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26
這是神奇的紙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實驗,探索發現紙的對折次數與承受積木重量的關系。(知識)
2、能用記錄單記錄自己的操作過程,并嘗試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在操作過程中發現。(能力)
3、在活動中較專注的操作,并體驗探索操作的樂趣。(情感)
4、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5、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A4紙幼兒每人一張、玩具積木若干、記錄單、筆。
活動過程
一、設置問題情境,引出“讓紙站起來的”的話題
1、出示紙,了解幼兒生活經驗
“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樣神奇的東西,看!是什么?(紙)它可以用來做什么呢?(畫畫、剪紙、折紙等)”
2、引出問題,激發幼兒的興趣
“這張紙的用處特別的多,它的神奇之處你一會兒也會慢慢的發現。現在你先想辦法讓它在桌子上站起來,試一試。”;(幼兒每人一張紙,自由探索)
3、初步嘗試發現紙可以承重
(1)“小朋友用的方法不太一樣,但是都能讓紙站起來,那這張神奇的紙上能不能放東西呢?”(能或不能)
(2)“有人說能有人說不能,那請你拿一個玩具先來試一試”(幼兒動手嘗試)
(3)“剛剛我發現這個小朋友的站的特別穩,我們一起來觀察一下他是怎么放的?”(引導幼兒發現,放玩具時要靠近角會更穩)
二、幼兒探索記錄,發現紙的對折次數與承受重量的關系
1、“沒放穩的小朋友趕快調整一下,現在都能放好一塊兒積木。那還能再繼續放嗎?”(幼兒猜測)
2、幼兒嘗試用記錄單記錄在操作過程中的發現
(1)“這個還得小朋友自己來嘗試。現在我這里有一張記錄單,看這是這1次的意思,這是折2次的意思,這是折3次的意思。請你嘗試完之后,數一數你折一次時能放幾塊積木,在記錄單上畫出來(用○表示)”(幼兒操作,教師巡視)
(2)“我發現這個小朋友放了?塊(最多的)請他來說一說是怎么放的(個別幼兒介紹經驗)“那如果把這張紙再對折一下,能不能放更多呢?請你來試一試,別忘了記錄”(幼兒再次嘗試)
(3)“我發現你們放的積木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穩了。如果再對折一次,折3次的時候,你覺得你能放幾塊積木呢?”(幼兒猜測)
(4)“好,那你來試一試,看看能不能放的像你說的那么多”(幼兒自由操作,教師提醒幼兒記錄)
3、教師小結
(1)“現在來觀察一下你的操作單,折幾次時放的積木最多(3次)為什么?”(幼兒自由回答)
(2)教師在前面桌子上出示分別折1次、2次、3次時的.造型,請幼兒觀察“看,這張紙變得越來越小了,但是它每條邊的厚度都增加了,所以站的也就更穩了。”
延伸活動:
1、發現紙的不同折法
“今天我們用的都是對折的方法來試驗,那還有什么方法可以讓這張紙站起來呢?(幼兒說,教師出示折扇子的方法和卷筒)看它們是用什么方法站起來的?上面能放東西嗎?”(可回家和父母一起嘗試)
2、環保“那這張紙和我們做了游戲之后,它還可以用來(畫畫、剪紙等)我們平時用的紙都是用樹木來做成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節約用紙,保護我們的環境。”
教學反思:
一次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驗,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并不是真正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的探索可能,成為獲取經驗的開始。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們老師要盡其所有、創設各種學習環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思考,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讓幼兒在游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學得經驗。
一、課題:神奇的紙
二、教學內容: 1.普通紙的特點。
2.如何改造紙。
3.改造成瓦楞紙以后紙的性能變化和
實際應用。
三、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1)紙在經過加工、改造、優化后性能(特點)會發生改變,有更多用途。
2.科學探究目標
