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24
這是雨霖鈴教學設計一等獎中公,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學習目標】
1、分析意象,理解詞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2、學習虛實結合的手法。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分析意象,理解詞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學習虛實結合的手法。
【考情分析】
1、考綱要求: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2、考試題型:五選二的選擇題、主觀題
3、分值:11分
【課前學習案】
1、作者回顧:
柳永(約987—約1053),北宋詞人。原名,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進士,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七”。他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家,且是長調(慢詞)的倡導者,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伎生活,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柳永是的代表詞人。柳詞在宋元時期流傳最廣,相傳當時“凡有井水飲處,”。有詞集《》。
2、基礎知識
(1)字音。
雨霖鈴( )驟雨( )凝噎( )嗚咽( )
暮靄( )和藹( )今宵( )云霄( )
(2)解釋下列詞語。
凄切:
無緒:
經年:
風情:
【課上學習案】
1、預習檢查:
小組交流完成的所有內容,并用紅筆在學案上進行補充。
(小組交流1分鐘,展示1分鐘)
2、知識講解:
(1)整體感知全詩
①一讀詩歌,注意字音和停頓。(讀詩歌1分鐘)
②二讀詩歌,理解詩歌大意。(聽錄音1分鐘,讀詩歌和理解詩意3分鐘,展示3分鐘)
③三讀詩歌,概括詞的上下片內容。(讀詩1分鐘,獨立完成1分鐘,展示1分鐘)
(2)品讀探究
①詞的上片分別描寫了哪些景物和場景?抒發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獨立完成3分鐘,小組探討4分鐘,展示結果5分鐘)
②結合虛實的定義,說說上片哪些詩句運用了實寫,哪些詩句虛寫?有何作用?
(獨立完成2分鐘,小組探討2分鐘,展示結果3分鐘)
3、知識應用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后面的題目。(3分鐘)
瑯琊溪【宋】歐陽修
空山雪消溪水漲,游客渡溪橫古槎。
不知溪源來遠近,但見流出山中花。
【注】此詩作于被貶滁州期間。槎,簡易木橋。
請從虛實結合的角度對詩中三、四句進行賞析。
4、知識拓展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題目。(4分鐘)
少年游
柳 永
參差煙樹霸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
夕陽閑淡秋光老,離思滿蘅皋①。一曲《陽關》,斷腸聲盡,獨自憑蘭橈②。
【注】 ①蘅皋:長滿杜蘅(香草名)的水邊陸地。②蘭橈(ráo):指劃船的槳,這里代指船。
結合本詞內容具體賞析“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三句。
5、課堂小結(1分鐘)
(1)梳理知識體系:
詩歌表達技巧:①抒情手法: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樂景寫哀情等)
②表現手法:襯托、對比、象征、烘托、比興、虛實結合
(2)重點、難點回顧
1、分析意象,理解詞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2、學習虛實結合的手法。
(3)方法歸納
高考詩歌鑒賞表達技巧的答題方法:
①設題方式:
A、這首詩(主要)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B、分析這首詩的表達技巧(或藝術手法、表現手法)。
C、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D、詩(詞)的中間兩聯(上片或下片)寫景運用了什么手法?請簡要分析。
②答題思路:
第一步:點手法(準確指出詩句用了什么手法)
第二步:釋運用(結合具體詩句,闡釋詩句是如何運用這種手法的。)
第三步:評作用(具有什么樣的作用,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6、達標測驗
(1)下列字音、字形全正確的一項是( )
A、驟雨(jù)暮靄(ǎi)和藹可親
B、都門(dū)凝噎(yī)因噎廢食
