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09
這是伯牙鼓琴一等獎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敘述了發生在春秋時代的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鐘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為知音。后來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絕,將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這個傳說,人們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長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樂曲高妙或知心朋友。這是學生第二次學習文言文,對文言文雖然有了一點淺顯的認識,但對于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提出了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借助注釋和字典等工具書進行自主學習,理解文意,同時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后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為何摔琴?
一、創設情景、人文共鳴。
經過反復斟酌,我緊緊抓住“知音”這個情感線索,在多個環節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使得在教學中顯得整堂課環環相扣,緊扣中心而又層次分明。
1、用傳說引入課文,讓學生帶著“是什么將地位如此懸殊,際遇如此不同的兩人緊緊聯系在一起,成為知音,演繹出一場感動千古的傳奇?”這樣一個疑問開始聆聽教師的范讀。
2、教學中,我緊緊的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通過對朗讀的指導達到情感的升華:文章的前半部分,用遷移法,通過對“善哉”的理解和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贊的語氣,通過聯想知音相聚的畫面指導學生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引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整堂課學生都隨著文章的情感起伏而變化,從最初的'欣喜到結尾的潸然淚下,可以說達到了“其詞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二、關注過程,注重實效。
教學中,注意追求本色語文,扎實、有效地體現語文所承載的內涵。不走過場,不耍花架子,為此,在課前我鼓勵學生們查找字典等工具書,理解不懂的語句,充分的預習使學生在自學文章的句子時能沉下心來,進入文本閱讀,體現語文學習的效果。要想理解文言文,首先要把文章讀通順。所以我引導學生在解決字音之后通過自由讀文劃出停頓節奏,并通過課件把朗讀節奏的劃分展示出來。
在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滲透對文本閱讀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導,不僅僅說清楚,也要能準確地翻譯過來。然后以“伯牙為何絕弦?為誰而絕弦?”設置懸念,在理解完課文后再向學生提問:“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讓學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現了幾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現代文中,這個字的意思又是什么。這一品讓學生領悟到了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變通的運用。在最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通說全文,達到融會貫通。
三、拓展探究,引導升華。
教學中,不忘結合課文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著,又互相感染著,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覺進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結尾時吟誦俞伯牙在鐘子期墓前留下的詩文,激發學生課后進一步拓展閱讀的積極性。
一堂課下來,我覺得在對古文的朗讀指導中,還欠缺教學方法,學生能把古文給讀正確了,讀順了,但古文的韻味還沒讀到位,應該在教學中慢慢滲透。
《伯牙絕弦》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把重點放在了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誦讀,讀中品、讀中悟。既教給了學生閱讀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見證了伯牙與子期的的情深意長,更讓學生體味到了知音難覓,要珍惜友情。課上完了,對于本節課的誦讀教學,有這樣幾點深刻的感受:
一、誦讀中有層次。本課是六年級的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學生對它是陌生的,這就促使教師必須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多讀,有層次地讀。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安排了有層次的誦讀:第一讀字正腔圓,讀準字音;第二讀注意停頓,讀出韻味;第三讀感悟文本,讀出情感。每一讀我都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由易到難,一步一腳印,一步一落實。學生在不同層次的誦讀中,逐漸走進了文本,走進了文言文。由能正確讀文到理解文意到深刻體味到“知音”難覓,水到渠成。
