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28
這是五上己亥雜詩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學習目標:知識與技能:了解陶淵明的生平經歷,知道魏晉門閥士族制度對知識分子的壓制、迫害;細心品味詩中的意象,理解詩歌的藝術構思和意境創設。
過程與方法:教師范讀提示字音、節奏,學生參照注釋朗讀分析初通大意,師生共同探究主題、手法、思想意義。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理解作者“歸隱田園、獨善其身”的人生選擇,感受作者寂寞、苦悶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教法 教學重點:朗讀品味詩句的意思,理解詩歌抒發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教學方法:涵詠誦讀感受詩歌的韻律、意味,討論作者人生選擇的意義。教學設想:讀一讀,想一想,評一評,議一議l
一 、課前導入:
中國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這與陶淵明的影響是分不開的。白居易在《效陶潛體十六首》。其中寫到:先生去我久,紙墨有遺文。篇篇勸我飲,此外無所云。我從老大來,竊慕其為人。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白居易的這首詩就說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下面讓我們與陶公對飲暢敘。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后親友私謚靖節。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淵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年幼時,家庭衰微,八歲喪父,十二歲母病逝,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杰出的詩人。陶詩今存125首,多為五言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
三、朗讀賞析
1.齊讀前六句,概述詩歌中的意象及意味
明確:時間在交替,日淪月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這是一個生命無法與之相比的無窮大的宇宙,也是一個象生命一樣美麗而飄渺的虛空。“風來”、“夜中’兩句中兩個觸覺意象把生命與巨大的空間分離,限定在一個點上——房戶、枕席;“氣變”與“不眠”兩句中“易”和“永”在無限的時間運行過程與靜止的這一“夕”之間拉開了距離,前者遷化不已,此時已非彼時,后者卻因主觀情感的悲凄、焦躁而凝定不動,從而凸現了此“夕”對生命的體驗與感受。
2.詩歌的七、八兩句在詩中起何作用
討論明確:總括前六句描繪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懷,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3.詩歌的后六句抒發了作者何種感情
討論明確:生命是孤獨的,不僅“欲言無余和,揮杯勸孤影”,連生命須臾不可脫離的時間也無情地拋棄了它,自顧自地奔向前方,把人播種在時間田野上的愿望連根拔走。“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人生的好戲還未正式開場,時間的舞臺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與質量的愿望也將落空,焉能不“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呢!
時間交替,生命凝止;宇宙無垠,生命孤獨;生命的好戲還未上場,時間的舞臺已經撤走。這就是雜詩第二首意象的深層結構。
4.分析整首詩歌的思想內容
討論明確:歷來人們對陶淵明詩歌中的悲情很少提及和關注,其實陶詩在平淡沖和的整體風格下,有著太多的有關悲情的內容,具體表現為四類:1.生死之悲,2.士不遇之悲,3.羈旅、離別之悲,4.孤苦之悲.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陶詩中對悲情采取的委運任化的態度與灑脫的情懷深深地吸引了歷代的讀者,反而使他們忽略了悲情的存在.