C、良晨(chén)美景今宵(xiāo)直沖霄漢
D、寒蟬(chán)凄切(qī)捷報頻傳
(2)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
A、起首句寫別時之景,點明了離別的時間、地點和環境。
B、“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一句是虛實結合,刻畫出人物的動作,表達出難分難舍的心情。
C、“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二句的意思是說傷離情別,自古皆然,更何況在這冷落凄涼的秋季。由個別到一般,擴大了這首詞的意義。
D、“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一句為虛寫,想象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臨岸,酒醒夢回。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樹梢。不言離別之痛,而痛在其中。
E、“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一句,作者用一“念”字寫出離別時行人消逝在煙霧彌漫的江面上,暮靄低沉,楚地天空遼闊無邊,令人不勝傷感。
(3)名句默寫
(1)對長亭晚。
(2)都門帳飲無緒。
(3)念去去。
教學目標
1. 感受詞中濃濃的別離之情。
2. 鑒賞名句,理解善于鋪敘、融情與景、虛實相濟的藝術特點。
3.分析意境,提高學生理解和鑒賞詞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把握意象,探究意境,體味情感
教學方法:感悟法、鑒賞法、討論法
教具:多媒體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江淹;“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
李白;“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李商隱:“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柳永: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二、 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三、 誦讀、感悟
學古詩詞貴在誦讀。只有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才能體驗詞人的情感,進入詞的意境,從而獲得獨特的審美享受。
(一)學生結合注釋自由誦讀。
(二)聽朗讀錄音。體會本詞的情感。
(三)理思路,分層次。
柳詞善于鋪敘。為把個人的離別之情寫得纏綿悱惻、哀婉動人,本詞從時間和地點上進行了鋪敘,不僅寫了離別之際,而且寫了離別之前,甚至還設想了離別之后;不僅寫了眼前之景,而且寫了想象之景。請從時間的角度為本詞劃分層次。
(四)分層指導誦讀。
1、 別前:[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2、 前三句借用哪些意象,勾勒出怎樣的意境?
寒蟬、長亭、驟雨;重在勾勒環境,烘托凄涼悲苦的氣氛。
2、別時:[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極寫餞別心情,借酒消愁卻無緒飲酒。真是“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兩情依依、難分難舍之際,客船不斷催促。
讀出依戀-矛盾、痛苦、無奈、埋怨。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細節描寫。離別之痛淋漓盡致,令人肝腸寸斷。“執手”能換成“牽手”或“握手”嗎?牽手:和朋友散步時一般會牽手,心情是愉悅的,與這首離別詞的情境不符。握手:用一只手握,經常只是出于禮節的需要而已,達不到離別時傷心動魄的程度。表情:“淚眼”,兩人相對手握手,眼對眼,淚眼婆娑。“流淚眼看流淚眼,斷腸人看斷腸人”。
語言:“竟無語”,此時無聲勝有聲。縱有千言萬語,也被內心巨大的痛苦所淹沒了。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蘇軾〈〈江城子〉〉)
“欲語未先流。”(〈〈五陵春〉〉)
“欲說還休。”(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
情感的高潮:悲傷、凄楚、痛苦。
3、別后:
柳永不僅善于鋪敘,在鋪敘時還運用虛實結合的手法,既寫眼前實事實景,更寫別后想象之事之景。對分別以后的情況,柳永想象了哪幾幅畫面?如何誦讀?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詩句中用到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樣的意境?
