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2
這是內能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材使用
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學》九年級(上)第三章第五節(jié)物體的內能。
教材分析
《內能》是初中物理第五章第三節(jié)的內容,是熱學基礎知識。本節(jié)內容是在分子動理論和機械能的知識基礎上,建立內能概念的。在熱現(xiàn)象、熱傳遞、做功的基礎上,研究物體內能的變化,找到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并從效果、能的形式變化與否上區(qū)別改變物體內能兩種方式的異同。本節(jié)內容是后續(xù)學習熱機的基礎。
學生已經(jīng)學習過機械能和分子動理論的內容,但是印象不深刻,借用Flash動畫,回憶起分子動理論的內容,運用類比的方法概括出物體內能的概念,通過觀察、分析、歸納出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法。本節(jié)課的宗旨是通過類比的方法學習微觀的科學知識,結合已學知識分析、歸納、學習新知識,并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本課時要求學生具備初步運用類比法學習科學知識、分析科學現(xiàn)象、歸納科學結論的能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內能的含義。
2、知道物體的內能與溫度等因素有關。
3、知道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與實驗,關注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感受比較、歸類、綜合的科學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分組實驗,增強團結協(xié)作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
難點:對內能的理解。
教學資源
1、學生實驗器材(每四人一套):鐵絲、酒精燈、火柴、冰、鑷子、錘、砂紙等。
2、演示實驗器材:未開啟的可樂、鐵架臺、大試管、軟木塞、水、火柴、帶活塞的厚壁玻璃圓筒、浸過乙醚的棉花、氣球、充氣筒、DIS實驗裝置等。
3、自制模擬演示PPT幻燈片、Flash課件。
內能是比較抽象的物理概念,即內能是物體內所有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的動能和相互作用的勢能的總和。教科書上沒有提出分子的動能和勢能,只說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具有的能。在教學中提出內能實際是分子的動能和勢能,采用類比的方法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這個物理概念。但接下來內能和溫度的之間的辨證關系,學生理解起來存在相當大的難度,有些云里霧里的感覺。為了幫助學生理順溫度和內能之間的辨證關系,采用層層設問的方法,使學生在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這一知識結構,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分子運動的快慢和什么有關?(物體的溫度有關)當物體的溫度升高時,分子運動速度怎樣變化?(變快)當分子的運動速度變快時,所有分子的動能如何變化?(變大)分子的內能是由哪兩部分組成?(分子動能和分子勢能)當所有分子的動能都變大時,物體的內能就會怎樣變化?(增大)反之呢(減少)這時我只要稍加整理如下:物體的溫度升高→分子運動速度加快→所有分子的動能增加→物體的內能增加分子動能↑+分子勢能→=內能↑順理成章得出結論:當物體的溫度升高時物體內能增加,當物體的溫度降低時,物體的內能就減少。溫故而知新:冰熔化時有什么特點?(吸熱,但溫度不變)冰熔化時吸收了熱量意味著內能如何變化(內能增加)溫度不變→所有分之運動快慢不變→所有分子動能不變增加的內能是通過增加分子的什么能而得到的?(分子勢能)解釋冰吸熱熔化,冰由固態(tài)變?yōu)橐簯B(tài),狀態(tài)變化了,使分子之間的作用變化,從而使分子的勢能增加。因而物體的內能增加。溫度卻可保持不變。增加的內能是由增加分子勢能獲得。內能↑=分子的動能→+分子的勢能↑結論二:當物體的內能增加,溫度不一定升高,物體的內能減少,溫度不一定降低。內能與溫度關系的教學始終離開學生熟知的概念,內能是分子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從這一熟知概念出發(fā),層層相扣,將其演繹成小學的數(shù)學方法。一個因數(shù)+另一個因數(shù)=和(內能)。通過使一個因素變大而不改變另一個因素,從而增大和的方法,學生很容易接受。在理解的基礎上接受這一關系,學生容易記住結論且記得牢。在平時的教學中作為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使學生學會,才能達到會學的目的。
【教學目標】物理《內能》教學設計
1.知道內能的初步概念及內能跟溫度的關系.
2.知道做功和熱傳遞都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重點與難點】
內能概念;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
【教具】
上面固定有條形磁鐵的小車兩輛,試管及橡皮塞,兩個相同的燒杯,內能、機械能互變演示器(J鐸爾實驗儀),硝化棉,乙醚,高錳酸鉀晶體,紗帶,鋼鋸條,粗鐵絲,冷、熱水,小球,火柴等.