5.通讀整首詩歌體會獨特的藝術構思
討論明確:陶淵明的詩善于運用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寫而出,使人感到自然、親切,情感真摯,沒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跡,引導讀者去體味其中悠然沖淡的情致,走進詩人所營造的意境中去。
6.自主朗讀探究詩歌的主旨
討論明確:這首詩先描寫了日月更迭,萬里輝煌的景象作為鋪墊,一句“蕩蕩空中景”為全詩鋪下了悲涼的感情基調。然后詩人又用了晚風、冷席的意象,寫出了因為天氣的變換覺察出四時更替,更以“天寒”襯托出“心寒”,刻畫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下來的兩句陶淵明道出了“不眠”的原因,是因為沒有可以陪自己說話喝酒的知己,從而感嘆歲月如梭匆匆而過,空留一個沒有實現大志的自己。詩的結尾把悲傷推向了極致,想到自己坎坷的命途就只能暗自悲凄,到天亮的時候都不能平靜下來。全詩充滿對人生的嘆息。這是陶淵明眾多表現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詩作中的一首。這種思想在《雜詩十二首其一》、《擬挽歌辭》等詩中多有體現。
四,課外討論
如何看待陶淵明的人生選擇
[評]
《雜詩》是在晉義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陶淵明50歲時所寫,共12首,此首為其中之二。這是離他辭彭澤令歸耕園田已10年之久了。在“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生活中,他感到獲得了自由,心情舒暢,寫下了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諸多名句。然而他終非“渾身靜穆”,這首詩正透露出個中消息。
此詩起首處氣勢恢弘:“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萬里河山一片寧靜肅然,籠罩在月光之下。望著這浩蕩空闊的景象,詩人的心被感動了。正是“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劉勰《文心雕龍》),浩渺長空,星轉斗移,又一次鼓動起詩人潛在的激情。接下來四句,“風來入房戶,夜中枕席冷。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冷風入戶,使詩人感悟到季節的交替、時光的流逝,思緒萬千,徹夜難眠。這四句詩承上啟下,由此轉入傷感悲戚的格調。詩人本懷有遠大的抱負,少年時即有濟蒼生之志,“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其五》)。但是頻繁的戰亂、黑暗的官場,使這位志高行潔的詩人理想破滅了,只能歸耕園田,獨善其身。“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飲酒·其五》),他的心終于得到了寧靜。可是濟世之志未泯,它像一股暗流在詩人心底涌動著,撞擊著。在這樣一個晚上,無邊的月色,高遠的長空,又把它從詩人心底牽引出來。想起少年時的遠大志向,中年的官場磨難,直到行將老矣的現在,怎能不讓詩人感慨萬千呢!然而“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漫漫長夜里,只聽到詩人獨自嘆息的聲音。這種痛苦的孤獨感,并不僅為夜深無人語而來,我們從屈原的“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從阮籍的“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以至后來李白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等等詩句中,都不難找到共鳴。他們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遠的志向,不愿隨波逐流,因而都難容于世,也更深的體會到“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的痛苦,這是不可解脫的、刻骨銘心的痛苦。
了解詩人的內心世界之后,我們對此詩后面出現的變之音,當會有更深的理解了。他可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生活的旋渦中逃避開來,停泊在寧靜的港灣,但卻無法回避自己內心不時而來的風風雨雨。這可說是此詩的內蘊所在。
【教學目標】
1、讀、背、誦本詩。
2、聯系上下文、聯系作者寫作背景,理解詩意,體會情感。
【教學重難點】
詩句1-2行表達的內容與表現的情感。(難點)
詩句3-4行表現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以錯字板書激趣,營造學習氛圍
1、以前我們學的詩多是唐宋時期的作品,今天我們將學習一篇距今僅一百多年,清代龔自珍的一首詩。
2、板書:已亥雜詩(把“己”寫成“已”)
3、指名讀課題,學生發現錯誤書寫并指正(請學生講解并總結“己”和“已”的區別和怎樣記住它們的字形。)
4、全班齊讀課題,解釋詩題
?、僮x了課題你們知道詩題的意思嗎?誰來說一說?(課前學生已經通過查字典和翻閱工具書,明白“己和亥”兩字的意思,學生自己匯報:己是天干的第六位,亥是地支的第十二位,所以詩題就是1839年。然后學生通過課前的預習和查閱資料了解到這首詩是龔自珍在辭官南下,把一路上的所見所思所想記錄成315首日記體組詩。)
?、谠?840年,你們知道中國發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嗎?
③小結:這一年,正是戰爭的前一年,曾經強盛的大清帝國行將沒落。腐朽的清政府對外卑躬屈膝,對內大肆打壓,百姓民不聊生。這時候,龔自珍寫下了我們要學的這首詩,這是第220首。(PPT出示)
5、簡介龔自珍
學生把自己課前查閱并收集到的龔自珍資料在班上以小組形式進行匯報展示。【設計意圖】雖然本詩所表現的時代與學生相距太遠,平時缺少此積累。但為了不低估學生的潛力,我還是采用以學生課前搜集和預習匯報為主,教師補充為輔的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再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細心的習慣,以錯字板書激趣,營造學習氛圍,激發學生走進文本。
二、初讀全詩,整體把握
完成“自主學習”部分
1、自由讀詩:①讀準字音,停頓正確地讀順詩句。
2、看看通過自學,能讀懂什么?