借浩渺迷茫的煙波表現黯淡的離愁。那千里煙波之上是沉沉暮靄,沉沉暮靄之上是空闊的楚天,無邊廣漠之中,漂流而無所止的一葉小舟,小舟里面是孤寂的行人,以及行人無比寂寥的內心。
“秋正緊,添離索;天正遠,傷漂泊。”
“千里云峰千里恨,萬頃波濤萬頃愁。”
孤獨、迷茫、痛苦、無奈。]
[今宵酒醒何處?揚柳岸,曉風殘月。]
“千古麗句”“古今俊句”
(俞文豹〈〈吹劍錄〉〉云:“東坡在玉堂日,因問: 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1) 聯系特定的情境
畫面出現在酒醒之后,離人借酒消愁,帳飲時已然無緒,更何況酒醒之后?詩人此時,前晚“執手相看淚眼”的圖景依然鮮明地印在心上,面前路是“千里煙波”,繼續前行離愛人越來越遠,可以想見他的心情。“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2)感受典型意象蘊涵的情感
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古人有折柳送行的習慣。“昔我往已,楊柳依依”,折柳送行,寄托眷眷之情。另外,“柳”“留”諧音,折柳贈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寫離別之情,往往要寫到楊柳。“客舍青青柳色新”,“年年柳色,霸陵傷別。”“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明寫眼前景,暗寫別時情。清秋的風是涼的,恰合別后心境的凄涼。殘月清冷形象暗合冷落之感。詩人寓景于情,借景傳情,以風之涼、月之殘透露離情別緒。
(3)結合全詩旨趣
這首詩的`主題句是“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江淹在〈〈別賦〉〉中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柳永把這種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詩中,又擴大了這種感受,以“更那堪”襯托自己的離情比古人更深。這兩句敘述全篇本意,是詞的全文。“今宵酒醒何處”兩句點染本意,將詞人的立意渲染為一副清秋羈旅圖。“楊柳岸”“曉風”“殘月”三個典型意象“列錦”式的組合在一起,引起讀者無盡的想象和遐思。這兩句詩暗合旨趣,畫面生動,誘發想象,引起共鳴,因此成為千古麗句。
凄涼、冷落、優美、凄情與麗景的統一。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以樂景寫哀。以喜襯悲,欲揚先抑。鐘情之殷,離愁之深。照應“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倍沉痛楚。
聲音有意無意揚起,讀出對比。
三幅畫面之間有何聯系?
三幅畫離分別時刻越來越久,越來越遠,畫面由凄涼到凄麗再到美景,表示無論時間和空間如何變化,無論將來多么順利,離愁和相思都不會因此而減少。真是“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更生”,“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傷別”為人類的一種普遍的情感,從個別到一般,得出一條人生哲理:“多情自古傷離別”。自古而然,且是由于多情的緣故,似有自我安慰之意,實為宕開一筆。“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冷落清秋之節的離別更是令人難以忍受,開拓了詞的境界,深化主題,極寫離別之痛。
歸納藝術手法:
離別,不是“別時容易見時難”,而是“相見時難別亦難”。這本是柳永在彼地的個人情感,卻讓世世代代的讀者為之動情,為之流淚。除了與柳永的自身的特殊情感經歷有關之外,還與他采用的藝術手法相關:
(1) 善于鋪敘,告別過程逐層展示,離別之痛漸次加深。
(2) 融情于景,“傷離別”與“清秋節”重筆倍寫,便有了雙重悲劇性。
(3) 虛實相濟,眼前實景實事實情與別后虛景虛事實情相結合
四、總結
1、自由朗讀,再次體驗詞人情感。
2、小結:詞的上下片用特定的意象渲染了凄清的氛圍,既寫了眼前的離情又寫了未來的傷感。“一切景語皆情語”,在情與景的交融中,演繹了一曲凄婉纏綿的離別之歌。
別前——勾勒環境
板書: 別時——描繪情態
別后-——刻畫心理(煙波暮靄、曉風殘月、良辰美景)
意象——意境——情感(鑒賞方法)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柳永及其詞的特點,感受品味詞的意境。
2、過程與方法:反復吟詠,感受詞的節奏美、音韻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本詞“傷離別”的悲涼情懷。
一(課前預習)
一、作者簡介
柳永(約9xx—10xx)
北宋(朝代)詞人。原名三變,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景佑年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排行第七,世稱“柳七”、“柳屯田”。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柳永博學多才,被稱為“才子詞人”,是詞史上第一個大量創制慢詞(長調)的詞人。
其詞多描繪都市風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很廣“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對宋詞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有作品集《樂章集》。
二、掌握生字詞
凄()切驟()雨
都()門凝噎()
暮aǐ()良chén()好景
今xiāo()云xiāo()
三、課文對譯
上片: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時值深秋,暮色蒼茫,你送我到長亭,驟雨剛剛停歇,寒蟬發出凄凄悲鳴。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在都城門外設宴餞別,卻因將要分別沒有了情緒;多想再留戀一會,船夫卻催著出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握著手淚眼相互凝視,心中有千言萬語卻一句也說不出。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想到這一別越去越遠,千里煙波之上,暮靄低沉,楚地的天空遼闊無邊。
下片: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自古以來,多情人離別都很悲傷。離別之時若能有個好天氣,
或許能稍微沖淡些愁緒,卻遇上個冷落清秋,叫人如何承受
得了。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今晚酒醒夢回,我身在何處呢?也許我的小船停泊在岸邊,只見習習晨風吹拂著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梢頭。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離別以后雖然還會有良辰好景,卻無人共賞,等同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離別了戀人,雖有萬千深情蜜意,又能向誰來傾吐呢?