二、誦讀中有變化。讀中的'變化指讀的形式要多樣,如自由讀、個別讀、齊讀、師生配合讀、范讀等,通過不同形式的讀,讓學生讀出節律、讀出情感、讀出神韻,從而使學生達到愛讀的目的。如在引導學生品讀“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何以見得時,引導學生想象自己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仿佛看到了什么。先指名學生讀出自己心中所想,再引導男生讀出泰山的“峨峨”,接著引導學生回憶“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充分體會泰山的巍峨峻拔后,再讓全班學生齊讀,學生讀得高昂,讀得激越,真正體味到了泰山的“峨峨”。
三、誦讀中有想象。透過文字進行想象,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文字的理解。如在引導學生理解伯牙與子期是“知音”上,先讓學生想象伯牙的琴聲中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還有哪些美景。再出示了一些描寫景物的詞,如:依依楊柳、悠悠白云……,創設一種情境,讓學生當子期,想象伯牙琴聲中的景象,學用文中句式來表達。學生興趣大增,都能仿書上句式來表達,如“依依兮若楊柳”,并能大聲用文言文的語調朗誦出來。學生在想象、仿寫與誦讀中活躍了思維,為正確理解文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進一步的體味文言文了這種文體。
四、誦讀中有拓展。77個字的文言文,對學生來說,要讀得透徹,必須拓展。如為了讓學生深刻體會子期去世后,伯牙的悲痛欲絕,我補充了伯牙在子期墓前寫下的一首短歌,并由學生齊讀,讀出伯牙失去子期后悲痛欲絕的心情,進一步的幫助學生理解了伯牙“破琴絕弦”舉止的內涵。通過讀中的拓展,學生讀得更明白,也在不斷的拓展中感受到了文言文的味道,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古文化。
五、誦讀中有積累。讀懂文言文、背誦文言文是對學生的基礎目標進行的落實。本節課通過反復誦讀,學生已對內容較了解,我再引導學生進行師生分角色背,最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誦讀課文,學生已能背誦了。這樣既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又讓學生積累了文言語言,對他今后學習文言文奠定了基礎。
一堂課下來,學生在誦讀中感受了伯牙與子期的情深意長,感悟到了知音難覓,體味到了文言文的美妙,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簡約、簡短而不簡單。我也在學生的誦讀中找到了文言文教學的方向,在《伯牙絕弦》的課堂上體味到了文言文教學的美妙。
當然,本課的“誦讀”教學,也留下了很多的遺憾。
一、在文言文的誦讀指導中,自己還欠缺教學方法。學生可能是把古文給讀正確了,讀順了,但古文的韻味還沒讀到位,應該在教學中慢慢滲透。如“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雖在“注意停頓,讀出韻味”中指導學生初略的讀了,但在后面的誦讀中更多的關注“重音”上,而對節奏與韻味又丟棄在了一旁。
二、教學中重視了“誦讀”,但在引導學生弄懂文言詞義上,忙于趕時間,
就匆匆過場。學生雖做到了“書讀百遍”,但是不是真正“其義自見”了?這也是我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學中要關注的問題。
路漫漫其修遠兮。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學中,我將不斷地探索,用好“誦讀”這把鑰匙,真正打開文言文教學的大門,讓文言文教學更加美妙!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教學重點: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教學難點在于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揭題解題
1.同學們,人們常說——“千金易得,知音難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貴?。〗裉煸蹅兙蛠韺W習一篇關于“知音”的文言文,講述的就是兩千多前春秋時期的一個動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絕弦”。(教師在黑板中上板書課題,生食指書空。)
2.齊讀課題。 教師加節奏,再讀,注意節奏。
“絕”是什么意思?(斷絕)面對這個“絕”字,你有什么疑問?
(為什么要“絕”?什么時候“絕”?……)
是呀,伯牙是春秋時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應該是他的生命,可是他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斷呢?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從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讀課文,感知整體
(一)讀通課文
1.請同學們大聲地讀課文,讀2—3遍,爭取讀通課文。
2.指名學生讀課文。讀后評價并相機正音,如有必要,個別難句如“伯牙謂世再無知音”可帶讀(視情況而定)。
3.教師范讀課文。
4.說說老師在哪些地方停頓?試著用“/”標記。(教師在黑板右板書“/”)
(課件出示正確的停頓。)
5.學著老師的樣子,按照正確的停頓,自己再練讀一遍。
練讀后再指名讀,教師評價。
全班齊讀,教師評價。
(二)讀懂課文
1.“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同學們能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了,課文中有一些難字、不常見字,你又是怎么理解它們的呢?
