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30
這是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省級一等獎,是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結束《與朱元思書》這篇文章的教學后,自己經過反思并做如下總結。
一、成功之處
1、對于這篇寫景名文,在教學設計時,我力求讓學生借助文章感受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在導入時,我利用多媒體演示了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并引用葉文玲的《烏篷搖夢到春江》中對于富春江的評價——俏、美、嬌等評價性語言加以說明,創(chuàng)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對于富春江有所向往。
2、《與朱元思書》一文是初中教材中比較少見的一篇“駢體文”,在教學中,我通過范讀、領讀、速讀讓學生感受“駢體文”的特點──四六句、對偶,并讓學生自我總結,教師加以補充,使學生能對駢體文有一個簡單的了解。
3、在這篇文中的教學中,我嘗試運用了“望畫說文”、“望文說文”的方式,引導學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內容,挖掘主旨,同時,也讓學生再一次領略了富春江的美。
4、自己覺得最大的成功在于在45分鐘內,一直以音樂作為創(chuàng)設情境的最佳手段,在教師范讀后,由學生來領讀,學生自由閱讀,學生速讀,學生品讀,講解后組織學生選取自己較為喜歡的語句或段落進行背誦識記,從而引導學生誦讀經典、傳承經典。
二、不足之處
1、對于教材的挖掘不夠。例如對于“奇山”的特點沒有挖掘到
位,沒有使學生深入感受富春江的山的奇、險、高。
2、對于學生的了解不夠。個別時候存在著教師包辦,不敢放手的傾向。
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我覺得自己應加強的是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不止一次感嘆個別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之深,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應努力提高自己的業(yè)務能力,更適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
初中文言文教學應注重基礎知識的夯實,但這往往又是很枯燥的。因此,怎樣讓文言基礎知識的學習也能充滿趣味,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應是教學之首務。教學中發(fā)現注重這幾個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有助于解決這一問題。
一、重視導入。
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如一幅水墨畫,所以在文章導入部分,采用畫面加音樂的形式來設置情境;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的優(yōu)勢,聲色結合,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此外,還可充分利用古文深厚的文化內涵,通過介紹歷史典故、人物故事、事件背景、成語由來等等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如介紹蘇軾詠富春江的詩歌等。
二、注重朗讀。
朗讀是學習文言文極為有效的方法。在朗讀中串聯正音、節(jié)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識的疏通,既不枯燥,又能培養(yǎng)語感。同時朗讀還應與聯想想象有效結合,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助于背誦。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朗讀,盡量做到熟讀成誦。《與朱元思書》最經典處在于,作者描寫景物生動,形象,作者把富春江兩岸如詩如畫的美景準確描摩出來了;文章的語言極精煉、有韻味。可以通過對本文的朗誦,讓同學們深入感受到祖國語言之美,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三、小組合作。
基礎知識的掌握,又有工具書的輔助,便于開展小組合作,調動學習主體的熱情。再適當教以方法,開展以小組討論、競賽的形式,提供展示成果的平臺,便能有效提高學習效率。如《與朱元思書》教學設計修改稿的[合作探究,深入賞析]環(huán)節(jié)中,設置了兩個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并提供了展示小組討論結果的平臺,因此,很好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中一定要有思考和發(fā)現。在文言文的閱讀上,不應只要求能讀懂文章本身的內容,應鼓勵學生深入閱讀。更應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大膽質疑,提出自己的獨立的、有創(chuàng)意的問題。贊賞學生個性化的發(fā)現,珍視閱讀體驗,總會有意外的驚喜。