(1)對普通的紙進行簡單加工與改進,比較紙這一材料在改變前后的變化。
(2)用語言描述紙在改造前后的變化。
3.科學態度目標
(1)發展對改造、加工材料的興趣。
(2)嘗試從不同角度和方式去認識材料。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1)了解材料會隨著人類的需要而不斷改進。
四、教材分析、學情分析
1.教材分析
神奇的紙一課是二年級上冊《材料》單元(第二單元)的第4課。本課教學以紙為載體,動手改造一張紙,通過動手操作比較和體驗紙在改造前后性能的變化,交流紙的這種
活動目標:中班科學活動《神奇的紙》教學設計
1、通過操作實驗,探索發現紙的對折次數與承受積木重量的關系;(知識)
2、能用記錄單記錄自己的操作過程,并嘗試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在操作過程中發現;(能力)
3、在活動中較專注的操作,并體驗探索操作的樂趣;(情感)
活動準備:
A4紙幼兒每人一張、玩具積木若干、記錄單、筆
活動過程:
一、設置問題情境,引出“讓紙站起來的”的話題
1、出示紙,了解幼兒生活經驗
“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樣神奇的東西,看!是什么?(紙)它可以用來做什么呢?(畫畫、剪紙、折紙等)”
2、引出問題,激發幼兒的.興趣
“這張紙的用處特別的多,它的神奇之處你一會兒也會慢慢的發現。現在你先想辦法讓它在桌子上站起來,試一試。”(幼兒每人一張紙,自由探索)
3、初步嘗試發現紙可以承重
(1)“小朋友用的方法不太一樣,但是都能讓紙站起來,那這張神奇的紙上能不能放東西呢?”(能或不能)
(2)“有人說能有人說不能,那請你拿一個玩具先來試一試”(幼兒動手嘗試)
(3)“剛剛我發現這個小朋友的站的特別穩,我們一起來觀察一下他是怎么放的?”(引導幼兒發現,放玩具時要靠近角會更穩)
二、幼兒探索記錄,發現紙的對折次數與承受重量的關系
1、“沒放穩的小朋友趕快調整一下,現在都能放好一塊兒積木。那還能再繼續放嗎?”(幼兒猜測)
2、幼兒嘗試用記錄單記錄在操作過程中的發現
(1)“這個還得小朋友自己來嘗試。現在我這里有一張記錄單,看這是這1次的意思,這是折2次的意思,這是折3次的意思。請你嘗試完之后,數一數你折一次時能放幾塊積木,在記錄單上畫出來(用○表示)”(幼兒操作,教師巡視)
(2)“我發現這個小朋友放了?塊(最多的)請他來說一說是怎么放的(個別幼兒介紹經驗)“那如果把這張紙再對折一下,能不能放更多呢?請你來試一試,別忘了記錄”(幼兒再次嘗試)
(3)“我發現你們放的積木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穩了。如果再對折一次,折3次的時候,你覺得你能放幾塊積木呢?”(幼兒猜測)
(4)“好,那你來試一試,看看能不能放的像你說的那么多”(幼兒自由操作,教師提醒幼兒記錄)
3、教師小結
(1)“現在來觀察一下你的操作單,折幾次時放的積木最多(3次)為什么?”(幼兒自由回答)
(2)教師在前面桌子上出示分別折1次、2次、3次時的造型,請幼兒觀察“看,這張紙變得越來越小了,但是它每條邊的厚度都增加了,所以站的也就更穩了。”
三、延伸活動
1、發現紙的不同折法
“今天我們用的都是對折的方法來試驗,那還有什么方法可以讓這張紙站起來呢?(幼兒說,教師出示折扇子的方法和卷筒)看它們是用什么方法站起來的?上面能放東西嗎?”(可回家和父母一起嘗試)
2、環保
“那這張紙和我們做了游戲之后,它還可以用來(畫畫、剪紙等)我們平時用的紙都是用樹木來做成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節約用紙,保護我們的環境。”
教學目標
1.材料經過加工、改造、優化后其性能會發生改變。
2.材料性能改變或優化后可以用來制作符合一定功能需要的物品。
3.在教師指導下對普通的紙進行簡單加工與改進,比較材料在改變前后的變化。
4.在教師指導下,能用語言描述紙在折疊前后的變化。
5.發展加工、改造材料的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嘗試多角度、多方式認識材料。
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領學生對比感受兩種形狀的紙的差異。
難點:引領學生用準確的語言描述兩種形狀紙的特點。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普通的紙、訂書機、杯子、熱水、刷子、食用油、學生活動手冊等。
教師準備:瓦楞紙箱、瓦楞紙杯、瓦楞紙杯套、防腐木、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聚焦
1.基于觀察,交流紙的特點。
紙在我們學習、生活中具有多種。這是一張非常常見的白紙,說一說,這張紙具有什么特點?
