難度較大,實際可能通過一系列小問題概括其特點和突出事件。
思考:
1.教學設想必須根據班級情況適當調整并要不斷總結經驗。
2.閱讀前的問題主要是最基礎的史實知識,稍有難度的問題在講解中、講解后才提出,利于解決
3.必須要讓學生真正動起來,給予適當壓力,課堂氛圍才能有大的改觀。
課前設計精益求精,準備必須充分,才會靈活自如地進行
教學目標
1.了解冷戰結束后,世界形勢的總趨勢是走向緩和,但仍然存在著很多矛盾沖突,世界政治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大多數國家為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而努力。
2.分析蘇聯解體后世界形勢的基本特點——美國、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家實力對比的變化。
3.認識到地區沖突、民族矛盾等成為威脅當今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權主義利用并介入矛盾,加劇了世界的不安定。
4.經濟實力決定各國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我們要抓住時機,發展經濟,增強經濟實力,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據有利地位。
教學重難點
霸權主義與地區沖突、世界多極化的發展。
多極化的原因與應對。
教學方法
啟發式、時政聯系法、小組討論合作法、閱讀思考法。
(一)設置情景 導入主題
展示“9·11”事件中,美國紐約世貿中心被撞起火的圖片。解說:“9·11”事件是發生在美國本土的最為嚴重的恐怖攻擊行動,遇難者總數高達2 996人。它反映了恐怖活動威脅世界和平安全。那么,冷戰結束后,世界格局出現了什么特點?
(二)自主學習 梳理新知
1.冷戰的結束使世界形勢發展的總趨勢走向__緩和__,__和平__與__發展__成為時代的主題,但仍然存在著很多__矛盾沖突__。
2.霸權主義、__地區沖突__、__民族矛盾__和__宗教糾紛__、恐怖活動,威脅著世界安全。
3.蘇聯解體后,美國成為唯一的__超級大國__,企圖憑借強大的經濟、軍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個以美國為主導的“__單極世界__”。但是,__歐盟__、__日本__、__中國__和__俄羅斯__等一些具備較強綜合實力的國家或國家聯盟也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推動世界朝著__多極化__方向發展。
4.歐盟成立后,歐洲的__實力__進一步增強,__地位__進一步提高,在__國際事務__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日本也在積極謀求__政治大國__的地位。中國通過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國家__綜合實力__顯著增強。2010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位居__世界第二__,僅次于美國。俄羅斯憑借豐富的自然資源致力于__國家復興__,力求在__國際舞臺上__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總體實力不斷增強,__國際影響__不斷擴大,成為推動世界多極化趨勢發展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5.__1961__年,不結盟運動正式成立,標志著廣大__發展中國家__已經成為國際政治舞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兩極格局。
6.冷戰結束后,建立__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__,成為大多數國家的要求。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主張在國際關系中弘揚平等互信、包容互鑒、__合作共贏__的精神,共同維護國際公平正義。中國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地奉行__獨立自主__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國反對各種形式的__霸權主義__和強權政治,絕不干涉別國內政。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 美國的霸權主義。
北約對南斯拉夫78天的持續轟炸,造成的破壞觸目驚心。據塞爾維亞政府方面的不完全統計,在那場大規??找u中,共有25 000多棟民宅、14個飛機場、39處醫療保健設施、18個幼兒園、69所學校、176處文化古跡、44座橋梁以及470公里的公路和595公里的鐵路被炸毀,直接經濟損失達數百億美元;空襲導致2 500多人喪生,12 500多人受傷。“北約”共出動1 150架次戰機,實施2 300余次空襲,投放了近42萬枚、總計達22 000噸的炸彈,其中就包括頗受爭議的貧鈾彈,以至于塞爾維亞近年癌癥患者人數逐年增加。
這段材料你明白了什么?說明了什么?由此得到了什么認識?
反映了美國的霸權主義行徑給南聯盟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在“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題的今天,世界人民的重大任務是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說明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多極化趨勢的嚴重挑戰,也是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脅。認識:①美國的霸權主義行為,給世界和平帶來嚴重威脅;②和平與發展是世界潮流,霸權主義不得人心;③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對任何形式的霸權主義。
探究二 中國應該如何積極應對世界多極化趨勢?