小結:同學們自學能力真強,自主學習部分完成得又好又快。
【設計意圖】從讀順詩句到借助注釋與工具書,以及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學……給六年級學生自學自悟,自主學習的時間與空間,是后面交流、匯報。
完成:“師生誦讀部分”
1、指名讀,齊讀,練讀。(糾正字音與停頓)
2、師配樂范讀。
同學們都讀得這么投入,我也被你們的朗誦感染了,我也想讀一讀。
3、學生再配樂讀整首詩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自讀自悟,給學生個性解讀的時間和情境,在學生讀上癮的基礎上,我用羨慕的語氣求得我示范配樂朗誦的機會,讓學生在傾聽比較中更激發想讀的欲望。
借助工具書理解詩句的意思,匯報交流
學生小組自由交流,解決以下內容:
(1)九州生氣恃風雷:
“生氣”真的是指的中國“發脾氣”嗎?在這里用“生機勃勃的局面或者景象”這種說法更符合前文“九州”這樣的語言環境。
(2)萬馬齊喑究可哀:萬馬啞了畢竟讓人覺得悲哀。
(3)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重抖擻”再次振作精神。
“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個年代“拘”著什么“格”嗎?(清朝的死板、單一、陳舊的八股科舉制度來選拔人才,用“四書五經”禁錮人們的思想)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陳舊的制度,選拔任用各個方面的人才。
【設計意圖】這一過程讓學生們清楚地看到在自己的努力下能夠初步理解該詩內容,獲得成功的喜悅,也是學生自學能力培養,進行學習能力實踐的最佳機會。引導交流的時候,針對學生學習的難點進行指導,不在自學能學懂的地方花費時間,著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初步理解詩意能幫我們更好地讀書。讀全詩說說這首詩大概講了什么?
【設計意圖】整體把握文本內容,是學習的第一步,也是閱讀能力培養的關鍵一步。教學過程中不著痕跡地滲透這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教師梳理歸納:通過自學,大家初步明白了詩句的意思,也都覺得對“萬馬齊喑”“風雷”這些詞的理解有些模糊。我們就從這第一句開始,深入讀書,共同學習。
【設計意圖】直接引入教學重難點的學習,將有限學習時間用在教學關鍵點的刀刃上。
三、深入詩意,理解詩情
初讀時,我們大體了解了詩意,現在我們再讀全詩,透過文字去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樣的畫面?
1、學生細細地讀詩,自己想象畫面
2、小組匯報交流,討論想象到的畫面
小結:剛才聽了每個小組的發言,老師被你們陶醉了,同學們真會讀詩,通過自己的朗讀,想象到了這么多生動的畫面,了不起!
如:
匯報全詩之后,細學第一句: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A、一提到“萬馬”你想到的是什么詞?(萬馬奔騰、萬馬齊鳴)那是何等熱鬧、壯觀!而這“萬馬齊喑”呢?看到這個詞語你眼前出現的是怎樣的場面?
B、這里龔自珍真說的是大清朝的馬么?他指的又是什么?從哪里讀出來的?
聯系上文“九州”知道說的是“舉國上下死氣沉沉的局面”。
C、這“舉國上下”包括哪些人?(君、官、民……)又是怎樣的死氣沉沉呢?結合課前搜集到的資料說說。
學生交流匯報之后,教師隨機補充:
(1)(ppt圖片1)英法聯軍打到家門口的時候,皇帝居然帶老婆兒子、軍機大臣、王公貴族,逃之夭夭。讀“萬馬齊喑”!
(2)(ppt圖片2)這是大清朝的官員們。面對趾高氣揚的列強,大氣都不敢出。只顧得剝削欺壓人民!(ppt圖片3)這是當年外國人拍攝中國煙民做成的明信片,東亞病夫的形象世界流傳。“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啊!