預設:白色、很薄、輕等。
2.基于紙的特點,交流紙的用途。
生活中我們可以用紙來做什么?
預設:寫字、畫畫、折紙、手工……
3.基于現有特點,引發對紙的暢想。
我們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讓它具有更多神奇的本領呢?
設計意圖:通過幾個小問題引領學生分析紙的特點、交流紙的作用,引發對紙的特點及其用途的思考,為后續的探究學習做好鋪墊。
二、探索
(一)明確改造紙的方法
1.交流改造紙的方法。
請同學們大膽思考,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加工、改造一張白紙?
預設:折疊、染色、刷油……
2.明確改造紙的方法。
今天我們就用折疊的方法改造白紙,看看改造后的白紙會有哪些新的功能。
設計意圖:對紙改造的案例對于學生來講其實并不陌生,比如包漢堡包的紙,套在豆漿杯外的紙套,快遞包裝箱等。本環節通過讓學生回顧思考如何改造一張紙使它具有新的功能,使學生開始關注紙的特點。此過程在提升學生參與廣度的同時又促進學生思考的深入。
(二)探究改變形狀后紙的新功能
1.折紙。
(1)教師示范折疊方法(或播放微視頻),明確注意事項。
(2)學生折紙。
設計意圖:通過示范和指導,引導學生折出符合實驗要求、便于實驗操作的瓦楞狀紙,為接下來的活動做鋪墊。
2.觀察中發現紙的新特點。
(1)(教師拿著折好的紙)請仔細看一看(教師示范從不同角度觀看),這張白紙經過折疊后與原來的白紙相比有了哪些新的變化?
預設:學生回答紙的形狀發生了變化或紙的寬度發生了變化。
(2)我們將這種形狀稱之為瓦楞狀,折疊出來的紙就叫瓦楞紙。
設計意圖:引領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用不同的方式描述瓦楞狀紙的特點,豐富學生對瓦楞狀紙形狀的認識,同時又為后面活動中仔細觀察、詳細描述做示范。
3.實踐中發現紙的新功能。
瓦楞狀紙都具有哪些全新的功能和神奇的本領呢?讓我們通過動手做實驗去尋找它的新功能。
(1)任務介紹。
按一按:將白紙與瓦楞狀紙分別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輕輕按一按白紙和瓦楞狀紙,認真體驗手心的感覺,將感受記錄在活動手冊表格內。
放一放:取兩本字典(或厚一些的書或其他等高的物品)以間隔一定的距離平放在桌面上,先將一張白紙放在兩本字典上,接著由輕到重將物體(可以選擇身邊輕重不同的物體,如回形針、橡皮)放在紙的正中間,看紙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體。測完白紙后,再去測瓦楞狀紙能承受多少重量。
摸一摸:領取一杯熱水,用白紙貼著杯子感受冷熱程度;換用瓦楞狀紙,再次感受冷熱程度,并對比有什么區別。(此處提醒學生留意不要打翻水杯,小心熱水燙手)
設計意圖:二年級學生在動手操作活動中很容易出現不規范操作的情況,而通過示范指導引領學生認識規范操作的細節,明確實驗中的注意事項,實現了對學生操作技能、精確意識的培養。
(2)明確要求。
邊做邊完成記錄表,同時將自己其他方面的發現及時與組內同學進行交流分享。
注意事項:
●實驗要一步一步做,不要急于求成。
●仔細觀察、感受,有什么發現就記錄什么。
●與同學交流要輕聲。
●在“摸一摸”環節,小心別燙傷自己,別燙傷同學。
(3)學生活動。
教師適時介入指導、評價,引領學生有序開展實驗活動。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引領學生明確實驗注意事項,幫助學生形成對實驗活動的正確認識,為有效觀察做鋪墊。在觀察活動中,如有個別學生未能有效開展對瓦楞狀紙的觀察,教師要適當介入指導,避免這部分學生“游離”于活動之外。
三、研討
(一)折疊前后紙有什么變化
1.出示班級記錄表。
通過剛才的觀察活動,相信同學們對于紙經過折疊變成瓦楞狀紙后的變化有了更多的認識,接下來一起分享我們的發現。
2.學生匯報,教師記錄。
學生先匯報記錄表上已有的選項,接著再補充其他的發現。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在交流研討活動中整合對瓦楞狀紙零散的認識,從而形成較為完整的認識。
(二)瓦楞狀紙的應用
1.觀察紙箱中的瓦楞狀紙。
白紙通過折疊變成瓦楞狀紙后與折疊前有了很多新的功能。在生活中,老師發現瓦楞狀紙有很多的應用之處。(下發小紙箱)請仔細看這個紙箱,你能找到里面的瓦楞狀紙嗎?
