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6
這是月之故鄉教學設計名師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在反復閱讀、體會情感的基礎上對《月是故鄉明》進行文本研習,體會作者對故鄉永恒的思念與牽掛之情。
2.能力目標:通過對本文的學習,學生學會獨立閱讀與思考,并根據自己的獨特感受與文本、編者、老師、同學展開對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能夠以點帶面,自學本單元其它幾篇文章。
3.情感目標:本單元學習的專題是“人與月”。學生能通過對文本的反復研習,進一步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以及它對人精神世界的滋養,進一步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學會從大處著眼,小處落筆的閱讀方法,記下自己閱讀作品時的感受、理解、評價和質疑,與作品展開對話。
教學難點
1.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調動自己審美經驗的積累對文本進行鑒賞,體會文本在表達上的`藝術特點以及不同的風格。
2.在本專題的文章中,家、故鄉等概念有時是具體的,指的就是家庭、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有時又是抽象的,指人的精神的寄托之所,有著很復雜的人文指涉,研讀時要仔細體會。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引思
月亮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篤實敦厚的長者卻賦予了它不一樣的深情蜜意。他就是國學大師季羨林。今天,我們將通過學習《月是故鄉明》這篇文章來解讀他的“明月”情結。
二、賞讀研習
(一)自讀奠基
1.糾字音
大葦(wěi)坑 篝(gōu)火 嚼(jiáo)爛 粘(zhān) 清光四溢(yì)
萌(méng)動 晶瑩澄(chéng)澈(chè) 風光旖(yǐ)旎(nǐ)無垠(yín)
慨(kǎi; 惆(chóu)悵(chàng)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煙波浩渺:形容水面遼闊。
相映成趣:二者互相襯托,顯得更有情趣。
樂不可支:形容快樂到極點。支:支撐,受得住。
茂林修竹:修:長。
顧而樂之:顧:轉過頭看。
2.聊作者
季羨林 (1911.8-2009.7)山東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作家。他在佛典語言、中印文化關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學和比較文學等領域,創獲良多,是享譽海內外的東方學大師。一生創作了許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潤集》、《季羨林文集》等。
(二)速讀抓要
通過寫故鄉的月亮,表達了濃濃的思鄉之情。
(三)讀法指導
朗讀本身就是一種理解。
“讀出自己” 欣賞
(四)精讀破難
賞讀文中精彩語句,理順作者寫作思路
文章開篇點題,接著由月過渡到山,到水,進而過渡到家鄉的山水,過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過他鄉月亮與故鄉月亮的對比,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思念。結尾處短短幾句話,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本文的語言質樸,把故鄉的一切像話家常一樣娓娓道來,更見出對故鄉的至情至愛。
三、總結聚焦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以“月”為線索,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在作者的眼中,月亮就代表了故鄉和親人。不過,人們賦予月亮的象征義遠不止于此。千百年來,人們總是以各種方式來抒發對月亮的吟詠和思考。
四、練習拓展
1.用今天在課堂上學到的方法,對本單元的其它幾篇文章進行賞讀,思考:在不同的文人筆下,月亮的內涵有何不同。
2.充分利用圖書館、網絡等各種資源,收集能體現“人與月”這一主題的各種藝術形式。
【教學目標】
1.在反復閱讀、體會情感的基礎上對《月是故鄉明》進行文本研習,體會作者對故鄉永恒的思念與牽掛之情。
2.通過對本文的學習,引導學生學會獨立閱讀與思考,并根據自己的獨特感受與文本、老師、同學展開對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3.嘗試以散文的形式表達自己對家鄉的情懷。
4.學生能通過對文本的反復研習,認識到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學會從大處著眼,小處落筆的閱讀方法,記下自己閱讀作品時的感受、理解、評價和質疑,與作品展開對話。
【教學難點】
調動自己審美經驗的積累對文本進行鑒賞,體會文本在表達上的藝術特點以及不同的風格。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流程】
一、激情導入
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月亮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景物。然而,一位篤實敦厚的長者卻賦予了它不一樣的深意。他就是國學大師季羨林。今天,我們將通過學習《月是故鄉明》這篇文章來解讀他的“明月”情結。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釋題:大家知道“月是故鄉明”這句詩出自哪里嗎?