(3)(ppt圖片4)百姓流離失所,田不能耕,商不能經,工不能作,哀號遍野的豈止十萬百萬千萬啊!這是當時官府的施粥場景,有這樣一個母親,因為貧病,兒剛死在懷中,可憐的母親還在心中悲叫著:“兒且勿死,為娘今日趁一粥”,還“掩懷拭淚不敢哭”……
看到這一切,用一個詞說說你此刻的情緒:(悲哀、憤恨……)這萬千情緒同樣也翻滾在龔自珍的腦海,他選擇了最能表達他此刻情緒的一個字:“哀”
大家讀讀這行詩。
【設計意圖】此詩中的“萬馬齊喑”既是全文的教學重點、難點、又是關鍵點。這個意象所表達的情感“哀”是上文“九州生氣恃風雷”的原因,也是下文“我勸天公重抖擻”的基礎,抓住這個詞,就是抓住了教學的重點。突破這個難點采用了多種方法,使得文本的內涵豐富起來。同時帶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時代,感受與激發情感。教學時不僅將語言文字的訓練落實到位,而且生發了學生情感的震蕩與共鳴。抓住語言訓練的關鍵點、內容理解的重點、學生學習的難點,進行扎實的、有層次地語言訓練。
正因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著一場大的`變革的風雷來喚醒這九州的生氣啊!
1、他希望的“九州生氣”是怎樣的?(板書:九州生氣)用平時積累的詞語說說。(國泰民安、生機勃勃、安居樂業……)
2、剛才同學們說到“風雷”是巨大的社會變革,你希望這風雷滌去什么?炸醒什么?
3、他希望那如風雷一般強大、一般迅疾的變革啊!這滿心期盼你能讀出來嗎?(讀第一行詩)讀!讓這場變革來得更快些!讀!讓這場變革來的更猛烈些吧!讀!
小結:盼望著九州生氣,可偏偏生活在這樣萬馬齊喑的哀世中,叫人怎么不感慨!合起來在讀這兩行詩。
同學們與龔自珍一樣有著深切的悲憤,滿懷的激昂啊!放聲讀吧!
匯報詩的第二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大家讀讀后一句。他勸誰?勸什么?怎樣勸?(多名學生匯報交流:用自己的話和表演來勸說)
小結:1、這首詩寫下后不到一年,英國的大炮首先轟開了國門,戰爭的硝煙讓這個本已貧困的國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讀!
2、距離這首詩不過三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英法聯燒了圓明園,陸續簽訂了19個不平等的條約。
3、甲午海戰敗了,百日維新敗了,八國聯軍侵華,國家危急了啊!再讀讀全詩:師生共同誦讀:師讀第一句,生讀第二句。
【設計意圖】
1、學生能理解的地方以讀代講,讓學生在充分的讀中感知、感悟、借助充分地讀體會感情。教學環節簡明,符合情境情感的發展需要。
2、從詞的解釋理解到詩文前兩行的誦讀、理解、感悟、體會……再到全詩兩句之間的關系,這樣的教學過程既是是聯系上下文學習方法的訓練,也是處理教材第二個層次整體觀念的體現。
四、誦全詩,明情感,感悟寫作方法
1、將整首詩完整的讀讀,龔自珍在這首詩里表達了怎樣的愿望,你一定會有更深切的感受。學生交流匯報,
①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愿望?