2.學生觀察并上臺展示自己的發現。
3.引領學生思考:用瓦楞狀紙做紙箱有什么優點?
預設:瓦楞狀紙能承受更重的重量,能使紙箱變得更加堅固。
4.引領拓展。
在生活中,人們還將瓦楞狀紙的特點應用在杯墊、杯套制作中(出示圖片)。
設計意圖:學生經歷尋找物品中的瓦楞狀紙,分析物品運用了瓦楞狀紙的什么特性,描述這個特征會使物品具有什么優點,從而使學生從全新角度認識到材料特點決定材料用途。
四、拓展
今天,我們將紙改變了形狀,發現紙產生了這么多新的功能。試想一下,若我們在紙的表面刷上一層油做成油紙,然后分別在普通紙、油紙上不斷滴水,又會有哪些新的情況(圖文介紹)?請同學們課后做一做,將自己的發現記錄在活動手冊上。
設計意圖:通過布置課后拓展性科學實踐任務,將科學實踐引向課外。這樣將鞏固學生的探究方法、豐富學生對紙這一材料的認識以及探索新材料的興趣。
教學反思
本課是二年級上冊《材料》單元的第4課。本課教學以紙為載體,通過改變一張紙,比較和體驗紙改變前后性能的變化,交流紙的這種變化在生活中的應用等,激發學生繼續改變材料、發現材料性能的探究欲望。
根據教材,我把本課分為幾板塊:
第一板塊——聚焦,承接第3課的內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原有認知經驗說說普通紙的特點,引發學生思考有什么辦法讓紙具有更多的本領。
第二板塊——探索,探索又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明確改造紙的方法,先交流改變紙的方法,再明確本節課探究的改變紙的方法。第二部分,用“折一折”這種改變方法,引領學生用對比觀察的方法研究紙被改變后形狀、性能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先在觀察中發現紙的新變化,通過觀察兩種紙的側面,發現普通紙和瓦楞狀的紙分別是一字形和波浪形。在實踐中發現紙的新功能,其中比較觀察又分三步,即按一按(將白紙與瓦楞狀紙分別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輕輕按一按白紙和瓦楞狀紙,認真體驗手心的感覺,比較彈力)、放一放(取兩個盒子,中間隔開一定的距離距離平放在桌面上,先將普通的白紙放在兩個盒子上,接著由輕到重將物體(回形針、鉛筆、文具盒)放在紙的正中間,看紙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體。測完白紙后,再去測瓦楞狀紙能承受多重的物體。一邊實驗一邊記錄,比較承載力)、摸一摸(用普通紙貼著裝有熱水的杯子感受冷熱程度;換用瓦楞狀紙,再次感受冷熱程度,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樣,比較隔熱能力)。
第三板塊——研討,紙改變后性能的變化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第四板塊——拓展,引導學生在紙上用刷油的方法改變一張紙,然后探究這張紙具有的全新功能。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