2.聊作者。
三、賞讀課文,理清思路
文章開篇點題,接著由月過渡到山水,進而過渡到故鄉的山水,過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過他鄉月亮與故鄉月亮的對比,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四、研讀課文,體會感情
1.季羨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為什么還念念不忘那個小山村?就讓我們走進這篇散文,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現在請同學們齊聲朗讀課文,我們一起來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寫得非常優美?
2.作者的故鄉沒有山,為什么還寫山呢?
3.作者明明寫故鄉的月,為什么還要寫童年的趣事呢,是不是多余?
4.為什么除了寫故鄉的月亮,作者還寫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
五、總結聚焦,深化主題
這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線索是什么?
六、拓展練習
充分利用圖書館、網絡等各種資源,收集能體現“人與月”這一主題的各種藝術形式。
教學目標:
《月之故鄉》教學設計
1、指導學生用深情飽滿的聲音演唱歌曲《月之故鄉》,從中感受濃濃的思鄉情。
2、能用朗誦、演唱來表現《月之故鄉》。
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學準備:
多媒體、電子琴、打擊樂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 2 3 4 | 5 - |i 5 0 |i 5 0 | 5 4 3 2 | 1 - ||
同學 們 好, 您好 您好 張老 師您 好。
二、吟誦古詩《靜夜思》
孩子們非常熟悉這首古詩,誰來說一說詩意是什么?(思鄉)
是啊!在外漂泊的游子誰不思念自己的故鄉啊,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思鄉的歌曲《月之故鄉》。
三、新授
1、初聽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緒。
2、吟誦歌詞,體會意境。
3、復聽歌曲,體會4拍子的節奏。
4、跟琴逐句學唱歌曲。
5、隨伴奏音樂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6、分形式演唱歌曲。
四、小小音樂會
1、將學生按興趣分成朗誦組、演唱組、樂器組。
2、各興趣組分別到舞臺表演。
3、賞識評價。
五、小結
孩子們回去把這首歌唱給你的.爸爸媽媽和遠方的親人朋友,以表達你對他們的愛和思念。
教學目標
1. 用自然圓潤的聲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月之故鄉》。
2. 了解變奏曲式的相關知識。
3. 圍繞著“月亮”的主題展開,讓學生理解“月亮”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和其蘊含的文化底蘊。
4. 啟發學生用真摯的情感,演唱歌曲《月之故鄉》。 教學重、難點
1. 指導學生用自然、圓潤的聲音演唱《月之故鄉》,體會歌曲內在的情感,表現歌曲的意境。
2. 辨別弦樂合奏、二胡獨奏《二泉映月》的不同,從而進一步理解樂曲的內涵。
3. 臨時變化音#4的演唱。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 教師朗誦著名詩人李白的古詩《月下獨酌》。(《月兒高》片段)
2. 教師提問:此首詩作者抒發了何種感受,背景音樂是由哪種樂器演奏的?
學生回答:李白、《月下獨酌》,詩人以明月、身影為伴,對月高歌,抒發的是作者在孤獨中向往自由和光明,琵琶獨奏等。
3. 師:古往今來,月亮是中國人永恒的話題,也是文人騷客吟唱的對象。因為月亮傾注了無盡的情思,寄托著人們對故鄉的無限眷戀。提起月亮,胸中涌起無限期望。千百年來,多少人把月亮的贊歌唱響!今天讓我們一起歌唱、贊美月亮,一起學習第一單元《月亮頌》。(出示月亮圖片)
二、欣賞琵琶獨奏曲《月兒高》
師:月亮,這個大自然賜給我們的寶貴禮物,月中有美麗的嫦娥,有古老的傳說。(欣賞嫦娥奔月動畫)讓人感到月亮也有了生機和活力,有了靈...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