這首詩通過描寫當時社會政治死氣沉沉的狀況,表達了詩人希望社會變革和期待人才輩出的強烈愿望。
②帶著這樣的期盼,誰能來誦誦這首詩?全班誦讀。
2、感悟寫作方法
這看不見摸不著的情緒,作者通過創造了“萬馬”“風雷”“天公”這樣浩大的意象來表達。這樣“創景抒情”的表達方法與我們常見的“借景抒情”“觸景生情”既相通又相異,也表現出龔自珍極高的藝術成就。課下大家還可以再去讀讀龔自珍其他的詩或文,更真切的感受他的情。
【設計意圖】回到全詩的整體,帶領學生整理和內化學習的內容,回顧課始時候的質疑,同時是對教學目標是否達成的反饋。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業
1、拓展:PPT出示《己亥雜詩》第5首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設計意圖】通過拓展龔自珍的詩,使學生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相結合,通過對比更加深了學生對本首詩歌創作的理解和感悟,
2、作業:誦讀默寫。
3、課外搜集一些有關愛國的詩歌或語句,抄寫在作業本上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搜集愛國的詩歌和語句,也是為了愛國的情感的進一步深化和搜集能力的培養。
【教學目標】
1、理解有關龔自珍的文學常識;背誦并默寫本詩。
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運用合作賞析的方法,理解詩的含意。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領悟作者情感,學習作者不畏挫折的堅強性格和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教學重點】目標1、2
【教學難點】目標2
【教學方法】朗讀、研討
【教學課時】1課時
2學情分析
學生已能熟練背誦,但內容還迷糊不清或一知半解,特別是對前兩句,更是不知其意,對后兩句的賞讀也不到位。
3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1、2
4教學過程 4.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己亥雜詩
以檢查默寫的方式導入:指名一生在黑板上默寫,再分析評價
活動2【講授】己亥雜詩
二、關于詩題“己亥雜詩”
1、這四句詩的題目是什么?
2、什么是“己亥”?“雜詩”是怎么回事?
討論后出示如下背景:
《己亥雜詩》是詩人被迫辭官后的詩集,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按干支紀年這年為己亥年,故稱。這年詩人辭官南歸,于農歷四月二十三離京,七月初九回杭州,九月十五日北上接家眷,十二月二十六日抵達江蘇昆山。往返期間,詩人共寫了絕句315首。敘述了詩人的家世出身、仕宦經歷、師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議等。 今天要學的這一首是原第五首。
三、關于“辭官還鄉”
1、詩人為什么要辭官回家?是否從此不再關心國家命運?
詩人離京時,正是戰爭的前一年,英國利用入侵,清廷分成主戰與主和兩派。龔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戰,因而“忤其長官”,辭官回鄉;但是他仍然為國家的命運憂愁,還想著為國家做些事情。
2、這些內容在哪些詩句里得到體現?
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3、被迫辭官的龔自珍會有怎樣的心情?
浩蕩離愁白日斜
四、詩句譯讀(學生自講——交流糾正——升格分享)
1、譯讀參考:
2、詩意闡述:詩人寄居京師二十年,一旦辭別,離愁滿懷。“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懷著無邊的離愁別緒,“我”辭別京師,騎馬東去,要回到遠在天邊的家鄉。一路上詩人心情極為矛盾,心緒極為復雜。“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我”雖然打算辭官家居,但并非棄絕塵緣,“我”還想為社會盡點責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正如那飄落的花朵,融入春泥后,更能護育新花。句中“落紅”實際上是詩人自況。詩人以含蓄雋永的筆調表達了自己對社會、對生活的眷戀深情。
五、品賞詩句
1、詩人是怎樣把自己的離愁別緒表達出來的?
“浩蕩”本指水勢浩大,在這里喻“愁”,李煜曾有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詩人以李煜亡國被囚之愁自詡,強化了詩人離京時的.眷戀、悵惘、失落、孤獨的種種情懷。詩人為了襯托離愁,特別把離京時間選在了傍晚,馬致遠散曲“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李商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以夕陽西沉、暮色蒼茫的氣氛襯托離愁。詩人通過比喻、襯托把愁表現得淋漓盡致。
吟鞭東指即天涯”本句雖無愁字,但也能表現詩人離京之愁。天涯是指詩人家鄉——杭州,馬鞭一揮,離京遠去,直至天涯 。用夸張的手法,表現離別之愁,傷懷之意,含而不露。
2、賞讀“落紅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花”
本意雖然是辭官,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六、主題意義:
對國家民族的那份執著的忠忱;不甘于沉淪,為國家民族貢獻力量;犧牲自己,培養后人的無私奉獻精神。
七、詩人印象:
1、用幾個四字詞說說學了這首詩后詩人給你怎樣的印象?