①發展經濟,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力爭在世界格局中占據有利地位;②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爭取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③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④加強國際合作,提高國際地位;⑤反對霸權主義、恐怖主義,維護世界的和平。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了解冷戰的內涵、美蘇推行冷戰的原因、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知道德國分裂的進程與影響;知道北約與華約的建立與影響;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歷史材料,認識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的實質,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思維和素養。
二、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參與課堂討論活動,分析冷戰政策出臺的背景,歸納冷戰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具體表現,探究冷戰政策帶來的影響,加深對美蘇冷戰對峙格局的理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能真切感受到美蘇爭霸世界的斗爭,造成了國際局勢的動蕩不安,給世界和平帶來了嚴重影響,認識到霸權主義對人類進步和安全的威脅。
二
教學重難點
重點:美國冷戰政策及其表現。
難點:對杜魯門主義本質的認識和德國分裂的實質。
(一)新課導入
1946年3月5日,在杜魯門陪同下,丘吉爾到密蘇里州的富爾頓發表了反蘇演說:“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蘇聯對‘鐵幕’以東的中歐、東歐國家進行日益增強的高壓控制。
對蘇聯的擴張,不能采取‘綏靖政策’。美國正高踞于世界權力的頂峰,應擔負起未來的責任。”丘吉爾主張英、美結成同盟,英語民族聯合起來,制止蘇聯的“侵略”。
富爾頓演說后不到10天,斯大林發表談話,嚴厲譴責丘吉爾和他的朋友非常像希特勒及其同伴,演說是杜魯門借他人之口發表的冷戰宣言,是美國發動冷戰的前奏曲。
什么是冷戰?冷戰表現在哪些方面?冷戰給世界帶來怎樣的影響?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冷戰的發生
1.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冷戰的內涵和美蘇推行冷戰政策的原因。
歸納總結:(1)冷戰的內涵: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40多年間,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
(2)主要原因:美蘇國家戰略的對立和社會制度的巨大差異,使雙方的對抗、沖突不斷加劇。
2.閱讀教材,說說杜魯門主義的內容、影響與實質。
材料一:1947年杜魯門在國會發表咨文,宣稱:“美國的政府必須支持自由國家人民抵抗少數武裝分子或外來壓力的征服企圖。”
材料二:美國著名評論家李普曼在談到杜魯門主義的真實目的時指出:“我們選擇希臘和土耳其不是因為它們特別需要援助,也不是因為它們是民主的光輝典范,而是因為它們是通向黑海和蘇聯的心臟的戰略大門。”
(1)材料一“自由國家人民”“少數武裝分子”和“外來壓力”分別指的是什么?材料一反映了杜魯門怎樣的主張?
提示:“自由國家人民”是指資本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少數武裝分子”是指這些國家國內的進步力量。“外來壓力”是指蘇聯。反映了美國政府支持資本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阻止革命力量發展,遏制蘇聯對“自由國家”的控制。這個政策被稱為“杜魯門主義”。
(2)根據材料一、材料二,你認為杜魯門主義的實質是什么?
提示:杜魯門主義是美蘇冷戰宣言書,其實質是遏制共產主義,干涉別國內政,加緊控制其他國家(稱霸世界)。
歸納總結:教師指導學生總結歸納杜魯門主義的影響與實質。
3.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和材料,說說馬歇爾計劃的內容、目的(本質)與評價。
設問:漫畫反映了什么事件?美帝國主義的“援助”真正目的是什么?你怎樣看待這一事件?
提示:漫畫諷刺了馬歇爾計劃。目的是以援助西歐復興經濟為名,達到控制西歐、遏制蘇聯、稱霸世界(歐洲)的目的??捶ǎ好绹訌娏藢ξ鳉W各國的控制;幫助西歐各國度過了困難;防止了歐洲革命爆發,鞏固了西歐資本主義統治秩序。
歸納總結:教師指導學生總結歸納馬歇爾計劃的目的(本質)與評價等。
目標導學二:德國的分裂
閱讀教材和《四國分區占領德國示意圖》,說說德國走向分裂的歷程與影響。
設問:“四國”指的是哪些國家?分區占領德國是哪次國際會議作出的決策?后來德國是怎樣分裂的?
