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07
這是最苦和最樂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學習目標:
1、掌握重點字詞,了解作者
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論證方法
3、理解并體會語言流暢凝練的語言風格
4、從小樹立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和正確的苦樂觀
導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讓學生說說自己心中所認為的人生中最苦與最樂的事。
二、明確目標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出漢字
大抵()契()悲天mǐn()人
2、解釋下列詞語
如釋重負:
悲天憫人:
任重而道遠:
3、梁啟超,代資產階級者者、者。字,號別號。1895年赴北京參加會試,隨康有為發起"",著有《》
4、請把下列語句和出處連接起來
古語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俗語無入而自得
孔子任重而道遠
孟子如釋重負
曾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5、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意,并依此給課文劃分段落
是最苦,是最樂,人生應,而不應。
四、精讀課文,討論研究
1、作者把苦樂與責任聯系起來,提出了自己的苦樂觀。他是怎樣論述苦樂與責任之間的聯系的?結論是什么?
2、找出文中的設問句,說說作者提出了哪些問題,他又是怎樣回答的。
3、朗讀第①②段,劃分每段層次,概括層意。
4、找出文段中所運用的論證方法。
五、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1、"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到夜里頭便是過的苦痛日子;一生應盡的責任沒有盡,便死也帶著苦痛往墳墓里去。"談談這句話給你的啟示。
2、用課文中的話將句子補充完整,并談談句子的特點和作用。文中還有這樣的語句嗎?請找出來。
,到夜里頭便是過的苦痛的日子;,便死也帶著苦痛往墳墓里去。
六、課堂
1、學生自我
我的收獲
我的不足
2、師生共同
七、當堂訓練
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辭手法
①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
②到了長城,責任自然壓在我的肩頭上,如何能逃躲。()
2、指出下列句子的論證方法
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
3、文中"最苦"指,"最樂"指,中心論點是。
4、讀罷,作為當代中學生,你認為自己目前應擔負的責任是什么?你準備怎樣去完成?
5、結合課文,怎樣理解孔子的"無入而不自得"?
6、請寫出二到三則有關"責任"的名言。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內容,理清作者的思路與文章的脈絡。
2.學習作者如何講責任與未盡的苦處與樂處,讓學生理解人生的最苦與最樂,鼓勵學生勇于承擔責任,學習待人處世的正確態度。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掌握文章提到的責任的觀點,理清文章結構與脈絡。
2.難點:理解責任的內容,了解人生的最苦與最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說苦樂
1、談話導入新課。
2、讀課題看看標題的組成有什么特點?
二、自讀自悟
1、介紹略讀方法。
2、給出自讀提示,學生自讀學習。
自讀提示內容:用換標題的方式理解文章
《苦與樂》——結合課文內容找觀點
《最苦與最樂》——結合旁批提示理清思路
3、學生自讀學習
三、互動質疑
1、既然講的是苦樂,為何標題不是《苦與樂》?
2、《最苦與最樂》能表現作者思想,為何標題不是《最苦與最樂》?
教師圍繞自讀提示,引導學生交流探討,明確課文內容與結構。
四、 點撥反饋 (結合實踐,談苦樂)
1、結合學生實際,引導學生解讀文本。
2、圍繞“你還覺得苦嗎?”談苦樂。
五、感悟分享(補充資料,自主展示,說責任)
1、根據課后閱讀提示明確“責任”。
2、給出梁啟超的資料,感知“責任”。
六、總結拓展(學生自主總結,教師引導拓展)
談收獲,明責任。
七、推薦作業。
1、微作文: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自己對苦與樂的認識。
2、作者是如何把責任與苦樂這么大的話題說的入情入理、讓我們感同身受?再讀課文,找一找你最喜歡的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試從寫作上分析一下(提示:可從修辭手法、論證方法、語言特點等方面入手)。
一、 教學目標
1. 理清文章寫作思路。
2. 學習本文講道理進行論證的方法。
3. 品味、學習本文凝練輕靈流暢親切富含哲理的語言風格。
二、 教學方法
活動式教學法,運用“實話實說”的活動形式組織課堂學習。
三、教學課時 2課時
四、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導入學習 激趣解題
1.老師提問:你覺得最快樂的事是什么?最痛苦的事是什么?
2.有關作者梁啟超的知識,你了解多少?