四、全詞內容概括
這首詞描寫了作者要離開汴京(開封)去外地漂泊時和心愛的人依依惜別的痛苦心情。
上片主要是寫臨別時難分難舍的情景。
下片主要是寫別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
五、背誦全詞
二(合作探究)
一、B案學習效果檢測
1、作者及作品概況
2、生字詞
3、檢查背誦
二、聽錄音,體會這首詞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
1、首句“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向我們交代了哪些內容?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2、“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這是千古傳誦的名句,詞人選取了哪些典型意象從而傳達出怎樣的情感?這是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五、快樂創意
請根據《雨霖鈴》這首詞的意境及文中出現的人物拍一段MTV,要求:
1、有畫面的描述,有人物的語言(唱詞)及動作、神情等
2、有環境(鏡頭)的轉換,有配樂(古典、現代均可,但一定要與表現的氛圍一致)
3、想象合理,不可脫離本詞隨意揣度。
4、
六:課堂小結
三(課后鞏固)
一、基礎落實,默寫名句
1、寒蟬凄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去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情自古傷離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宵酒醒何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去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與何人說!
二、能力提升,詩歌鑒賞練習
《八聲甘州》
柳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欄桿處,正恁凝愁。
(注釋:①瀟瀟:雨聲急驟;②凄緊:形容秋風寒冷蕭瑟;③關河:關山河流;④是處紅衰翠減:是處:到處;紅衰翠減:花朵調零,綠葉枯萎。李商隱《贈荷槍實彈花》的“此荷此葉常相映,紅衰翠減愁煞人”句。⑤苒苒:漸漸地;⑥物華休:美好的景致已不復存在;⑦淹留:久留;⑧顒:抬頭;⑨天際識歸舟:謝眺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橋》詩:“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誤回天際識歸舟指多少次將遠處來的船誤認作是丈夫的歸舟,極寫思情之深。
⑩爭知:怎知;恁:如此,這樣。⑾凝愁:愁思凝結難解。)
1、上片中,詞人抓住了哪些典型的景物來渲染蕭條、冷落的氣氛?
2、下片中,詞人抒發了什么感情?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點?
三、知識拓展,有關送別、離愁的名句
1、悲莫悲兮生別離。(屈原《九歌少司命》)
2、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江淹《別賦》)
3、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李煜《烏夜啼》)
4、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孔雀東南飛》)
5、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6、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7、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8、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
9、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10、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李白《勞勞亭》)
11、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歐陽修《踏莎行》)
12、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
13、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灑盡余歡,今宵別夢寒。(李叔同《送別》)
四、課外閱讀
梁衡《讀柳永》
教學目標:
1.體味本詞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寫法。
2.能夠背誦其中的句子。
教學重點:
體味本詞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寫法。
教學難點:
1.體味意境
2.賞析名句。
教學設想:
充分貫穿誘思探究法思想,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思維為主攻。在教學過程中,始終遵循兩個貫穿要素和三個層次要素。通過閱讀想象完成教學重點,通過點撥討論完成教學難點。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工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渲染氣氛創設情境激發情意
一、課前播放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渲染氣氛。
二、導入
1.展示圖片
2.師生活動:
師:這些圖片展現的是什么場面?