《與朱元思書》這篇課文,篇幅短小,語言優(yōu)美,所以對這篇文章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在讓學生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養(yǎng)這種能力,首先要做到:讀懂文本并能順暢地朗讀以至成誦。對于朗讀的指導,首先在預習之前,我將文章給學生范讀了一遍,要求學生標注字詞的讀音及朗讀停頓,然后要求他們回去要將課文讀熟。“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只要學生將課文讀熟,并按照一定的節(jié)奏來讀,那么大體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上課時,在講課文的過程中,也要采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反復地讀,且速度宜慢,因為慢一些才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另外還要注意停頓,包括句中停頓及段落間的停頓,尤其是每讀完一小層都可以作稍長的停頓,這樣會有鮮明的層次感,不至于將文字所描繪的不同的畫面交錯在一起。還要注意確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當落在“箭”“奔”二字上,才會使人感到形象鮮明。教師可要做示范朗讀,學生中讀得好的也可給同學們示范。
這篇文章的難點是對“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物者,窺谷望反”兩句的理解。考慮到學生以現在的生活閱歷很難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如只講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覺有些膚淺,所以教學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礎上,介紹作者生活的背景及個人經歷,然后讓學生在此基礎上說說應該如何去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最后再作以總結。
初中語文課本中,每冊都安排有兩單元的古詩文,其中古文所占較大的比例,這些古文一般篇幅較短,內容較淺顯。所描繪之景也易為學生所理解。在教學這些課文時我多采用橫向聯系的方法,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及描繪的意境相似之處,理解課文內容,品味意境,體會人物思想感情。如在教學《與朱元思書》時,在學生解決字詞、初步理解課文之后,抓住“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在作者聽來,這里的鳥叫聲是多么動聽悅耳,仿佛就是一曲美妙婉轉的樂曲,而在杜甫筆下所描繪的鳥叫聲“恨別鳥驚心”卻讓人感到心驚肉跳。猿叫更是一種最凄厲,最悲傷的一種動物叫聲,《山峽》中酈道元的筆下猿鳴卻是“哀轉久絕”、“猿鳴三聲淚沾裳”。許多人聽來都感到悲傷凄涼,而作者卻是百聽不厭。究竟是什么原因讓他們的描繪、感受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這樣通過比較、分析,使學生對本文作者時心胸開闊,心情舒暢及對人生有較深刻的認識理解得透徹。同時讓學生朗讀背誦《春望》一詩和《三峽》一文使舊知識得到鞏固。
求知本身就是一個激發(fā)生動的、不可熄滅的興趣的最令人贊嘆、驚奇的奇異的過程。興趣與求知欲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而課堂實踐也證明,當教師把學生的興趣喚起之后,學生便會思想活躍、思路開拓、思維創(chuàng)新、想象力飛揚。并且突破課堂的界限,走向課外的廣闊天地,涉獵更廣博的知識領域,一直指向學問的蒼穹,以煥發(fā)出燦爛的智慧光芒。學生求知欲的引發(fā),我覺得最主要的是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質、基本技能,擴大更新知識、豐富經驗。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營造新鮮活躍的課堂氣氛,打造獨具魅力的課堂品牌,讓學生對你的每一堂課產生濃厚興趣,從而引發(fā)強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我在教學《與朱元思書》時,設計了一段《萬泉河風光》的錄相。萬泉河的“奇山異水”,讓學生驟然生趣,萬泉河的“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荷希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令學生們贊嘆不已、興奮不已,我及時讓學生說出萬泉河奇在哪里,白石嶺異在何處,學生涌躍發(fā)言,從而大大地調動了他們的課堂興趣。課文中類似的問題都在他們的興趣中一一化解。
教師的“授之以漁”對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是至關重要的。如在文言文《與朱元思書》的課堂教學中,我先布置學生自讀,試譯全文,由學生的翻譯代替?zhèn)鹘y(tǒng)的串講,在學生有疑惑之處稍加點撥,學生領悟其意后亦能順利譯成白話文,然后自行解答教師出示的問題,如文章如何描述自富陽至桐廬一帶的“奇山異水”?“山”之“奇”之“異”表現在哪些方面,其特征是什么等問題。之后學生自找問題,師生共同答疑解惑。在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我要求學生設計一個本文的板書,有一個后進生設計如下:
水:清澈湍急
富陽——桐廬
山:雄奇軒邈
這個設計雖然沒什么“出彩”之處,但當我向全班同學展示時,卻獲得了一片掌聲,要知道,這可是他第一次得到全班同學的認可,這怎么不令人欣慰呢?我請學生對此設計進行評論,一位學生說:“此設計簡單明了,表明了從富陽到桐廬一帶的山水特點,體現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我亦表揚了他,肯定了他的設計。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我只是引導、點撥,學生卻積極主動地參與了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主體地位得到凸現,真正地“凸“于教師之上。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