提示:美、蘇、英、法。雅爾塔會議。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又稱“聯邦德國”或“西德”;10月,在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又稱“民主德國”或“東德”;從此,歐洲冷戰對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目標導學三:北約與華約對峙
1.結合冷戰政策在政治、經濟上的表現,了解美蘇冷戰在軍事上的構建——北約與華約的建立與影響。
(1)圖一、圖二根據兩大“公約”成立了什么組織?這兩大組織是何時建立的?
提示:北約和華約;分別成立于1949年和1955年。
(2)這兩大組織有什么共同之處?它們的建立有何影響?
提示:都是大國控制的軍事政治集團;北約和華約的建立標志著美蘇冷戰對峙的兩極格局最終形成。
2.結合上述內容,從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歸納美蘇冷戰的表現與布局。
【圖解布局】美蘇冷戰全面構建圖解
(三)課堂總結
二戰初期,美國為了稱霸世界,遏制蘇聯和共產主義,推行了冷戰政策。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冷戰開始,蘇聯解體標志著美蘇冷戰結束。
長達半個世紀的冷戰,給世界和平帶來巨大影響,由于雙方勢均力敵,使世界維持了相對穩定的局面。
冷戰雖然已經結束,但是美國推行的霸權主義思維,即冷戰思維依然存在,因此各國要摒棄社會制度和思想意識形態分歧,和而不同,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發展。
四
板書設計
五
教學反思
反思上課的情況,這節課中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在冷戰政策這個框題內容的學習中用時太多;而且課堂氣氛不活躍;對冷戰的影響分析不深刻,沒有明確指出:美蘇冷戰打破了歐洲列強為中心的國際關系格局,形成二戰后美蘇兩極劃分勢力范圍的新格局。
原因可能是平時上課的過程中更多的還是在用一種非常傳統的方式上課,即以教師的講解為核心,以考試為目的,以中考為出發點,幾乎很少考慮學生的知識生成目標,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講述取代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力爭克服這一弊病。
一、教學理念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向學生展現歷史演進以及人類文明成果、揭示人類歷史發展基本規律和大趨勢、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2017年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提出要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使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逐步形成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提高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基于這一理念,本教學案例力圖在精選重要史事、體現基礎性的同時,圍繞發展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這一任務,運用構建歷史時間軸、史料解讀、地圖應用等多種手段,構建多視角、多層次的課程體系。以期通過《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一課的學習,學生能拓寬歷史視野,發展歷史思維,提高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具備廣闊的國際視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為未來的學習、工作與生活打下基礎。
二、教科書教學內容分析
第21課《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涉及時間長、跨度大,講述二戰后50年代至90年代兩極格局的演變歷程:隨著二戰的結束,東西方重新走向對立。在美蘇的不斷猜忌中,兩大陣營的對抗正式開始。雙方開展了除直接軍事交戰之外的全方位遏制與競爭——冷戰陰云籠罩二戰后的世界。60、70年代,在兩極對峙格局下,歐洲、日本、中國、第三世界等多個力量開始崛起,多極化趨勢出現,沖擊兩極對峙。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蘇對抗逐漸緩和,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瓦解,兩極格局結束,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日益加強。