【教學方法】
教師演示講授,學生邊學邊實驗,師生共同分析討論。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復習提問:
①分子動理論的基本內容是什么?(學生回答)
②能是什么?什么是動能、勢能?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學生回答)
教師: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種新形式的能棗內能(板書:§21.3內能)
二、新課教學
1.什么是內能?
演示①:小球在桌面上滾動.
問:小球具有什么能?(動能)
演示②:在試管里裝入一些熱水,用橡皮塞塞住,放在酒精燈上加熱,使水沸騰,水蒸氣膨脹做功沖開塞子.
問:水蒸氣對橡皮塞有沒有做功?水蒸氣是否具有能?
學生:做了功,具有能.
問:水蒸氣是由什么組成的?有何特點?該具有什么能?
學生:水蒸氣是由大量水分子組成的,這些水分子永不停息地做著無規(guī)則的運動,因此該具有動能.
演示③:高舉起小球.
問:小球與地球相互吸引具有什么能?(勢能)
問:分子間有什么力?(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演示④:將兩根分別固定在兩輛小車上的.條形磁鐵,分開一段適當?shù)木嚯x(異名磁極相對),然后松開手,則可看到,小車互相靠近,直至兩磁鐵吸引在一起.
教師分析:兩輛小車上的外力轍去后,小車之間的引力就可以做功,該實驗對我們有何啟示?
啟發(fā)學生得出結論:與上述實驗類似,假如分子間的斥力突然消失,則分子間的引力就可以做功,勢能就表現(xiàn)出來,即分子間有因相互吸引而具有的勢能.
演示⑤:按住兩小車上的磁鐵,使兩同名磁極相對、挨近(約2~3mm),然后松開手,可見小車相互推開.
啟發(fā)學生得出結論:與兩相斥的磁鐵類似,互相排斥的分子也具有勢能,即分子間也有因相互排斥而具有的勢能。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內能的概念,能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系.
●知道熱傳遞過程中,物體吸收(放出)熱量,溫度升高(降低),內能改變.
●了解熱量的概念,熱量的單位是焦耳.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體內能增加和減少的一些事例.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找到改變物體內能的多種方法.
●通過演示實驗說明做功可以使物體內能增加和減少.
●通過學生查找資料,了解地球的"溫室效應".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使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通過演示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并使學生通過實驗理解做功與內能變化的關系.
●鼓勵學生自己查找資料,培養(yǎng)學生自學的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探究改變物體內能的多種方法.
難點:內能與溫度有關.
教學器材:教材
教學課時:1時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分子動理論告訴我們,分子永不停息地無規(guī)則運動著。那么公司也同一切運動物體具有動能一樣,也具有動能。分子動理論還告訴我們:分子之間有相互作用力。這又使分子具有勢能。
新課教學
(1)物體的內能:物體內部所有分子做無規(guī)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物體內部的每一個分子都在運動,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單個分子的動能和勢能,不是物體的內能。內能是指物體所有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內能也不同于機械能。物體的動能跟物體的速度有關,物體的重力勢能跟物體被舉起的高度有關。一個鋼球是否運動,是否被舉高,這只能影響鋼球的機械能,并不是能改變鋼球內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的動能和勢能。那么物體的內能跟什么有關呢?
(2)內能的變化:物體內能既然是物體內部所有分子無規(guī)則
運動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那么當分子運動加劇時,物體的內能也就增大。上節(jié)課我們曾進過:物體的溫度升高,其內部分子的無規(guī)則運動加劇。科學的論斷,必須要有*據(jù),在物理學中,通常是用實驗來*實論斷的。今天我們同樣用實驗來*實上面的論斷。
實驗演示:取三只燒杯,分別倒入冷水、溫水和熱水,然后分別向三只杯內緩慢地滴入幾滴墨汁,觀察比較三只杯內墨擴散的快慢。
實驗結果表明:溫度越高,擴散過程越快。擴散得快,說明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的速度大,即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激烈。
因此:物體的內能跟溫度有關。溫度升高時,物體的內能增加。溫度降低時,物體的內能減小。正是由于內能跟溫度有關,人們常常把物體的內能叫做熱能,把物體內部大量分子的無規(guī)則運動叫做熱運動。
(3)一切物體都有內能。這是因為物體內的分子永不停息地無規(guī)則運動著。熾熱的鐵水,溫度很高,分子運動激烈,它具有內能。*冷的*塊,溫度雖低,其內部分子仍在做無規(guī)則運動,它也具有內能。
(4)內能和機械能
通過機械能和內能的對比,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內能概念。分析在水平光滑桌上滑動的木塊具有什么能。
首先木塊有勢能,也有動能??統(tǒng)稱為機械能。機械能與整個物
體的機械運動情況有關。
木塊內部的分子做無規(guī)則運動,且分子間有作用力,木塊有內能。內能與物體內部分子的勢運動和分子間的相互作用有關。
小結:
(1)內能不是單個分子具有的,而是所有分子做無規(guī)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
(2)內能所指的動能是所有分子做無規(guī)則熱運動的動能的總和。這種無規(guī)則的熱運動,是分子在物體內部自身不停的"分子運動",而不是隨著物體整體一起所做的運動。物體作為整體運動所具有的動能是機械能不是內能。
(3)內能所指的分子勢能是分子間相互作用使分子具有的勢能。作為物體整體跟地球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重力勢能是機械能,不是內能。
所以內能是不同于機械能的另一種形式的能量。
板書設計:
第二節(jié)內能
一、物體的內能:物體內部所有分子熱運動的動能與分子勢能的總和.