?。ú晃反煺?、不甘沉淪、忠君愛民……)
2、詩人簡介:
龔自珍(1792--1841) 清思想家、文學家。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進士,官禮部主事。學務博覽,重經世濟民,并強調萬事萬物都處于變化之中,是提倡“通經致用”的今文經學派的重要人物。所作詩文,極力提倡“更法”、“改圖”,深刻揭露清王朝統治的腐朽,反映社會階級矛盾的日益尖銳,洋溢著受國熱情。著有《龔自珍全集》。《明良論》、《病梅館記》等文,和《己亥雜詩·九州生氣恃風雷》等詩篇,皆為其代表作。散文奧博縱橫,自成一家,詩尤瑰麗奇肆,體現出嶄新的獨創精神,代表了清詩的成熟個性面貌,被譽為古代的最后一位和近代的最初一位杰出詩人,在中國詩歌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地位。有“龔派”之稱。
八、檢測提高
1、詩中哪句表現了詩人猶豫孤獨和悲壯豪邁復雜心情交織一起?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2、詩中哪句表現了雖辭官,但仍關心國家前途命運的詩詞?
3、詩中寫了幾種心境?
?。?)離別憂傷;(2)積極的人生態度
4、對《己亥雜詩》的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頭兩句抒發作者辭官離京時的無限感慨,表現了詩人拋棄離愁后的興奮心情。
B.后兩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養鮮花生長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為國效力
C.“落紅”含義有三:①花是落了,但它“不是無情物”,它是非分明;②花成泥滓,成為滋養萬物的春泥;春泥雖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壯生長,繼續為人類造福。
D.這首詩反映了詩人辭官后不甘消極,決心繼續為變革社會而努力的精神。
5、拓展練習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可謂千古名句寫一段話用上此句詩。(50字左右 )
九、結束語:
正如龔自珍詩中所說的那樣,龔自珍南歸后,在江蘇丹陽云陽書院講學,積極培育下一代??上Р坏桨肽昃屯蝗徊」?,用生命實踐了自己的理想。
我們的耳畔似乎還響起了他的另一句名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期盼大家早日成為他心中的人才,報效祖國。
學習目標:知識與技能:了解陶淵明的生平經歷,知道魏晉門閥士族制度對知識分子的壓制、迫害;細心品味詩中的意象,理解詩歌的藝術構思和意境創設。
過程與方法:教師范讀提示字音、節奏,學生參照注釋朗讀分析初通大意,師生共同探究主題、手法、思想意義。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理解作者“歸隱田園、獨善其身”的人生選擇,感受作者寂寞、苦悶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教法 教學重點:朗讀品味詩句的意思,理解詩歌抒發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教學方法:涵詠誦讀感受詩歌的韻律、意味,討論作者人生選擇的意義。教學設想:讀一讀,想一想,評一評,議一議l
一 、課前導入:
中國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這與陶淵明的影響是分不開的。白居易在《效陶潛體十六首》。其中寫到:先生去我久,紙墨有遺文。篇篇勸我飲,此外無所云。我從老大來,竊慕其為人。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白居易的這首詩就說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下面讓我們與陶公對飲暢敘。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后親友私謚靖節。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淵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年幼時,家庭衰微,八歲喪父,十二歲母病逝,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杰出的詩人。陶詩今存125首,多為五言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
三、朗讀賞析
1.齊讀前六句,概述詩歌中的意象及意味
明確:時間在交替,日淪月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這是一個生命無法與之相比的無窮大的宇宙,也是一個象生命一樣美麗而飄渺的虛空。“風來”、“夜中’兩句中兩個觸覺意象把生命與巨大的空間分離,限定在一個點上——房戶、枕席;“氣變”與“不眠”兩句中“易”和“永”在無限的時間運行過程與靜止的這一“夕”之間拉開了距離,前者遷化不已,此時已非彼時,后者卻因主觀情感的悲凄、焦躁而凝定不動,從而凸現了此“夕”對生命的體驗與感受。
2.詩歌的七、八兩句在詩中起何作用
討論明確:總括前六句描繪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懷,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3.詩歌的后六句抒發了作者何種感情
討論明確:生命是孤獨的,不僅“欲言無余和,揮杯勸孤影”,連生命須臾不可脫離的時間也無情地拋棄了它,自顧自地奔向前方,把人播種在時間田野上的愿望連根拔走。“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人生的好戲還未正式開場,時間的舞臺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與質量的愿望也將落空,焉能不“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呢!