從單元視角看,本節課是第八單元《20世紀下半期世界的新變化》中的最后一節,是從分述各國歷史到總述世界形勢的轉折點。本單元前三節分別講述二戰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及新興民族獨立國家自身的發展變遷,展示各自發展中的成就與問題;本節則從國際關系視角闡述這些力量之間的關系變遷,是從國際視角宏觀上把握20世紀下半期世界的新變化。
從通史視角去考量,“美蘇冷戰”是“戰后國際政治格局演變”的主線,是二戰后國家關系演變的緣起和起點,對于理解第九單元《當代世界發展的特點與主要趨勢》有重要作用。本課通過講述美蘇冷戰的始末,幫助學生理解國際格局演變以及影響國際格局演變的重要因素,有助于學生理解當下國際關系。
三、學情分析
本課是《中外歷史綱要?下》第八單元的內容,學習時間安排在高一下學期。經過高一上學期的歷史學習,學生們已經能很好的把握高中歷史學習的特點與方法,可以較為流暢的進行史料實證、歷史理解。從知識儲備上看,學生在初中時學過與本課內容有關的杜魯門主義、德國分裂、“北約”與“華約”、歐洲聯合的趨勢和日本經濟的發展、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大體了解美蘇“冷戰”對峙局面的形成及變化過程。
四、教學目標
通過自主構建歷史時間軸的方式,了解冷戰時期的典型事件;多角度搜集史料,探討冷戰產生的歷史背景;通過時間軸、歷史照片、歷史地圖、主要人物回憶錄等方式,縱觀冷戰表現并對典型事件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認識冷戰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戰的發生、發展與世界格局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引導學生理解國際格局演變及影響演變的重要因素,使學生認識到美蘇兩極爭霸格局是由美蘇兩國的對外戰略決定的,從而使學生明確處理國際關系和維護世界和平的正確原則。
五、教學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美蘇“冷戰”對峙的表現及二戰后國際格局演變的歷程。
教學難點:美蘇“冷戰”的背景原因;影響二戰后國際格局演變的因素及由此得到的啟示。
六、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以“冷戰的興與亡” 作為主線,設計為三個篇章:第一篇章——冷戰興起,角逐歐洲;第二篇章——冷戰擴大,時急時緩;第三篇章——硝煙“散去”,展望世界。通過整合歸納,構建起以“冷戰興亡——二戰后國際格局演變”為主線的主要知識框架, 幫助學生把零散的知識串聯起來,幫助學生理清線索,構建起完整系統的知識體系。在構建知識體系的基礎上,以思考冷戰的啟示為引子把課堂延伸到課堂外、將歷史與現實有機結合,在回顧歷史、立足現實基礎上融會貫通、展望未來。
七、教學過程:
導入:展示圖片
攜手相助舉杯相慶
教師講述:美蘇兩國在二戰中攜手相助,是對抗法西斯的親密戰友,二戰即將結束的時候,他們舉杯相慶,而就在此時美國駐蘇聯參贊卻說:“他們以為戰爭結束了,而戰爭才剛剛開始……”那么這個“戰爭”指什么?二戰中親密無間的盟友在戰后關系如何了呢?帶著這個問題,讓我們共同學習第21課《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
[設計意圖]:課堂導入所起的作用是引發學生的興趣、快速進入正題,易簡短巧妙、懸疑激趣。圖片類史料生動形象,對于營造情境、調動氣氛很有裨益。同時結合美國駐蘇參贊的話巧妙設疑、呈現沖突,引發學生對二戰后美蘇關系走向的思考。
第一幕 冷戰興起 角逐歐洲
自主學習:二戰后初期,美蘇兩國關系走向如何?都采取了哪些行動?閱讀課本第一目,完成二戰后初期時間軸:
學生根據第一目內容,自主設計時間軸并進行展示。
[設計意圖]: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是歷史學習的基礎。通過自主構建時間軸,學生可以初步了解二戰后美蘇關系變化,搭建起恰當準確的時空觀念。
過渡:從同學們建造的二戰后初期時間軸可以看出,二戰后初期美蘇進行了一系列對抗,最終在1955年形成兩極對峙格局。為何二戰中親密無間的盟友在二戰后變成了敵人?到底是誰引發了冷戰。下面我們通過一系列史料對這一問題一探究竟。
材料一 丘吉爾宣稱"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蘇聯對"鐵幕"以東的中歐、東歐國家進行日益增強的高壓控制。