1.內能不同于機械能
2.一切(運動、靜止、高溫、低溫)物體都有內能
3.內能與溫度的關系
二、改變物體內能的方法:
1.熱傳遞熱量:傳遞內能的多少
2.做功
作業(yè):p---126頁1---5
教學反思:
物理,對初中來說來說,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他們對物理的興趣。由于本節(jié)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緊密,我認為對于培養(yǎng)學生認識自然和熱愛科學等方面的興趣有較好的促進作用,在教學中盡量多安排一些體驗*活動,讓學生多認識一些生活中的內能現(xiàn)象,多積累一些感*經(jīng)驗,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物理的美妙感覺,提高他們對物理的興趣。還有,本接教學我要求定位在認內能現(xiàn)象上,不強調知識之間嚴格的邏輯關系,注重過程,淡化結果。課后,我覺得效果很明顯,我認為在物理教學中應多聯(lián)系生活實際,以便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興趣,而這點是非常重要的,“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本節(jié)對內能的概念做了描述有關溫度與內能的關系以及熱量的相關問題做了介紹,在掌握這些知識的前提下,學生應從生活實際中的一些例子理解如何增加或減少物體的內能。
人教版《16.2內能》教學反思
內能是比較抽象的物理概念,即內能是物體內所有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的動能和相互作用的勢能的總和。教科書上沒有提出分子的動能和勢能,只說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具有的能。在教學中提出內能實際是分子的動能和勢能,采用類比的方法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這個物理概念。但接下來內能和溫度的之間的辨*關系,學生理解起來存在相當大的難度,有些云里霧里的感覺。為了幫助學生理順溫度和內能之間的辨*關系,采用層層設問的方法,使學生在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這一知識結構,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子運動的快慢和什么有關?(物體的溫度有關)
當物體的溫度升高時,分子運動速度怎樣變化?(變快)
當分子的運動速度變快時,所有分子的動能如何變化?(變大)
分子的內能是由哪兩部分組成?(分子動能和分子勢能)
當所有分子的動能都變大時,物體的內能就會怎樣變化(增大)
反之呢(減少)
這是我只要稍加整理如下:
物體的溫度升高→分子運動速度加快→所有分子的動能增加→
物體的內能增加分子動能↑+分子勢能→=內能↑
順理成章得出結論:當物體的溫度升高時物體內能增加,當物體的溫度降低時,物體的內能就減少。
溫故而知新:*熔化時有什么特點?(吸熱,但溫度不變)
*熔化時吸收了熱量意味著內能如何變化(內能增加)
溫度不變→所有分之運動快慢不變→所有分子動能不變
增加的內能是通過增加分子的什么能而得到的?(分子勢能)
解釋*吸熱熔化,*由固態(tài)變?yōu)橐簯B(tài),狀態(tài)變化了,使分子之間的作用變化,從而使分子的勢能增加。因而物體的內能增加。溫度卻可保持不變。增加的內能是由增加分子勢能獲得。內能↑=分子的動能→+分子的勢能↑
結論二:當物體的內能增加,溫度不一定升高,物體的內能減少,溫度不一定降低。
內能與溫度關系的教學始終離開學生熟知的概念,內能是分子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從這一熟知概念出發(fā),層層相扣,將其演繹成小學的數(shù)學方法。一個因數(shù)+另一個因數(shù)=和(內能)。通過使一個因素變大而不改變另一個因素,從而增大和的方法,學生很容易接受。在理解的基礎上接受這一關系,學生容易記住結論且記得牢。在平時的教學中作為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使學生學會,才能達到會學的目的。
幼兒園學習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