時間交替,生命凝止;宇宙無垠,生命孤獨;生命的好戲還未上場,時間的舞臺已經撤走。這就是雜詩第二首意象的深層結構。
4.分析整首詩歌的思想內容
討論明確:歷來人們對陶淵明詩歌中的悲情很少提及和關注,其實陶詩在平淡沖和的整體風格下,有著太多的有關悲情的內容,具體表現為四類:1.生死之悲,2.士不遇之悲,3.羈旅、離別之悲,4.孤苦之悲.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陶詩中對悲情采取的委運任化的態度與灑脫的情懷深深地吸引了歷代的讀者,反而使他們忽略了悲情的存在.
5.通讀整首詩歌體會獨特的藝術構思
討論明確:陶淵明的詩善于運用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寫而出,使人感到自然、親切,情感真摯,沒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跡,引導讀者去體味其中悠然沖淡的情致,走進詩人所營造的意境中去。
6.自主朗讀探究詩歌的主旨
討論明確:這首詩先描寫了日月更迭,萬里輝煌的景象作為鋪墊,一句“蕩蕩空中景”為全詩鋪下了悲涼的感情基調。然后詩人又用了晚風、冷席的意象,寫出了因為天氣的變換覺察出四時更替,更以“天寒”襯托出“心寒”,刻畫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下來的兩句陶淵明道出了“不眠”的原因,是因為沒有可以陪自己說話喝酒的知己,從而感嘆歲月如梭匆匆而過,空留一個沒有實現大志的自己。詩的結尾把悲傷推向了極致,想到自己坎坷的命途就只能暗自悲凄,到天亮的時候都不能平靜下來。全詩充滿對人生的嘆息。這是陶淵明眾多表現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詩作中的一首。這種思想在《雜詩十二首其一》、《擬挽歌辭》等詩中多有體現。
四,課外討論
如何看待陶淵明的人生選擇
[評]
《雜詩》是在晉義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陶淵明50歲時所寫,共12首,此首為其中之二。這是離他辭彭澤令歸耕園田已10年之久了。在“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生活中,他感到獲得了自由,心情舒暢,寫下了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諸多名句。然而他終非“渾身靜穆”,這首詩正透露出個中消息。
此詩起首處氣勢恢弘:“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萬里河山一片寧靜肅然,籠罩在月光之下。望著這浩蕩空闊的景象,詩人的心被感動了。正是“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劉勰《文心雕龍》),浩渺長空,星轉斗移,又一次鼓動起詩人潛在的激情。接下來四句,“風來入房戶,夜中枕席冷。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冷風入戶,使詩人感悟到季節的交替、時光的流逝,思緒萬千,徹夜難眠。這四句詩承上啟下,由此轉入傷感悲戚的格調。詩人本懷有遠大的抱負,少年時即有濟蒼生之志,“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其五》)。但是頻繁的戰亂、黑暗的官場,使這位志高行潔的詩人理想破滅了,只能歸耕園田,獨善其身。“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飲酒·其五》),他的心終于得到了寧靜??墒菨乐疚淬?,它像一股暗流在詩人心底涌動著,撞擊著。在這樣一個晚上,無邊的月色,高遠的長空,又把它從詩人心底牽引出來。想起少年時的遠大志向,中年的官場磨難,直到行將老矣的現在,怎能不讓詩人感慨萬千呢!然而“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漫漫長夜里,只聽到詩人獨自嘆息的聲音。這種痛苦的孤獨感,并不僅為夜深無人語而來,我們從屈原的“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從阮籍的“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以至后來李白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等等詩句中,都不難找到共鳴。他們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遠的志向,不愿隨波逐流,因而都難容于世,也更深的體會到“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的痛苦,這是不可解脫的、刻骨銘心的痛苦。
了解詩人的內心世界之后,我們對此詩后面出現的變之音,當會有更深的理解了。他可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生活的旋渦中逃避開來,停泊在寧靜的港灣,但卻無法回避自己內心不時而來的風風雨雨。這可說是此詩的內蘊所在。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