——丘吉爾(1946年于美國)
丘吉爾先生現在是站在戰爭挑撥者的立場上,而且他并不是孤獨的,他不僅在英國有朋友,而且在美國也有朋友。丘吉爾先生的方針是進行戰爭的方針,即號召同蘇聯開戰。
——斯大林就丘吉爾演說答記者問
材料二 “蘇維埃制度比非蘇維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穩固”。“戰爭是現代壟斷資本主義基礎上發展的必然產物,只要資本主義存在,戰爭就不可避免。”斯大林的演說在西方引起強烈反響,被稱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宣言書”。
——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選民大會上的演說
材料三 今日世界已面臨嚴重的局勢,幾乎所有國家都必須在兩種生活方式中挑選一種,極權主義之種子,在蔓延及生長。我相信美國的政策必須是支持自由國家人民抵抗少數武裝分子或外來壓力的征服企圖。……這是美國外交政策的轉折點,它現在宣布,不論什么地方,不論直接或間接侵略威脅了和平,都與美國的安全有關。
——杜魯門在國會兩院會議上的講話(1947)
材料四 法西斯的消亡導致戰時同盟合作的基礎瓦解,使得美蘇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蘇在戰時同盟掩蓋下的矛盾得以暴露,這些矛盾包括其固有的矛盾(如意識形態)以及戰后美蘇分配利益中的一系列矛盾,如波蘭問題、土耳其問題、伊朗問題等。這些矛盾加深了雙方相互間的懷疑和不信任。
——沈志華《冷戰五書》
學生閱讀分析材料,展示自己得出的結論:材料一認為冷戰興起與英國丘吉爾煽動有關;材料二認為是塑料斯大林強調與資本主義對峙、戰爭不可避免;材料三可以看出是美國積極主張與極權主義抗爭;材料四則綜合美蘇國家利益矛盾、意識形態對峙等問題,認為這些因素共同導致冷戰爆發。
[設計意圖]:冷戰起源問題歷來是學術界爭論的話題,立場不同、時代不同、史學家們所持觀點也不盡相同。如何理解這一段歷史并作出自己的判斷和解釋?這就離不開史料實證。為此,我挑選出四則不同立場的材料,引導同學們對四個材料進行分析,多角度認識冷戰起源不只是美國或者蘇聯單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兩者間的矛盾、懷疑和不信任引發冷戰。本環節意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素養,重在史料分析的方法和過程。無論是哪種觀點,教師都不能強加給學生,需要學生在史料分析的基礎上深入思考并得出結論。
教師:在二戰結束合作基礎消失、美蘇實力增強、國家利益沖突、意識形態對立等眾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美蘇終于走向了對立——戰后長達半世紀的冷戰就此開始。冷戰中都有哪些典型事件?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課本內容思考。
教師:這一時期的冷戰有何特點?
學生:涵蓋政治、經濟、地緣政治、軍事集團對抗等多個領域;美國先采取措施,居于主導地位;集中于歐洲地區。
教師:那接下來我們就其中一個措施——馬歇爾計劃來具體分析。
材料二
教師:美國倡導馬歇爾計劃的目的何在?
學生:表面上是援助世界主要是西歐經濟恢復;促進自由制度即資本主義發展;利用西歐與社會主義陣營對抗。
教師:從剛才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馬歇爾計劃背后也有深深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對抗,打上冷戰烙印,是冷戰在經濟領域的具體體現。在這樣的對抗之下,歐洲成了對壘分明的兩大陣營(見下圖),兩極對峙格局正式形成。
[設計意圖]:通過表格再次梳理美蘇針鋒相對的對抗措施,以馬歇爾計劃為突破口深入分析冷戰的實質。之所以選取馬歇爾計劃為典型事件分析,是基于學生對此比較陌生,且這一措施本身是經濟援助計劃,通過分析美國實施馬歇爾計劃的實質,更能體現這一時期冷戰的激烈程度:幾乎所有領域都打上冷戰對峙色彩。在分析馬歇爾計劃時,采用文字材料、歷史地圖、歷史漫畫等多種形式,更好的展現史料教學,提升學生分析、辨別不同史料的能力。
過渡:在經歷了二戰后初期針鋒相對的對壘后,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在60年代以后關系發展如何?下面我們進行第二目的學習。
第二幕 冷戰擴大 時急時緩
自主學習:60年代以來,以美蘇為首的兩極對峙格局發生怎樣的變化?閱讀課本剩余部分內容,續寫時間軸:
教師:通過大家自己續寫的時間軸,我們可以看出60年代以后對峙的兩大陣營之際既有激烈對抗也有緩和交流。下面我們以發生在這一時期的古巴導彈危機來具體看一下。
材料一
設問:根據以上材料,分析這一時期兩極對峙呈現的特點?