(二)、初讀課文 感知內容
1.默讀課文兩遍,查工具書掃除閱讀障礙,并在文中畫出表明作者觀點的句子 。
2.師生交流討論。
(三)、 研讀課文 品析交流
1.老師事先把學生分成六個組,教師設計好關于課文1—3段的6個問題,并把它們分別寫在紙條上,各組派一個人抽簽選定問題。 2.學生品讀1—3段,思考討論問題的答案。
3.設計的問題是:
①第一段開頭兩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你能仿照這種句式仿寫一兩句嗎?
②文中第三段說“人生 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盡責任的樂處,這種苦樂循環,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你怎樣理解這句話?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嗎?為什么?
③文中第三段說“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對這句話你是怎樣理解的?能舉個自己感受過的事例來說明這個道理嗎?
④在這幾段中,你最喜歡的句子是哪一句?找出來,簡單賞析一下。
⑤課文寫最苦的內容寫了兩段,為什么寫最樂的內容只寫了一段?
⑥讀了這三段內容,你有什么疑問?提出兩三個來。
4.各組選派一個人做“實話實說”活動的嘉賓,老師做節目主持人,其余學生做觀眾。開展實話實說活動。
活動操作要領:教師(主持人)依題號順序提問,抽到本題的嘉賓先答。如果答案不完整或有不同意見,其他嘉賓和觀眾可以發言補充或爭鳴討論。教師做相機點撥,掌握控制好討論交流的話題走向。做到既避免冷場又不可任由對話偏離話題。
(四)、課堂總結,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老師提問,全班學生思考:
①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有哪些論據?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②前三段寫的什么內容?
2.集體討論問題①②
(二)、研讀課文 品析交流
1.教師組織分組、抽簽、定問題。
2.學生根據抽到的問題,品讀課文相關內容。
3.設計的'問題是:
①前三段已經講清了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樂,第四五段還有必要寫嗎?為什么?
②舉例說明“盡得大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責任,就得小快樂。”這句話的道理所在。
③找出文中的設問句,說說它們有什么作用?
④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點?舉例說明
⑤以“梁啟超,我想對你說……”作為開頭,寫一段300字的短文。
⑥背誦課文中,你喜歡的句子3句以上。
4.各組選派一個人做“實話實說”活動的嘉賓,老師做節目主持人,其余學生做觀眾。開展實話實說活動。
5.操作要領同上。
(三)、總結學習內容,布置作業。
教學目標:
1.簡要了解作者生平及為人處世態度。
2.明確苦樂與責任的關系,領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思考。
3.樹立對家庭、社會、國家、自己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 明確苦樂與責任的關系,領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思考。
教學難點: 苦樂觀的深刻內涵。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布置預習: 通讀課文,疏通文字。掌握下列字詞的讀音及詞義,課上聽寫。
1.字音 恩惠(huì) 如釋重負(shì) 契約(qì) 攬(lǎn) 悲天憫人(mǐn) 卸卻(xiè) 監督(dū) 2.詞義 失意:不得志。 如釋重負: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負擔。 無入而不自得:無論到了什么境地,沒有不自由自在的。 悲天憫人:對社會和人類的災禍苦難等表示憂慮和同情。 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請學生談談他們眼中最苦與最樂的事情,由此導入到梁啟超眼中的“最苦與最樂”。
二、作者簡介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近代改良主義思想家、教育家。廣東新會人。早年求學于廣州學海堂。1889年中舉人。1891年至1894年從康有為受學于廣州萬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參加會試,隨康有為發起“公車上書”。次年在上海主編《時務報》,發表《變法通議》等,主張“變法”“育人才”“開學校”“變科舉”等。1897年任長沙時務學堂中學總教習,宣傳民權平等學說和變法主張。1898年參與戊戌變法,以六品銜辦京師大學堂、譯書局。變法失敗流亡日本,先后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堅持立憲保皇,介紹西方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學說,在當時有較大影響。晚年任清華學校研究院導師。著有《飲冰室全集》。
三、檢查預習 1.聽寫 2.學生朗讀課文
四、整體感知 請學生說出課文中印象最深的句子、段落,并簡要分析,引導其他學生思考,發表自己的意見。
五、合作探究 (課前學生自愿分組,每組4人,上課時,按照小組做好。)
(一)教師出示探究題目,明確要求:結合課文中的具體語句進行分析。 1.作者認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2.作者認為人生最大的快樂是什么? 3. 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責任未了的? 4. 到底什么叫責任?它的范圍有多大?作者...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