生:送別的場面。
師:是的,在現實生活中,別離是一件常事,在詩詞中更是一種歷寫不衰的主題。請你說出寫送別的名句。
生:說名句。
師:展示名句。送別人與被送人之間是什么關系?
生:朋友。
師:請大家想象一下夫妻間.情人間離別的情景。
生:表述。
師:今天我們來欣賞柳永描寫的情人離別情景——《雨霖鈴》。
三、展示目標:(略)
認真觀察整體感知初步研讀
四、展示全詞
1.觀察該詞,回答以下問題:
⑴從段落上看,本詞是( )(答案:雙調)
⑵從字數上看,本詞是( )(答案:長調)
五、簡介作者
1.學生說出自己了解的柳永
2.展示作者簡介
六、了解寫作背景
1.讓學生從書中找
2.教師補充
七、研讀本詞
1.學生看書
2.做練習:選出對詞中部分詞語解釋錯誤的一項( )
A.驟雨:急雨。歇:停。
B.都門:京城門外。帳飲:“帳”通“暢”,痛快地喝。
C.無緒:沒有心思。風情:深情密意。
D.沉沉:深沉。經年:一年。
(答案:B)
3.配樂范讀
積極探索活躍思維深入研讀
4.本詞描繪了哪幾幅畫面?請概括(學生答)這兩幅畫面都是實景嗎?
5.教師引導學生從畫面入手借助想象和聯想體味意境。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體味意境,下面我們轉換一下角色,我是一名導演,你們是演員,我要選五名演員演一部巨作,希望你們抓住機會,積極表現。考題是進入柳永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一、要盡情感受。二、不要打擾主人公。三、要積極回答我的問題。)問題:①你現在進入了一個什么樣的環境:什么季節?什么時間?什么地點?②請描述一下周圍的環境。③主人公在干什么?他的情態怎樣?④第一幅畫面定格在主人公身上,他這時的情態怎樣?⑤第二幅畫面是作者想象的,你們要想方設法進入他的思想,看看他想了些什么?(考試結束,到底誰能被選上呢?請注意收聽明天的新聞播報。請回到現實中來。)
6.分別找出描寫景物和情感的詞句。
7.第一幅畫面無論寫景還是寫情,都是為了突出什么?第二幅呢?
8.體味意境美的方法(點撥:1.抓畫面;2.抓情感。)
9.歸納表現手法:1.情景交融;2.虛實結合。
10.找出主旨句: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11.名句賞析: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點撥:1.分析意像;2.聯系環境。)
12.體味婉約風格(點撥:1.從題材上看;2.從情感上看;3.從基調上看。)
運用遷移及時反饋促進同化
13.做練習:對《雨霖鈴》意境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了時間.地點.環境。
B.“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七個字是虛實結合,刻畫了人物的語言和動作。
C.“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二句意思是說傷離惜別自古都這樣,更何況在這冷落凄涼的秋季。
D.“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二句是想象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臨岸,詞人酒醒,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
(答案:B)
14.檢查背誦
15.教師小結: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體味意境和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寫法。其中體味意境也是教學難點,因而掌握體味意境的方法非常重要。今天我為大家提供的主要方法是一要抓畫面,二要抓情感。賞析名句也是教學難點,主要方法一要分析意象,二要聯系情景。但愿這些方法對你們以后鑒賞詩詞有所幫助。
八、布置作業:請運用今天學習的賞析意境的方法欣賞下面這首詞。
如夢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九、繼續播放《梁祝》,在優美的樂曲聲中結束。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