(學生舉例,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在黑板右板書:看注釋、查字典、自己琢磨……)
教師小結:學無定法,貴在得法。你們看,這位同學,就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值得我們學習。
2.追問:那課文的大意也知道了嗎?誰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再讀全文。
理解了課文的意思,我們再來讀課文,相信大家一定讀得更好!
三、品讀課文,感悟“知音”
(一)品讀課文第一部分。(前四句)
1.同學們,剛才老師說了,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一篇關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圍繞“知音”,把課文分成兩部分嗎?
第一部分:伯牙遇到知音,欣喜萬分。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絕。
板書:子期 欣喜萬分 伯牙 悲痛欲絕
2.默讀全文。思考:茫茫人海,為什么伯牙獨獨把子期當作知音?
引導思考:伯牙作為全國聞名的大琴師,難道沒有人稱贊過他?別人是怎么夸獎他的?(想象說話)
3.鐘子期又是怎樣稱贊的呢?
教師引讀: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正因為鐘子期聽懂了自己的琴聲,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視為——“知音”!
4.想象說話。
請同學們想象:伯牙的琴聲還會描繪哪些自然景物?鐘子期又是如何稱贊的?
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鐘子期曰:“ !”
教師引讀: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鐘子期曰:“ !”
指名回答:(3人)伯牙鼓琴,志在 ,鐘子期曰:“ !”
不管伯牙琴聲中表達了什么,鐘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稱贊。用課文里的句子說,這就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一個所念,一個必得,心有靈犀一點通,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視為——“知音”
4.“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用一個字來概括他當時的心境,那就是——喜!請你用一個詞來形容伯牙此時的心情,那就是——欣喜萬分。
5.“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得到人生的知己,豈一個喜字了得!來,讓我們伴著《高山流水》的樂曲,輪讀課文的1—4句,讀出伯牙得遇知音時的欣喜若狂。
(二)品讀課文第二部分。(最后一句)
1.配樂,教師講述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識,相見甚歡,并約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見。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趕到漢陽江邊,久等不見子期。于是,彈起《高山流水》,仍不見子期。伯牙到處尋覓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說:“子期去年染病身亡。死前有囑咐‘請把我葬在江邊,此生不能聽到伯牙操琴,讓我九泉之下聆聽他的琴聲!’”知音死了,伯牙的琴還有誰能欣賞得了呢?伯牙悲痛萬分,久久佇立在子期墓前,長歌一曲后,把琴摔個粉碎,至死不再彈琴。
2.請讀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弦絕琴,終身不復鼓。
3.用一個字來概括他當時的心境,那就是——悲!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他當時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絕!
4.知音已死,豈一個悲字了得!摔破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再對誰彈,滿面春風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請再讀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弦絕琴,終身不復鼓。
四、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1.悲痛欲絕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瑤琴,并寫下一首短歌,來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這一段曠世友情,請聽: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 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一抔土,慘然入我心! 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學生齊讀。
2.“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好一個“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同學們,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斷絕琴弦的同時也斷絕了什么?(斷了自己的前程;斷了自己的心弦;斷了自己的希望……)
3.對話伯牙。你是怎么看待伯牙這一舉動的,怎樣評價俞、鐘二人這一段友誼的?
4.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詞,雖然當年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已經失傳,但是后人為了紀念他們重新譜的也一樣精彩。讓我們伴著這首曲子,在傳唱這個故事中結束這堂課吧(配樂、學生齊背課文)!
