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1
這是初中力的合成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本節教學設計通過實驗滿足學生成為“探究者”愿望ㄓ裳生通過實驗探究出結果,《力與平衡》 第1節《力的合成》教學反思。當然教師作了必要的指導。讓學生在討論與交流中去解決問題ㄈ醚生去認識和發現自己的不足。課堂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ɡ用多媒體將生活實例、問題思考、討論與交流、分步實驗探究等融合在一起ㄐ緯山萄У鬧饗擢ㄊ迪中畔⒓際跤胛錮硎笛榻萄У撓謝整合,教學反思《《力與平衡》 第1節《力的合成》教學反思》。《力的合成》課后反思
發現問題
本校的高一學生大部分來自不同的鄉鎮中學,各個初中學校的教學條件不同,尤其是農村中學實驗設施不全,學生很少有動手實驗的機會。
進入高中后不同學校學生之間的陌生感影響學生在實驗探究過程中的`交流和合作。因此對學生的探究活動,教師應鼓勵和支持,及時肯定學生在探究中的新發現,新體驗,新成果。培養學生學會與別人合作,討論與交流,并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ㄉ樸誶閭別人的觀點。
對學生的科學探究的培養應是一個長期的過程ㄎ頤墻淌τΣ歡系拇叢焯跫為學生提供平臺,讓學生在新一輪的課改中逐漸成長、成熟起來。
本節課通過日常生活的實例來引入,學生有濃厚的興趣。通過學生在生活中對力的認識,但是往往是不確切甚至是不科學的。要使學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能抽象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教學中引導了學生舉例、分析、討論,概括出以下三個有關力的實質性的內容:
(1)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所產生的效果: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和改變物體的形狀。
本節內容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力的概念,比較抽象,教學要求不宜過高、過急,力的概念和力的示意圖在教學中會逐步深化。通過多媒體,向學生提供大量的、直觀的.感性材料,從而比較容易突破難點。教學過程自始至終貫穿新課程的三維課程目標。激發學生的斗志,讓學生以飽滿的熱情開始新課的學習,整個課堂設計理念堅持了:達到學生自學會的教師不講,學生經過合作交流會的堅決不講,把學生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最后給學生的作業也引人而易,充分讓學生自己挖掘生活中關于力的實例,分析舉例等,避免了重復,枯燥。
本節課上下來,我覺得自己處理得還算妥當的地方有兩點:
1、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我主要分成了兩大塊:一是關于合力、分力以及力的合成的概念,二是探究合力與分力之間的關系。在第二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我又分成三個層次來展開教學:首先是討論同一直線上的兩個力的合成,然后提問不在同一直線上的兩個分力的合成是否依然遵循剛才的規律,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大家發現合力應與兩個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均有關系,從而進一步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這樣處理使整個課堂教學的線路非常清晰,各個教學環節之間銜接比較緊。
2、在實驗方案的設計上,首先由學生發言提出方案,其他學生補充,然后老師點評,師生互動,共同完善方案,在此過程中同時向學生點明操作中的一些注意點。在探究過程中,對于部分學生新出現的問題,再拿出來共同分析討論,改進后鼓勵他們再次進行實驗,最后得出結論。這樣的一個過程對學生來講也許會有更深刻的體驗。
課后,通過與其他老師的交流還有曾令雨老師的指導,我也認識到有幾點還做得很不夠,需要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改進。
3、提問的有效性、可答性。本節課一上來就有個提問弄的學生難以回答,課堂氣氛一下子有點僵,雖然后來我自己把這個問題接過來了,但已經明顯覺得不夠自然了。
4、實驗細節處理能力還要進一步加強,多給學生鋪設臺階,另外,可叫兩個學生到前面操作,在這個過程中我再進行指點,這樣會更有利于學生領會實驗操作的要點。
二、教學建議
1、關于全力的計算
本部分是從一個具體的例題讓學生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解物理問題,例題從三方面入手,體現讓學生從實驗結果的處理,慢慢結合力的圖示中線段的意義過渡到物理問題,最終將數學問題與物理問題聯系在一起解決物理問題的過程,這樣的處理符合學生對規律應用的方式,降低了學習難度。
不同學校的教師,可采用不同的方法處理本例題,不一定三種方法都講解。對學生基礎較好的`學校,可靈活處理。
(討論與交流)本節有兩個,老師可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處理,目的是讓學生多個力合成的思想。
2、關于分力的計算
分力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分力的計算例子較多,教材中的兩個例子,老教師要充分利用,對層次較好的學校,可適當增加內容,以拓寬學生的能力。
做好實驗是突破難點的關鍵,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靈活處理,可由學生獨立完成,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實驗的現象,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本節課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學模式。三位一體的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基本思想是:討論式教學為背景、科學探究為主線。
1、討論式教學為背景:
作為教學過程的背景模式,討論式教學貫穿在課堂教學的始終。為以實驗為基礎的探究與創造活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整節課把《彈力 彈簧策力計》分為三個大問題,三個大問題又分為十余個環環相扣的小問題,使整個教學過程設計成一系列首尾相接的小問題的教學過程。每一個問題生成后先讓學生討論、各述己見,然后再解決。能夠使學生的思維形成一個先發散后聚合的創造性思維過程。
2、科學探究為主線:
探究式教學就是將學生的知識探究過程變成一種類似科學家搞科研的過程。它的思維程序是:“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進行實驗得出出結論”等三個層面。
本節課分為三次探究活動:
第一次:提出問題 設計實驗 分析總結 得出結論(彈性、塑性)。
第二次:提出問題(彈簧伸長長度與拉力關系) 設計并進行實驗 分析總結 得出結論(拉力越大,彈簧伸長越長。)
第三次:提出問題(關于彈簧測力計你想知道的問題) 觀察(分享收獲) 進一步提出問題(如何使用彈簧測力計) 動手實驗 得到結論
三次探究與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高潮迭起,既達到了探究與學習的目的,又使他們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學會了許多研究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培養了學生勇于探索自然現象以及生活中物理學道理的興趣。
但是我在操作過程太過冒進,沒有注意要學生的反應,一味想將課堂內容,考點攻破,最后收到的效果反而不太理想。教師在教學時切記慢慢引導,慢工出細活啊!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