學生:既有對抗也有緩和;冷戰不局限于歐洲,也波及到美洲等地,影響越來越大。
教師:隨著冷戰的持續,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卷入其中,比如亞洲越南戰爭爆發等等。但是這一時期的冷戰還呈現出另一鮮明特征:既有激烈對抗也有緩和交流。為什么會呈現這一特點?我們再通過時間軸和部分史料來分析。
呈現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從1961年至1973年,美國在長達12年的越南戰爭中,先后投入250多萬部隊,耗資3500多億美元,5.6萬人喪生,30多萬人受傷。……受中東石油危機等影響,美國從1973年12月持續到1975年5月,gdp下降了5.7%,工業生產下降了15.1%……1974年消費物價上漲11.4%,1975年上漲1l%。
――摘自韓德強《世界經濟危機史簡述》
材料三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蘇聯開始大規模生產核武器,到70年代初,美蘇戰略核力量基本形成均勢。……蘇聯力爭軍事優勢的軍事戰略和麻痹西方的緩和戰略,把“緩和”擺在蘇聯70年代外交政策的首位。
學生:60年代以來歐洲、日本崛起,中國影響力增強、第三世界不結盟運動興起沖擊兩極格局;美國在這一時期遭受經濟危機,實力有所下降;蘇聯抓住時機積極競爭的同時采取麻痹西方的緩和戰略。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冷戰下緩和和交流的出現。
過渡:由此可見,美國60、70年代因為實力稍有下降,更多的謀求交流緩和。但是他并沒有放棄與蘇聯的對抗,70年代末80年代星球大戰計劃的提出、和平演變的應用,再一次使對抗凸顯出來。那這種對抗的最終結果如何呢?我們進入第三幕的學習。
[設計意圖]:續寫時間軸能幫助學生搭建完整的時空框架,有助于從總體上把握二戰后兩極對峙格局的演變歷程。基于這一時期冷戰的特點追問其原因,能幫助學生構建通史觀念,明白同一時期的歷史事件都是相互聯系的,從而形成有機聯系的知識網,學會多角度看世界、分析問題。同時,這一原因分析也為后期總結影響國際關系的因素做好鋪墊。
第三幕 硝煙“散去” 展望世界
追問一:1991年12月21日,蘇聯國旗降下來再也沒有升上去。兩極對峙格局中的一極自行坍塌,持續了半個世紀之久的冷戰結束了。在這半個世紀中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分分合合,你認為有哪些因素影響了美蘇之間關系的變化?
學生:國家利益、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國家實力;外交政策等
追問二:本節課我們縱觀了二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歷程,你從這50年的國際關系變遷中得到哪些啟示?
學生討論,發言展示:
反對擴大核裝備、反對搞軍備競賽;
反對插手別國內政、尊重各國人民自己的選擇;
反對霸權主義、反對強權政治;
提升國家實力,為捍衛和平做貢獻
追問三:冷戰真的終結了嗎?從中你又有哪些感想?
學生自主發言,教師總結:美蘇爭霸結束了,美俄關系依然緊張;冷戰結束了,冷戰思維依然存在。世界仍不太平,今天,我們作為一個有責任心和影響力的國家,在追求本國利益同時也應該兼顧他國的利益,致力于建立平和、尊重、合作、共贏的國際關系,同舟共濟、權責共擔,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
[設計意圖]:本環節在梳理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進行了三個追問:哪些因素影響了美蘇之間關系的變化?國際關系變遷中得到哪些啟示?冷戰真的終結了嗎,請談談你的感想?這三個追問層層遞進,將學生的思維從知識梳理記憶升華到核心問題思考,將課堂從歷史往事延伸到現實生活,結合現實開展關于冷戰終結的討論分析,引導學生認識到,冷戰結束了,但冷戰留給現今更為可怕的產物就是所謂的冷戰思維,冷戰并沒有真正終結。這個思考實際上是批判性思維的另一種形式——逆向思考。有助于學生打破傳統思維,對已有結論進行再反思、再質疑,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