五、課外作業,鞏固運用
必做: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選做(從以下題中,選擇一道完成):
一星級:聽一聽樂曲《高山流水》。
三星級:讀一讀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一書中有關“伯牙絕弦”的故事。
五星級:將課文《伯牙絕弦》改寫成一個400字左右的故事。
本文是文言文,學生初次見識文言文,對于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我把重點放在文言文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時,我以“說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為什么在事業最頂峰的時候不再彈琴了呢?老師相信繼續學習課文大家就會對“絕弦”這個詞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樣一個問題激疑,設置懸念,之后在理解完課文后再向學生提問:“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
教學中,我也注重了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教學中,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但是認真總結這堂課的教學,還有著一些不足之處,需要我進一步努力提高:學生初識文言文,朗讀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讀起到了引領的作用,但是在范讀之后,沒有引導學生把朗讀的節奏在書上劃出來,所以導致總有個別學生朗讀的節奏出錯。
伯牙絕弦的教學反思2
《伯牙絕弦》一課是我今年剛剛接觸到的一篇新課文,也是一篇文言文。這篇課文說它不難吧,的確不難,只有77個字。說它難吧,它又很難。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這77個字里邊講述了這樣一個千古流傳,這樣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這77個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內涵呀!通過這一節課的教學,我再一次深刻的認識到:閱讀教學的過程就是老師、學生與文本之間充分對話的一個過程。
一、老師與文本的對話過程是閱讀教學的重要前提。
老師與文本的對話,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備課,這是教學之前的準備工作。準備工作越是充分,課堂教學就越是精彩。拿本課來說,教學片斷1中的課前談話這一部分,正是因為老師進行了充分了準備,所以在后面教學中,對伯牙琴聲的理解時,學生才能異口同聲,深入理解。教學片斷2中,老師從學生的傳說中引入課文,講到課文是這個傳說的歷史記載,只有五句話,77個字,既鎮住了學生,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學片斷4中對知音內涵的揭示上,也正是因為老師在上課之前對文本有了獨到的理解,才能讓學生也理解得如此到位。所以,一堂精彩的課,老師的精心準備,老師與文本的充分對話,老師對文本的獨到理解是至關重要的前提條件。
二、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是閱讀教學的核心目標。
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最主要的是就是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了解文本,形成他們對文本的獨到理解和認識。在這一堂課中,老師幾次設計了學生讀課文的環節。先是初讀,大致熟悉一下文言文,讓他們說說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時的感受。學生的回答不盡相同,但老師卻抓住對他們有利的一面進行引導,告訴他們文言文其實很有意思,學起來會很容易,很有趣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是讓學生邊讀邊理解,接下來老師告訴他們讀文言文的方法,應該如何斷句,應該怎么讀出輕重緩急來,師進行范讀,甚至領讀。最后讓學生模仿讀,學著讀。一堂課下來,學生從不會讀,讀不好,到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正是他們與文本有了充分對話的有力證明。
三、老師與學生的對話過程是閱讀教學的促進手段。
在課堂上,老師應該力求和學生進行最簡潔,最有效的課堂對話。在本堂課的教學中,老師的每一個問題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和準備,如在教學片斷2中的導入部分,由黃鶴樓引入龜山電視塔再引入古琴臺,老師的每一個問題都有著很強的針對性。此外,老師與學生的對話過程還體現在老師對課堂生成資源的把握上,一個優秀的語文老師,他應該是對課堂生成資源具有極強的敏銳度,充分利用課堂上現有的生成資源來進行教學,語文課堂更容易出彩。本堂課中,有一個學生忘記了鐘子期的名字,在回答問題時說了一句那個姓鐘的人,引得學生哄堂大笑。
老師就緊緊抓住了這一生成資源,相機提問:是啊,鐘子期確實是姓鐘,那么,你們是否知道,伯牙姓什么呢?結果,充分預習了課文,收集了相關資料的同學都知道了正確答案伯牙叫俞伯牙,姓俞。,而另一部分同學則回答姓伯。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對這一課外知識也加強了記憶。
閱讀教學中,只要緊緊抓住老師、學生與文本三者之間的充分對話,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會生氣勃勃,活力無限!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